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2007-1-2 10:39| 发布者: 未名扁舟| 查看: 6046|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三、结论

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归。这两个特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为北方南下流民,何以惟独这一支形成为客家人,关键就在于这支南下流民采取了兼备这两个特征的居处方式,前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宗族共同体聚居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得以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围堡式大屋这种建筑特征,则是保证其上述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种特征的居室建筑,则独具客家特征的宗族共同体聚居方式亦不可能存在和持久,则其固有之社会、文化、习俗、语言也不可能保持,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客家人。这种围堡式大屋,满足了客家人宗族共同体聚居和自卫防御的需要,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发展,而且因其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其有可能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或同化,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民系特征,而瓜瓞绵绵,百世其昌。"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表明建造客式房屋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房屋不仅把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区别开来,也是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原因。这种围堡式大屋,犹如驶入深海的潜艇仍能保持其陆上的生存环境,使得这支南迁人民历经时代沧桑和地域环境的巨变仍能保持其固有的社会生态系统,生生不息,成为不可多得的"社会化石"。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因为早渡北人所采取的这种居处方式,是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既适应南迁后当地条件而又能保持其宗族和文化传统不坠的一种最佳选择,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成为了吴人、蜀人、闽人、广府人……。同为北方南下的移民,何以并非都成为客家人的原因就应从这里去寻找。

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实行这两个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与其所迁入之地域及社会环境亦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南北朝时期南北士族的差异时指出,南方士族"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因而大家族制度破坏;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32](P329-330)同理,从北方南下的移民, 如果与城市和商业相联系,则其与宗族的联系就将受到破坏,其大家族制度便难以维持。如果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则其与宗族就有难分的关系,其大家族制度就将得以保持。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2]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6]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2),墓室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8]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J].考古,1978,(3 )。
[9]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2]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长汀县志[M].光绪五年重镌。
[1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 光绪二十七年仲秋二林斋藏板,图书集成局铅印。
[16]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7]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A].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2)。
[18]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0]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1]赵克尧.论魏晋南北朝的坞堡[J].历史研究.1980,(6 )。
[22]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3]钟荣昌.赣南客家围屋--安远县镇岗东生围简介[J]. 打印稿。
[24]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据希山书藏1933年11月初版影印。
[25]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6]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会[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7]陈运栋.客家人[M].台北:联亚出版社,1981。
[28]黄火兴,罗碧云,李烈原.客家风情志[M]. 香港:香港中华书局,1991。
[29]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30]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1]太平寰宇记[M].光绪八年五月,金陵书局刊行。
[32]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 合肥:黄山书社,1987。


【作者简介】黎虎,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5
黎虎(1936-),男,广东兴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出处:文史哲200203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 ... 44&SpecialID=83
123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7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