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19 10:18:14

客语对撮口呼的另类体现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19 17:01 编辑

清流、连城受到闽语影响具有撮口呼,宁化话其实也有,如:vien怨苑冤圆园远元院员袁援缘沿铅完丸fien掀轩县悬喧玄炫,vin允云耘运韵晕永泳荣营莹孕润闰尹fin兄唇勋熏训,fie睡税穴血vie挖秽锐阅悦曰越粤,vi域疫役遗fi携瑞穗水(清流增补:fi税说谁垂睡fin纯舜顺船),梅县:近勤均…还有么?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19 17:08:26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19 17:14 编辑

清流宁化连城明溪全部或部分属于闽江流域,所以保留或受到闽语不少影响。我认为,撮口呼和圆唇音是始祖闽语的特征,因为一些很底层的字词在龙岩、莆田、永安存在明显是固有的撮口特征,即使是闽南语,尤其泉州腔潮州腔也对撮口呼有很多近似的表现。所以我觉得宁化等地的类撮口特征是来自本身的闽语底子或是闽语的维系作用。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19 22:07:39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19 22:31 编辑

与宁化不同,清流话基本保留介音i或为撮口呼(除了林奢):正tchio~月,烧shio水(热水),上shio~昼tchier(上午),中tchiong,车tch'io,石shioh,箸只tch'ytchio(筷子)叔shy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12-19 22:16:30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19 1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清流、连城受到闽语影响具有撮口呼,宁化话其实也有,如:vien怨苑冤圆园远元院员袁援缘沿铅完丸fien掀轩县 ...

這都不是“撮口呼”吧?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20 16:22:52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20 16:25 编辑

是撮口呼的另类表现,也就是“类撮口呼”,而不是说这些是撮口呼。提示:掀hien轩hien,应是齐齿呼。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12-20 20:31:12

一楼的例字会有这种所谓“类撮口现象”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因为这些字几乎都是古合口三等字(今撮口呼的主要来源)。

闽语撮口底层特征问题,相比需要透过比较全面的比较才能知道。

至于清流话“叔”读shy,这可能和闽语影响无关。原因是通摄开口三等闽语白读一般读开口(如:闽南语 六=lak;潮州话 肉=nek)。清流话明显是经历通摄化成合口(这和多数客家话相同)才会造成此字撮口韵[-y]诞生。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22 13:47:37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22 13:49 编辑

闽南语分立前,六读loeyh本韵lyh,今福州话仍旧撮口变韵。追随“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北方官兵大多经江西宁化汀州至泉州,学不来吴侬软语的撮口圆唇、复元音,y变u或i,如:瓦hya/hia蛇dzya/tsua倚ya/ua骑k'ya/k'ia,梳soe变sue,yh/ik,loeh/lak,aih/at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22 14:02:26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22 14:28 编辑

鼻化塞化和连读变调甚至变韵变声或是上古乃至中古的吴侬软语和铿锵之中州雅言不同音色的根本所在,未混入文读之前,闽语无-p-t-k和-m-n-ng三分,唐末闽国官方流行入声和鼻音三分的中古音并以官话形式渗透到吴侬软语,两宋福建文教成绩异军突起(闽北为盛,沿海次之,汀州无名)文白互扰并揉合于口语即文白混读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22 14:18:21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22 14:26 编辑

此时汀州开始形成所谓的客家:经过开漳圣王平定“蛮僚啸乱”几百年后,汉畲对立情绪逐渐淡化,畲族先民业已习得不少闽语。两宋入闽的难民很多愿意就近扎根,敢于在汀州等城外开荒、定居…畲族先民更深入的习得中古晚期的汉语,并逐渐放弃本族语言,这部分可比平埔族接受了汉化。而小部分坚守本族文化的即畲族,可比高山族…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12-22 16:26:30

蘇東坡曾說:“四海語音, 言「六」皆合口,惟閩音則張口...”。閩音六讀開口見於宋代,當時閩北是閩人的代表,那顯然閩北音之六必也是張口。

如果閩南層次的韻母全是北人學習吳語撮口或圓唇韻母不善所致,那麼在地理上就說不通了。北人遷徙入閩,先閩北後閩南,那麼邏輯上是閩北不能保或保存較少的存圓唇、撮口韻,而閩南應該要更多。然而現實是閩北最多,閩東據次(福州地區為福建省會,理應收北方影響較多),閩南最少。

閩北語確實有較多的撮口韻(多為合口三等,部分合口一等),目前比較可靠的說法是部分韻類(如上古魚韻)確實是繼承自古閩語的圓唇元音,而部分是後起的(變化之大以致不能對應其他地區的閩語)。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22 21:18:11

本帖最后由 huangvudik 于 2012-12-22 21:26 编辑

楼上是马华?研究很多啊。你会闽南语即所谓的福建话吧,对各地闽语可有涉猎?莆田话龙岩话永安话沙县话闽北语的ya类韵的撮口呼都是底层固有的字汇哦,一个六字能代表而和谐其他苏东坡未闻的?我觉得闽南话丢了撮口和圆唇是唐代移民造成的,先是漳州再是泉州继而潮州。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12-23 00:26:49

本帖最后由 怡保客 于 2012-12-23 02:33 编辑

闽语博大精深,各地层次不一,必须承认我所学恐怕只是现实之冰山一角。

你列出些带撮口呼的字如瓦(合二)、蛇(开三),其对应关系确实值得注意。

然而无论“六”再怎么有争议,至少宋代已成定局。而且通摄字今闽南语白读有不少的主元音是a,如目(开三)、木(合一)(韵母为ak/ah),还有工、红加上同偏旁但不同摄之江(韵母皆为ang,这些字上古同属一部)。这些字和六一样元音皆为a。与其说是语音不正以致产生变化,老实说我更相信是古汉语遗留之底层(或许只适用于闽南系)。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12-23 00:44:04

闽南语一些收i、u韵字,在闽东、闽北都是。这和客家话内部一些分韵很相似,其本源是撮口呼的可能性很高。

怡保客 发表于 2012-12-23 05:35:14

本帖最后由 怡保客 于 2012-12-23 06:03 编辑

根据吴瑞文所著《共同閩語*iαi韻母的擬測與檢證》,里面有提到100年前洋人记载之莆田话《新约全书附诗篇》里“蛇、纸、寄、徛”等字韵母标作[-iɔ],与今莆田[-yɒ]、仙游话[-ya]有相异之处。据此他认为今天莆田话[-yɒ]韵里的撮口介意是后起的。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2-23 11:58:57

百年前?有空的话您去翻看莆田话、永安话、建瓯话的基础词汇,蛇、蚁之类的撮口没理由是近百年来才有的!这些基础词汇在闽南、福州都有很神似的对应…总的来说,由撮口变齐齿或合口是闽南和客语相通的,由齐、合在近百年才撮口而能沿海与内地、两头的福鼎与诏安,各自相通,那是不可思议的!唯一可解的就是吴侬软语多撮口…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客语对撮口呼的另类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