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乙未戰爭120週年,前幾天我們看了重要人物的故事,其實乙未戰爭中,仍有許多不見史書記載,但卻在家族中流傳的小故事,此外在當時也有不少,非台籍的將領與部隊,為了保衛這塊土地而犧牲,一直到現在仍被許多人紀念。
跟著作家張典婉的腳步,來到位於頭份的張家祖墳,對她來說,每次祭祖其實都是緬懷家族的乙未抗日史。
作家 張典婉:「那時候我祖父是做繩索的,就跟著很多年輕人一起去抗日,我聽我爸說,那時很多人都叫作阿狗、阿旺、阿財、阿番,都沒有什麼正式的名字,就跟著去打日本。」
張家墓碑旁,還奉祀著羅陳蕭三姓人家,每年張家祭祖時會一同祭拜,也令人好奇,一問之下,原來也跟乙未戰爭有關係。
作家 張典婉:「我祖父倖存,就偷偷躲起來,第二天一早就找來親戚,把他認識、戰死的朋友,遺體全部拉回來,全部放在一起,寫了一副對聯說,以後我們張家的子孫,世世代代要拜這些抗日志士,因為他們全都很年輕且都無後。」
1895乙未年的苗栗頭份,在全民抗日的氛圍中,較著名的人物,除了徐驤之外,其實還有另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
記者VS 民眾:「(大哥你知道這邊是拜什麼嗎?)這邊是拜萬善爺、楊統領。」
順著頭份中港溪河堤走,有一間不太顯眼的小廟,裡頭供奉的「楊統領」,正是乙未抗日名將楊再雲,以治軍嚴明而聞名的他,帶領新楚軍駐守竹苗一帶,由於堅持抵抗日軍,最後竟死在自己人手上。
苗栗文史工作者 陳運棟:「他是被部下開槍打死,然後用黃虎藍地旗包起來,就埋在頭份公園頂大埔那。」
跟八卦山戰死的黑旗軍將領吳彭年一樣,楊再雲並非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卻為了守衛這塊土地,犧牲生命,作家張典婉也積極收集,像這樣散落在地方,可歌可泣的乙未故事,希望從在地鄉土的角度,讓更多人認識「乙未戰爭」。 (2015-0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