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条鲤鱼八尺长,鲤鱼头,做学堂,鲤鱼尾,娶新娘。”
这是一首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童谣,清新古朴,乡土气息浓郁而又不失浪漫情怀。秀才、白马、莲塘、韭菜、学堂、鲤鱼,还有亲家和新娘,寥寥数十字里浓缩了客家先民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骑着白马的秀才无疑属于出人头地的一类人,是受人仰慕的。于是,在很多客家山歌和“古”(客家话,“故事”的意思)里面都有读书人的影子,或正或邪,或高雅或穷酸,大多都能博得姑娘欢心,结局自然也是有喜有悲。喜者可以视为励志榜样,悲者则被长辈当作反面教材,教育子孙引以为戒。的确,不论是歌还是故事,客家人都能拿来用作德育课的教材,这几乎是他们的一种天分。
莲塘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客家先民多爱靠山临水而居,只要自然条件允许便会在门前挖下一个鱼塘,种几根藕,养几尾鱼。这莲塘里的出产并不是为了吃,仅供观赏而已。“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埤雅·释鱼》)鲤鱼寄托的是寒门学子金榜题名、鱼跃龙门的心愿。莲“出淤泥而不染”,藕“未出土时先有节”,都是美德的象征。而种在塘边的韭菜,也因为与“久”谐音被赋予了吉祥寓意。揭开谜底,原来他们养下的是希冀和梦想,种着的是心性和品德啊。
学堂是客家人眼中的圣地,其地位与祠堂相当,有些乡村干脆就把祠堂兼做学堂,供本族的孩子读书习字。“祖宗在堂上看着你呢,要好好学习,光宗耀祖。”孩子们进学堂的第一天,总会听到来自长辈的教诲。出于光宗耀祖的单纯理想,客家人为教育不惜代价,肯下血本,“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是普遍的信条。除了节日祭祖或婚丧嫁娶,平日里祠堂的功能总要在夜间才得以发挥,为的是不让家族事务的嘈杂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在这样祠堂兼学堂的地方走出过多少光宗耀祖的达官显贵?没有人统计过。但其中骑着白马去接新娘的秀才是不会少的。
在客家地区,你只说出一句“月光光”,不论是拖着鼻涕的顽童,还是满头银发的老妪,都能一字不落地往下接。这首童谣已经烙印在他们心里,融入了灵魂。千百年来,黄口小儿听着它进入梦乡,翩翩少年默念着它拜别父母远走他乡,粗辫子姑娘坐在窗前吟着它思念情郎。还有那远在异域他乡的游子,月夜思归而不得,轻声唱着它,不觉就落下了两行清泪。
一首童谣,情系一生。童谣的声音,犹如黄酒的醇香、梅菜扣肉的光泽,已经渗进了客家人记忆的毛孔,在中原南迁的旅途中、在披荆斩棘的拓荒岁月里,承载着他们的乡愁,充实着他们的精神。
消息来源网站:http://www.gndaily.com/kjgz/kjfq/2015-06/16/content_1561749.htm | [tr][/t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