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客家史页上的力作—浅析刘善群《客家与石壁史论》
近日,善群寄来2007年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客家与石壁史论》,内容丰富、气度恢宏,堪称客家史页上的力作,读罢,令人耳目一新。 上世纪80年代之初,我和刘善群同时涉足志坛。完成首届修志任务之后,我继续从事修志事业,他却转入客家研究,并将我引进这个领域,凡他出版的各类大作都赠送与我。《史论》与之他的其他著作比,又更胜一筹,可以说,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对于正在深入开展的客家学研究,无疑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史论》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充满客家历史的厚重。《史论》从客家史前社会背景写起,记述了客家民系的孕育,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及其发展,以千余年的人和事总览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显得丰满,厚重,很有力度。 著者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对征集的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行整理、剪裁,严格筛选,从客家史前、客家孕育、客家民系形成的三个时期,把千余年的历史,从自然社会环境、土著居民、中源汉人南迁、族群间的经济活动、联姻、文化融合、语言整合等方面,缀连成一串闪光的珠链,构成一座巍峨雄伟的客家大厦,集汇着客家漫漫长河的历史信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积淀成厚重的历史。 《史论》的论述极其广泛,包括客家民系的方方面面,内容极其广泛,不是空洞说教,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引用大量最原始的族谱和文献。中原汉人如何南迁?著者引用梅县的《丘氏族谱》、石城龙岗的《巫氏族谱》等,不下百余种,娓娓道来,将客家人的艰辛和坎坷躍然字里行间,真实地记述了客家先民艰难的播迁历程,以及传播、演进和发展。 著者充分运用史学技巧,对资料进行精心编排,以资料为铺垫,恰到好处地进行科学论述,且客观、公正,相得益彰,不拘泥、不偏执、很有说服力。 客家研究,历经数十年,形成自然的一些派系,各持已见,各领风骚,百家争鸣的客家论坛春意盎然,百卉争妍,《史论》就是这个园苑盛开的一朵艳美之花,充满扑鼻花香,带来一股清新气息,对客家史进行公允的论述。阐明历史的真实,蕴蓄着历史沉重的沧桑。 二、溶汇了丰富的客家历史信息 无论对历史任何的论述,其核心都必须拥有丰富的史料,才能充分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朝代更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善待历史,包括客家人的历史在内。大多历史学者正是以这样的方法,传承文明,推动文明的发展和创新。《史论》著者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行了大胆、富有创意的探索,令人叹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在不断辗转、播迁的历史长河,面对的是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积淀,集汇着沿途与日俱增的大量信息,而后在新的栖居之地融汇自己的思想感情,以独特的思维形式,融合当地土著人氏和新的理念,积淀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进入宁化的移民可查的有218姓族谱。著者对此论及“对族谱的真实性,有些不同看法”,但没有其他可资左证的资料时,族谱是重要的依据。族谱溶入的信息,至少可以反映客家人的颠沛流离,而著者在记述客家先祖播迁的时间、路线、氏族,几乎引用的全是族谱资料。学者们虽则对族谱持有疑窦,但能有什么更为充分的左证否定族谱的真实性呢?著者不遗余力地在查阅大量族谱中,为《史论》奠定坚实的资料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原汉民的迁徙,也就没有客家民系的存在,而著者几乎溶入了那个时期人口迁徙的几乎全部史料,这些资料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史论》还溶汇了大量人物活动的信息,如收录了唐末至南宋进士及第者、宋进士特奏名、宋乡举等,以及明、清三地区进士、举人一览表。对其重要人物伍正已、郑文宝、张显宗、伍祜等,进行简明记述。且有和其他地区的比较资料,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史论》同时集汇了重要的经济信息,如农业、手工业、矿冶、商贸等经济活动,“南宋赣闽连结区是以稻作文化为农业生产格局,取代畲人‘刀种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手工业,尤其是陶瓷业、造纸、印刷已具相当水平,还有诸如纺织、制蜡及食品等,资料翔实、容量大。富有强大生命之力的经济活动,为客家人的生存和发展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 《史论》也溶汇了客家方言变异的史料,宋代宁化、清流等地的方言均被称为客方言的“土语”,经历几次融合而形成的客家话是“成年人”的定型语言,最后被定为梅县话是“客家话的代表语言”。这样的论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语言的孕育、形成是需历经漫长时间的更迭,所谓乡音难改,正是于此。除此,还溶汇了民俗的传承和演化史料。客家文化的核心是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著者从伦理道德、多种崇拜、精神品质、多元民俗的吸纳、融合方面溶汇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史料,在传承中原文化的同时,却有不少的演化,这正是客家文化的特点,这是最能体现客家民系的点晴之处。各类信息点面结合、丝丝入扣,无不切中客家文化独有的特色,显示了著者的宏大视野。 三、对石壁的定位 善群在主编首轮《宁化县志》期间,充分利用工作之便,收集了大量谱牒,进行悉心梳理,开始对客家学的探索,早在上世纪90年代之初,就据谱牒资料论定石壁是“客家祖地”。对这一定位,宁化曾举行多次研讨会,我都有幸参加。对石壁的定位曾有多种提法,如将石壁定为客家中转站,客家摇篮,客家早期聚居地,都以现行的石壁村地域为限。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并吸纳广大客家学者研究的成果,著者视野进一步开阔,将客家民系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又分为三个中心区域,并将石壁纳入闽赣连结区,这一地区是客家摇篮中心区,宁化石壁是孕育客家之乡。著者进一步论及,这个摇篮区“应是福建的宁化、长汀、清流、明溪、将乐、泰宁。建宁、沙县和江西的石城、宁都、瑞金、广昌共十二县。这一片区域是以宁化石壁为中心,也就是石壁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地域”。著者摒弃了狭仄的地域观念,是基于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和丰富的史料来论述的,如人口、经济、文教方面,以鲜活的史实充分证明。之所以石壁论定为“客家祖地”,是由其客家始祖的文物、遗地犹存,并经客家人所认同。 《史论》将客家研究成果和总貌,全面、系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反映了著者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品位,这对人们认识客家文化,了解客家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0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