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竹海聽聲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2504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雕琢汉字,唯美与简

已有 611 次阅读2009-3-11 22:09

汉字走到今天,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冲刷洗练,已浑然自成一大文字体系。汉字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内来看,是稳定的,但是从大历史来看,汉字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着的,汉字的自我完善,有许多“大跃进”,有书写材料改变的原因,甲骨文写在龟壳上,钟鼎文在青铜器上,隶书的出现与竹简、毛笔的使用有关,汉代造纸术的改革又催生了楷书的使用。但是也有政治原因,如秦相李斯的书同文,统一文字;再如武则天造字,改“國”为“圀”,太平天国则改成“囯”。

 

因为书写材料改变而催生的文字书写变革,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今天看楷书之于隶书,隶书之于篆书,当然是进步的。但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改变的书写习惯,通常并没有改变文字的书体,其背后往往有政治目的,故所不能轻易下定论是进步还是倒退,虽然出于政治意识形态,都会把自己创造的新事物称之为“历史的必然”或“历史的选择”。我们是不是要放亮眼睛自己来看呢?

 

依我看来,汉字的发展,虽然经历数千年,但是其规律很明了,唯美与简!美,能给人以享受,起码看起来舒服;简,能方便书写交流。而人们的选择,则是在美与简之间寻求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过于为美而繁,如同某些甲骨文,其字如画,虽美而难写;过于为写而简,则无法支撑庞大的文字体系。

 

以此观点绳简体字,便可知今日繁简之间的优劣。先说简化字的由来,秦始皇统一文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从文化上消灭六国遗民对故国的思念,让他们在统一的文字中形成对统一的秦国的凝聚。而建国之初,便力推简化字,不过是许许多多“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中的一个。让人们知道新中国之于旧中国的不同,而取得民众的向心力。在这里,简化字并没有改变汉字的书体,从这个角度上说不算什么进步,但是共产党抓住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简!想尽一切办法的简,有借用古字的,有借用外国汉字(主要是日本),有草书简化的,有合并汉字的,自己生造的(换个简单的偏旁,或把原来的字取一部分出来独立成字),还有民间使用的异体字等等。然后在短时间的收集整理之后就作为国家规定的规范字广泛使用了,没有任何试验来纠偏。这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开玩笑,这可是几千年用下来的汉字啊。

 

成千上万的汉字就这样简化了。一直以来,对简化字都存有争议,各执一词,褒贬不一,但是让我有点失望的是,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非此即彼,为简而简,或为繁而繁。而我的观点是兼而有之。概而言之,简化字简有过而美不足。我比较赞成其中一些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异体字,比如龟、门、法、尘、台等,简单而不失美观;但是赞成的少数,更多的汉字简化得莫名其妙,特别是合并字,髪發不分,后後不分、乾幹不分、云雲不分、松鬆不分,造成了认知混乱,还有部分草书楷化的字,如“汉”“书”“东”,虽然简单却远没有未简化时来得漂亮,特别是在书法创作时,感觉起来特别别扭。我想,这也是简化字对书法界例外的原因吧。

 

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已经成为简化的极至,再简化下去就真的是糟蹋汉字了,但我也并非完全赞同恢复繁体字,我也觉得繁体字中仍有些字雕琢得不那么完美。同时也认为国内外汉字分裂的情况不容忽视。而解决的办法,绝非偏废,亦非兼用,而是通过建立专门的国际汉字研究组织,通过国际交流,推动各国在自己国情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汉字使用的分歧来达到统一的美而简的汉字系统。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kenber 2009-3-24 22:14
繁體幾好呀,今下在電腦嘅幫助下打字速度同簡體一樣快,加上好多客家話中嘅書面字本來也只有繁體正打得出來,如佢,亻厓,係,冇等。相對簡體少好多同字異義嘅字。如“干”,表“干活”為“幹”,表“干洗”為“乾”;“面”,表“人面”為“面”,表“面条”為“麵”;历,表“日历”為“曆”,表“经历”为歷;等等 簡化字可能頭擺簡得太匆忙,有啲字簡得真係唔 好。 今下來講,既然兩種都係標准字體,所以涯認為應該寫簡體嘅識繁寫簡,寫繁體寫繁識簡,大家共存,互相融合,為以後嘅自然合理統一簡化做准備,因為今下嘅簡化存在好多問題。
回复 kenber 2009-3-24 22:22
繁體並唔係單為美而寫,而係一種文化傳承,正如雅姓氏原來一直係鍾,今下改為“钟”後,“鐘鍾”唔分。語言同文字係最直接嘅文化表現形式,如果可以奔涯做選擇,涯肯定選擇堅守。
回复 kenber 2009-3-31 19:23
漢字簡化過程中的十大錯誤(作者不詳) 一、失去了表音功能 許多漢字原來是形聲字,簡化後失去了表音功能,而這正是漢字有別於其他文化的特點。如: 际(際)价(價)标(標)仅(僅)欢(歡) 队(隊)属(屬)刘(劉)烛(燭)敌(敵) 二、無理簡化,莫名其妙 許多漢字的部首被毫無道理地用「又」字和叉代替,使優美的漢字變得不倫不類,莫名其妙。如: 凤(鳳)风(風)汉(漢)仅(僅)难(難) 权(權)欢(歡)圣(聖)对(對)树(樹) 三、割裂了整個漢字體系 許多漢字是自成體系的,常用字簡化後割裂了與非常用字的聯繫,致使從小學簡化字的人一輩子也記不住一些使用頻率較低的字。如: 會寫「扑(撲)」 不會寫 「璞」和「蹼」, 會寫「还(還)」和「环(環)」不會寫「寰」和「鬟」。 其他還有: 仅(僅)謹瑾,盘(盤)磐,牺(犧)曦 彻(徹)澈撤,蜡(蠟)猎(獵)鬣 歼(殲)纤(纖)讖,伤(傷)殇(殤)觞(觴) 声(聲)馨磬罄,梦(夢)懵甍 四、形體筆畫比較醜陋 許多漢字原來是非常方正美觀的,簡化以後字形變得極為難看。如: 讠(言)钅(金)車(車)龙(龍)汉(漢) 刘(劉)华(華)长(長)拣(揀)东(東) 五、合併偏旁,字不達意 像「猫(貓」)和「猪(豬)」簡化以後都成了狗類了,實在是太滑稽了。 六、同音字合併,字義混亂 漢字本來是有精確分工的,非要人為地讓一個字去承擔本不該它應該具有的含義。如: 后:「前后皇后」原本為「前後皇后」 发:「发现头发」原本為「發現頭髮」 面:「面部面粉」原本為「面部麵粉」 板:「木板老板」原本為「木板老闆」 七、毫無道理地將漢字進行切割,音形皆損 如:挂(掛)蝎(蠍) 椁(槨) 榇(櫬) 八、簡化後出現表音錯誤 如:邻(鄰)宾(賓) 韻母本是in,但簡化字是用韻母為ing的字作偏旁,容易讓人讀錯。 九、有些字筆畫本不多,完全沒必要簡化 如:减(減)凉(涼)于(於)时(時)国(國) 十、使漢字的可識別性大大降低 漢字簡化以後,使原來差別很大的字變得非常相像,導致經常被人搞錯。 如:凤(鳳)和风(風),厉(厲)和历(曆/歷) 特別是「鳳」和「風」,經常出現姓名中的「凤」和「风」,簡體的兩個字一旦稍微寫潦草,就容易讓人分辨不清。
回复 kenber 2009-3-31 19:24
文化復蘇當從漢字起步   漢字符碼是古文化核心密碼(代碼)的奇妙結晶,簡潔地描述自然場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邏輯,傳遞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資訊,儼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動鏡像,例如「閒」字表達休息時開門賞月的詩化意境,而「愁」字則暗示農民在秋季為即將過冬而愁苦的心情。人們至今仍能從數千年前造字者的邏輯裏,發現當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產生跨越時空的愉悅。漢字就此維繫了中國文明的自我延續性。   漢字同時也是解碼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裏早已蘊藏「縱目族」的造型密碼,但該密碼直到三星堆青銅器出土才被確認。此外,正是借助漢字我們才獲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體事禾的農人,「越」是執鉞奔行的戰士,如此等等。漢字譜系,就是反觀中國歷史的最精確的櫥窗。   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方式——具象、隱喻(象徵)和會意(指事),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這種思維形態被熔鑄在漢字裏,令其成為種族靈魂的載體,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資源之一,應被視為中國人的第一發明,其價值遠在「四大發明」之上,卻不僅被李約瑟所忽略,還因文字改革而遭到嚴重毀損。   百年以來,漢字始終面對著被消滅的危機。陸費逵、錢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還有人高調痛批「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絕大多數蘇聯乃至西方漢學家,都視漢字為落後的象形文字。本土激進知識分子的「漢字拉丁化」倡議,獲得了來自全世界的響應。   這場文化喧囂終於在一九五六年成為現實。從一月份起,僅兩個月時間,《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和《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就傾巢而出,其中拼音方案的目標,是推動掃盲識字運動,待時機成熟後再廢漢字以代之,而簡化字則是漢字被取代前的過渡形態。但這種簡體字方案,正是急功近利年代的畸形產物。就在簡體字方案出台後不久,經濟大躍進便盛行於中國,跟文化冒進浪潮呼應,儼然一對親密無間的孿生兄弟。   簡體字推行者聲稱,簡化字減少繁體字筆劃,加快書寫速度,減少繁體字數量,降低認讀難度,由此為掃盲開闢了意義深遠的道路。但歷史事實恰恰相反,儘管簡體字掃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盲,但中國大陸的文盲比例,卻仍遠高於繁體字的港澳台,這個有力的「實驗證據」,令「簡化字掃盲論」成為一紙笑話。   部分中國文字確有過於繁複之弊,如「龜」字多達十七劃,不利於學習書寫,需要作適度簡化,而一九五六年的方案,也提供了部分簡化成功的案例,如「礼」(禮)、「尘」(塵)、「从」(從)、「众」(眾)和「垒」(壘)等字。但就整個方案而言,簡化的數量和程度都已越出合理邊界,以緻傳統漢字及其文化密碼都遭受重創。   以中國之「國」為例,繁體「國」字包含著明確的國土定義:將一個區域用圍牆圈定起來,便是國家。其字形以會意兼形聲方式構成,包含著最簡潔明快的文化密碼,簡化為「国」之後,以圍牆包裹一「玉」,空間體量發生急縮,可以解釋為盒子,而跟民族國家之「國」失去語義關聯。「中華」之「華」,是枝繁葉茂之象,要是簡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樹茂之意,符合傳統的會意原則,但簡化方案卻將其弄成「化十」,丟失了會意的智慧與神韻,令原有語義蕩然無存。「漢」字描述水澤草木豐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後,也變得毫無意義(「又」形濫用,正是簡體字的一大弊病)。這種文字亂象,從國名開始,一直擴散到民族記憶的深處,成為引發文化衰敗的符號種籽。   在古文明信息、東方感性邏輯及其本土精神結構的解構上,簡體字無疑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它製造古代典籍的閱讀障礙,並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傳承。但另一方面,簡體字也意外地暴露出某種社會預言的特異功能。「陸」的疊土形被改為「击」(擊)而成「陆」,恰好像徵着多年來人們互相攻擊的階級鬥爭怪象;「爱」字慘遭剜「心」之痛,成了社會日益「愛而無心」的深刻讖語。這種狀況在消費時代並未獲得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起來。簡體漢字猶如精密的寓言,預見了社會道德狀態的劇變。   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文化復蘇(有人稱為「文藝複興」)已經成為中國公眾的急切願望。而要推進這一修複運動,必須首先糾正簡體字方案遺留的弊端。在我看來,應當舉行公共投票以決定是否恢複繁體字,而在此之前,採取下列過渡性擧措,乃是古文字拯救的當務之急: 1、倡導繁簡共存的原則,字典和公共空間的文字標識,應採用繁簡雙書加漢語拼音的形式,電腦輸入法應當提供繁簡字輸入的自由轉換功能; 2、要求從小學生開始就「書簡認繁」,大學中文、歷史等相關專業學生則必須學會繁簡兩書; 3、以審慎的態度重審簡體字方案,對錯誤的簡化進行局部修正和複原。惟其如此,繁體漢字才不至於淪為慘遭遺棄的「歷史文化遺產」。 (原載《中國新聞週刊》二○○八年一月)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16: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