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鎮舊稱「寮下」,日本時代昭和8年(1933)以前,往來寮下與石岡鄉土牛間橫越大甲溪時,須靠渡船,當時東勢的寮下渡船口,位在今日東勢鎮北興里正五街上,東勢鎮北興社區活動中心下方處。 頭擺大甲溪河川水量充沛時,利用渡船過河;若冬春季節,河水乾涸,則在河床的沙洲開闢道路,有水之處架設簡易橋樑;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夾帶土石,往往將河床上的道路和橋梁沖毀,因此每年必須重新闢路架橋。當時臺灣渡船有官渡與民渡兩種,大甲溪渡船屬於民渡,且因東勢盛產木材,所以東勢渡舟是木造小舟;又因東勢的木舟形狀似餵豬的木槽,所以又稱之為「豬槽舟」。直到日本時代昭和8年(1933)日本政府出資架設大甲溪鐵線吊橋後,東勢鎮長達百年的船渡,才走入歷史。 清道光13年(1833),東勢角發生了一個渡河的嚴重悲劇,當時的大甲溪靠渡船引渡 往來石岡和東勢之間的居民,春夏之交溪流暴漲經常找不到船夫渡河,又常鬧出船夫走到河心行人無依之際,需索無度的情事,猶如強盜行徑。有日渡夫在大甲溪渡船上戲侮少女,致使18人盡遭溺斃,幾造成地方械鬥,石岡鄉的貢生劉章職乃出面調停,其事始息,並倡設義渡會,僱船夫免費為地方百姓服務。當時包括大甲溪兩岸之東勢、石岡和新社的地方人士,在清道光14年初(1834),並發起成立「義渡會」,捐銀購置田產,再以租穀作為義渡基金,僱船夫免費為地方百姓服務,嚴禁地方惡棍藉機私索,地方人士為紀念此事,乃立義渡碑紀念。義渡紀念碑有兩塊,石岡鄉貢生劉章職墓園中有1塊,另1塊目前則位於東勢巧聖仙師廟內。(財團法人臺中縣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廖文欽董事長)
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廖文欽董事長並表示:「義渡會」後來改制為財團法人臺中縣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東勢義渡社會福利基金會並於民國59年(1970),捐款建造「義渡橋」與「義渡牌坊」紀念,造福鄉里。 義渡橋位於東勢鎮上新庄,橫跨石角溪,連結東勢鎮上新與泰昌兩里;義渡橋下的石角溪,數十年前是一條美麗的小河流,夜晚還有閃閃發光的火黏蟲(火焰蟲、螢火蟲)…;石角溪內的溪哥成群,大量暗光(夜鴰、夜鷺)並常駐足於義渡橋下,為難得一見的都市生態景觀。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9 06: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