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4-25 01:24:39

四、自然景观(六)

铁龙宫

有人曾认为翁源县是旅游资源最贫乏的县,既没有著名的山川,也没有什么历史古迹。而至1985年在铁龙镇发现了巨大的地下“水龙宫”之后,人们在惊喜之余醒悟过来:翁源的旅游资源不在地面而可能全在地下。

千百年来,关于“龙仙”的传说故事,其实就暗示世人:翁源境内的地名之所以冠之以龙、仙、翁的特别多,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民间里传说翁江之水源于龙川之流,看来不是“空穴来风”,《韶州府志》和《翁源县志》都把这传说载进去,必有一定的事实根据。随着铁龙之“龙宫”被叩开,人们开始相信千百年来的传说故事不都是虚构的。

1985年,翁源县政府邀请二0九地质工程、暨南大学历史教授、省博物馆考古队、珠影摄影师及香港《大公报》记者组成一个专业探测、探险、考古、摄制等多功能小组对铁龙镇的“水龙宫”进行全面考察、录像。结果获得惊人的发现:在目前未经过任何人工挖掘、开凿之前,行人或游艇可到达的群洞就有八个。仅仅主洞长就达1700米!每个群洞也包含有不少支洞,长约一百至数百米不等。整个主龙洞是一条地下河,洞顶低于地面十多米,河水深处近五米,河水十分清澈而且甘甜。最大的龙潭长近七十米,水面宽七米。坐着游艇荡徉其中,有如身居龙王宫殿之感受。

龙宫内大部分洞群可以步行游览。洞中有十多个比较大的洞厅,小则可容数十人,大则可容千多人,最高的洞顶超过十层楼的高度。

龙洞中的钟乳石历经数亿年的造化,形成千姿百态的神奇形像让人目不接暇赞美不绝。

白面仙岩



位于周坡镇西南部约五华里的藤山垌口的白面仙岩,高数百米,壁上一块白面石数十里之外可见。岩山呈圆状,洞口挨近山顶。

据县志载:藤山白面仙岩,昔有仙人炼丹于此,其丹灶遗迹至今仍存。此岩洞历来为释道两家僧人道士之居所,富丽堂皇。岩中既雕刻有十八罗汉,又塑有张飞、关公、观音娘娘的塑像。

进入内堂有石笋、石钟乳、花灯、罗裙、鳄鱼、犀牛、雄师、猛虎、猴子、飞鹰等等形象逼真的怪石。



                  梅岩

位于新江镇上坝村的梅岩,因曾是宋代当地进士梅鼎臣及其子梅佐求学的世居所在故名。洞高十余米,宽广千余米。钟乳石柱千姿百态,地下溪河忽现忽隐,蔚为奇观。



                  如珠岩

县城龙仙镇东3公里处有个如珠岩。岩洞像珍珠一样散布山中。马鞍石前的“蝙蝠岩”、鸡公石下的“花灯岩”、吊篮寨的“象鼻岩”、富岩峰的“蜜蜂岩”、望夫石前的“出水岩”。在这些悬崖峭壁的石缝间不但长着各种各样的灌木,还有灵芝、天葵等多种名贵药材。1958年省文物考古队在如珠岩一带发掘出20万年前古兽化石,其中有剑齿象、犀牛、羊、鹿、马、牛等等骨骼化石。



               云髻山



新丰县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但云髻山却还像一位养在深闺没人知的少女,此女不但美丽、温顺,而且还“多才多艺”。

在珠江三角洲几个县市范围内,新丰的云髻山是海拔最高(1422米)的山峰。它的东面有海拔1077米的南坝山,北部有海拔1246米的青云山,西边有海拔1090米的石榴花山。在方圆数十公里的自然保护区内,云髻山独傲群峰。满山的林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在整个自然保护区内存活着不少珍贵的动植物和名贵药材。奇峰怪石和天然岩洞更是遍布在大大小小的山峦之中。可惜,这一带方圆几十公里的荒凉之地,从古至今仍人烟稀薄,尽管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和潜在极大的旅游资源,仍得不到最低限度的开发。所以自古以来有歌谣云:“广州北面有座金山,叫什么山呢?叫云髻山。广州北面有片银海,叫什么海呢?叫云髻海。”(“海”指“林海”之意。)



                  燕子岩



位于回龙镇北的塘村水库左侧的石山半山腰处有一石灰岩溶洞,主洞长二百多米,宽三至七米不等,洞高三至十五米。洞中又有支洞,纵横交错,左拐右弯如迷宫。因每年有大量燕子聚此筑巢,故称燕子岩。岩附近有阿公岩、播箕岩。山脚下有塘村水库,形成一片青山绿水的优美风光。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4-25 01:25:49

六、佛教寺院(一)

大鉴寺

位于韶关市风度北路兴隆街的大鉴寺,它的前身是大梵寺。大梵寺始建于南北朝,至今近1500年历史,原址在西河今光孝路一带。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禅宗六祖卓锡曹溪宝林道场(即南华寺),常被韶州韦剌史请至大梵寺讲经说法。六祖圆寂后,唐宪宗谥为“大鉴禅师”。后人为了纪念六祖遂将大梵寺改名为“大鉴寺”。宋绍定年间(约1228年),大鉴寺由西河搬至今兴隆街(原名兴贤坊)。随着六祖在佛教地位的提高,韶州大鉴寺也名负天下。一千多年来,大鉴寺一直是韶州接待天下众僧朝拜六祖真身时投宿的中心场所,故历来香火鼎盛,被视为佛教圣地。

1940年,101岁高龄的虚云和尚在重修了南华寺及云门寺之后又来韶州重修大鉴寺。新中国成立后,大鉴寺地产多被某些单位和住户侵占,僧人也被遣散。开放改革后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恢复,大鉴寺又交回佛教界管理,并逐步收回部分遗产。近年来,大鉴寺基本上已恢复原貌,并建造一座集招待、藏经、僧舍等多用途的大楼,恢复了历史上韶州接待佛家四众弟子的中心地位。



            芙蓉寺



芙蓉山上的芙蓉寺,在韶关市内很多地方都能望见,它就在那座装有雷达的山峰下半山腰里。从新华南路市拖拉机厂门口经过市卷烟厂拾阶而上,约二十分钟就可到达。寺庙为全青砖大石结构,高有二十几米,庄严肃穆,苍老而完美。居高临下,气势非凡。寺内分前殿、后殿、祖堂及两侧僧舍厢房共一千几百米的建筑。脊龙壁虎,檐雕墙刻,宏伟而壮观。寺庙前有一宽广草坪,足可停放二十几部汽车(公路已修到山顶,寺右侧有专门停车场)。大小两对石狮把守大门两侧,周围古老苍劲的大树直插云天。大草坪下坡还有一座小小的山神土地庙。整座寺庙就安藏在一片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树林之中,悬崖绝壁之下,令香客游人有一种高深莫测之感,肃然起敬、悠然怀古之心。两千多年来,芙蓉仙子如果在天有灵,该会在这里住得很舒适、很安然、很欣慰吧!芙蓉娘娘的后来人能把这座古庙保存二千多年而不致荒废,至今仍如此完整无损,作为外地游人香客应该怎样感谢他们呢?

查访当地最年老的长者,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芙蓉庙到底有多久年代;查阅当地最年久的史料,没有一处有记载芙蓉庙建于何年何时。只见明朝有一位熊士达居士在《重建芙蓉庵》一文中说:“芙蓉山之著如韶(即芙蓉山与韶州一样著名——笔者注),始自东汉时(公元25——220年——笔者注),异人修真(即佛道两家修行——笔者注)之地。”可想而知,芙蓉庙的立庙之日肯定比这些出家人来此修行的时间更为早。就是说,芙蓉庙可能在公元前就有了吧。在《六祖法宝坛经》中,记载当年六祖惠能和尚住持曹溪宝林道场时,常被韶州府韦剌史请到城内大梵寺讲经说法,经堂里总是挤满了一千多僧道在听六祖开缘。估计当时芙蓉寺就有不少修行者参拜。六祖来曹溪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在韶州大梵寺前后开缘三十七年之久。一九九一年在芙蓉寺附近出土的一块墓碑上记载“芙脉光耀、广东道韶州府曲江县城南君住处士讳康湖别士……葬于芙蓉庵右……”落款是“万历叁拾贰年岁次甲辰立”。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573年,至今也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此碑现在安置在寺后品泉池石壁上,游客见到时别误以为此地就是康湖处士之墓)。至今在前殿右廊墙壁上嵌有两块青山碑,一块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为记载当年“重修芙蓉山真武圣帝殿”而立。“真武圣帝”乃是指道教玄武,此碑证明三百多年前芙蓉寺已被道教徒占去了。当年此地是道教的宫观。而另一块记载“重修芙蓉寺收安数目开列及芨”的,可惜其余全部碑文几乎都无法辨认,完全被风化了。两碑同样一种石,而这块风化腐蚀到如此程度,可想其年代是多么的久远了。

越是古老的文物,越是令人顿生不可思议的幻想。

由于芙蓉寺既有过佛僧,又有过道士,所以成了佛道两教的两栖圣地。僧来讲佛教,道来讲道教。僧来修寺,道来修观。使芙蓉娘娘既可成佛又可升仙,真是妙哉善哉!这就不能怪芙蓉寺时至今日还保留既寺既观的建筑风格,既佛既道的雕刻艺术,这在全国范围内恐怕都是极少见到的奇迹。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想不到韶关芙蓉庙竟能容得两大宗教挤在一起“同居一室”,该是芙蓉娘娘的海量福田吧。

芙蓉寺在抗战前还有几个和尚修行,以后被战乱荒废,甚至一度作囚人监仓,所谓“极乐世界”、“人间仙境”一下子变成了地狱刑场,山门早已破落,空无一物了。直至一九八三年市政府才开始对芙蓉寺进行修葺。但又苦于一直请不到高僧来此住持管理寺庙,所以也只能是空庙一间,既无佛像,更无佛事。一九九0年市宗教局官员向省佛教协会求援,省佛协会才派光峰法师从广州来韶管理芙蓉寺。经过这几年光峰法师及其弟子们的努力,在各界人士的支持赞助下,不仅使寺庙“三宝”齐全,佛像披金,法事正常,香火旺盛,还在半山腰里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水泥石级路,又修通直达寺庙的汽车公路,为上山游人香客提供了极大的交通方便。目前正在规划扩建、兴建诸如斋堂、海会塔、望关台、品泉亭等二千多平方米的建筑,到那时更是“芙蓉留胜景,古刹刿名山”了。



               万寿寺

始建于宋代(具体年代不详)的万寿寺原址在市区西河。1995年重新筹建的万寿寺移址至莲花山之顶。

莲花山是韶关市的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十分优美,盘旋而上的水泥公路已经通至山顶。公园内有迎宾馆、游泳场、狩猎场、射击场、运动场、烧烤场、野生动物医院等。万寿寺所在的山峰名曰“望韶岭”。登上此峰,韶城及四邻郊野尽在眼底。每年重阳节,数万市民拥上山顶,观赏韶城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几年来,经耀乾和尚的努力,万寿寺也不断在扩建和完善。



            慈航净宛

位于浈江河畔湾头村的慈航净宛,始建于唐代,原名西华庵,据说曾是供奉无尽藏师姑真身的尼姑庵。无尽藏是南华寺六祖的第一个女弟子,是当年礼待六祖的施主刘志略的姑母。无尽藏尼师被历代众尼奉为修持的楷模,所以韶州西华庵也久负盛名。但历经一千几百年来的社会变迁,西华庵早已荒废了。直至1994年,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开放,香港佛教界人士发愿捐资,在湾头村附近购置土地重建一座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尼姑庵,取名慈航净宛。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4-25 01:27:49

六、佛教寺院(二)

南华寺

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东南7公里处的南华寺,是当年禅宗六祖惠能和尚栖身说法的地方。后来,因其弟子又创立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其中有些派别已远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地。因此,南华寺又素有“祖庭”之称。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相传,印度的传教士智药三藏路过这里,掬曹溪水而饮,溪水甘美异常,他便溯源而上,但见宝林山麓,林峦紫翠、松杉深密,极为幽胜,便在那里择地建一梵刹授徒。天监三年,梵刹建成,梁武帝赐了一块“宝林道场”的匾额,这就是南华寺的初始。后来,智药三藏又在乌石建月华寺、在罗浮山创宝积寺、在韶关开檀圣、灵鹫二寺。智药三藏死后,其真身置于月华寺内,直至解放前夕才被毁掉。

到了唐代的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佛教的第六代衣钵继承人惠能从湖北黄梅东山寺得法南归,在宝林寺栖身说法37载,使寺庙的香火盛极一时。鼎盛时期,有所属的寺庙13所,僧徒1000多人。

惠能和尚死后,寺庙曾几度兴衰。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又改为“法泉寺”;到宋朝的开宝元年(公元968年),赐名“南华禅寺”,自此,南华寺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末年,寺宇三遭兵燹,僧德颓败,庙庭衰落。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德清和尚大力中兴,修建庙宇。

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尚可喜重修全寺。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春,由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发起,虚云和尚主持募化,将南华寺移位重建,改为现在的阶梯式中轴线平面布局格式。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1962年,南华寺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动乱中,寺宇和文物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打倒“四人帮”以后,政府又曾多次拨巨款修复庙宇和文物,现在,南华寺已经基本恢复了动乱前的面貌。

南华寺原有的建筑面积为12000多平方米,整体上为中轴线阶梯式的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有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林门;中部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殿前有天王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殿后藏经阁;后部为灵照塔、陈亚仙祖墓、六祖殿、方丈室、苏程庵及卓锡泉等。结构上主次分明,安排合理。

一进曹溪门,宽阔的放生池上引桥立亭,四周樟榕遮天,银杏放彩。佛家寺院的布局,寓意深长,意即佛门净地,禁止杀戮,放生万物,凡到寺中的性命,皆给予生缘。同时,佛家行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腥。受五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众见香。放生池上,立五香亭即此意。

迈入天王宝殿,正坐中间一尊袒胸露腹、蹙额笑脸的欢天喜地佛,叫弥勒佛,又名布袋和尚,是四大菩萨(弥勒、文殊、观音、普贤)之一。相传是释迦如来灭后的第一位继位之佛。在弥勒佛的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殿两侧,屹立着体态魁梧、面目不一的“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四大天王”中,执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名风;捉蛇者为西天广目天王,名调;执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名雨;执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名顺。“四大天王”的名字合起来为“风调雨顺”,颂意万物稔熟,国泰民安。在弥勒佛后面,站着的是韦驮天将,是为“四大天王”护法的天神。

进而是钟楼和鼓楼。两楼的造形美观,巍峨挺拔,各立在大雄宝殿的殿前两侧,遥相对称。钟楼悬有一口铜钟,此钟造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钟高2.75米,钟口直径1.81米,表面线条分明,花纹清晰。钟身为五个部件铸合而成。撞击时,声音洪亮,曲江24景之一的“南华晚钟”,指的便是此钟。它是我国目前不得多见的大型铜铸文物。鼓楼里,置有一面直径为1.4米的大鼓,击之声如闷雷,声波可使钟楼里的大钟震动,产生共呜,钟声鼓声一起一伏,两相呼应。

鼓楼下有一座五层铁塔。塔座是南汉时期铸造的,塔身则是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在佛山铸造。塔高5.1米,全塔为仿木式砖塔结构,设计严密,层次分明。塔身铸有大大小小的佛像1000个,故名千佛铁塔。所铸的铜像形态端庄,面目清晰,排列整齐。千佛塔和大铜钟,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和非凡的艺术成就。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即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消灾长寿佛的殿堂。它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所。整个大殿气魄宏大,雄伟壮观。殿里飞檐重椽,斗拱横梁,保持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殿中的释迦牟尼的塑像高8.31米。殿左边是阿弥陀佛的塑像,殿右边是消灾长寿佛的塑像。侍在释迦牟尼左边的是弟子迦叶,侍在右边的是阿南。东壁骑狮的是文殊菩萨;西壁乘象的是普贤菩萨。文殊骑狮,表示智勇威猛;普贤乘象,意为驮经而来。后面,独占鳌头的是观音菩萨,意为对岛上的五百罗汉说法讲经。观音两旁,是善财童子和龙女。殿堂四壁塑造了五百罗汉,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殿中还有一铁铸空心的“摩利支天”天女立像,高0.67米,是隋唐时期铸造。铸像造型美观,线条流畅,体现了隋唐之际的造像艺术特征。另有四尊铁铸的佛像,也是我省迄今尚存的最早的铁铸文物。

殿中还有木雕罗汉300多个,这些木罗汉制作于北宋历五——八年(公元1045——1048年)。木罗汉造型别致,制作精美,人物的各部比例适度,细部刻划入微,情态传神,衣褶流转,艺术高超。各罗汉的座下或座侧,均有一方阴刻的文字,上刻雕像的缘由、捐造人的姓名及刻造的年月。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口直径两米多、深两米多的“千僧锅”。这口巨锅造于元惠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锅边的铸字至今尚依稀可辨。据说,此锅是在南华寺一年两度的南华庙会时,熬粥施舍用的。

大雄宝殿后面的殿楼便是藏经阁,始建于明英宗年间(1457——1464)。此阁分为二层的砖木结构。楼上珍藏着无数的佛教经典及历朝皇帝圣旨、赐物等大量珍贵文物。藏经阁的肯后,是一座高30多米的5层砖塔,名叫灵照塔。此塔建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砖塔原是用作供奉六祖真身和收藏其生前用过的器皿,因惠能死后被诏封为“大鉴禅师”,所以该塔又称为大鉴禅师塔。原塔底的堂室安放着地藏王菩萨,传说,地藏王在慢利天受释迦牟尼的嘱咐,每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他是在释迦灭后,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无佛的世界里,教化大道众生的一大慈大悲菩萨。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侍在地藏左右的是道明和尚和道明的父亲闵公。

灵照塔的后面是六祖殿,殿的正门是原山主陈亚仙的祖墓碑。传说当年陈亚仙献地时,曾嘱言六祖惠能须保留其祖之墓,六祖一依其言,历次修缮都没有动过陈家祖墓。

六祖殿中的香台上,供奉着六祖惠能以及憨山和尚、丹田和尚的真身,他们的身体都抹上了啡色漆香泥,制成木乃伊。这些木乃伊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其容貌神态却依然如故。木乃伊旁边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唐代女皇武则天赐给惠能和尚的袈裟器物一套。袈裟上的1000个佛像和20条神龙都是用金丝绣织而成,画面生动活跃,绣工精巧。其它几个柜中,还陈列着历代统治者给南华寺的圣旨、诏书。可见,南华寺一直都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庇护和崇奉。

六祖殿后为苏程庵,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及其表弟程德孺的别墅。苏东坡当年被贬南下时,几次路经南华寺,前后在苏程庵住了3年之久。写下了不少的诗作及碑文。

斋堂,位于大雄宝殿的左侧,门楣上悬一块苏东坡所书的“斋堂”匾额。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虚云和尚重修南华寺时,从云南祝圣寺取来,镌于1935年。

卓锡泉,又名九龙泉在寺院的后山,相传当年惠能和尚欲洗袈裟,但苦于无水,见后山树木苍郁,遂以锡杖卓地,泉水应声而出,故名卓锡泉之。铭文为苏东坡手迹,明代嘉庆年间重刻。

自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南华寺凭其“佛祖祖庭”的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每天游客如潮,集天下之香客和善男信女来此朝拜,经济收入颇丰。加上不少港、澳及海外众多佛教组织的捐助,使南华寺日进万金。惟因方丈和佛源方丈又是佛教界德高望重、毫无私心杂念的老法师,他们将善款全部用在修缮和扩建寺庙的工程上。先后增建数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尼姑庵——无尽藏庵、虚云法师舍利塔、智药三藏纪念堂、虚云纪念堂、伏虎亭、英烈亭、九龙泉牌楼、六祖坛经壁、南华寺正门牌楼、广场、僧舍、宾馆、斋馆、惟因法师舍利塔等等新建筑物,使寺庙建筑范围成倍增加。今天的千年古刹,显得更加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4-25 01:29:08

六、佛教寺院(三)

无尽藏庵

   无尽藏庵是南华寺属下一座尼姑庵,始建于唐代。今位于南华寺右侧,占地数千平方米,修持女众数十人,是目前省内最大的尼姑庵。“无尽藏”一名源于六祖一个女弟子的法号。当年惠能行者刚从湖北黄梅东山寺得法南归,又受到神秀一群恶党的追寻,好不容易才逃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即今南华寺)。但由于当时宝林寺已荒废不堪,不能入住,就向附近村民借宿,受到儒士刘志略的礼待。志略有个姑母,笃信佛教,曾为尼姑,法号无尽藏。她天天念经颂佛。六祖近听,就问她:“师姑念的是什么经典?”尼说:“大般若经。”六祖说:“善哉,善哉。”尼问:“客官也爱诵佛经?”六祖说:“爱诵,爱诵。”于是尼姑就执卷问字。六祖说:“字则不识,义则可解。”尼说:“不识字又何能解义?”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尽在自性中。”于是尼姑就念一段,要六祖解一段。六祖言简理当,解得十分深切达透。尼大为惊讶,就把这事告诉了侄儿志略。她对志略说:“此客非凡人,肯定是个道者。他连文字都不认识,却能精通经义,少有,少有。” 志略说:“有这种事?那我今晚与他聊聊,试探试探他是什么人。”

当晚,志略与惠能同房相坐。志略说:“听姑母开悟,客官乃是个大知识者,上晓天文下晓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今日有辛,请客官赐教。”

六祖说:“不敢不敢,贫客路过打搅主人,实已为难,何能过奖?”

刘说:“同桌如同胞,客官不用过谦。小弟知识浅薄,能得大知识指教,实是难逢。请客官讲讲儒释两家到底有相通否?”

祖说:“有通,有不通。”

刘说:“何为有通?”

祖答:“稍举几例。儒论中庸,佛讲离执,都是要大家做事也好,思虑也好,不要偏左偏右,去两边,执中道,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无不过,也无不及。儒谓五常,佛持五戒。以仁者不杀生,义者不盗窃,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儒论忠孝,佛论慈悲。通者,多也。”

刘问:“何为不通?”

祖答:“儒拾果,佛栽树。”

刘说:“实不解,请开悟。”

祖解说:“凡人尝果,不进口,不知其味;不下肚,不知其性。佛家栽树,定植利根。果为后,树为先;果为末,树为本。善根必结善果,恶根必结恶果。前因后果,如是殊途。故此,佛不种恶因,自然不会自吞恶果。”

刘志略听后十分感悟,遍告村中父老。时曹武侯玄孙曹叔良等村民速将宝林寺修理清扫,要拥这位客官进驻寺庙,为村人造化。

15年后,惠能出广州光孝寺,被主持和尚印宗法师厚礼,携千余僧众送六祖归曹溪宝林寺。在重建寺院时,六祖在卓锡泉(即九龙泉)右边专门建一庵供无尽藏师姑居住。后经历代僧人重修扩建,今天已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女众修持院。除建有富丽堂皇的佛殿外,还有能住上百尼姑的两排楼房以及斋堂、客堂、功德堂等等。正门上挂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的“古无尽庵”匾额。大殿后墙嵌有一块刻着无尽藏画像的石碑。



招隐寺



在“马坝人”化石出土的狮子岩“狮尾山”西面半山腰有一座远看似宫殿般的楼宇“挂”在岩壁上,这就是著名的“招隐寺”了。所谓“招隐”就是招当年六祖之“隐”。

相传惠能上湖北黄梅东山寺参礼五祖,仅仅八个月时间就被五祖弘忍法师器重,俗发未落就授予他衣钵嗣定为六祖。结果引起神秀一伙的不满,发足南下追寻惠能,企图夺回法衣。一直追到曹溪宝林寺(即今南华寺)。六祖先是遁南山(曹溪村对面的山岗)躲避,恶人就纵火烧山。惠能见山脚四处起火,只好往山顶上跑。在半山腰里,他看见有三块大石品字状地层叠着,就往那里跑去,想寻一石缝避火。说也怪,中间那块大石中部刚好有一洞穴能容一个人蹲进去。惠能就靠这天然洞穴避过了熊熊大火。更为神奇的是惠能坐过的那个洞穴竟留下了他的腰部、臀部以及双膝打坐的模印,就连那件袈裟的衣纹也印得清清楚楚,如同经人雕刻过一般。此洞穴经历一千几百年,至今仍呈粉红色彩,十分光亮,当地人叫它为“避难石”、“仙人石”。

大火过后,惠能就不敢再回宝林寺,而是继续往西逃避,一直走到马坝的狮子岩里,就在那个半山腰的岩洞里隐居起来。后人知道此洞曾是招隐六祖的地方,就在此建一梵刹,取名“招隐寺”。据说此洞庙一直到解放初期还有一位僧人管理,佛像也俱在。自这和尚死后,寺庙就破落了。1986年,曲江县政府投资重修招隐寺,重塑六祖及其它佛像。

此洞分上下两层,仅上层“佛祖殿”就有一百多平方米,下层为“地藏殿”也有几十平方米。站在岩庙上放目四周,确是无限风光在眼前。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4-25 01:31:56

六、佛教寺院(四)

月华寺

位于曲江乌石镇蒙里村的月华寺是与南华寺同时同僧建造的。建造时间都是在南北朝时期天监年间(公元505-519年),建造寺庙的僧人都是来自印度的智药和尚。

据说这个大和尚不仅很有道行,而且还是个很出名的“预言家”,能断定五百年内的世事,有点像中国后来明朝初的刘伯温。他对弟子说:中国现在正是弘扬佛法的大好机会,不如到中国传教去吧。于是,他就带了几个高足从海上而来。首先到达中国南海(广州)。广州光孝寺方丈率领上千僧众到码头迎接,就像国家礼待外国元首一样隆重。

智药和尚在光孝寺小住了几天,临别时,他对方丈说:“我初来贵国,身上别无它物相赠,只此小树一棵,名为菩提树。佛陀就是在这种菩提树下冥思六天六夜后成道的。如今我把它植在贵寺里,一百七十年后,当有一肉身菩萨在此树下落发为僧,开演上乘。可以立碑为记,绝不妄言。”说完,他就亲自将这棵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植于寺院中。方丈立即叫僧众对这棵小树顶礼膜拜,齐诵“阿弥驼佛”。

智药和尚离开光孝寺继续北行。光孝寺方丈真的在此菩提树旁筑坛立碑:“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落发为僧,开演无上法宝。”据说这块碑至今仍被光孝寺保存着哩。

智药和尚是想在中国由他自己来物色一块宝地建寺立庙。师徒众人乘船溯北江而上,到了清远飞来寺一带,看来风景倒是秀丽,但与佛大缘分不足,只能藏小和尚,不能出大菩萨。于是继续溯江而上。一天,船行至曲江境内的白土镇,东边有一条小溪的出口,智药和尚远远就看见,从溪口流出来的溪水很长一段水路仍不与大江汇合,那边江水显得特别的清秀,他就叫船夫将船驶到这溪口,他蹲下用双手掬起溪水品尝起来。呀!不喝不知道,一喝知其味,和尚对弟子们说:“此溪水甘甜异常,喝下顿觉清心润肺,一身舒畅。我走遍天下,从未尝过这样奇特的溪水,你们都喝一口试试,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感觉。”众弟子争着掬水而喝,同声赞叹;“善哉,善哉,此溪源必有圣地,我们就沿这小溪而上吧。”

原来这溪口就叫曹溪口,这条溪就是曹溪,它因流经曹家村(为三国曹操的后裔所居)而得名。它源于有名的大宝山涧,经马坝镇出白土汇合北江。智药一行到了曹家村(也叫曹溪村),顿觉瑞气弥漫,灵气十足,便进山观察。当他上到村后一个山顶时,四顾群山,一派峰峦气秀的景像,觉得此地有点似曾相识,就问当地人这座山叫什么名。当地人告诉他,这里叫宝林山。他一听便愕然:“对,宛如西天圣地宝林山地!善哉,善哉!”于是便对弟子们说:“我们找到圣地了,就在此地驻足吧。”

第二天,智药和尚到韶州府参见了韶州牧侯敬中。为通俗起见,在这里我们就称他为“侯州长”吧。智药和尚将一路来寻找宝地的经过一一奉告了“侯州长”,最后断言:“贵地曹溪宝林山宛如西天圣地宝林山无别,应该在此造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一肉身菩萨在此演化无上法宝,得道者如林。”

“侯州长”听智药三藏这么一说,当然高兴得不得了。在自己管辖内的地盘上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还不发达!于是他立即将此事表奏给天子梁武帝。

梁武帝办事更干脆,当即御笔一挥,传旨韶州地方官员:要智药和尚按照西天宝林佛教圣地格局绘出施工图纸,韶州“州长”亲督工程,尽快营造曹溪寺院,并表示朝廷鼎力相助。

有了皇帝作后盾,别说营造一个寺院,就是造一个空中花园也不会成问题。仅仅三年功夫,一个规模宏大、庄严而雄伟的佛寺建成了,梁武帝亲自赐额为“宝林道场”。

据说,智药三藏后来并没在南华寺住下来在此讲经说法,他说自己不配这块圣地,只能看看山门,所以他和弟子在乌石圩的蒙里建了一间“月华寺”。智药和尚‘圆寂’后,弟子们将他的‘真身’保存下来供奉在月华寺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一直到解放初期)。据笔者目前调查到的材料,智药真身的下落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传说解放初时有人要将智药真身仍下北江河去,因为土改队要来扫除封建迷信。一僧人(有说是一老农)半夜将真身移出寺外一山丘里埋葬起来,避过了此次厄运。后到了“文革”,当地一些小“造反派”获知此事,到处寻找智药墓地。又是一位老农偷偷地将真身挖起,用一个“金塔”(广东安放死者尸骨的瓦珵)装着送到南华寺,希望在南华寺保藏起来。但当时南华寺的灾难更大,有谁还会够胆承担这种事呢?南华寺连六祖真身都保不了,还会去保智药和尚?这样,智药真身至今就不明其下落。

月华寺早已被某厂占用不复存在了,辛好近年韶关芙蓉山寺光峰法师山门兴旺,果资雄厚,遂派身边唯一弟子耀坤和尚去乌石重建月华寺。在市宗教部门和当地政府、人民群众支持协助下,今天月华寺又重开山门,重振佛事,重发生机,喜迎四方游人香客。







         别传寺

丹霞山上的别传寺建在峭峻的陡壁上,显得气势雄伟、超凡脱俗的庄严。

丹霞山自唐朝以来就有不少僧人和道士上山隐居修行,至今能找到的遗址就不下二十几处。而自明末清初澹归和尚来此建“别传寺”后,就成了众僧的修持中心,并被列为广东十大丛林之一。

“别传”是取禅宗六祖“教外别传”之意。就是说,禅宗是以心传心的,不立文字对外人士传播,谓之“教外别传”。

澹归和尚是明朝遗臣,俗名金堡。崇祯十年(1640年)登进士,授官山东临清知州。后为南明永历帝的军机要人,专门为永历帝处理军事奏章和稽违察误。明亡后入广州海幢寺为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得明遗臣李永茂、李充茂资助,用银百两购得丹霞山一片山地开辟佛教道场,遂建“别传寺”。

别传寺经过近年来的大修大建,除了一般佛寺具有的天王宝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六祖堂、僧舍、客舍、斋堂、经堂等等外,还有宾馆、饭馆、商店、楼台榭宇等仿古建筑。在悬崖绝壁上营造一片山城式的建筑群,给丹霞山增添了不少美色,更加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



         六祖寺



在南雄梅岭古驿道旁有一座古庙叫六祖寺,专门供奉禅宗六祖惠能和尚。

惠能,广东新兴人。二十四岁出家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上山只八个月,尚未受戒剃度,就得到五祖的特别器重和赏识,授予传法衣钵立为第六代祖。结果引起五祖的大弟子神秀上座不满,认为六祖之圣位理应他神秀所得,怎能落在一个刚上山不久的行者身上呢?于是派遣众僧发足追赶已在南归路上的惠能,企图夺回法衣(此法衣据说是如来佛传到第二十八代祖达摩后带进中国又传五代至弘忍师的圣物)。追众中有位将军出身的陈惠明,素有“千里马”的神速,所以跑在最前头,在大庾岭山顶上追及惠能。惠能见来者不善,就将衣钵放置一块大石之上,自己藏在草从中。陈惠明跑上山顶看见佛光的圣物就急忙伸手去扯。然而,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扯不动那件袈裟,始知自己与法无缘,不是得法之人何能扯得动法衣呢?于是只好改口喊:“行者行者,惠明只为法来,不为衣来,望行者出示方便。”惠能当时藏在草丛中看得一清二楚,也始知此法衣确实法力无穷,就出来为陈惠明说法开悟。陈惠明自悔无知,为六祖不被后来人加害,他对六祖说:“行者尽管放心南去,我回头对后来者说,行者未曾及此,要他们回原路寻找。”六祖因此而得脱险。但此时天色已晚,六祖饥渴难忍,就在古驿道上一座小茶亭里歇下来,并用手指掘地,挖出清泉解渴。后人知道这泉水是佛祖挖出的,就在泉水旁边建了一座衣钵亭,与凉茶亭并称为“梅关二亭”。以后又有人在山坡上建了一座寺庙,专门用来供奉六祖佛像,名曰六祖寺。1995年,南华寺投入巨资重修梅岭六祖寺和衣钵亭,为梅关古道增添不少美色。而那清请的泉水历经一千几百年来仍长流不息,而且被人称为“仙人泉水”,凡过路行人没有一个不喝上几口,以祀求佛祖保佑一路平安,终生幸福。其实,在山地上能喝上这么纯净甘甜的山泉水,不但能解渴,对健康也是极有好处的。

午后晨星 发表于 2004-5-15 16:12:10

哪里搞的,看得头都晕了?好,先顶一下了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4-5-15 18:48:48

我们学校旅游系的老师写的
还不错吧
够详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韶关旅游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