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之“籴米都毋使钱”
本帖最后由 鄉里有郎 于 2015-6-9 09:57 编辑客家方言之“籴米都毋使钱”
在海陆丰客家地区,如有人“车大炮”太过夸张,听的人完全不信,有时会反对讲:“尔讲嘅冇影冇迹,如果有影嘅话籴米都毋使钱”这句话中的“冇影冇迹”就是指捕风捉影、没有根据或完全虚假的意思,这个“冇影冇迹”讲法在海陆丰地区客家话和福佬话表达意思完全一样,读音上差别不大,闽南方言潮汕地区也有此讲法,读音上有所变化,“有影”的意思是有的、真的。“籴米都毋使钱”就是买米都不用花钱,泛指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这个“籴”普通话读dí,海陆丰客家读tak8 同笛,籴为购入、买入粮食,唐代苏轼《籴米》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与“籴”相对应的字是“粜”, 粜为出售、卖出粮食,“粜”普通话读音为tiào, 海陆丰客家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差别不大,同跳,唐代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都由国家粮食部门统购统销,家里米缸冇米要到粮站“籴米”,农民粮食丰收谷有多要卖出去则喊做“粜谷”。其实这两个字比较好记,“籴”字笔划为入米,买入米的意思,“粜” 字笔划为出米,卖出米的意思。现在到处都有粮油店,采购粮油很方便,甚至可以送货上门,这个交易行为也都基本称之为买米了,记得以前“籴米”是要自家带东西去装米,比较麻烦。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越来越难听到“籴米”和“粜谷”的讲法了!
与海陆丰客家方言“籴米都毋使钱”所表达意思差不多的其他方言如:北方方言“天上掉下大馅饼”还有白话“咁大只蛤乸随街跳”在此想问网友,其他客家地区有冇类似方言?
注:“毋”与“唔”的读音和意思语言,“唔”是方言生造字
鄉里有郎
2013年7月
資料轉自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112
糶糴村
分類:〔地理〕 > 〔人口與聚落〕 建議分類
撰稿者: ryo
最後修正日期: 99年04月16日
從屏東縣潮州往竹田的路上,有一個很特別的村落,名為「糶糴村」。看到這個村名,,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發音,不過,這可不是什麼自創的文字,而是確有其意及出處的。
糶,讀作「ㄊ一ㄠˋ」,左邊寫成出米,也就是賣出米穀之意;糴,讀作「ㄉㄧ ˊ」,左邊寫成入米,即買入米穀之意,至於客家話的發音為「ㄊㄧㄠ ㄊㄚ」。
而這兩個字的出處,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糴,入穀也。」,「糶,出穀也。」;而在《文獻通考》中:「古今言糶糴斂散之法,始於齊管仲、魏李悝。」,而在唐詩也有「五月糶新穀」。
而「糶糴村」發展的歷史很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差不多三百年前,是客家先民在竹田鄉最早開發的客家村落。
糶糴村位居屏東平原的中樞地帶,連接高屏六堆的初墾地「濫濫庄」,因此客家先民來此開闢良田種植水稻,便由這裡利用龍頸溪的水路運輸,連接東港溪至東港接駁大船銷往大陸唐山。所以就在糶糴村設立河口港,稱為「達達港」,成為早期台灣南部客家經濟活動的重要入口,也是早期六堆客家地區米穀雜糧買賣的集散地。
由於糶糴村出口的米,需裝船沿河運至東港,卻因當時東港溪經常氾濫成災,大量的貨物只得暫時頓放,所以在糶糴村接下來的「竹南村」,原名叫「頓物庄」,在客家話就是屯積穀物的意思。
至於當時稱為「達達港」的貨物進出港口,雖曾經繁華喧鬧一時,但因隘寮溪改道,東港溪水源的枯竭,溪面逐減縮小之下,船運已全部不再;加上鐵公路開通,,陸運發達,達達港逐漸沒落,在年代物境變遷之下,幾番物換星移之後,如今遺址只剩下一座平湖攔水的水閘門、敬字亭及土地公廟。
而土地公廟位在河岸邊一棵巨大老榕樹下,是一座六角(代表天地六合的象徵)涼亭式的土地公廟,正是「達達庄粮埤福德正神」,庇佑此地渡船頭的合境平安航行,物豐民富,至於矗立後岸南端的一座紅磚造的古樸「敬字亭」,更是專為焚化字紙的亭爐,顯示客家人對於敬字惜紙的觀念重視。
現今,在這裡已看不見昔日稻米進出口的繁榮景像,但竹田鄉為發展地方產業文化觀光活動,因已著手規劃將這裡的遺址,與僅距二公里的竹田火車站做為結合,希望成為屏東平原客家文化觀光產業的再興據點之一。 一哥上山坐
二哥下水捡田螺
三哥买鸡唔使称
四个籴谷唔使箩
打四种动物:lol 籴米都無使錢
籴 音:ted 本帖最后由 郭榮罡 于 2015-5-14 14:01 编辑
郭榮罡 发表于 2013-10-12 08:18
籴米都無使錢
籴 音:ted
te34 籴mi4 米un2 不sri4 使chi-en33 錢
te34 籴 糴 ,迎 進貨
ti-au34 粜 糶 ,出 售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