谢有顺解读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荣誉与反思
[ 文字:记者 曹得宝 实习生 彭博 蒋雨欣 | 图片: | 编辑:贺静 叶璐熠 ]
[ 提交:2012-10-17 23:06:57 | 审核:2012-10-18 08:51:23 | 点击:163 ]
本网讯 “几乎所有批判莫言的知识分子,都是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一无所知的”。10月17日下午,针对近日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该事的反应,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与莫言交谊深厚的谢有顺教授在北校区图书馆负一层报告厅开讲人文大讲坛2012年第十讲“我所认识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讲座现场 此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图书馆主办、中文学院协办。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宣传部部长胡文涛、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图书馆馆长伍方斐、宣传部副部长陈红霞、中文学院副院长刘小平等出席了讲座。讲座由胡文涛主持。
讲座开始前,陈建平代表学校向谢有顺赠送了纪念品。
陈建平向谢有顺赠送纪念品 诺贝尔文学奖喜欢颁给什么样的作家 讲座伊始,谢有顺就提出,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不仅因为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新中国公民,更因为中国人对于诺奖有一种深厚而纠结的情结。他对目前网络上流传的批判莫言的种种言论表示不赞同,认为国人不应该过分政治化、偏激化地解读莫言。
谢有顺认为国人应理性解读莫言获奖 他认为,诺奖喜爱有如下特点的作家:一是具有独特的文学观点和文学主张;二是用现代手法去创作,在写作方式上有突破,而莫言正是新中国最早一批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之一;三是以乡土文化为创造题材,而莫言正是中国乡土文学作家的优秀代表,“写中国的乡土生活方可真正代表中国”;四是敢于批判社会,具有高度警觉精神。谢有顺强调,“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会遗漏好的作家,但绝不会让一个差的作家站在领奖台上!” 莫言的获奖特质:感官 凶猛 探索 体量 谈及莫言获奖,谢有顺认为不是莫言需要什么奖项,而是诺奖需要莫言。莫言本人及其作品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学品质,谢有顺将其总结为四个关键词:感官、凶猛、探索和体量。 谢有顺形容莫言是在用全身器官进行写作。在他的文字中,人们看到一个热闹的、有血有肉的世界,在文字普遍苍白无力的当今中国,是莫言引领了感官的全面解放。同时,莫言的文字又是凶猛的,莫言通过向世人揭露血淋淋但却真实存在的黑暗与丑恶来向警示国人,告诫国人。也正是这种追求才促使莫言不断寻找新的表达、叙述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在当今文学普遍欧化的时代,莫言却上溯至本民族传统文学中去寻找灵感,如传统戏曲茂腔、章回体和书信体的运用等都贡献了新的艺术经验。最后,谢有顺提到,莫言的作品具有庞大的精神体量,是顶立在天与地之间的。
莫言获奖之启示:中国文学需要容纳莫言 “我认为这是文学的胜利,但这不是主流文学的胜利!”谢有顺在谈及莫言获奖的启示时犀利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主流文学一度想要绞杀莫言,莫言的文学不是主流,却是中国文学的希望,是中国文学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学需要容纳莫言。
他还谈到,莫言的作品大量使用了被新文学摒弃的传统文学叙事方法,因而,莫言获奖,不是中国新文学的胜利,也不是白话文学的胜利。他认为在文学语言中充分利用方言可以使作品更丰富多彩,更具有泥土气息和身体的气息。他说:“语言的规范是对人的感觉丰富性的限制、删除。”同时,他也认为白话文学以普通话为蓝本一统天下的文学创作需要反思。 讲座结束之后,谢有顺还就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岭南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等问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