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客家来之广东篇:现代都市中的客家民居 海峡之声网专稿,作者:杜宇光、谢洁瑜、陈国团、王宗磊 见到大万世居的第一眼,我有点讶异在深圳这座现代化的都市中还有这么古老的客家民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深圳是一个小渔村一夜之间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其实不然。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而且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已有300多年。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政府颁布“迁海复届”的命令,生活在福建、广东和江西山区的客家人响应政府的号召,大量地迁徙到今天深圳的龙岗、宝安地区,开启了客家人在深圳的历史。 大万世居是深圳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 巍巍群山下,一弯清泉,满眼翠绿。春秋圣贤曾子的后代——曾端义,带着家人来到深圳,历时数十年,清乾隆56年终于在两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建成了自己新的家园——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内,围屋平面宛若巨大的“回”字倚在半月清池边,顺承“前后三坐落,左右两护厝”的典型客家民居布局形式,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建筑。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李光文馆长带着记者走进了这座巨大无比的城堡式的建筑并为我们作了介绍: “大万世居是乾隆期间修成的,在深圳属于规模最大的客家围屋,占地有二万五千多平方,而且它的建筑风格非常有代表性,是防御性和居住性的结合。再者它是“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楼”的客家围屋的布局,非常典型,它的朝向也非常特殊,坐东向西。它历史悠久,而且规模也比较庞大,是深圳非常有代表性的。客家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的东西遵守比较严格,再者它居住的环境又比较特殊。客家人毕竟是外地人,到这边来之后比较强调防御性,它对传统的遵守,对中原的建筑方式也做了很好的继承,于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本土地理环境相结合,就产生了比较独特的建筑形式。” 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光文一直致力于客家民居的保护工作 围内共有房屋400余间,错落有致,统一朝中心开门,又自成体系。整个建筑古朴浑厚,构思巧妙,围屋的中心供奉着祖先的灵位,以宗祠为中心对称布局。中原祖先的四合院因地制宜地布局在中轴线两侧,有走马廊相连,两旁六大巷,横巷相通,其中各有天井,号称“九天十八井”。宗祠由三重大殿组成,呈三进两井结构,雕梁画栋,牌匾楹联点缀其间。 上堂就是追远堂,取自祖先曾子“慎终追远”这句话。最初有很大的画像挂在两边。男孩子过年的时候,正月初二、十五会在这里上灯,有添丁发财的意思。初二的时候,祠堂会摆满贡品,所有村民,海外的人都回到这里来祭拜祖先,场面非常壮观。到现在一直是这样子的。村民和移居海内外的人都会回来,这个地方的子子孙孙都会回来。 围屋四周,巍巍的炮楼彰显着儒家贵族特有的尊严;高高的围墙守护着千年不变的礼制。两百多年来,大万世居“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楼”的经典客家建筑风格,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客家围屋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她古朴浑厚、非常简单,所有材料都是最原始的,工艺和手法都是最简单粗糙的,但她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几百年来常盛不衰。其实现在的建筑做得非常漂亮,但更新得非常快。围屋建筑从她在的那一刻起,几百年的文化符号都完整的保存下来,所以她无可替代,就算重新做一栋也决不可能像她一样有内涵。 曲径幽巷,纵横悠长,连通了四百余间房屋里的家长里短;客家方言,唐韵宋腔,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春暖秋凉。没有恢弘气势,不能称成其为大万;没有人文古脉,更不能称其为世居。200多年来,大万世居历尽沧桑。 大万世居的开基祖姓曾叫曾端义,族谱里记载的始祖是春秋时期的曾生,曾姓是中国文化传统一个比较重要的姓氏。第七十代的时候曾端义就在坪山修了这么大一个围屋。现在已经到了第八十多代了,都居住在大万村,现在陆陆续续也有一些人迁往海外。 200多年来,大万世居历经风雨沧桑 如今大万世居的子孙大都生活在这座围屋边上的大万新村,他们常常会回祖屋看看,对这座老围屋有着深厚的情感。大万新村的村长也是曾氏子孙,他的童年生活就是在大万世居里度过的:“我从小住在这,生活到二十几岁搬出去。这个村里面开始,到我这一代是第八代,村里面有一百多户人。到2003年都统统搬完了。二十年前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很好的。这几年坏了很多。前几年政府有在维修。每年也安排一部分资金给居民,现在好很多了。希望把建筑维修好,把它保护好,不然房子塌下来村民心里也很不舒服,希望早一点把它维修好。” 深圳的客家围屋大多分布在龙岗、宝安等较为边缘的后发达地区。早年,深圳对客家围屋保护并不太重视,而居住在客家祖屋内的居民更是没有对房屋进行妥善维护的意识。对于这些沿袭着历史的物质文化遗产,李馆长说,要是能更早一些重视就更好了:“在深圳这短短的几十年里面,发展非常快,但对围屋投入少,重视的人少。现在逐渐地就开始有重视,但好像有点来不及了,受到了城市化的压迫,发展环境变小,变有限。围屋随着环境变化价值可能逐渐被摧毁消失,早点做会更好。” 客家围屋结合了建筑学、美学、风水学,是先民聪明智慧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传承和文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大万世居正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代表,在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里,很幸运较好的保存下来,经过保护性的改造和开发成为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敞开怀抱迎接海内外游客。 2005年这里临时成立保护小组,几个人在这里做管理,并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大万世居作为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有权利来这里参观、分享这笔财富。所以我觉得大万世居对外开放是必然的,时间不会等太久,一是她的位置比较特殊,二是城市化进程中,客家围屋越来越少,像这样周围没那么多钢筋水泥森林包围住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弥足珍贵的。 有“小奥运”之称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1年将在深圳龙岗举行,李光文认为,像大万世居这样的客家围屋建筑,展现的是深圳的人文历史内涵,客家的本土风情和特色,无疑会成为大运会期间吸引国际游客的新亮点:“深圳以后就会是世界大运会的主会场。体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我们拿什么跟人家交流呢?可能人家更感兴趣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而不是我们现在的高楼大厦和都市生活。我们希望能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基础和优势在这里。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快,文化的延续上应有更多的包容性,这样才更有吸引力,更有魅力。” 很显然,深圳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对大万世居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我们采访大万世居的时候,正好遇见了“大万世居工作组”为进行文学创作来这里搜集素材:“我们现在在做大万世居的创作史。我们早两三年就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好了,我们就把整个屋子的经历写出来,争取在2011年大运会之前开播电视剧,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做点贡献。” 在深圳,以大万世居为代表的传统客家民居有200多座,被称为“石头的史书”。它们建筑年代各有不同,却像一座座纪念碑,向世人展示着客家人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曾经怎样开创自己的事业,建设自己的家园。但如今,这些作为“活化石”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几座被幸运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的大多数正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冲击,百余座客家民居更是濒临倒塌。 “现在在龙岗几百座客家围屋里面,大万世居算是幸运的,因为毕竟有人在管了。而我觉得大万世居的未来应该还是很好的。但是其他的都很难说。我希望有价值的围屋都应该保留下来。因为它是龙岗的历史,也是深圳的根。到了几十年,几百年以后,后代也能看看。”李光文馆长感慨地对我们说。 客家围屋结合了建筑学、美学、风水学,是先民聪明智慧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传承和文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大万世居正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代表,在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里,很幸运较好的保存下来,经过保护性的改造和开发成为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敞开怀抱迎接海内外游客。 据了解,大万世居所在的街道和龙岗区政府正打算以大万世居为中心,建设大万世居客家民俗馆,培育客家特产、风情饮食、星级酒店、文化产品经营一条街,形成3平方公里客家特色旅游城,以带动周边第三产业。我们相信,大万世居,这所见证了客家人在深圳发展和奋斗历程的客家民居,在不久的将来的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大万世居的旅游价值有待开发 http://www.vos.com.cn/2008/06/05_116001.htm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5 09: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