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14-1-27 21:59:59

考本字的要求:音义论证

本论坛很多人对考证本字感兴趣,我 上传一文献(梅祖麟先生的论文)给大家参考,其中提到了 形式(文字-文字)与 内容(语义)论证的要求:
没有语音的形式论证,就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会出现谁也说服不了人的情况,等于白说。
戏说等于白说,牵强附会将误导认知。如下是 经典文献:

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 的pdf 可以下载来读读。

http://bbs.mzsky.cc/static/image/filetype/pdf.gif
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pdf



开宗明义提到:

【怎样算是找到本字?大致要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要找到一个汉字X。

第二,要说出一套音韵演变规律,能使X 的中古音或上古音在那个方言里变成方言
词Y 的现在语音。

第三,X 和Y 的意义要相同或相近。】

其中第二条是 本论坛很多人薄弱的,但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4-1-27 22:13:13

本字是否得当,也就从这几个方面去衡量:

1,语音符合古今对应吗?有旁例吗?

2,语义符合沿革演变吗?语义因为历史演变,往往是有所引申的,当然引申路径必须合理服众。

3,如果有多个地点虽然表面读音不同,但在对应上 共同指向一个,就最好了。如果两地以上有相同来源而读音分混有不同,则以能分别者优先,以兴宁的 三=生 sang 为例,梅县能分 sam~sang,因此要依从梅县,从分。同样的,声母 兴宁 能分 zh-z,则遇到 梅县无法分别时,以兴宁为准。“家里”客家话讲“屋咔”,梅县读阴平,这个 咔 是 什么呢?经过比较分别,应当是 下(1,浊上字归阴平;2 下 本为ha1,音位前字 屋的 vuk 的k韵尾的同化,变为kha,声调上且有 龙川 龙母 大塘话 尚归 阳上调,意义——心~,祠堂~,厅~,地泥~等,下 表示方位)。

4,有文献书证最好。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4-1-27 22:18:49

用汉字 记录 方言,有如下情形:

1,本字,音义都符合对应的。
2,同音字,仅仅语音符合,但是意义不符合的,比如 梅县 有人 把 你 写成:鱼。
3,俗字,比如 把 我 写作;
4,训读字:就是意义符合,但是语音无法论证的。比如 潮汕话 把 入声脚 当做 kha1 的字源。其实本字是 骹(平声)。 脚 是 入声,不符合kha1的读音,但是意义上却是符合的。

kaggarin 发表于 2014-1-28 15:54:18

支持。基本认同这一看法。本字考证要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hkguu 发表于 2015-3-3 08:38:00

有關聲調方面, 以台灣四縣腔為例, 下面是例外的一些例子:   

正常的對應:    陰imˊ、飛biˊ、非fiˊ、東dungˊ、花faˊ、基、公、真、家

       例外的有: 「更」(變更)讀作 gien 、「監」(監督)讀作 gam、「貓」讀作 meu

正常的對應:    陽iongˇ、羊iongˇ、回fiˇ、肥piˇ、狼longˇ、胡、強、華、何、狂

       例外的有:「輪」(輪子)讀作 lin,「蚊」(蚊子)讀作 munˊ、「撿」,今也讀 ngiamˊ(撿起來 )、「磨」( 磨粄仔)讀作 mo, )、「籠」( 雞籠 )讀作 lungˊ、「鼻」( 鼻空 )讀作 pi

正常的對應:   賞songˋ、黨dongˋ、董dungˋ、廣gongˋ、請、講、火、水、假、左

       例外的有:「買」(買米)讀作 maiˊ、「馬」(騎馬)讀作 maˊ、「狠」(心狠)讀作henˇ, 「檻」( 門檻) 讀作 kiamˇ,「理」( 道理) 讀作 liˊ,「以」( 以來) 讀作 iˊ,「友」( 朋友) 讀作 iuˊ,「有」( 有無) 讀作 iuˊ.

正常的對應:    去hi、會fi、父fu、就ciu、認、是、浪、送、印、劃

       例外的有: 「被」(被骨)讀作 piˊ、「伴」(共伴)讀作 panˊ、「辮」(編毛辮兒)讀作 bienˊ、「淡」(無鹹無淡)讀作 tamˊ、「弟」(老弟)讀作 taiˊ、「肚」(豬肚、肚子)讀作 duˋ、「斷」(斷乳)讀作 donˋ又(斷掉)讀 tonˊ、「動」(毋會動)讀作 tungˊ、「探」(探頭)讀作 damˊ、「概」(大概)讀作 koiˋ、「舅」(阿舅)讀作 kuiˊ、「鎮」(東勢鎮)讀作 ziinˋ、「丈」(姑丈)讀作 congˊ、「重」(很重)讀作 cungˊ、「效」(無效)讀作 hauˋ、「跳」(跳童)讀作 tiauˇ、「在」讀作 cai, 又讀 coiˊ(有人在麼? ) 又讀 coˊ(在這做麽介? )、「耗」(耗損)讀作 hoˊ、「壞」(壞掉、壞心肝)讀作 faiˋ、「奮」(掙扎)讀作binˋ。「戶」(戶檻)讀作 fuˇ、「旱」(天旱)讀作honˊ(又"懶", 落旱切, 今普通話讀 lanˇ,而客家話讀 nanˊ ).

又"向來", 台灣有人講"一路來", 也有人"一 luiˊ(音溜 ) 來".   "luiˊ", 應是"路lu"之音轉.

透過不同方言間之比較, 我們也可推論此調轉的現象,例如:


    「任意」、「隨便」,閩南話謂之「chhìn-chhái」音若「秤彩」,而客家話謂之「cinˋ caiˋ」音若「傾彩」。閩南話「chhìn-chhái」與客家話「cinˋ caiˋ」相通音如此相近,理當同一本字,而今兩者之聲調(「秤,去聲」與「傾,上聲」)並不一致,其中至少有一方有調轉的現象。又「可是真的?」,閩南話謂之「kam有影?」(音若「甘有影」)而客家話謂之「gamˋ有影?」(音若「敢有影」),兩者意思相通音相近,理當同一本字,而今兩者之聲調(「甘,陰平」與「敢,上聲」)並不一致,其中至少有一方有調轉的現象。又「專程」、「特意」,閩南話謂之「tiau kang(音若「刁工」)而客家話謂之「tiauˇ gungˊ」(音若「條工」),兩者意思相通音相近,理當同一本字,而今兩者之聲調(「刁,陰平」與「條,陽平」)並不一致,其中至少有一方有調轉的現象。

   以上只是例外, 還是另有規則呢 ?    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5-3-4 12:56:10

、「辮」(編毛辮兒)讀作 bienˊ

----------------------
客家话 是相反 的,phien 1 阴平 动作,反而 是辫 字 。

辫子 名词意思 的 本字: 编。

hkguu 发表于 2015-3-4 13:11:19

本帖最后由 hkguu 于 2015-3-4 13:23 编辑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5-3-4 12:56
、「辮」(編毛辮兒)讀作 bienˊ

----------------------

在臺灣四縣腔, " 編毛辮兒", 其中"編"與"辮"聲調相同.

怡保客 发表于 2015-3-4 15:10:04

hkguu 发表于 2015-3-3 08:38
有關聲調方面, 以台灣四縣腔為例, 下面是例外的一些例子:   

正常的對應:    陰imˊ、飛biˊ、非fiˊ、東 ...

你指的這些例外已經有不少學者總結過了,比如你舉出的:
輪、蚊、籠讀陰平,就是客家話常見的特點——“次濁平讀陰平”(還有“毛、聾、拿”等等)。
買、馬、理、以、友、有讀陰平,就是客家話常見的特點——次濁上讀陰平(還有“尾、暖、蟻”等等)。
被、弟(老弟)、淡、動、斷、在等等讀陰平,實際上也是客家話常見的特點——全濁上讀陰平(還有“社、旱、柱、社”等等)。

從你舉的例子,你很明顯使用普通話(國語)來做聲調對應。但是客家話和普通話都是古漢語變化而已來的,兩者是平行的關係,有些字聲調一致,有些不同,原因是兩者都經歷了不同的演變。比如:
買:普通話讀上聲,客家話讀陰平。
懶:普通話讀上聲,客家胡讀陰平。
斷:普通話讀去聲,客家話有讀陰平,也有讀去聲。
舅:普通胡讀去聲,客家話讀陰平。

這幾個字其實在古漢語裡是“濁聲母上聲”(稱濁上),古濁上在各地方言都有不同的變化。如上述幾個字,普通話有讀去聲、有讀上聲,客家話有讀陰平、有讀去聲。這是因為客家話、普通話的濁上變化都不同。所以才會有有些字普通話讀這個聲調,客家話則讀另外一個聲調;或兩者都讀同一個聲調,但另一個方言(如閩南語、粵語)卻讀另外一個聲調的混亂問題。

這裡要說明的是避免使用任何現存的方言做對應,原因是該方言也許經歷和客家話不同的演變,除非你很清楚該方言的音變規律。古韻書是死的,但是現存的方言是活的,活的就有可能會持續音變。當我們迷路時應該不會拿一個會動的事物作方向參考吧?

“向來”說“一溜”這個詞比較有意思,我處是“不溜”。粵語也說“不nɐu”,聲母聲調不對稱,不過韻母來源相近。客家話的是來自“流攝三等韻”,粵語的是“流攝”(一等或三等都可),可能是底層同源詞,也有可能是平行的音變,偶然的韻母相近。

“旱”客語讀hon,但是“懶”字客語讀nan/lan,反切:落旱切。反切切出來的音不合。
這裡需要有比較深的音韻知識,首先“旱、懶”都是屬於山攝開口一等韻字。所以廣韻才會使用“旱”字作為“懶”的反切下字,但是為什麼客家話會有on和an不符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山攝開口一等韻客家話經歷了一個分化,就是山攝開口一等韻逢見係聲母(就是古韻書裡的見母、溪母等等),讀on韻,如乾讀gon、看讀kon等等。其他聲母則讀an韻,如懶讀lan,炭讀tan等等(也有一個例外,就是“餐”讀con)。普通話則是山攝開口一等韻不論什麼聲母都讀an韻,所以反而沒有這種反切不符的現象。
至於為什麽“落旱切”會切出一個n聲母而不是l聲母,這個嚴教授認為客家話在早期可能有來母混同泥母的現象,今天泥母來母不混的客家話裡,泥母讀n,來母讀l,而屬於來母字的“懶”字讀n,可能是這個層次的遺留。



yanxiuhong 发表于 2015-3-4 22:22:54

hkguu 发表于 2015-3-4 13:11
在臺灣四縣腔, " 編毛辮兒", 其中"編"與"辮"聲調相同.
声调是相同,但是来源不同。送气 且读 阴平,来自 浊声母 上声 白读层 的 辫(说文:交也)。

不送气 阴平,来自 帮母 平声的 编。

-------------------------------------
辮,交也。——《说文》
织绳曰辮。——《通俗文》
女子头发辫而不垂。——《梁书·西北诸戎传》
又如:辫发(将头发编成辫子;用作满族代称);辫髻(编发成辫,再盘成髻)

郭榮罡 发表于 2015-3-5 12:42:17

本帖最后由 郭榮罡 于 2015-3-5 12:43 编辑

客語是古漢語,文字是象形文字為大宗,是中國文字始祖,可惜命運多舛,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客家人稱函谷關以西地區人民為 tsa5 戎,戎是賊的本字,地位是何等低劣,李斯編纂 小篆 ,當然是以秦文為基礎,真正客語文字已經不存在了,客語文字目前只能依附在小篆上了!更不幸的事,漢武帝黜罷百家,獨尊儒術,我猜測 劉邦 可能是東夷人吧!
中國歷代文人所著,疏,釋,校,子,集,手稿,注,疑,導讀,解,辨..............所為何來? 那表示漢字有矛盾之處,不解之處,當然也有瞎掰之處,更有因政治立場而惡意誤導之處........這是中國文字最大特色,政治影響文字。
         因此,中國目前的古籍,書冊客語最好不要採用!
我發現內地客語學者,喜歖聽聲造字,瞎掰字!在客語尚存一絲煙火之際,要想辦法讓它重燃才對!怎麽可以現在就選擇羅馬拼音呢?
從小篆體迄至今之現行文,雖然不是真正客語文字,也是最接近的文字,只好延用,至於內地現今使用簡體字,客語萬萬不能用,畢竟客語文字尚有一息灰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本字的要求:音义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