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平面图
總經費12億6千餘萬,占地達30公頃(450亩)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從1997年開始規畫,2001年7月動土,從2007年10月20日開始試營運4年後,終於要在2011年10月22日正式開園,而這也是台灣第一座省級的客家文化園區。
傘架被吊車緩緩吊起,看起來像正要起飛的飛碟,這6頂象徵六堆精神的超大傘結構,從底下看上去相當壯觀。
可說是世界上少有的建築工程,這是客家文化園區的第二階段工程建設期間,園區依然開放試營運,除了讓鄉親了解建設的進程,園方也希望在試營運期間,能增加園區的知名度。
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組長 吳昌成:「經過我們統計的結果,96年到99年,人數已經達到95萬人,經過我們大力的宣傳之下,100年的1月到現在,已經快超過50萬人了,可見我們六堆文化園區的特色,漸漸的讓大家來接受。」
園方表示,試營運期間僅開放演藝廳,以及展示廳供鄉親參觀,還有園區的造景,從事休閒活動、參觀遊園的人數,都必須靠舉辦活動來吸引。
第二階段工程完成之後,尤其以傘架,客家聚落景觀區最具特色,園方將客庄產業與文化聚落作為營運主軸,對於這項世界少有的景觀綠建築,行政院客委會已經迫不及待的要介紹給鄉親。
行政院客委會主委 黃玉振:「未來除了各式各樣的特色團隊演出,像文化藝文團隊的表演,也有客家特色產業的展覽,還有客家美食,所以這個園區要特別介紹的,園區特別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
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 曾彩金:「當時我們在文建會爭取,園區要設立在屏東,我們當時有一個很大的目標和理想,全世界的客家文化保存的最完整,或是值得我們來保留的,就是在六堆。」
肩負著保存客家文化,以及六堆客家鄉親的期待,歷經4任的客委會主委,15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就等10月22日马英九宣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正式開園。 (客家电视台)
---------------------------------------------------------------------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简介:
緣起
六堆地區是臺灣客家人最早聚居的地方。
六堆文化園區為保存、展現高屏兩縣12鄉鎮客庄之客家生活風貌,扶植六堆聚落文化產業的台湾級區域文化設施。並積極推動在地客家文化紮根,藝文民俗保存發展、地方產業交流及區域觀光行銷。藉由核心園區推介展現及地方聚落之生活體驗,共同帶動六堆地區客庄文化與地方經濟發展。
目標
做為六堆的入口平臺,以活化地方鄉鎮聚落為目標,協助地方呈顯、保存、加值及行銷客庄風貌與文化產業設置目標及預期效益。 1.研究交流︰促進六堆文史研究、學術交流及教育推廣。 2.藝文民俗︰保存傳統曲劇,傳承工藝及民俗節慶活動。 3.產業育成︰扶植地方特色產業,提高加值及行銷效益。 4.觀光導覽:提供區域、休憩旅遊資訊及服務,促進觀光產業發展。 5.文化保存︰展示歷史文資典藏、營造與保存聚落文化風貌。
園區整體配置可分為四大空間,分別是傘架客家聚落建築區、田園區、自然草原區、九香伯公區及停車場等。太陽能光電系統設置於傘架客家聚落建築區內,在六頂傘架中的其中三座傘架的凈高10M~14M間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
---------------------------------------------------------
园区各景点介绍:
九香伯公區: 多媒體展示館─展出六堆地區的民俗風情及特色文化等靜態展演。 演藝廳、演藝廳前廣場、池畔舞臺─提供各類型劇團、地方社團及合唱團的動態表演。 多媒體館前走廊─提供各類商品展售及提供各類鄉土教學活動等動態活動。
九香伯公區景观
-------------------------------------------------------------------------------------
田園區:
田園區─提供遊客親自下田耕作之農田實務體驗。 圳頭廣場─未來將設置圳頭伯公,並提供親水空間。 田園餐廳─提供遊客用餐及教育活動空間。 菸樓─展示菸葉產業及體驗菸樓特有的空間感。 礱米間─展示礱米機及教育礱穀成米的製造過程。
田園區
-------------------------------------------------------------------------------------------
傘架客家聚落建築區:
行政中心─提供常設展示及大型會議中心。 旅遊資訊中心─提供旅遊導覽、鄉鎮特色等資訊。 兒童館─提供兒童體驗客家文化空間。 工藝館─提供未來各類地方工藝課程參觀與學習空間。 市集區─客家產業的展示與販售。 工坊─DIY體驗及教學。 廣場─提供各類型戶外演出場所。
傘架客家聚落景觀區
------------------------------------------------------
六堆起源 西元1721(清康熙60年)朱一貴事變發生時,為保衛鄉里,防止亂事侵犯客庄,散佈在屏東平原的客家人,依所在地理位置,組成民間義勇。設六營及巡察營七個營隊,共同抵禦外侮,亂事平定後,鄉勇解散回庄。到林爽文事變時,決定改「隊」為「堆」(隊與堆客語諧音),共有六堆,正式成為自治、自衛性質的組織。
公元1721年,朱一貴之亂,威脅到客家先人聚落的生存時,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媽祖廟聚議,成立民間義勇,共有中、前、後、左、右、先鋒及巡查營,保衛家鄉,抵禦外侮。這一次的團結衛鄉,凱旋而歸。由於平亂有功,獲清廷敕建忠義亭,並以忠義亭為精神堡壘。當時的六營後來演變為六堆,即中堆(竹田)、前堆(麟洛、長治)、後堆(內埔)、左堆(新埤、佳冬)、右堆(美濃、高樹)、先鋒(萬巒)。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所以「六堆」並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精神的結合體
六堆分佈 右堆(美濃、高樹、杉林、六龜、甲仙) 前堆(麟洛、長治) 後堆(內埔) 中堆(竹田) 先鋒堆(萬巒) 左堆(新埤、佳冬)
右 堆:高樹、美濃、六龜、杉林、甲仙一部份、里港武洛、旗山手巾寮。 前 堆:長治、麟洛、九如圳寮、屏東市田寮、鹽埔七份仔。 中 堆:竹田。 後 堆:內埔。 先鋒堆:萬巒。 左 堆:新埤、佳冬。
六堆鄉鎮命名來源 ★長治鄉★ 本地屬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之一,明清及光復時期漢人大批移入,邱永鎬來此拓墾,取名為「長興庄」。「長興」可能是當初拓墾時之墾號,光復後屏東市長何舉帆改長興鄉為長治鄉,取「長治久安」之意。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誌(九)。臺北:中一,頁279)
★麟洛鄉★ 早期屬西拉雅平埔族生活領域,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記為「凌洛」。清康熙年間嘉應州徐俊良先賢來此開墾,在開設水圳時發現大烏龜,地理師說:出現大龜的地方一定有麒麟,這裏是麟趾呈祥的好地方,就取地名為「麟落莊」,後來改稱為「麟洛」。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243) (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萬巒鄉★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先民初墾時,見大武山翠峰綿延如「萬」座「巒」峰,遂以此命名。 2.清代時期此地隨處可捉到鰻魚,民眾乃稱此處為萬鰻,後因「鰻」與「巒」客家語發音近似,慢慢就成為「萬巒」。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31) (資料來源:屏東縣萬巒鄉公所編印,屏東縣萬巒鄉簡介)
★內埔鄉★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本地早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來開墾的先民首先在森林中間開闢出一片旱田,客家話稱為「埔」,又因位在四周密林內,故稱為「內埔」。 2「內埔」先民向外墾拓時,將最初開闢的埔地稱之為「內埔」,本地在清康熙年間,由閩、粵籍移民墾成。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300) (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竹田鄉★ 地名由來有二說: 1.糶糴庄早先為六堆米穀集散地,當達達港河水暴漲時,將米穀先屯放在附近庄頭,因此將屯放貨物的地方稱為頓物。日治時期改為「竹田」,因為是竹園多於水田的鄉村,故改名為「竹田」。 2.本地原稱為『頓物』,乃因墾民將食糧、農具及其他物質安頓在此,故有此稱呼。民國九年時,改稱為竹田,係日式地名。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誌(九)。臺北:中一,頁31)
★新埤鄉★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清代客家先人在此建立人工蓄水池「埤」以利耕種,在埤的前方建立新的聚落叫做「新埤頭」,日據時期去掉「頭」字簡稱「新埤」。 2.「新埤」取名自新築埤頭以灌溉的意思。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誌(九)。臺北:中一,頁127) (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佳冬鄉★ 地名由來有二說: 1.開拓之初周圍有很多茄苳樹,所以稱為「茄苳腳」。日據時期簡化地名時,由於閩南語「茄苳」與日語「佳冬」相近,故改名為「佳冬」。 2.佳冬原是馬卡道族茄藤社的舊址,因為茄藤與樹名「茄苳」近音,乃變為慣稱的地名「茄苳腳」。日人據台設置茄苳腳區,大正九年,才更名為「佳冬」。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誌(九)。臺北:中一,頁320)
★高樹鄉★ 本地原名「大車路」,因為道路寬闊,可同時容納多輛牛車行走。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舊時莊頭有一株木棉樹,樹身高大,形狀就如一個大車蓋故取名為“高樹”。 2.漢人開墾初期,在地勢較高的河床上建立聚落,又因水量充沛長滿高大的“樹”林,故稱「高樹」。 (資料來源: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95) (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編,民84,屏東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
★美濃鎮★ 地名由來有二說: 1.美濃舊稱為「彌濃」,為其地名之由來。 2.美濃過去是先住民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布之地。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彌力社」與溪名「荖濃溪」,各取一字並成地名。
清乾隆元年,有林豐山兄弟來此開墾,其開基碑文上有「瀰濃」等字樣。之後定莊名為「瀰濃」,意謂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完之意。甲午戰後,在臺日本人因懷念山明水秀的日本故鄉美濃,遂將「彌濃」改稱為「美濃」。 (資料來源: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范學院 出版)
★六龜鄉★ 六龜舊稱為六龜里,六龜里源自曹族四社番芒仔芒番社名之譯音。大正九年改稱為六龜。因前後山巖相對,成為六個山巖,狀似龜形,故稱之。 (資料來源: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出版)
★甲仙鄉★ 甲仙甲仙舊稱為甲仙埔,是阿里山四社番大武壠頭社人所建。此一帶先住民為傀儡番,甲仙埔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詳細地名由來有待查證。 (資料來源: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出版)
★杉林鄉★ 杉林杉林舊稱為山杉林,由來乃因為此地原始景觀為山杉蓊蔚成林之地而得名。
六堆~隱藏於地圖中的客家桃花源 六堆,一個傳說中,南部客家人的中心點...卻是地圖上找不到的世外桃源... 如果,你曾經敬佩著六堆客家人的硬頸精神,如果,你曾經仰慕著六堆客家人的傳統文化, 那就來一趟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享受一趟客家傳統、文化藝術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