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家族大约于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迁到兴化 2013年5月,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县级)当地名人馆里名人余井塘后人余崇谦,找到泰州市谱牒学研究者张培元,请他为余姓家族修家谱。修谱过程中,张培元有惊人发现:这支余姓家族竟是从福建莆田迁到兴化的客家人。 家谱证实“客家人”身份 在兴化当代名人馆里,陈列着余氏后人余井塘的生平简介。余井塘,兴化人,1896年生,曾任国民党时期的高官,1949年底到台湾,1985年在台北病逝,终年90岁。 75岁的余崇谦是余井塘的堂侄子,目前居住在上海。10多年前,他就想着重修家谱,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来办这件事。 2013年5月份,余崇谦来到兴化探亲,又提起了修家谱的事,朋友向他推荐了泰州精通谱牒学研究的张培元。后来他们取得了联系,经过一番交谈,余老先生将修家谱的事情托付给张培元。 最近,张培元在修谱时,从残存的余氏家谱中发现,这支余姓竟然是由福建莆田迁徙到兴化的客家人。随后,他又在台湾著的《余井塘先生纪念文集》的墓表中发现,这个墓表清楚地记录着“自福建莆田迁江苏兴化县遂为兴化人”。这也更加证明了他的观点。 明末清初迁到兴化 张培元说,残存的余氏家谱资料中,详细地记载着余姓家族是如何迁徙到兴化的。 大约明末清初,为避兵乱,北宋工部尚书余靖的后裔与同乡金、洪、叶、陈、李、张等七姓客家人,由福建莆田(时为兴化府,民间俗称“南兴化”)北迁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北郭(今兴化市北城外北大街)。到了兴化以后,他们为了保持密切联系,在街西边建了一座小关帝庙,作为聚会场地。另外还给位于兴化东岳庙西的天妃宫进行了重修,以便祭祀妈祖。可惜的是,后来天妃宫毁于战火。 大约传至第4世,立“余大房”。第5世余钟,余钟乐善好施,名闻乡里。余钟生的儿子余溶、余浚为第6世。余溶于清嘉庆年间任广东雷州府知府,后改任浙江温州知府,封中宪大夫。从此,余氏成为兴化名门望族。 欢迎读者提供相关线索 据不完全统计,兴化的余姓人有5000多人。其中,有一部分是从福建莆田迁移到兴化的客家人,而这些在兴化的余姓客家人,有一部分又散布到了北京、上海、南京、四川、河北、台湾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这中间出了很多政府官员以及科研、金融、交通等方面的人才。目前联系上有200多人。 “希望余氏后人看到报纸后,能及时联系本人,以便新增登录。”张培元说,他的联系电话是13052973322。 名词解释: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汉族民系。千百年来,中原人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创造了属于自己和华夏民族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涌现了叶挺、叶剑英等杰出人物,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2-11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