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横岗镇个“茂盛世居”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客家文化是“龙岗的根”。据介绍,“茂盛世居”为大型客家围屋,俯视平面为回字形布局,分内外围,左右四横,前后三堂,中间为宗祠,共有民房80多个单元。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客家文化是“龙岗的根”。随着近期龙岗提出弘扬客家文化,打造深圳“客家之都”的理念,挖掘、保护好客家文物已经成为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项迫切任务。 横岗街道的古建筑、古村落较多,是深圳市文物大镇。日前横岗街道配合市文物局和区文管办对辖区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一次大普查,使得一批广府围村、客家围屋等文物古迹浮出水面。记者了解到,目前横岗各个社区都有客家建筑文物,不少已经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而且由于横岗属于典型广客杂居地区,因此横岗的客家建筑文物也多具备广客融合的特点。 最早的客家遗址为明代文物 据介绍,在横岗街道8个社区中有3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不包括有些已经腐朽、坍塌的老围屋),其中西坑10处、四联2处、横岗3处、大康6处、安良2处、保安2处、荷坳2处、六约5处。目前整体保存较好的有8处:茂盛世居(四联)、大万围屋(大康)、沙背坜楼院(西坑)、东升围屋(保安)、荷坳炮楼(荷坳)、塘坑围屋(六约)、西坑宝塔(西坑1980重建)、杨槐庄墓群(西坑)。 “横岗最早的古遗址可追溯到西周。”日前横岗街道党工委宣传部负责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的人士表示,西坑的石肚龙遗址和雷公坑遗址就是西周和东周时期文化产物,从这两处采集到的陶片为研究龙岗区先秦文化提供了新资料。不过这两处地址现都被开垦为菜地。 此外目前横岗发现得最早的文物遗址是位于西坑的明代“杨槐庄墓群”,这也是龙岗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客家先人墓葬之一,2006年被列入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其它文物点基本都是清代时期的建筑,也有个别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古建筑多兼具广客融合的特点 横岗是客家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不过横岗一位熟知横岗历史的人士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深圳地区尤其是龙岗区,自古以来居住的原住民都是客家人,其实,最先定居深圳和龙岗的汉民系是广府民系。后来客家人成为主要居民有其历史背景。 约300多年前,清政府为了阻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实施了为期20多年的“沿海迁界”,命令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内迁100里,导致东南沿海一带“十室九空”。清政府平定台湾后,开始执行“迁海复界”政策,此时,生活在赣、闽、粤交界山区的客家人(主要是粤东地区的客家人)迁徙到今天深圳的东部与东北部,逐渐占据了清朝前以绝大多数广府人为原住民的深圳东部地区,也就是集中在现在的龙岗和盐田两区,正式开启了客家人在深圳地区的开拓史。 “横岗就属于比较典型的广客杂居地区,其中本地广府人约占四分之一,本地客家人约占四分之三。这个特点在古建筑、古村落上面也有所反映,即本土古建筑多以客家围屋和广府围村为主,而且大多兼具了广客融合的特点。” 横岗街道有关人士表示,目前街道辖区内的广府民居主要集中在荷坳、西坑、六约、四联以及原黄阁坑社区,典型代表是塘坑老围、大万围屋和格坑围村(位于深圳信息学院内);客家民居主要集中在大康、横岗、四联和六约等社区,西坑的明代“杨槐庄墓群” 就是客家先人墓葬,是明代中期以后客家人开发龙岗的历史见证。而典型的客家民居代表是茂盛世居和莘塘老围。 茂盛世居将进行全面修缮 茂盛世居是横岗目前名气最大的客家围屋,和龙岗街道的鹤湖新居为龙岗市民所熟知。茂盛世居位于四联社区茂盛居民小组,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约170多年历史。 据介绍,“茂盛世居”为大型客家围屋,俯视平面为回字形布局,分内外围,左右四横,前后三堂,中间为宗祠,共有民房80多个单元。围屋造型和布局考究,排污、防御性能强,建筑融客家、广府和西洋风格于一体,前有月池,后有风水林,是目前龙岗区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围屋之一。 横岗街道有关人士表示,从2001年起,“茂盛世居”实施文物保护措施,清理外来租户,由横岗街道办组建管理处实施统一管理,健全日常管理制度,组建了文物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2002年7月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目前茂盛世居有专人管理,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对部分坍塌的建筑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修缮和整治,改善了原来濒危状况,“目前龙岗区发改局同意匡算2060万元对围屋的主体建筑和月池进行全面修缮,工程已进入勘察设计单位招标阶段。”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