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九个人的努力之下,暑假里,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次的调查。回到学校一看,大家都变成黑猫警长了。不过,心里面所获得的东西却是难忘D。 要感谢所以帮助过我们的人,也要感谢之前在这发贴,主动帮我的人,我相信,这次成果,也有你的一份。因为我们不是梅州人,可能调查得不是很全,现在也只将我所写的文章展示一下,大家提提意见吧! 看着外面那热辣辣的太阳,我的记忆又拉回到梅州围龙屋调查的那几天。足迹可能已经磨灭了,但永恒的回忆却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九个人的心中,相信,这是我们大学生活里精彩的一页。 夏季酷暑,热日难耐,这个时候,其它人都赶着回家享受那空调的清爽,我们一行九人经过一系列的策划讨论和研究,决定进行一次通过调查梅州客家民居,特别是围龙屋的布局,功能,结构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来探究客家文化。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由7月17日开始到21日,原定于要十天完成的调查工作,我们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总共花了五天时间完成了这次调查。分别去了梅州的大埔、梅县、兴宁,访问了20处客家民居,其中有3处土围楼:大埔的顺长楼,泰安楼和花萼楼,2处围屋:大埔号称九厅十八井的“德馨堂”和梅县的南华又庐,15处围龙屋:大埔的溪砂、西昌楼,梅县的万秋楼、梁氏义浮堂,围仔里祖祠、仁厚温公祠、德馨楼,兴宁的何氏围龙屋、九厅十八井、源远堂、三省堂、黄梁氏围龙屋、刘氏围龙屋(大刘屋)、艮龙堂和孝友堂。 这20幢建筑各有各的特点,带给我们的是不断的赞叹和佩服,一幢如此伟大美妙的建筑矗立在阳光下,似乎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那繁华的景象,似乎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气息。虽说都属于客家民居,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魅力。 [别具一格的土围楼] 说起土围楼,我就情不自禁要竖起大拇指来,先不说这些土围楼的建造历史,因为它们都有上二百多年的历史,光它的建造材料就让我不得不佩服。土围楼的外墙底层是用板筑夯实而成,在泥土中混有桐油,黄糖水,米饭与蛋白清等混合物,使得外墙不易被破坏。墙壁则同样是用板筑夯土,但在夯实的同时添加了卵石、竹支条作筋骨,历经百年依旧不倒,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就我们去的这三处土围楼,它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相似点。方形的顺长楼和泰安楼,圆形的花萼楼。花萼楼内部呈环形状,一圈建筑围成了一个小天地,在开井中向上望,会有种仰望苍穹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大地上。它与顺长楼一样,除了外墙是用石土建成外,其余的都是由木材建筑而成,在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历史沧桑后,它依旧保持着自己的风采。只有230年历史的泰安楼则年轻多了,它所用的材料大部分为石墙,虽然走道依然是木板结构,但是也有了现代建筑材料的味道。 除此之外,它们的功能分区也不同,顺长楼的每一层楼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每层楼在各分房间;泰安楼除了这些以外,在它的天井中还分有上、中、下堂,两边还有两排纵向的房屋,这就是楼外楼的感觉;花萼楼则是三层楼每个单间是连通的,一户人家拥有三层楼,不过,每层楼之间都是连通的,方便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如此,花萼楼正门对着的祠堂还可以为居民抽签还愿,以前一直不知道如何抽签的,总以为都是电视里古代的事情,现在亲身体会一下,还是挺不错的。花萼楼还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这里已经成为大埔县的一个不收费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三处地方都是只有一个正门进出,在正门两侧都有大大小小的枪眼炮眼,除了在正门外,各层楼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类似枪炮眼,可见当时兴建时还必须考虑防止外敌的入侵。现在因为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比较少,大部分人已经搬走。围合出来的土围楼,处处表达了客家人热爱生活,向往和平的愿望。 [千层环绕的围屋] 很早就听说过“九厅十八井”了,真正见过之后才知道它果然名不虚传。位于大埔县的九厅十八井没有什么对称的布局,它是依山而建,访问这里的时候,我倒有种登山的感觉,挺高,也挺陡。而位于梅县的南华又庐则在报纸网络上出现过很多次,它以自己那精美的雕花,合理的布局,对称的结构而出名,吸引了许多外界朋友的参观。 这二座围屋虽然单间的房子比较分散,但是却是一个围合的整体,九厅十八井,处处显现出它的居高临下,夏日里,站在这里,我还能感觉由山间传来的阵阵凉风。南华又庐刚过一百岁,现在是第三代居住于此,一进门,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一股书香,这里的庭院里到处可以看见一些勉励学习,赞扬生活的诗句,再加上屋檐横木上那似龙似凤的雕花,增添了院落里的氛围。 来到这里,我感觉各个房间连得比较远,而且走道十分的多,有时一条通道可以到达三个不同的人家,有的房屋后面就是一个十分大的采光天井,倒有一种“柳暗花明村又村”的感觉。它们虽然千层环绕,但也是有序的,只要了解了它的布局图就会明白,这样建造的房屋有它自己独特的因素,建造者寄予了它许多希望,就像南华又庐大堂两边的四个小庭院,就是为了给他的八个儿子成家立室之用,“长发其祥,中囟伊始”是每个庭院的别名,寄托了他们父母希望自己子女幸福快乐的愿望。 [特色鲜明的围龙屋] 此次调查的重点在于围龙屋,看多了图片上的围龙屋,亲眼所见,那感觉还真的是十分的不同,一座座半椭圆形的建筑座落在山边上,与世无争却又那么的令人向往。在我们调查的15座围龙屋里,每一座都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和特点。最让我感动的是梅县的梁氏义浮堂、仁厚温公祠和万秋楼,兴宁的大刘屋和孝友堂。 梁氏义浮堂:历史悠久,古朴典雅 位于梅县火车站旁的龙子村,有一座十分古老的建筑---梁氏义浮堂。它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座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它属于三堂四横一围结构,由明朝世宗年间(1565)开创至今,备出人才,其中科级干部就有20多个,不仅如此,它还拥有许多民间艺术,例如义浮堂金狮团。大量的客家民歌,童谣在它的展览厅可见。就像这首我们最为熟悉的《排排坐》: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打锣,薪臼灶背田螺,田螺壳刺到家宫脚,家宫呀呀叫,薪臼哈哈笑。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当时的义浮堂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仁厚温公祠,大刘屋:气势辉宏,动人传说 仁厚温公祠位于梅县丙村,是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基地,也是旅游景点之一,它是我们调查中最大的一个围龙屋,有三堂八横三围。大刘屋位于兴宁市,它与仁厚温公祠一样,规模十分巨大,属于三堂六横二围结构。站在它们的门前,看着如此大的建筑,仿佛有种豪门深院的感觉,进去之后,各处连通的小道十分多,但都是对称分布在两侧,很规则。我们站在高处看大刘屋时,它那壮观的景象我至今仍记得,那矗立在天与之间的巨龙,是大地上最美丽的亮点。除此之外,温公祠还有它自己的特色,在化胎两侧,种有两棵大苏铁,听说,这两棵苏铁还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呢。在这里还有一口十分古老的井,年代已久却还能保持不干涸,依旧供给居住在这里的人饮用。看了这两处建筑,我不得不惊叹古代之人的伟大。 孝友堂:装饰精美、巧夺天工 与南华又庐相比,位于兴宁市宁新的孝友堂在横梁装饰上更有自己独特的风味。进入到室内,随处抬头可见一个个精美的雕刻,有花纹图案,也有动物图像,大部分都用金色的颜色镶起来,居住在此的居民则说是用金子做成的,可能是它们认为,金色代表金子吧。在大门两侧各放有一块正方形式石墩,有避邪的作用。由于这里要修筑高速公路,不得已,这座如此美丽的建筑必须长睡在人们心中,真有点婉惜。 万秋楼:中西合璧、茶香四溢 万秋楼是最年轻的围龙屋,它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旅马来西亚华侨夏万秋所建的住宅,后经过一系列的变更,后由台湾人士龙振水先生和陈秀锦女士买下此楼,经过修建整合,变成了今天大家十分熟悉的万秋楼。万秋楼集中西建筑款式于一体,既有西式的尖屋顶大钟楼,又有中式客家围龙屋,是个中西合璧的围龙屋,现在用来作茶客们品茶论谈,旅客们旅游休憩,游客们观光游玩之地。来到厅堂,这里有奇形怪状有“哈哈镜”,有豪华的灯饰,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还有一些客家人用的器具展示,在走廊两侧分别是装有万秋楼历史的书册和一个夏万秋的古钟。一进万秋楼就好像是了一个小洋房,不仅富丽堂皇,而清新静雅,院内的小品建筑茶壶、喷泉和院外的荷兰小风车,让万秋楼增添了许多新亮点。 我们除了前来调查之外,当然也少不了品偿一下这里的特色美食。老鼠粄、笋粄、草粄、仙人粄是客家人最忠爱的食物。老鼠粄是由米打而成,经过加工变成小条状的食物,有点像老鼠的尾巴,是我们常吃的桂林米粉的分支体,但味道却是截然不同的;笋粄是用木薯打成后,在弄成面粉状,像包饺子一样,里面放些笋、香菇,肉等料拿去蒸后而成;草粄则是用一些草药制成糊状,类似于我们常吃到的凉粉,它有清热去毒的功效;而仙人粄也是用这些类似的草药制作而成,不同的是,它是成水状,一开始,我还以为它是可乐,它有散热功效,虽苦却带有一丝的甘甜。 客家人十分好客,在我们所去的每一处地方里,都受到他们十分热情的接待,有的甚至成了我们的导游,有的还请我们留下来吃饭,从这里,我看到了客家人不同于城市人的热情,这也就是他们传承下来的待客之道吧。 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63&id=6928095&tpg=1&ppg=1&sty=0#8138280 |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5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