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馬來西亞文丁百年客家村故事与其变迁 

2013-11-15 21:59| 发布者: 客家影音| 查看: 2869| 评论: 0|原作者: 馬來西亞文丁客家会|来自: 馬來西亞文丁客家会

摘要: 馬來西亞文丁(Mantin)距離雪蘭莪州只有17公里。從吉隆玻順著南北大道南下,一路開車到文丁這個地方,就不難找到這個以客家人為主的木屋聚落。客家村旁的文丁大街,在南北大道通車以前曾是許多車輛南上北下時的必經 ...
       馬來西亞文丁(Mantin)距離雪蘭莪州只有17公里。從吉隆玻順著南北大道南下,一路開車到文丁這個地方,就不難找到這個以客家人為主的木屋聚落。客家村旁的文丁大街,在南北大道通車以前曾是許多車輛南上北下時的必經道路。早年許多居住在這裡的華人都是以開採錫礦為生。後來礦產沒了,村民才轉靠務農、割膠或畜牧農業來養活一家人。
 
       當年人潮盛況,可見於緊急狀態時期。當時英殖民者將這裡的華人劃分為紅區(客家村)、青區(廣府村)、藍區(福建村)及黃區(文丁新村)4大區。直到現在,還可看到客家村僅存的木屋外,紅底白字的小牌子標識著門牌號碼。村裡有水電供應,唯幾乎每家戶都還有一口水井,供飲食和日常洗滌之用。
 

       保留老房子原貌

       地契無法延長以後,生活條件比較好的村民已陸續搬離,還留在村子裡的居民也不敢再整修自己的房屋。因此,許多百年老房子的建築原貌意外被保存下來。例如,不少房屋都是直接將未經修飾的樹幹作為房身的支柱,有的房屋還使用數十年來依舊牢固的木栓門,有的則仍保留沒有天花板的木製屋頂,僅靠斑駁老舊的鋅板遮陽擋雨,下雨時還會漏水。

       近年來南北大道通車帶動地方發展,從文丁通往芙蓉的沿途上可見許多住宅和店屋,商業活動越來越多。沒有地契的客家村見證了從聚落到都市化發展的變遷,如今自己也要消失在發展洪流當中。被發展商劃為第一期房屋發展的客家村土地已被剷平,如今已在建設當中。第二期的土地上尚有四五十戶人家尚在等待發展商的下一步行動。


       僅剩下華校廟宇

       未來的客家村應該只剩下不受拆遷行動影響的啟智華文小學以及譚公廟。這兩棟建築的土地理應合法註冊地契,文丁啟智小學的成立年份不詳,估計1920年代時是以客家話教學的私塾,約1932年才正式建校,是培養了幾代客家村村民的母校。許多年紀超過80歲的村民除了客家話,還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全賴這所華小多年來的辛勤栽培。

       張次耀是啟智華文小學的畢業生,現在是學校的董事之一。他在唸書時,每班的40位學生中,有至少25人來自客家村。譚公廟也是客家村村民多年來祈求闔家平安、國泰民安的地方。這間廟宇的廟務理事會自1955年就註冊成為合法團體。1963年時還獲得當時的財政部長敦陳修信撥款重建,使得該廟有了今天的面貌。


       譚公廟見證跨世紀興衰

       客家村本來還有3座廟宇,但在地契無法延長以後,乩童也跟著搬遷離開了。目前村內唯一的廟宇便是坐落在客家村其中一個入口旁的譚公廟。譚公廟的年代久遠,誰也說不準它什麼時候就已存在。廟裡唯一有年份記錄的文物,是一個寫著光緒二十八年(1902)、長像奇特的古鐘。

       該鐘上刻上了「芙蓉沙都」的字眼。據悉,文丁過去被稱為沙都(Setul),名字來源不詳。目前已鮮少再使用這個地名。譚公廟有合法註冊的廟務理事會在管理,不過通常在整理與打掃該廟的,卻是乩童兼廟祝的葉亞青夫婦。

       「我是從我父親那裡開始接管這座廟的。」葉亞青說,在他的父親以前至少曾有三四位乩童曾管理過這座廟宇。「我父親已經管理了22年,我自己現在都在這裡18年了。」


       廟旁空地或遭徵用

       直到目前為止,客家村的村民們每年都會到譚公廟參加兩個重要的儀式,既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譚公爺的神誕,以及六月廿六日譚公爺得道成仙的紀念日。在廟宇內部的橫樑上掛著的許多和儀式相關的紀念照,都證明了多年以來村民對譚公爺的虔誠信仰。

       根據葉亞青所收藏的舊檔也顯示,這間廟宇的廟務理事會自1955年就註冊成為合法團體。譚公廟在1963年時獲得當時的財政部長敦陳修信撥款重建,使該廟經歷了百年風霜,依舊屹立不倒在這裡。如今廟旁的空地很可能會被發展商所徵用,但他不確定這座廟的地契是在誰的手中,因此也無法確定廟宇所擁有的土地範圍到底有多大。


       最年長老人緬懷自家釀酒

       江淑群,乳名早娘,1927年出生。自祖父母攜帶她年僅8歲的母親到這裡定居開始,她們一家在文丁客家村已有六代了。她的長輩都曾是釀白酒的師傅,當記者詢及釀白酒的蒸餾技術時,她非常開心地描述著,但因為手邊苦無適合的工具,縱然回味,卻已無法再嚐到自家酒的香氣了。

       她小時候念過文丁大街上的女校,一直到二戰時期跟隨家人逃到難民區。光復後,才以十六七歲的高齡就讀啟智華文小學。「那時候大概讀了兩年。我20歲的時候就結婚。那時兩家在啟智學校宴客,學校的校長還是我們的證婚人。」

       江淑群的老家目前還在村子裡,但久無人居住,已出租給一家輪胎公司當貨倉。「當年我就是從那間老家嫁到這裡(現在居住的屋子)來的,連嫁妝都直接搬過來就好。」江淑群拿著舊照片,比劃著說年輕時候的故事。自客家村面臨拆遷問題之後,江淑群就一直作為村內最年長的老人,不厭其煩地為許多前來拜訪的各界人士,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有些訪客為老人家照了幾張相就匆匆離去,有的坐下來靜靜聽江婆婆講故事,江婆婆不但即時接受訪客的提問,偶爾還會哼唱客家詩詞供人鑑賞。江淑群現在和長子一家同住,住在村外的孫子也會時常回家探望婆婆,閒暇時間一家就坐在屋子的客廳一起嬉笑聊天。

       她的媳婦是一名製糕師傅,平時會用家中廚房製作客家糕粿,再到芙蓉的夜市去賣。有趣的是,她的一些製糕材料都是村內常見的植物,如粗葉和香蕉葉。香蕉葉是一般華人墊放糕點的常見樹葉;粗葉則是好吃的客家粗葉粄必備的調配材料。


       5雜貨店剩2家

       文丁客家村最高紀錄曾有過5家雜貨店。雜貨店老闆林玉麟已經70餘歲,正好見證了村內商業活動的興衰史。「我母親也經營了幾十年的雜貨店,我自己接手之後到現在也50多年了。」

       林玉麟這家店剛好坐落在文丁客家村的主要入口處,跟村內的房子一樣都是木屋。1980年代末,許多村民都搬遷到外地,雜貨店生意也跟著沒落,現在僅剩他與隔壁的鄰居兩家。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1 11: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