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客家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源头主要是江西、福建一带的汉人,元明两代,大量迁入今天广东东部的梅州等地,于是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东东北部形成了客家大本营,继而在清朝康乾之间,又递迁广东中西部、广西、台湾、四川等地,清末至今,移居海外者甚众,在大本营外形成了居住格局极为分散的局面。在大陆地区,无论大本营还是小聚居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传统上多住山区,以农耕经济为主。
危机
客家人迁徙之初,和原来的本地人自然免不了有土地资源等的纠纷,在不少地方这个矛盾还很严重,迫使客家人要团结自保来守卫自己的家园,在大部分本来较少人开发的山区,客家人成功的守卫了自己的土地,然而也有很多地方,客家人经历激烈抗争最终失败而原走他方。为了生存空间,每一寸土地,都洒下了客家先辈的艰辛血泪,但是,生存的本能,让客家人在生存危机中更加团结互助。在这种危机下,一部分客家人牺牲了,一部分客家人屈服了,而更多的则成功的建立了新的家园。然而,最致命的危机并不是这个,客家人作为后到者,所居之地,多为交通不方便、土地贫瘠的山区,故而经济发展迟缓,与原住地和外界的联系较少;而在近现代的社会剧烈变革的初步阶段,这些地区大部分不为所闻,在外部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依然保守如故。以至在后来不得不外出面对世界和当外部力量介入这些传统山区的时候,鲜明的对比使得原有传统立即陷入被动,素来一直浸濡在稳定的客家文化社会环境之中的人们在传统文化遭遇外来文明的强烈对比之下,开始分道扬镳,一部分固守传统强烈排外;更过多、更年轻的一部分人则放弃传统,要求主动进入新视野;还有的,介于两者间,彷徨茫然,不知所从,只能随波逐流。于是语言文化的萎缩,经济的落后,人材的流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突显出来,这个危机直接关系到客家族群的灵魂——文化精神的存亡,人在族亡的危机已经到来。
抗争
早在十九世纪的太平天国起义和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就引起了中外学者对客家的关注,而客家人在生存空间遭到压缩和尊严受到挑战之时,诸多的客家籍学者纷纷站出来为客家正名自保,捍卫客家的尊严,旋即诞生了客家学,同时亦造就了广东东部客家人的强烈客家意识,“客家”二字带着客家人无尚的自尊色彩,正式成为这部分人身份和语言的符号。这个符号,又在客家学的带动下,带到其他地区,使得有着更久远的相同历史记忆和语言文化传统的人们也开始把自我认同客家融入到大客家认同之下,开始重新认识同言同种的各方兄弟,连续在各地制造着全世界客家人的“团结盛会”。至此,客家人的抗争终于有了胜利的果实,各地的客家人开始“并肩同行”,从此进入了大客家时代。然而,大客家时代结束了客家的危机了吗?
思考
大客家时代的到来似乎解决了客家危机。然而,实质上,客家族群是刚解决了和周围人群的矛盾,却卷入了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融合大战之中。客家人无论在自家大本营还是在其他地区,都正在接受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各地的客家人都面临着国家语言和当地强势方言的吞噬,语言若不复存在,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了。显然,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而言,这场大战显得更加致命,面对这场战争,很多人不战自屈,而一些人在炫耀完“辉煌”的客家史后,总会莫名的感到失落,其实那些夸夸其谈的历史丝毫无法掩盖客家落后和贫穷的现状。越来越多客家人开始思考着,为什么“客家”二字让我们既热爱又尴尬,继而认识到,必须挽救客家地区的经济落后的现状,必须争取大众媒体的话语权,才能挽回客家文化和语言萎缩的颓势,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然而,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经济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制定的,大势未至,山区要发展等到什么时候,不知道!媒体用什么语言来播放,也是由国家说了算,客家话何时才能登上大雅之堂,不知道!所以,每当我们振臂高呼完发展发展再发展之后,还得埋下头干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即便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也未必见得客家文化和语言的问题就能解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更不能孤立的看待这些问题,振兴文化、经济、语言等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且综合起来就是要振兴客家族群力。而要振兴客家族群力,就是要增强客家族群的竞争力,这依赖于整个族群素质的提高,那么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方为百年大计,明清两季,因为重视科举,我们的客家腹地嘉应州造就了一大批的士大夫,民国年间,因为大兴新学,才造就了一大批的军政学艺教等各界人才,而全球化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需要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需要营造怎样的教育环境,需要运用怎样的教育手段来培养一大批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这才是振兴客家所需要思考的根本问题。
萧月华
2007年12月22日于开平沙塘
客社时评系列:
https://www.hakkaonline.com/viewthread.php?tid=3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