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客家山歌大典·人物卷》征稿启事

2016-5-20 19:41|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3070| 评论: 1|原作者: 世界客家文库|来自: 世界客家文库项目组

摘要: 《客家山歌大典》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点打造的世界性大型文化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世界客家文库》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客家山歌大典》是有史以来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全面 ...
      《客家山歌大典》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点打造的世界性大型文化项目,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世界客家文库》的第一个重点项目。

       《客家山歌大典》是有史以来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出版客家山歌作品以及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是集图书、音像(录音、录像)、数字出版于一体的重大文化工程。本项目的编纂与出版,旨在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家山歌打造成为朴实、厚重、权威、经典的学术巨著,成为流传后世的精品工程,为《世界客家文库》的编撰开一个好头并提供有益的经验。

        《客家山歌大典》共分为《总论》《音乐卷》《文学卷》《研究卷》《人物卷》《文献卷》《故事卷》《传承卷》八卷。编撰团队由海内外知名客家山歌研究专家、学者,客家山歌传承人,著名作(词)曲家、演唱家,知名歌手,以及主要客属地区的文广局、文化馆、音协等单位组成,计划到2018年12月完成。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编审钟菱担任执行总策划及总负责人。

        《人物卷》是其中分量很重的一卷,为了系统收录世界各地客家山歌代表人物,充实、丰富《客家山歌大典》的内容,更好地弘扬客家文化,项目组决定为《人物卷》征稿。

征稿要求:
1.所撰写人物符合《客家山歌大典·人物卷》人物入选分类与标准。
2.每个人物撰写1000-3000字,图片3-5幅。具体编写规范见范文。
3.每篇要注明撰写人姓名、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
4.符合《客家山歌大典·人物卷》人物入选分类与标准的,可自己撰写或请人撰写提交上来。

        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们踊跃投稿,征稿时间截止2016年9月30日。对所应征文章,优秀的采用后会发给录用通知,并在《人物卷》一书出版后附送样书一本。

征稿请发送至文库编辑部邮箱:3148854429@qq.com。
联系电话:020-83790621


《客家山歌大典·人物卷》人物入选分类与标准

一、山歌演唱者
1.民间著名山歌手、山歌说唱艺人。
2.历史上用山歌作武器进行斗争的著名人物。
3.获市级以上与客家山歌相关的奖项,或者在各类山歌大赛(包括民间组织的大型活动)中获得大奖荣誉的山歌演唱者。
4.正式出版过个人客家山歌演唱专辑一张以上或举办过一场以上以客家山歌为主的个人独唱演唱会。

二、山歌创编者
1.省级以上协会会员中的客家山歌创编者。
2.作品在各类山歌大赛中获得大奖荣誉,或参与大型山歌剧、专场歌舞创作编曲配乐的创编者。
3.所创作山歌(词、曲)在一个地区(如县内外)广为流行、多人传唱,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山歌研究者
1.至少正式出版过一部客家山歌著作。
2.在省级刊物发表过3篇以上有关客家山歌研究的学术论文。

四、山歌传承人
市级以上客家山歌传承人中,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者。

五、山歌传播者
策划过市级以上的大型山歌活动,或具有传授、办班教唱山歌的经历(提供传授学员、举办培训班等记录的佐证材料),从事山歌传承工作成效卓著者。

      《客家山歌大典》的编纂成员将继续完善,我们诚邀海内外有志于推广客家山歌、弘扬客家文化的精英加盟。

                                      《世界客家文库》编辑部  
                                                           2016.5.14


《世界客家文库》简介

        《世界客家文库》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立项,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点打造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出版客家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编纂客家人自己的《四库全书》,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集图书、音像、数字出版以及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等项目于一体的跨国跨界合作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工程。计划在15年内出版1000种著作,建设大数据库,并在各个客属地区打造客家文化创意园。
        《世界客家文库》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界性重大文化工程,我们诚邀海内外高校和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各地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和文化馆(或艺术馆、群艺馆),海内外客家联谊会、客家商会、客家媒体、客家博物馆、客家会议会展机构,以及海内外有志于弘扬发展客家文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加盟文库建设。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沙头四马路10号
广东人民出版社5楼《世界客家文库》编辑部
联系电话:020-83790621 电子邮箱:3148854429@qq.com
官方微信号:sjkjwhzl  文库QQ群号:31041014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一

汤 明 哲
胡希张 著

        汤明哲(1934—  ),男,中共产党员。广东省蕉岭县高思村人,高中肄业。1950年考入兴宁人文艺校试验剧团,一年后考入华南文工团戏剧训练班,半年后结业,回梅县参加“土改”工作团。1953年“土改”结束后,分配到梅县文化馆工作。先后任县文化馆宣传组长、县委宣传部干事兼县文工队队长和县广播站站长、县政府文化科科长、广东汉剧二团团长等职。1958年被错误划为“右派分子”,送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后,调梅县戏院主持宣传工作,一年后调回县文化馆主持群众文化辅导工作。1978年改正错划“右派”,恢复党籍和职务,担任梅县文化局副局长(正局级)至1994年退休。

        汤明哲从小酷爱文艺。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志趣与发展的道路,并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勤奋,一度春风得意,青云直上。早在20世纪初的“土改”运动中他就迷上了山歌、竹板歌。虚心向馆内同志,特别是以陈丙华(文化馆干部,人称“山歌丙”)为师学习民间艺术,抓住下乡工作的时间向农民学习民歌,利用一切机会向同行、民间歌手学歌,从而成就了辉煌的艺术人生,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作家、音乐家、戏剧家、曲艺家协会会员,荣获梅州市山歌大师称号,曾任梅州市曲艺家协会会长、梅县文联副主席……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山歌汤”。

(为叶剑英、习仲勋唱山歌)

        汤明哲是出色的民歌演唱家。他擅长演唱山歌、竹板歌、佛曲、民间小调、小演唱等,能自弹自唱,自己设计音乐,嗓音洪亮圆润,吐字清楚,韵味浓郁,表情风趣自然。他演唱的节目,中央和省电台多次播放,广东省音像出版社、嘉应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0多盒录音、录像带。在广大客家城乡,处处飘荡着他的歌声。他演唱的足迹,遍及梅州、广州、深圳、韶关、惠州等地。1976年,他以五句板说唱《山村新风》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先后20多次参团赴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泰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访问演出,传播乡音,联络乡情,增进乡谊,反响强烈,为“梅州走向世界,让世人了解梅州”做出了贡献。

        汤明哲是高产的民间文艺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多样,有山歌、竹板歌、小演唱、相声、活报剧、山歌剧等,多为短篇,也有整理改编的传本《梁四珍与赵玉麟》《孟姜女万里寻夫》《乔太守乱点鸳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节目,熟练运用比喻、双关、连锁、重叠等传统山歌手法,大量采用方言俚语入歌,作品充满生活气息与泥土芬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自然,朴素清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花城出版社和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天马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作品集《山歌汤创作选》《山歌汤创作选(二)》《汤明哲作品自选集》《山歌汤创作演唱艺术》《四海飞歌》。1991年,由中央、省、市、县的8个文化、新闻单位联合举办了《山歌汤作品演唱会》。

        汤明哲是拔尖的客家山歌手。他有良好的传统山歌底蕴,才思敏捷,知识面、生活面较广,即席唱和,对答如流,在山歌擂台上勇猛善战。他首创用山歌主持山歌擂台、文艺晚会,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主持词就是一首首山歌,连现场指挥调动都用山歌,现编现唱,是梅州最佳山歌主持人之一,为山歌擂台增色不少。1981年被评为梅县地区“山歌师”,1990年“梅州90山歌节”获“梅州市山歌大师”称号。

 

        汤明哲是优秀的民歌工作者。他从1953年至1994年,先后在县文化馆工作近20年、县文化局工作近15年,直至退休以后,都在民歌活动的组织和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组织和带领文化馆干部收集整理民歌;他在长期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将民歌列为重要内容,培训歌手、示范演出,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文化特别是民歌活动的发展,广东省文化厅于1978年推广了他们“一馆变四队”(文艺辅导队、中心工作宣传队、文化工作服务队、展览队)的经验;梅县从1983年举办首届中秋山歌节后,每年都坚持举办这项新民俗活动,他是历届山歌节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他亲手组建了全梅州地区第一个职业山歌剧团,为山歌走向戏剧做了开路架桥工作;他通过发动和组织工厂、机关、学校、幼儿园举办山歌班来培养山歌幼苗,通过山歌赛事之前的办班来培训新山歌歌手,为培养山歌接班人不遗余力,培养出多名青年“山歌师”。为梅县荣获文化部授予“山歌之乡”称号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山歌之乡”的好园丁。

        汤明哲在民歌事业上成绩卓著,先后获得省、地(市)多项奖励。1954年,被选为粤东地区文化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广东省第一次青年积极分子会议。1993年,广东省曲艺家协会授予“振兴曲艺”锦旗一面。2000年4月8日,梅州市文化局、文联举行了“山歌大师汤明哲从艺五十年创作演唱研讨会”。2001年5月,他获广东省星海音乐学院授予的“岭南音乐名家”荣誉称号。2009年6月,经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客家山歌传承人。


        如今,年届古稀的汤明哲依然是活跃在梅州艺坛上的山歌明星。近几年,他又在嘉应学院等单位潜心开展山歌教学工作,为传承客家山歌孜孜不倦地贡献着他的余热。  

 

范文二


张 振 坤
胡希张 著


        张振坤(1936—1996),男,著名山歌演唱家、山歌音乐作者。广东省兴宁市人。1950年小学毕业,1951年升入初中,1952年7月停学,任宁中区立小学音乐教师,一年后复学读至初中毕业。1956年7月参加兴宁县文化馆工作。从1958年起,先后在汕头专区文工团、汕头专区山歌剧团、梅县地区山歌剧团任演员。1976年调梅县地区戏剧学校(今为梅州市艺术学校)任教,并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山歌剧科科主任,1996年退休。高级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省民族音乐研究室委员、广东省音乐学会副秘书长、梅州市音协会长。梅州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梅州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

        张振坤自幼酷爱文艺,聪颖、好学、勤奋。从20世纪50年代在兴宁县文化馆工作开始,长期大量收集整理山歌、竹板歌等各种民间音乐资料,揣摩研究,为己所用;到专业文艺团体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终于成为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文艺家,将毕生心血贡献给了山歌事业。
张振坤长期在专业剧团任演员,是剧团的头牌独唱演员,并担纲演出多个剧目,塑造了老中青多种人物,是广大观众熟悉和热爱的山歌剧第一代著名演员。

        张振坤是著名的山歌歌唱家。他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嗓音非常洪亮,音域特别宽广,音色富于表现力,高音区的真假嗓转换非常自然,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他熟悉粤东、闽西、赣南等客家地区的民间歌曲,有深厚的民歌底蕴。他演唱的民歌,吐字清楚,韵味很浓,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广东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担任《赞歌》独唱,曾为周总理作专场演出,受到亲切接见。

        1980年4月,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唱法独唱二重唱会演”,由他编词编曲和演唱的《歌声飞过淡水河》《老俩口爱唱歌》等7首山歌被评为优秀节目,中国音协主席称他是“造诣较深的歌唱家之一”,文化部艺术局苏伟光以《客家山歌王——介绍民歌演唱家张振坤》为题发表文章。会演结束后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巡回演出队,与胡松华等著名歌手到北京、上海、南京、济南、杭州、福州、厦门等地巡回演出,并被邀请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及所到的其他省、市作学术讲座,传授歌唱、特别是发声方法方面的经验,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报刊都发表了评介文章,誉之为“山歌王”。

        1995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青年戏曲汇演,获牡丹奖(一等奖)。

张振坤(中)

        他多次参团前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演出,每次都载誉归来。1981年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团”出访,誉满港澳。1995年11月应台湾中国客家合唱团邀请赴台参加抗战50周年巡回义演。

        他的一批演唱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前线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反复播放。太平洋影音公司、上海唱片社、嘉应音像出版社等录制了《敢唱山歌敢大声》《歌声飞过淡水河》《客家原板山歌》《客家乐》《唱夫归》等录音带十几盒,唱片一批,畅销海内外。他在海内外广大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张振坤又是著名的山歌编曲家,为《送货路上》《公主与小偷》《小放牛》《拾玉镯》《哑女告状》《三对恋人》《小冤家对亲》等山歌剧编曲,合作编曲的山歌剧还有《唱夫归》《花果山前》《两块六》《青峰岗上》《艳阳天》《龙江颂》《红灯记》《海港》等多部。为大型纪录片《潮梅风光》与故事片《生死恋》谱曲和演唱,受到观众的欢迎。为演唱的民歌谱曲更是不计其数。他的不少乐音作品在《岭南音乐》发表。1992年由《岭南音乐》编辑部编辑出版了他的音乐作品集《张振坤山歌集》。他谱写的演唱歌曲、戏剧唱腔,旋律优美流畅,保持了较浓的山歌风味,也有所变化与创新,对山歌和山歌剧音乐唱腔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振坤在艺术教育岗位上,不仅做了大量的组织、行政工作,还兼任山歌班的唱腔和声训课老师,自己编写了《客家山歌音乐浅谈》《浅谈五句板》《怎样唱好客家山歌》《山歌讲座汇编》等唱腔教材。经过不断探索与总结,积累了学生变声期的保护与训练的经验,提出和坚持了适应山歌剧发展需要的女声声训方法——真假声结合。教学中“既教风格,又教方法”,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培养山歌剧、民族声乐人才不辞辛劳,是学生爱戴和尊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namlow 2016-5-21 19:11
范文三

徐秋菊
这三位在新演出有录像。

查看全部评论(1)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6 00: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