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深圳蛇口南水,从广东的五华、紫金等地迁来一批客家人。作为客家人,客家山歌作为他们的文化符号,也被带到了南水,并传承至今。2009年6月,南水客家山歌就成功申请加入了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过境迁,如今南水的年轻人与客家的故乡渐行渐远,他们的根已不像他们的祖辈那样牢牢地扎于客家地区,客家山歌于他们而言,再无这种“非会唱不可”的情结。年轻人对客家山歌的疏远,让他们的父辈们感到不安,如果年轻人都不爱唱了,客家山歌如何在南水传承下去?
老一辈人山歌就是精神粮食
在2011年蛇口渔一邻里节里,受邀前来参加演出的江西东固山红歌队的队员们,对台上唱着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的老人大表赞叹。其实,客人们并不知道,这些老人本就是客家人。早在2009年6月,南水客家山歌就成功申请加入了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并非加入了此名录就意味着必然会得到很好的保护,蛇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国庆这样描述南水客家山歌的现状:“会唱的唱不动了,唱得动的不会唱。”此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南水客家山歌目前的窘态:传唱者有青黄不接的趋势。
如今的蛇口南水村,从空间意义上说,距离广东的梅县、五华、紫金等地并不远。早在清朝末年,南水人的先辈,便从以上几个地方迁入现址。当时的南水靠海,人们靠种田、养蚝等为生。迁徙到蛇口这么多年了,对于现在的南水人而言,尤其是年轻的南水人,这里才是家乡。但无论如何,他们身上还流着客家人的血,回到家里时,父辈们依然会和他们说着客家话。
现年已81岁的南水村居民何亚好,尽管身体已不太灵便,但精神状态很好,跟她聊天时如有人提到客家山歌,她会异常兴奋。一高兴,老人家张口就会唱起山歌,虽然非客家人难以听懂歌词,但是山歌的旋律很动听。何亚好说,以前年轻时,每当下地劳动,或者在家闲下来时,就会唱起山歌,一来借着歌声想念自己远在客家地区的家乡以及亲朋,二来还可以放松自己,陶冶情操。
58岁的杨锦英是南水客家山歌队的副队长,她酷爱客家山歌,不过她坦称自己没读过什么书,简谱都不会认,山歌最开始是父母教她唱的。杨锦英平时在南水遇到本村人时,大多会用客家话与对方交流,她表示“一有空就会唱(客家山歌)”,在家做饭时也会哼山歌。对于她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客家山歌就是他们的精神粮食。在接受采访时,杨锦英即兴唱起一段山歌来:“太阳出来照四方,照得南水放光芒;人逢喜事精神爽呀! 人人脸上放红光……”手舞足蹈,就像个小姑娘。 如今的南水村,早就不是过去的靠海的农村,如今的南水人早就依托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地理优势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但每逢辖区有活动或有喜事,唱客家山歌依然是惯例,要在村中找出上百名会唱山歌的人不难,只是往台上站的基本都是老人,而本村的年轻人,有时甚至连成为台下的观众也不大愿意。
年轻人更爱唱流行歌曲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从音律等方面而言,显然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不过对于这些,如今年轻的南水人并不“领情”,要让他们如父辈们一样,将客家山歌继续传唱下去并不容易。他们有闲情,会约上三五知己,到KTV一展歌喉时,唱的大多都是流行通俗歌曲,“一来自己不大会唱,就算会唱,别人也听不明白,干脆就不唱了”,一位年轻的南水人如是说。
80后杨育青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南水人,尽管还说着客家话,但一如他的很多在南水村的同辈一样,客家山歌他们已经不会唱了。如果去KTV唱歌,杨育青也会选择唱流行歌,毕竟这些通俗易懂,且听众听起来也不会有障碍。此外,在一般的KTV,要找一首自己会唱的客家山歌,可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锦英就表示,虽然她自己在家里常常会唱客家山歌,但子女们都不喜欢唱了,倒是女婿有时会跟着哼几句。那种在聚餐时、在同龄人相会时唱起山歌的情景让杨锦英异常怀念。可惜这种情景在如今的年轻人那里已很难再现。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唱客家山歌?杨锦英有时也会思考这个问题。
以往,娱乐方式单一,而客家山歌恰恰又具有对唱、传唱等特点,彼此闲暇之时可以一唱一和,在客家地区自然容易流行起来。而如今娱乐方式多样化,新鲜玩意层出不穷,自然分散了大家的精力与时间,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交际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身边的客家亲朋,如此一来,客家话自然成了回到家里、相对小的范围内交流的语言,而客家山歌自然也逐渐被小众化了。
可是作为客家人,南水的老人们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将客家山歌这种文化形态继续传承下去,并非要年轻人承担将客家山歌发扬光大的压力,老人们表示,作为客家的后人,只是不要淡忘了客家文化就可以了。可是如何让后辈们喜欢唱山歌,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作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梅州市,已举办了4届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了,而河源市,亦在去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虽然南水客家山歌已是深圳市南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在南水这一小片区,并无要将客家文化推向世界的压力,只要有年轻人继续传唱南水客家山歌,将此文化形式传承下去就可以了。
蛇口街道文体站站长洪旗曾与南山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尝试帮南水人整理那些只有歌词没有简谱的客家山歌,并将部分歌曲录音保存。洪旗表示,要传承客家山歌其实很简单,就是年轻人愿意去唱就行了。她甚至曾经设想过在辖区的学校内开办客家山歌兴趣班,以吸引学生来传唱这些歌曲,不过此想法未最终实行。
山歌传承有共识还远远不够
南水客家山歌队成立于1996年。南水股份公司总经理张程翔表示,当初成立这支队伍时,主要是想让村里的退休老人有个娱乐的项目,彼此能够聚到一起,分享快乐。另外,南水村还有个“姊妹节”,每逢此节,嫁出去的南水村姊妹也会回来相聚,一起唱唱客家山歌,说说旧事,山歌队在节日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这支山歌队有队员五六十人,大部分为老年人,每逢社区或者蛇口街道举办活动,台上常常会有他们的身影,而在平时,他们每周均会训练几次。这些老人队员,大部分是文盲,要规范学会一首山歌很不容易,通常都得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来回反复。由南水股份公司出场地,每年出资数十万元资助的该队伍,并无争荣誉争奖牌的压力,尽管成立十余年来,这支队伍还是为南水,甚至为蛇口争过不少荣誉。按照该股份公司董事长张富安的设想,老人们只需在其中分享快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就足够了。张程翔表示,作为客家人,一定要把客家文化传承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南水客家山歌队因此具有这种传承的责任。
然而,现实依然摆在眼前:山歌队队员多是老年人,而年轻人不太愿意参加。张程翔称,首先两代人会有代际代沟的问题。山歌队并非不欢迎年轻人参加,只是许多年轻人进到这个队伍后,发现与老队员们相处不来。他甚至笑称,很多时候搞活动,需要逐个做队员的思想工作,才能动员他们来唱歌。除此之外,年轻人大多要忙工作,“忙”有时候也成了另外一个逐渐远离客家山歌的理由。
不过情况逐渐有了好转,如今的山歌队也逐渐有了嫁入南水的新媳妇加入,毕竟有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个好的开始。张程翔曾经设想,由股份公司给予唱山歌的队员一定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传唱客家山歌,但此想法暂未实行。无论如何,张程翔表示,客家山歌在南水是要继续传唱下去的,这个大家都有共识,也会一起想办法让其实现。
南水社区工作站计生专干赖幸浓负责平时协调联系南水客家山歌队,她表示,也许等目前的社区居委会换届完毕后,即将会吸纳更多的年轻人进山歌队,有了年轻人,一切都好办。赖幸浓平时也爱唱客家山歌,并且她在家时,也会有意识地向其儿子传输客家文化知识。她13岁的生长于南水的儿子不但学会了说客家话,更是喜欢上了唱客家山歌。她乐观地表示,父母们只要在家多言传身教,就不愁下一代会忘记自己的根。或许,南水人还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本版图片由蛇口街道办提供)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