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6-2 10: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好小子 at 2004-6-1 23:41
你讲历史就讲,加入太多个人意见就是“打屁打出屎“,用心看看本论坛有关的贴吧。
自从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出版以来,许多研究客家的学者,大多津津乐道于客家人的所谓优良美德,是”最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开拓精神“、”最富有刻苦耐劳、辛勤创造和诚实相互作风”、“客家人最重视文化教育”、“客家是最纯正的汉人民系”,等等。老实说,诸如此类的所谓“客家独具特色”的文化的论述,是一种很不严肃的任意发挥,而不是科学的研究。客家人的这些所谓“独具特色”的优秀品德,同样也可以套用在福建其他各个民系、其他各省的汉人以至中华56个民族的身上,这些优秀品德是中华民族的共性,不能说是自己独有的。客家文化史研究的这一偏颇,正是因为忽视了不同民系与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才会得出这种“井底之蛙”式的结论。举所谓”客家人最重视文化教育“为例。众所周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客家区域是华南地区的后开发区域,自然农业环境又相对恶劣,这至少在外部条件上,极大地限制了客家人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论述的那样,客家区域是整个华南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毫无疑问,我们研究某一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能只根据小区域之内有限资料,就随意演绎出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如何的结论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话语,我们何不把它用到学术研究上面来呢?
摘自 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2次印刷,第305——306页。
这种把“好人归为自家,把坏人推给别人”的研究方法,在近年来的“客家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上连周公、孔子,下延曾参、朱熹,直至现代著名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举凡历史上较有贡献的人物,一概成为客家人的祖宗或后裔。这种攀附权贵和认同名人的研究方法,显然不能客观地反映地域文化的真实面貌
摘自 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2次印刷,第304页。
[ Last edited by 赣师客家人 on 2004-6-2 at 10: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