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风情网在线学者陈立中教授、博士后
陈立中教授个人简介 :
陈立中,男,1967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攸县。中国共产党党员。文学博士。 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位点负责人。湖南省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新世纪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专家。
学习工作经历 :
1984年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1988年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湘潭大学现代汉语专业方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李永明教授。1991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99年9月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方言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鲍厚星教授。2002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著名语言学家、原《方言》杂志主编张振兴研究员。2004年8月出站。2003年8月晋升为教授。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被聘为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
主讲课程 : 普通语言学 语言调查研究方法 汉语方言学 西方语言学史 民俗语言学
研究方向: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获奖情况: 专著《阴阳五行与汉语词汇学于1997年12月本书荣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级优秀奖。 专著《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于2005年4月本书获湘潭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4月荣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科研成果
代表性著作:
1.专著《阴阳五行与汉语词汇学》。本书属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探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源流及其理论体系,以大量的语言事实论证了这种学说对于汉语词汇系统的深刻影响。除“导言”外,本书分为五章:一、阴阳五行学说概述;二、反义词的发育与阴阳学说;三、两个庞大的词族;四、同构同位替代;五、阴阳五行与汉语词义。本书被誉为“90年代中国文化语言学词汇研究的一部力作”(苏新春主编《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研究相关领域的“佳作”(游汝杰《愿文化语言学走向成熟——评戴昭铭著〈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研究》,1998,(3):15-16)。本书于1996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大32开本,246页,字数20.6万。1997年12月本书荣获湖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省级优秀奖。 2.参著《湖南省志•方言志》(上、下)。本书对湖南省境内汉语方言的背景、特点和分区情况进行了概述,较为系统地记述了长沙、衡阳、祁阳、湘乡、新化、邵阳、武冈、常德、大庸、吉首、会同、永州、岳阳、平江、攸县、耒阳、酃县(今炎陵县)、桂东、汝城等市县的方言及临武土话、宁远平话、沅陵乡话的语音系统、常用词汇、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并有102个方言点的声调字对照表、单字音对照表和词汇对照表。)。本书于2001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32开本,1810页,字数132.2万。 3.专著《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本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讨论湖南境内客家人和客家话的源流与演变。包括:第二章“湖南境内客家人的分布与源流”,第三章“湖南客家方言的分布”,第八章“湖南客家方言的语音演变”。二、全面描写和比较湖南境内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包括:第四章“湖南客家方言声母研究”,第五章“湖南客家方言韵母研究”,第六章“湖南客家方言声调及声韵配合研究”,第七章“湖南客家方言异读及地域差异研究”。湖南是客家方言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对湖南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过去相对薄弱。本书提供了湖南客家方言11个代表点的详细材料,内容丰富;对源流与演变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探讨,分析深入。“此书全面描写和比较湖南境内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讨论湖南境内客家人和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游汝杰《汉语方言学的现状和愿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是全面了解湖南客家方言的一部重要参考书。本书于200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为16开本,437页,66.3万字。2005年4月本书获湘潭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4月,本书荣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4.专著《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本书系作者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导言;第一章,吴语和湘语中的浊声母;第二章,中古元音韵尾在湘语和吴语中读音的比较;第三章,中古鼻音韵尾在湘语和吴语中读音的比较;第四章,中古无尾韵主要元音湘语和吴语中的演变;第五章,湘语和吴语声调的比较;余论。本书从几个主要的问题切入,根据大量的语言事实和文献材料对湘语与吴语的历史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汉语语音演变的模式作了有力的探索。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认为本书“是第一本比较研究湘语和吴语的专著”(游汝杰《汉语方言学的现状和愿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本书于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16开本,217页,38万字。 5.专著《黑龙江站话研究》。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站人”的由来和分布;“站话”的形成、传承、濒危性质和研究意义;黑龙江省肇源县茂兴镇站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语音系统,同音字表,标音举例及分类词汇表。本书于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16开本,232页,33万字。
代表性论文:
1.《论汉语实词的多功能性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会特点之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1期全文复印。 2.《古透定纽擦音化现象与百越民族》,《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3期全文复印。 3.《二十世纪湖南方言研究概述》(与鲍厚星、彭泽润合作),《方言》,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7期全文复印。 4.《香港教学语言的问题及对策》,《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5.《论扬雄〈方言〉中南楚方言与楚方言的关系》,《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6.《试论湖南汝城话的归属》,《方言》,2002年第3期。 7.《湖南客家方言分布概况》,《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湖南客家方言语音演变原因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论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土话中“婆”的语法化过程》,《第一届现代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0.《论汉代南楚方言与吴越方言的关联性》,《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1.《论湘鄂赣边界地区赣语中的浊音走廊》,《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12.《从现代汉语方言保留古代全浊声母系统现象的地理分布看湘语与吴语的历史层次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3.《论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蟹假果遇摄字主要元音的连锁变化现象》,《方言》,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9期全文复印。 14.《湖南客家方言声母的演变》,《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 15.《汉语方言声调送气分化现象初探》,《汉语学报》,2005年第4期。 16.《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语中的排行标志》,《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社会兼职:湖南省语言学会理事
电话:0732-8292169
电子信箱:clz03132003@yahoo.com.cn
湘潭大学网站:http://www.xtu.edu.cn
科研项目
|
名 称 |
合同经费 |
项目来源 |
角色 |
完成情况 |
“中国濒危语言方言研究及新编《中国语言语言地图集》”及其子项目“黑龙江站话研究” |
37000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
参与人,子项目主持人 |
已完成 |
“湖南客家方言的源流与演变” |
6000 |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成果收购项目 |
主持人 |
已完成 |
“湖南客家方言词汇研究”
|
30000 |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
主持人 |
在研 |
“湖南东部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的比较研究” |
6000 |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百人工程项目 |
主持人 |
在研 |
“粤北土话濒危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
80000 |
国家社科基金 |
第二 |
在研 |
“粤西濒危方言调查研究” |
80000 |
国家社科基金 |
第二 |
在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