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网络世界里,客家人社区(www.hakkaonline.com)一直都是众多客家网站的老大,是网络世界中最有危机感和责任感的客家网友聚落。然自从2005年开始,客家人社区就开始走下坡路,闹了几次出走风波后,用凋敝来形容这里,毫不为过。为什么?为什么当我们喊出客家要发声之后,却选择了沉默,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找到了问题,却找不到答案,犹如猎枪在手,却无猎物可击,终日只打纸老虎练靶子,自是无趣。那么,究竟是根本没有猎物,还是我们没找着。今天,我又想老调重弹。为客社的中兴,更为客家文化的前路,为千万计客家同胞未来的生存交上我作为一名客社老网友久思的答案。 身处地球村,客家人已经无法再特立独行了,恰恰相反,善迁的客家人是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而早已散居各地的客家人是人心思定,客观上推动着本地化,三四代人下来,已经完全可以适应。而在客家人社区,一直存在一种思想,要回归客家大一统,阻止客家人本地化,而要让各地客家人再度融合,回归大一统。这是不现实的,也是逆客观规律而动的。诚然,加强各地的交流并非不对,只是这远非我们今天的主要方面,恰恰相反,我认为比这个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使我们各地的客家群体在当地更好的生存下去,应该大力倡导客家人的本地化,无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多少代人,都应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并且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流向核心,让更多的客家人在当地的核心层汇集。当各行业各领域大多数核心及其附近聚集的客家人达到足够的量时,客家文化就可以反客为主。这里,涉及一个核心论(自己发明的)的问题,如同一片原始星云,起初不过是及其稀薄的气体,而后不断碰撞,由引力而逐渐趋向于若干个质量大的部分,而质量的增加又使得这部分物质的引力增加……最后凝聚形成现在的各个星系,包括我们的银河系,直至现在,卫星之于行星,行星之于恒星,恒星之于银河,仍然是不同大小视野内的边缘与核心的关系。今天山区之于沿海、内地之于沿海、梅州之于广州、中国之于美国都是这样的一个边缘和核心的关系。愈接近核心,则质量越大,制衡力越强,地球永远不能成为恒星,而人类社会的核心却并非一成不变,历史上人类活动中心的变迁已经告诉我们这点。我们客家人之所以成为都市隐身人,那是因为我们都处在社会的边缘,我们的“质量”太小,又没有相互呼应,所以才无处发声。要一个人流向核心,那很容易办到,但让整个群体整体趋向核心,却并非易事。要使客家之声成为各多元文化地区中的强音,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不断拓展视野,因时而动,因势而动,改变观念,修正文化传统的惯性因素,通过改变教育来改变我们的少年,增强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加流向核心的机会,让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在各领域各行业的核心区域汇集。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各个客家地区遇到的共同问题,人材的过度外流,让客家地区出现了人材断层,使人们看不到未来,城市化进程荒芜了客家山乡,贫富悬殊加剧了更多的客家人向边缘流动而离核心越来越远。三十年来,客家山区中的精英逐个流走,并愈演愈烈,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到了乡村无少年的地步,若为生存之故,这本无可厚非。然出走之客家人却至今未能在新的领域脱颖而出连续大量进入核心;而抛弃的家乡唯存老幼,何来建设,空洞乡村后出之辈能力更差,更难在外面生存,更容易被逐于边缘,至此,恶性循环之势成矣。这也就是客家政治人物众多,而客家族群越发不振的原因;也是客家人重视教育,而教育文化事业却每况愈下的原因。而今天工业化进程已经大刀阔斧向粤东、粤北、粤西广大山区进军,若无任何觉醒,在许多地方,脆弱、老化的客家文化生态必定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而被连根拔起,而当地的客家人们,没能反应得过来就被就地边缘化了,眼睁睁看着外来人在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盘上主导着城市化的进程,而自己依旧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当外出务工数十载的人们返乡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现家乡已经不再熟悉,而自己已成异乡人时,你会作何感想? 2008年,是一轮世界范围内的大震荡的开始,每一种力量都将自觉不自觉的重新自我定位,然后重新找到一个力量平衡点稳定下来。客家族群会在这新的一轮震荡中何去何从?是在震荡中走近核心,还是继续边缘化,这些问题看似无形无影,难以察觉且无关痛痒,却是触目惊心,迫在眉睫且与现实的每个人休戚相关。是自保自身还是提携同进;是被动同化还是主动凝聚;是继续边缘还是流向核心,期待同音。 萧月华 2008.12.28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4-2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