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3119" target=_blank>
彭宏男老師的新竹县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
端午過後的週一晚上,協會幾個夥伴相約拜訪八音樂界的大老彭宏男老師。年輕一輩可能對客家傳統音樂陌生,稍微年長者對「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大多耳熟能詳,因為數十年來在各種廟會喜慶的場合,一定聽過他們的表演。
小小的客廳牆壁貼滿了珍貴照片和主人自勉自勵的嘉句。桌上放著彭老師事先準備的資料和樂團錄製的錄音帶CD。
我介紹同訪的夥伴之後,彭老師開始侃侃而談他的生命(也是音樂)故事。
目前彭老師擔任「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團長。彭家祖籍廣東陸豐,祖先在大陸就是從事八音的表演,先人遷居台灣七世,世世也都傳習八音。彭老師的父親和二位伯父都有傳承,三兄弟並且曾經受邀到日本灌錄唱片。
彭老師精通各種八音樂器:拉絃、彈三絃、打揚琴,尤其嗩吶吹奏,大概是北台灣第一人;除了樂器,彭老師也擅唱小生、老生以及旦聲(女聲)。
彭老師算是全能型的表演者,這是天份加上長時間學習、苦練的成果。小時候父親親自教學,排行老六的他雖然年紀小,卻經常是最先學會的。虛歲五歲竟已經可以自拉自唱,甚至上舞台表演了。他印象非常深刻,內灣廣濟宮建廟完成打醮時,他們父子班應邀演出,小小年紀的他技驚全場,除了掌聲更獲得許多的賞金。
就這樣彭老師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學習、表演,自然而然的繼承祖先傳下的客家傳統音樂,並走上一代客家傳統八音的宗師的路徑。
早年演出的機會很多:壽誕、婚嫁、入新居、做彌月,廟會、齋醮、慶讚中元等,八音團演出都是必備的節目,所以曾創下一個月30天演出31場的紀錄----一天演出二場。演出收入不錯,但其實也很辛苦,因為民國三、四十年代交通不便,附近鄉鎮都靠步行,迎親、迎 ,八音團必須全程迎送,幾個兄弟走不動了,父輩們還得背他們呢;如果演出的地點遠一些就坐火車。
因為全心學習八音,又四處演出的關係,也耽誤了國民教育,直到12歲才跟幼妹一起上小學;上學期間又經常為了演出而請假,還好當時老師也不刁難。
「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從日據時期(約西元1930年代)至民國60年代可謂風光一時----喔!不只一時、至少一世代!父親三兄弟受邀赴日灌製唱片,家族的八音團在桃竹苗地區名聲響亮,「在當時之八音界如雷貫耳,家喻戶曉,平日應邀出門正是『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見〈彭宏男學藝歷程〉,《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出版)。
《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這本書是五年前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託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由洪教授帶領四名研究生共同完成。內容有八音團傳承以及重要團員的介紹;其中又以彭老師費心收藏的北管詞曲、八音、採茶、歌謠等的手抄本最為珍貴。這些抄本大多是父親彭昌維遺留;一部分是彭先生的手稿,一部分是書家先生手抄;事實上有些資料已經在搬家時損毀或遺失,遺留下來只是部分,不過已經相當難得了!
時移境轉,客家傳統文化式微,傳統八音不被重視,演出的機會變少了,學習的人更少……。訪談近尾聲,彭老師也道出他的心聲:政府不夠重視,讓他心灰意冷……,時代的洪流不可擋,大環境的轉變也只能去面對;但是如何去保存傳統的客家曲藝,讓珍貴稀有的藝師在生活不虞匱乏狀況下傳承技藝,獲得應有的尊重;這是政府的責任!
最後還是要代表本會,以及關西的鄉親恭賀彭老師率領的「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被登錄為本縣的無形文化財殊榮!(作者為本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