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纽约时报》:到永定土楼体验尚未消失的乡土中国

2008-4-29 13:53| 发布者: 未名扁舟| 查看: 1666| 评论: 0|原作者: 网络转载|来自: 网络转载




美国《纽约时报》2008年4月27日文章:一处仍然在使用中的文化遗产——永定土楼(作者:BARBARA KOH)

福建有些地方的景色在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都是很稀见的,而这些科幻小说中才会出现的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永定县。这些曾被国外的监视卫星当成导弹发射仓和大型飞碟的奇异的建筑群建于数百年前,都是由夯土堆积而成。它们是中国汉族中一支不断迁徙的族群——客家人的家园。

要到永定还有点费时——先乘飞机到离那里最近的厦门机场,然后再找辆客车花上3到4个小时把你拉到永定,再花上1500元左右的费用就可以游历整个景区。不过这些折腾之后的回报,则是一场游历还未消失的“乡土中国”的旅程:最“草根”阶层带来的精美建筑,还有正在消褪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种客家人住家连同御敌的建筑最近20年来让大量的国外建筑师和考古学家趋之若鹜。近年来海外客家人开始渐渐回到永定,开展“寻根之旅”。中国当地政府也开始反思过去的文物保护方法,转而重新修缮这些东方风格的建筑。去年,永定土楼还被中国政府申报为世界遗产,今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会来审查永定土楼是否有资格申报遗产。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居住在了现代化的房屋里,并且在城里工作。土楼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现在的客家人眼中,也无足轻重。但还是有人大力督促对土楼的保护,因为他们希望能留下一些对中国过去岁月的残存记忆。

现存的土楼,修筑的时间横跨1300年到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最初目的是抵御外敌和野兽。而大约从公元300年开始,由于受到饥荒和中国北方战乱的影响,许多北方、中部地区的居民陆续迁徙到了南方地区。这些移民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客家人”,意思“外来的人”,用于区别那些并不欢迎他们的本地人。客家人中出现过许多世界知名人物,如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

客家人逐渐在福建南部的山区里定居,同时建造了一个个保守孤立的家园,就像美国拓荒者居住的、围成一圈的有盖面包马车一样,房间的方向都是朝着中间的开阔空地的。

适宜的风水位置,让土楼经受住了子弹、火烧、地震和台风的轮番进攻。这些建筑至少有三层楼高,外层围墙有3到5英尺厚,入口是由包了铁皮的木板搭建而成。房屋窗子很小,而且只有最上面一层才有。每座建筑构造都是中间一口水井,房子以此为中心环绕排列。最为精妙的是土楼的外墙——把泥土、石灰、鹅卵石、木屑用黏黏的米汤和红糖混合起来,反复夯打,直到泥土变得坚硬无比,而用这种材料建成的建筑,客家人就叫他们“土楼”——意为用土建成的房屋。土楼大环套小环的结构,密密麻麻的房屋排列和不同房屋的设计让人过目不忘。

在很多地方,客家人都对客人十分友好。热情好客是客家人的习俗,以至于在参观几个土楼时,我都被主人邀请进屋喝茶。

不过一些当地人已经意识到了永定旅游的商机。李树阳(音),18岁时就嫁入了黄家,现在住在土楼旁边的新建房子里。夫妻俩把房间以每人30元的价钱租给游客,还特别强调里面有淋浴和卫生间。已经40岁的李树阳(音)正忙着烹制野菜和蘑菇,她一边做着一边抱怨土楼里的生活:“那里住着不舒服。”

该地区大范围的农民涌入城市现象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在文昌土楼里,我遇见了黄杨灿(音),他20多岁就背井离乡谋生活,这次回来是看望还是农民的哥哥和母亲。他在昆明经营服装生意。“如果让我选,我还是愿意住在土楼里,”黄杨灿说。“里面无拘无束,家家户户关系都很好,每个人都认识。虽然条件很好,但在这里,你不能变出钱来。”

今年已80岁的林云长(音)是他那个家族的第二十三代。“到了15、16岁,人们就开始忙着找工作,还没有人退休以后又回来的。””他叹息到。他一生居住的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土楼,现在还剩30名住户,多数是老年人和他们的孙子辈。不过在新年时,土楼里会有100多人生活,他们都是回来祭祖探亲的。

从香港硕士毕业的平一普(音)现在住在土楼里,好做他的相关研究:“很多客家人把土楼仅仅看作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土楼的地理位置和功用都已经过时了。如果土楼的所有住户都搬出去了,那土楼作为人类开垦定居的文化象征将最终消失。”

不过政府和文化保护者同时也看见了土楼作为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如果教科文组织能把客家人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随之而来的旅游收入和投资可能会帮助当地经济的振兴,以及抵消土楼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新评论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5 08: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