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瓷画像的第三代传承人 蒋洪亮
“赣南客家瓷画像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曾经广泛应用于客家人的生活。平常人家使用的日用器皿,如水杯、花瓶、碗盆甚至首饰挂件上,都能觅其踪影。除此之外,客家瓷画像因其容易保存流传的特点,逐渐成为那个时代客家人表达孝义精神的主要物质载体。当时,赣南客家人把先人画在瓷板上供奉,以便追思。当时的瓷画以黑白色为主,多用于画先人遗像,因此又被称为客家瓷像。可惜,这样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如今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作为客家瓷画像的传承人,蒋洪亮提起客家瓷画像的历史时滔滔不绝,同时又充满遗憾。
精美瓷画像曾盛行一时
蒋洪亮是赣南客家瓷画像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客家瓷画像是在碳精画(纸像)绘画工艺基础上,借用景德镇的烧瓷工艺研发出来的,被誉为民间一绝。用其技法选用白胎瓷(如瓷板、瓷盘、瓷瓶等),绘制出的人物肖像与真人一样逼真传神,经高温烧制后,光泽亮丽,层次丰富,立体感强,特别是具有永不褪色之优点。 长久以来,在客家人的祠堂和祖厅,必定有祖先的瓷像。瓷像在赣南客家人中一直作为纪念先辈、孝敬父母的习俗传承延续,老人仙逝时不可缺少瓷像,有人在给长辈做寿时也常会请画师绘制一张瓷像。 早期,客家瓷画像的传承方式为子承父业(祖传关系)和收徒入室传教,所以能得真传者不多。但在当时,客家瓷画像兴盛异常。1927年至1949年间,瓷画像从业者遍及赣南。解放后,客家瓷画像更加注重人物脸部层次关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仅章贡区就有三四十人从事瓷画像创作。 现年37岁的蒋洪亮毕业于赣南师院美术系,从小热爱美术。1992年,他开始学习客家瓷画像。当时,他就是想找个足以养家糊口的饭碗。“我那时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一个普通营业员的收入,有60元左右,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当时愿意学瓷画像的人不在少数。”后来,蒋洪亮在瓷画像中找到无限乐趣,从起初的为养家糊口变成真正热爱瓷画像,并决心将其发扬光大。
时代发展冲击传统瓷画
不过世事难料,2000年之后,手工瓷画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想留影纪念不再是难事,靠客家瓷画像追思先人的市民越来越少。而且,数码技术的发展令人们对瓷画像的逼真度和艺术层次要求更高,一些技艺不过关的艺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而创作瓷画像不仅学艺过程漫长艰苦(没有三五年难以出师),又需要较高的悟性和耐心,加上回报不多,多数年轻人不愿涉足这一行业。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一块约杂志大小的瓷画像,需要一天多时间方能创作完成,而这样一块瓷画像的价格仅为300多元。像这样一块瓷画像,所需材料等硬性成本就需要近百元。算下来,瓷画像艺人不但辛苦,而且月收入显得有些微薄,很多年轻人在外务工也比画瓷画像的收入高。即便是蒋洪亮本人,也无法靠创作瓷画像为生,他还兼画国画等艺术作品。 传统手工瓷画业受到严重冲击,发展举步维艰。更让人担忧的是,瓷画像传承队伍严重老化,加上老艺人的离世,目前赣州市从事瓷画业的艺人已寥寥无几,得到“正宗”传承的人更少,且平均年龄已有50多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瓷画像店内通常坐着老人,顾客稀少,给人一种寂寥凄清之感。“现在连学徒都收不到,传统手工瓷画业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处境。”蒋洪亮有些无奈地说。
瓷画,峰回路转会有时
尽管现代数码技术对传统手工瓷画业冲击颇大,蒋洪亮仍把传统和手工坚持到底。“不过,传承并非止步不前。”1997年,蒋洪亮自创真彩瓷像画法,成为客家瓷画史上的一大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蒋洪亮不仅坚持画客家瓷画像,还在各类瓷器上作画,把国画、书法艺术与瓷画技艺完美结合,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前来购买,而最传统的手工客家瓷像画令他们格外欣赏。曾有一丹麦游客看到客家瓷画后,连连赞叹,请蒋洪亮为他创作了好几幅瓷画像,带回去送给亲友作纪念。还有一名德国友人,在陪妻子回赣州探亲时,特意带着妻女找到蒋洪亮,请蒋洪亮为他们一家三口画了一幅全家福瓷画像。 瓷画像制作精美,耐久易保存的特点,成为现代电脑技术无法取代的独特优点。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一家人想追思父母,苦于父母没有留下照片,便找到蒋洪亮,让蒋洪亮根据他们的长相及对父母的描述,制作出了父母的瓷画像。瓷画像完成后,他们拿在手中久久观看,激动得难以自已。 “不过,虽然外地游客欣赏客家瓷画像,但目前主要顾客仍是本地市民。未来,赣州旅游获得长足发展,客家瓷画像一定能随之获得同样发展。所以,目前要做的是将客家瓷画像推广出去。”为此,蒋洪亮不遗余力地为瓷版画发展四处奔走。2000年以来,他自费创办赣州瓷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客家瓷画像绘画与研究,并举办多期瓷画培训班,培训学员近百人。期间,他还花费近5万元,将瓷画作品带到各地参展,宣传客家瓷画像这一传统艺术。 据介绍,客家瓷画像民间技艺的保护问题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洪亮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瓷画艺人、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手工瓷画像艺术会迎来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