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貴版有關教育部公布閩南語常用詞的投書後,想到某報有多篇投書,謂台灣閩南語經過三、四百年演變,已具台灣特色,應直稱「台語」,並指責教育部不應再稱之為閩南語,否則將使人錯以為它是中國大陆的方言。 我可理解投書者強調台灣主體意識的用心,但欲將閩南語獨占「台語」之名的排他心態,實令人十分憂心。 台灣是多元族群所組成的社会,語言文化也是多元的。昔日在威權專制、獨尊「國語」的政治體系下,何人取得政權,他所屬族群的語言便成了國語,操該語的族群自然坐享最多的行政資源,台灣過去的殖民歷史經驗即是明證,因此「語言霸權」也是威權體制為人詬病的因素之一,在一個講究民主人權的文明社會,須尊重各族群母語的使用權和受教權,而非唯我獨尊。 今天台灣政治民主化,早已揚棄獨裁專制的一元主義,執政當局也再三強調多元價值的重要性,有識之士也察覺「排他主義、沙文心態」的可鄙,及可能對社會造成的殺傷力,莫不提倡尊重心與包容力,如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隆志,曾撰文《擴大「台灣話」的內涵》,呼籲大家應「尊重語言差異,形成一人多語風氣,對培養台灣人的團結意識有大幫助」,並主張各族母語都是「台灣話」,皆須得到憲法保障。 可惜的是,仍有許多人兀自活在自我中心意識中,缺乏尊重異己、包容異類的心胸,這就是台灣社會始終無法和諧的根本原因。 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他們獨立建國之後,既未廢除英語,更未宣稱他們所說的不叫英語;台灣是海洋屬性社会,理應具大海般包容的肚量,兼容並蓄原住民語、閩南語、客語、普通話,統稱「台灣話」。 如果閩南鄉親覺得閩南語一詞令人不快,又會造成「中國方言」的印象,何不恢復「Ho- 「Lo話」之名或改叫「河洛語」呢?把閩南語逕稱台語,硬要獨占台語之名,不但會讓很多「老台灣人」(客家人、原住民)不爽,也讓「新台灣人」(新住民、外省族群)產生焦慮感,請將心比心,想想他們的感受吧!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4-3 09: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