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邓家围屋:客家文化与新余民俗的完美结合

2011-12-29 23:32|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4162| 评论: 1|原作者: 新余晚报|来自: 新余晚报

摘要: 坐落在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围屋,又称三立堂、邓纯雅公祠、邓家大屋、邓家老屋,是一处融合了客家土楼与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客家聚族围屋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12月27日,在市博物馆 ...
xin_543120829121867122291.jpg
邓家围屋是赣西仅存的客家围屋,气势宏伟、固若金汤,宛如一座城堡。
    坐落在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的邓家围屋,又称三立堂、邓纯雅公祠、邓家大屋、邓家老屋,是一处融合了客家土楼与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客家聚族围屋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围屋。12月27日,在市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胡小勇一行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邓家围屋,也走进了一段凝固的历史。
xin_5531208291218078109402.jpg
围屋内部整齐大气,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繁衍生息,一个个故事在围屋内上演。
    邓氏家族的迁徙与兴盛
    站在鹅头飞翘的八字形门楼外,胡小勇主任将客家围屋的特点和邓家围屋的起源娓娓道来:围屋是闽粤地区客家独特的居住建筑类型,多为大家族共居的大型住宅。这种住宅带有内聚性和防御性,小家庭大家族的聚居方式是客家习俗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反映出客家人迁徙的艰辛,他们克服艰难困苦的支柱力量就是宗族或家族的团结,所以宗族或家族的凝聚力很强。
    邓家围屋也不例外,它的起源要从一个家族的迁徙与兴盛说起。据《邓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邓氏先人邓廷焕携子邓勋从广东嘉庆州(今梅州)迁居于分宜白田村,并在袁河两岸做油生意发家致富。邓廷焕过世后,邓勋携三子邓成章、邓锦皋、邓锦彪从白田迁居尚睦,继续做油生意。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邓勋第三子邓锦彪以三兄弟的名义建造邓家大屋,因邓锦皋早年去世,邓成章此时也已56岁,三兄弟又未分家,因此一切事务都由老三邓锦彪操持。起初只建了三进房屋,取名三立堂,寓意三兄弟事业有成、卓立天下。后为防盗,加盖了围墙。围墙建成后,又沿围墙顺势而建大小不一的住房、浴室、柴房、龙厅楼和槽门,共有房99间,故又叫尚睦百间屋。为纪念死去的父亲,邓锦彪兄弟在槽门外仿照当地祠堂的建筑风格兴建了一座门楼,并在槽门上挂“邓纯雅公祠”匾额。至此,邓家围屋形成现有的规模,共历时14年之久。
xin_5531208291218671150093.jpg
围屋如今虽显斑驳,然而触摸围屋,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客家历史的体温。
    设计精妙的中国式城堡
    有人把围屋称作“中国式城堡”,看过邓家围屋方知这话一点不假。顺着专家的解说站在高处俯瞰,整座围屋有如一个龟形防御堡垒,中轴线上由前至后依次分布着月池(水塘)、八字门楼、槽门、晒场、前厅堂(茶厅)、中厅堂、祭堂(祖堂)、龙厅楼(一楼为私塾,二楼为绣楼),组成以三进祠堂式建筑为中心体,四面由二层式悬山顶房屋组成的矩形客家围龙屋,围成堡垒状密封式大围屋。
    胡小勇主任告诉记者,邓家围屋内功能设计十分齐全:祭堂里供奉祖先、举行庆典,茶厅是接待客人的场所,晒场可供晾晒衣物粮食、赏月聊天、休闲放松,寝室、洗澡间、厨房、杂物间组成一个个独立的生活单元,私塾和绣楼则是培养家族下一代的所在,围龙屋与厅堂之间由檐廊串通,起承转折,步移景换,既四通八达又曲径通幽。
    邓家围屋采用砖木结构,是广东客家土楼风格与新余本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围屋中厅堂与祭堂之间有一个中天井,这里的梁柱、枋板上全用分宜出产的夏布缠裹、粘贴,并涂上厚厚的油漆。这种装饰梁柱、枋板的做法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围屋排水系统完善,连地下都设计了纵横交错的暗沟水渠,沟渠最大的涵管直径65厘米,长50厘米,用整块麻石做成,所有沟渠历经200余年依然排水通畅。整座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xin_5631208291218265270644.jpg
完整的匾额字迹清晰,就像一幅历史画卷向我们诉说这围屋的历史。
    精美绝伦的民俗“活化石”
    精美绝伦、寓意深刻的装饰雕刻,是邓家围屋区别于其他古民居的最主要特征。在遍布于门簪、槅扇、雀替、绦环板上的百余块木雕上,不仅有龙凤呈祥、暗八仙、万字纹、云雷纹、花卉、蝙蝠、鹿等传统吉祥图案,更有大量展现当时袁河流域自然人文景观的内容,这在其他古民居中是不多见的,堪称新余民俗“活化石”。其中,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围屋全貌图”、“魁星阁”、“分宜万年桥”、“华屋连薨”、“廊榭图”、“分宜古城东门图”、“浮桥图”、“宜春台”、“城门与考棚”;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耕牧图”、“纺织图”、“捕鱼图”、“射猎图”、“入城图”、“船运图”、“挑夫图”、“船临城下”、“码头装卸图”;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科场拼搏的“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等等,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人文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xin_5731208291218000158865.jpg
古老的门槛,既有驱邪祈福之意 也可遮挡污物。
    百年老屋的保护与传承
    在很长一段时光里,邓家围屋是邓氏族人繁衍生息的乐土,是保护他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堡垒。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成为围屋最直接的保护者与传承人。今年70岁的邓明斗老人就是在围屋中出生、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早年的邓家围屋非常热闹,最多同时居住了28户人家。正是得益于聚集在这里的众多邓氏子孙,邓家围屋才免于在“十年浩劫”中遭受更大的破坏。
    时至今日,年久失修、居住条件不完善的围屋已经“围”不住年轻一辈对外界的好奇与渴望,他们陆续搬出围屋,或到外地工作,或另外盖房居住,坚守在围屋里的只剩下寥寥几户老人和小孩。这座曾经承载着邓氏族人深厚希冀与祈愿的围屋,就这样一日日沉寂下来。
    幸运的是,邓家围屋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早在2007年就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信在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养在深闺”的邓家围屋将成为一张响当当的文化旅游名片,吸引全世界惊叹的目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angsl508 2011-12-29 22:46
   没想到新余也有这样的客家围屋

查看全部评论(1)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5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