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以上瀕臨倒塌,6位市政協委員籲請保護 深圳市現有200多座傳統客家民居,被稱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它們建築年代各有不同,卻像一座座紀念碑,向世人展示著客家人在深圳這片土地上曾經怎樣開創自己的事業,建設自己的家園。 但如今,這些作為“活化石”的物質文化遺產中只有幾座被幸運地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餘的大多數正面臨現代化建設的衝擊,百餘座客家民居更是瀕臨倒塌。 “不能因為現代化建設,就鏟掉歷史的根!”市政協委員們對客家民居的現狀憂心忡忡。在市“兩會”上,楊宏海、蘇躍等6位市政協委員共同提交了《關於分類保護我市客家民居的建議》。 客家圍屋可稱建築奇葩 客家圍屋可以稱作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葩。客家人長期生活在落後閉塞的山區,在房屋建築上篤信風水。建屋之前,他們要請風水先生進行勘察、選擇建房的地點和開門的方位,講究“龍脈”走向、陰陽合一和天圓地方等。同時,客家圍屋的前面一般都種有大榕樹,後面種有大片綠竹或風水林。客家人喜歡住在陽光明媚、流水潺潺、綠樹婆娑、鳥語花香的環境之中。 客家圍屋結合了建築學、美學、風水學,是先民聰明智慧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歷史的傳承和文脈。在深圳,客家圍屋的建設與在梅州等地不同,大多建成方形而不是圓形,有的還有“護城河”,這些都是客家先民們“隨行就市”的建築風格,包含許多的奧秘,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楊宏海介紹說,對於這些沿襲著歷史的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早就應該把它們保護起來。深圳的客家圍屋大多分佈在寶安、龍崗等較為邊緣的後發達地區,但仍然被破壞得很嚴重。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楊宏海認為,“現在開始保護還來得及”,不能因為現代化建設,就鏟掉了歷史的根。 更何況,在強調深港合作的當下,楊宏海認為一定要建設深港兩地人共同的精神家園,而客家圍屋的保護則可以讓更多港人尋到自己的根。 兩家文保圍屋保護尚好 4月12日,記者驅車趕赴龍崗,本以為“鶴湖新居”這樣赫赫有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很好找,但沒想到為了找到它,記者著實費了一番工夫。車子七拐八拐,詢問了不少路人,才在一條並不起眼的小路邊看見了並不太顯眼的牌坊——羅瑞合村。順著牌坊邊的小路繼續向前行約30米,終於發現了這一全國佔地面積最大的羅氏客家民居——鶴湖新居。 鶴湖新居於1996年被原龍崗鎮政府辟為客家民俗博物館,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據資料記載,鶴湖新居於清乾隆年間為廣東興寧客家人羅瑞鳳創建,經過三代人數十年的努力,建成于清嘉慶22年(1817年)。 整座建築由內外兩圍環套而成,中心為府第式三堂二橫。整座圍屋面寬165.9米,後寬111.6米,進深104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有房300多間,以祠堂為中心,閣、樓、廳、堂、房、井、廊、院、天井、過道等建築互相關聯,隔而不斷,守望相應,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它繼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築、贛南客家四角樓和粵東興寧客家圍龍屋的傳統,同時也融匯了當地廣府民係“鬥廊式”(一天井、兩廊、一廳、兩房)住房的特點。“鶴湖新居”不僅是羅氏家族文化、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客家人勤勞勇敢,自耕自足,奮鬥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典型縮影。 深圳市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應屬“大萬世居”了,它是現存方形客家圍屋中最大的一座,係曾氏先祖曾端義建於清乾隆56年(1791年),至今已歷200多年,保存較為完好。1984年,“大萬世居”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坪山鎮下車後坐摩托車可到大萬圍村,沿著一條水泥路穿過一幢幢農家小樓,遠遠可以看見一堵土墻,便是這座典型的客家建築。它坐落在群山環繞的盆地中,佔地2.5萬平方米,坐東朝西。據考證,其方位、朝向在建築史上尚屬孤例。建築前有禾坪和月池,後有沙墩陂,蓄水、灌溉、防洪三位一體。圍墻6米多高,四邊合圍,周長約500米,由三合土夯成,氣勢如虹,巍巍壯觀。墻頂設走馬廊,號稱“十閣走馬廊”,堪稱一絕;又有三層高碉樓分佈四週,且槍眼廣布,是頗具東方特色的城堡。 “大萬世居”平面近方形,以宗祠為中心對稱佈局,承襲“前後三坐落,左右兩護厝”的典型客家民居佈局形式。圍內共有房屋400余間,錯落有致,統一朝中心開門,又自成體系。整個建築古樸渾厚,構思巧妙,無疑是建築藝林的典範,也是客家文化的精粹。 總體上看,上述兩家頭頂“省級文保單位”光環的客家圍屋,因其保護經費有一定的保障,保存狀況尚算不錯。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5 08: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