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飘香情更浓
已有 759 次阅读2008-11-21 23:19
看了许多写擂茶的文章,但是大多写得不够全面,其中有些重要的风俗都没说到。我把自己发表于《南方都市报》上的这篇文章传上。
擂茶飘香情更浓
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了,依然忘不了家乡的擂茶。
故乡在粤东的客家山区,揭西县河婆镇,当地有种出名的食俗——擂茶。擂茶既可当主食,又可当点心,是当地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食品,更是农村家庭招待客人的首选食品之一。每当有客人来访,家里的女人们便会为准备擂茶而忙开。在那充满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或厅堂里,那一声声擂茶声,伴着主客们祥和的欢声笑语,其香浓浓,其乐更是融融。就是在平日,主妇们也喜欢隔三差五地煮擂茶。特别是在炎炎夏日,许多人家几乎天天都煮擂茶吃。在烈日下劳作归来后,面对着一钵芳香四溢的擂茶,顿觉食欲大振,胃口大开,个个都会吃得肚皮滚圆。
相对于制作其它一般食品而言,煮擂茶可说是一件颇为讲究而细致的工作了。“擂茶钵”和“擂茶棍”是煮擂茶的必备工具。“擂茶钵”是一种特制的小陶钵,钵内布满细小而整齐的牙沟,用来擂碎食物用;“擂茶棍”为一般的小圆木棍,尺把二尺长,一头削成半圆球状,多用油茶树杆制成。有了这两件工具,便可开始擂茶了。
先把一小撮茶叶放入钵内用木棍慢慢擂碎,然后放入适量的花生、芝麻擂碎,再放入香味浓郁的薄荷、金不换、芫茜等擂碎,最后冲入滚滚的开水,擂茶中的“茶”便算大功告成。家乡人把它叫做“净茶”。“净茶”既解渴,又能清热解暑,家乡人把它当饮料喝。把炒好的青菜、豆类、萝卜干、虾仁等放入“净茶”中,最后加进煮好的米饭或爆米花,搅拌均匀后,一钵香喷喷的擂茶,便可供人分享了。
家乡有句俗语说“无仁无豆不成茶,无妇无女不成家”。把豆对于茶和女人对于家相提并论,可见豆类在擂茶中的重要性。擂茶中的豆又有生豆、炒豆、煮豆之分。放入钵中擂碎的多为生的花生米,而加入“净茶”中的花生却是用炒的,其它诸如黄豆、赤豆等却是用煮熟的了。一般人家,多炒好足量的花生米贮存待用,一来可以下下炒花生的“热气”,二来又可以减少每次擂茶时炒花生的麻烦。擂茶中的豆类,不仅令擂茶增加香味,增添嚼头,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擂茶的丰富营养提供了保证。
擂茶中的饭也有几类。一种是农家常吃的白米饭。一般情况下,多数家庭都会用这种饭,图个方便快捷;另一种是用家乡人称为“米骨”熬煮成的。所谓“米骨”,是选用上好的稻谷晒干,用开水煮熟煮透,然后晒干碾去谷壳,便成黄橙橙、金亮亮的“米骨”了。还有一种便是爆米花,即用“米骨”在大锅里加上海中捞起的细沙炒爆而成。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选用不同的青菜和豆类,随着口味的迥异,人们或吃“米饭茶”,或吃“米骨茶”,或食用“爆米茶”。擂茶真是变化多样,其风味各异,其乐趣更是无穷。
家乡至今仍然保留着煮“七样菜茶”和“十五样菜茶”的风俗。“七”为农历正月初七,那天要煮加了七种青菜的擂茶;“十五”为正月十五,那天更要煮加入了十五种青菜的擂茶吃。
到了那两天,乡邻们几乎家家都要煮擂茶。随便到村里转一转,到处都可以听到那均匀有力的擂茶声,空气中更是氤氲着擂茶的阵阵浓香。煮“七样菜茶”和“十五样菜茶”,不仅令节日的餐桌上增添了花样,转变了口味,把节日的欢乐推上极致,更为姑娘们展现自我提供了大好机会。那两天一大早,装扮一新的姑娘们,便会三五成群地提着盛菜的竹篮子,翩跹来到满园青翠的菜园,采摘青菜。待到自家园里的青菜凑不足七或十五之数时,姑娘们便会挽着篮子到别人家的菜园子转悠,看见自己所缺少的青菜,便会采摘入篮而脸无愧色。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哪家姑娘要是那两天没有偷摘别人家的青菜及招人骂,头上将会生头虱——这当然是毫无依据的笑谈。但是姑娘们却乐于照办不误,表现出一副对老人们的话深信不疑的样子,特意在那两天偷摘别家的青菜而欲招人来骂。
姑娘们要的就是那份恣意狂欢的心情。不难想象,在那岭南春来早、蔬果满园香的青青菜园子里,一群群正值豆蔻年华、衣着鲜艳的姑娘们,伴随着蝶舞蜂飞,踏着轻盈欢快的脚步穿梭其间,该是一道多么亮丽迷人的风景啊!
擂茶源于何时,起自谁人,至今已很难考证,然而,家乡人对于擂茶的喜爱却是代代相传,兴致不减。就是旅居在外,离开家乡时什么东西都可以不带,然而,“擂茶钵”和“擂茶棍”却是必带之物。在那新家的阳台屋边,大都会栽上几盆薄荷、金不换等擂茶必备的植物。吃厌甘肥油腻之后,或思乡情切之时,便会邀上几位老乡,兴趣勃勃地煮擂茶吃。那份难于割舍的乡情,就像那擂茶的芳香,越飘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