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馬來西亞巴生客家館留下客家先賢足跡

2013-8-17 14:33| 发布者: huangchunbin| 查看: 2536| 评论: 0|原作者: 叶章华|来自: 今日新闻

摘要: 說起馬來西亞客家人,很多人會想到上兩個世紀,開發吉隆玻的功臣甲必丹葉亞來,而這也會讓人想起客家人在吉隆玻采錫礦的輝煌事業,同樣在上兩個世紀開始,客家人也開始進駐雪蘭莪州巴生,只是人數不比其他籍貫的華人 ...


       說起馬來西亞客家人,很多人會想到上兩個世紀,開發吉隆玻的功臣甲必丹葉亞來,而這也會讓人想起客家人在吉隆玻采錫礦的輝煌事業,同樣在上兩個世紀開始,客家人也開始進駐雪蘭莪州巴生,只是人數不比其他籍貫的華人多。巴生客家公會會長拿督黃進財指出,在早期,客家人在巴生是以手工藝謀生,如打鐵(主要為製作鋅板)、裁縫及開中藥店。在後期則是以割膠丶砍材丶養豬以及涉足建築業,因此客家人在巴生有許多產業,更有許多巴生先輩是以建築業白手起家,如巴生聞人池龍女士,就是很好的典範。
 
 
       為讓「儲存」客家人在巴生落腳的事蹟,甚至讓年輕一輩瞭解客家傳統文化,巴生客家會館的一群理事,就在會館的樓上籌建「巴生客家文物館」。黃進財介紹時說,巴生客家文物館是於2009年11月28日,由前任會長劉道立成立。我當時則是青年團團長,同時也擔任文物館的籌建會主席。
 
       巴生客家文物館可說是雪隆區內,第一所客家文物館,同時也是繼檳城成立『馬來西亞客家文物館』以及峇株巴轄客家公會『客家文物館』後,全馬第三個客家文物館。
 

       他在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說,設立巴生客家文物館,耗時5個月及花費逾20萬令吉,款項主要是來自客家鄉賢的捐款。他補充,文物館的收藏多數來自民間,即包括一些早期巴生客家人所使用過的謀生工具,甚至是日常用品。而文物館的圖片,則多數是取自檳城的馬來西亞客家文物館。展出的內容包括會館成立的歷史,以及歷屆會長的介紹,然後就是與客家傳統文化有關的展覽,收藏逾50項文物。
 
       他說,文物館收藏逾50項物品,照片則有上千張,所以文物館的內容主要是以圖片及文字解說呈現。在文物館內,可看見牆壁上有個別的框架,而每個框架都呈現不同的內容,即有著不同的主題,包括有介紹會館歷史的「歷屆會館丶會館歷史丶歷屆理事」框架。
 
       其他框架,則是與巴生客家人及客家人傳統有關,計有巴生歷史丶客家人的行業丶客家教育工作者丶客家人分佈丶客家人禮俗丶信仰丶節日及慶典介紹,還有大馬客家人物丶客家山歌丶客家起源丶客家土樓丶六次大遷移丶炎黃二帝等框架。
 
       黃進財補充,成立文物館的另一目的,是希望達到抛磚引玉的效果,即冀望其他鄉團組織,甚至是地方組織都能成立自己的文物館,把先賢的足跡留存下來。
 

       客家土樓儲糧居住也防敵,巴生客家公會會長拿督黃進財介紹說,巴生客家文物館所展出的照片或收藏品,都是客家人重要的傳統文化,而這些文化都應該流傳給下一代,以免這些歷史見證物在我國流失。他說,其中如客家土樓,在中國客家土樓分別有圓樓丶四方樓以及圍籠樓。土樓是客家人在中原南遷,到福建丶廣東一帶時興建的房屋建築,而當客家人來帶福丶廣兩省時,當地已有其他少數民族居住,因此,土樓多數是建在山區上。客家人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族,而一般土樓是一個家庭,甚至是一整個族人居住,所以土樓有大有小。
 
       他介紹說,一般土樓都是4層樓高,一些則是5層樓,而底樓充作廚房及養雞丶養豬所用。1樓則是儲藏糧食的地方,而2樓才是充作居住用途;土樓建築外還會另外興建一個1公尺高的土牆,為禦敵用途,同時在土樓還有『炮眼』,若有敵人來襲,客家人就會透過『炮眼』射箭驅敵。其實,客家人早就實行『圍籬社區』,因為圍牆只有1個木質的門口,而門口上方還設有1個水槽,作為防火用途。


       膠工唱山歌壯膽互照應
 
       黃進財說,客家人因住在山上,因此衍生出客家山歌文化,而這項文化也隨著客家人南來,而在我國流傳。但我國的流傳方式較為特殊,早期我國客家人,都是在割膠的時候唱山歌。由於割膠都在淩晨進行,割膠工人天未亮就得抹黑進入橡膠園工作,客家人為了壯膽,都會『哼』一下山歌,這麽做也可讓在園內的割膠工友,互相知道所在的位置,算是溝通的一種方式。

       他續說,在很多時候,客家人都愛唱山歌,包括在喜慶時,所以,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一環。因此,文物館就有收藏客家山歌的歌譜,讓人從中瞭解客家山歌的內涵。另外,黃進財說,文物館有一個婦女一手拖著小孩,同時背著另一名小孩的模型,講的正是博大無私的客家母愛,是對客家婦女的一種表揚。
 
       他說,這典故是發生在唐朝末年,當時私鹽商人黃巢起兵,一名客家婦女在戰亂時,就背著一個小孩,另拖著一名小孩逃難。逃難時,婦女遇到黃巢,後者問婦女所帶的兩個孩子與她的關係,婦女則回答一個是自己親生,而另一個則是兄嫂的孩子。
 
       黃巢當時認為,婦女背著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婦女卻告知背著的是兄嫂的孩子,是因在戰亂時兄嫂不幸身亡,而她要致力保住他們的血脈。黃巢聽後覺得感動,就放過這名婦女及兩名孩子,更囑咐她回家後,要在屋子門外掛上艾草,因為他的士兵要在入夜後屠村,若婦女掛上艾草作為辨識,可避過殺身之禍。但這名婦女並不自私,回家後通知全村人掛上艾草,最終村民都逃過一劫,所以就有了這個典故。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5: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