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136302 发表于 2011-5-31 07:32:48

从来源看,粤北客家话主要来自赣南和闽西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6-9 13:05 编辑

温昌衍《客家方言》P8 “从来源看,粤北客家方言主要来自赣南和闽西。”P19-20 “就历史上客家人的来源来看,也是较复杂的。一是来自赣南。由于与粤北毗邻,赣南的客家人南迁时,除了向闽西方向(经武夷山隘口),也有向粤北方向(经大庾岭路),“如北宋末年,金人大举入侵,中原士民流离失所,一部分人跟随宋高宗偏安东南,一部分人跟随隆佑太后逃至赣南,有的更越大庾岭,寄寓南雄”。(刘纶鑫,1999)沟通五岭南北的大庾岭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北端在赣南(大余县),南端在粤北(南雄), 两地区的居民因为此路畅通而有较紧密的往来是情理中的事情。今南雄珠玑话与大余县城南安镇(旧南安府所在地)客家话及赣州市郊蟠龙镇客家话大同小异,“这正透露了珠玑一带与同处在大庾领路上的大余、赣州一带在历史上紧密联系和频繁往来的事实”(林立芳、庄初升,1995)。二是来自闽西。 宋末元初严重的战乱,使整个粤北地区人口流失惨重。到了明代初年,社会的动荡使得粤北人口更趋下降,恰逢此时,闽西等地屡遭自然灾害的侵袭,当地的客家饥民源源不断地向粤北地区迁徙。其路线是经赣南,然后取道大庾岭路或乌迳路,最后到达粤北。三是来自粤中粤东。主要分布在粤北南缘靠粤中的佛冈、清新等地。 由于与东江水系相去不远,两地的客家人里就有自粤中惠州和粤东嘉应州迁徙而来的。清咸丰年间(1851—1861)编的枟佛冈县志枠云:其方言有土著有客家,自唐宋立籍者为土著,国初(指清初)自韶惠嘉及闽之上杭来占籍者为客家。民国二十六年(1937)编的枟佛冈县志枠也说:新客家则以龙川、长宁、兴宁、英德迁来者为多,各区皆有之。虽然具体到粤北各县其表现各有不同,靠赣南的南雄等地主要和赣南发生联系,靠粤中的佛冈、清新等地主要和粤中粤东发生联系,中部地方则主要和闽西发生联系,如曲江,“客家话人口多与福建省闽西南地区有渊源关系”(周日健等,1998);又如乐昌,“客家村落的居民,多是明、清两代从福建或粤北其他客家地区辗转迁移而来的”,“从粤北其他客家地区迁移而来的,其始迁地也多在福建”(张双庆等,2000),但是随着粤北各县居民间后来的内部迁徙,每个点的居民来源并非单纯不变,而是会产生交叉。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今粤北客家方言必然会相对复杂:其词汇中既有南片粤中粤东的成分,又有北片闽西赣南的成分;不仅面上如此,点内也是如此,即一个点内也兼有两片的成分。”

hd136302 发表于 2011-5-31 07:37:10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5-31 07:52 编辑

第8页:“粤西客家方言是明末清初以来闽西和粤东、粤北客地的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向粤西移民而形成的。”

不少粤西客家族谱记载,祖先曾经定居翁源、新丰。

始兴、翁源和新丰是粤北的三个纯客县。南雄土话(以南雄市区为代表)不归入客家话范围,所以南雄不是纯客家县(市)。

okpl 发表于 2011-6-1 15:29:23

不错的分享,认真看了一遍。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11-6-2 11:37:34

我一直感覺,(純粹是感覺),廣府方言會和客家話這麼像,主要在於從北江順流而下的人們帶來的語音。也就是說,其實所謂的珠璣巷移民,原本說的語言和現在的贛南粵北的客家方言并不會太遠。

hd136302 发表于 2011-6-2 13:56:52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6-2 14:03 编辑

之所以不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中包括粤北地区,就是因为这一地区客家人是从闽西、赣南和梅州、河源等地即所谓“三江”或“四江”迁来。而“四江”正是客家形成重要地区。
把客家“四江”流域看作一个整体,闽粤赣以外其余各省客家皆出于此,差别只在于或直接或间接。比如广西贺州客家话三大系的长乐声、河源声、河婆声,除了河婆声来自潮汕之揭西,长乐和河源都是东江和梅江流域。

客家“四大江河”,其中之一为东江(发表于 2010-8-5 12:12)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 ... 2B%CB%C4%BD%AD.html

hd136302 发表于 2011-6-2 14:39:29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6-2 14:40 编辑

从现实的分布来看,粤北的始兴、翁源和新丰三个纯客住县,绝大多数的居民使用客家方言﹔南雄、乐昌、乳源、曲江和英德各县(市)都有半数以上的居民使用客家方言,是以客方言为主要交际语的地区﹔其余各县(市、区)使用客家方言的居民或多或少,都不够率数,都是以其它方言为主要交际语的地区。
客家人入住粤北地区,并非像罗香林先生所推断的在唐、宋时期即已经逐渐开始。宋末元初,由于严重的战乱兵殇,是整个粤北地区人口流失最为惨重的时期。到了明代初年,社会的动荡使得粤北人口更趋下降。逢适此时,闽西等地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当地的客家饥民始源源不断地向粤北地区迁移。成化年间是闽西等地客民向粤北入迁的高峰期,粤北的人口开始回升,粤北客家民系才逐渐形成。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7416-1-1.html
这一段文字引用以前社区的帖子。

文章来源: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
庄初升

hd136302 发表于 2011-6-2 14:45:17

主要来自闽西和赣南的客家话为什么和梅州客家话这么接近,而与上杭等地客家话差别那么大呢?

hd136302 发表于 2011-6-9 13:03:22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6-9 13:04 编辑

《福建移民史》
主编 林国平 邱季端
副主编 张贵明
方志出版社 2004年

在梅州,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流移错杂,盖客户愈盛”,迁入人口以闽、赣两地为主。此后梅州地区虽一直向外移民,又不断从闽、赣接纳迁入人口。在南雄府,始兴一县,江西人竟占当地人口的五成,福建入亦占二成。在韶州府,正统年(1436~1449)年),翁源、乳源客户尤多,客户被准予“占籍,编入户册”。前来占籍者,多为“江、楚、闽汀之民”。英德县,“成化间自闽、自江右前来人籍,习尚一本故乡”。在惠州府,嘉靖间(1522--1566年),永安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人者多自江西、福建等地。明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万历间(1573~1620年),博罗县有闽人迁人,“闽之汀、漳亦间至矣”。闽人迁人这些山区开垦种地,从事农业生产①。

①本段叙述见吴建新《明清广东人口流动概观》一文

hd136302 发表于 2011-6-20 13:15:23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1-6-20 13:18 编辑

陈新桥 杨永其《翁源土客源流考》部分资料:                                  周陂双联窝子陈姓族谱载:“八十三世魁公生五子,带家人九十一口徙汀州,九十一世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迁翁源(万一郎迁周破双联窝子陈,万二郎迁南浦沙坪村,万三郎迁周破龙田村)。万二郎公传27世。”   
    庙墩圹下道姑岩,以及官渡老陈屋(旧称鸭麻湖)的陈姓(太邱堂),则是明朝中期从福建汀州府猪肚围迁来的。
黄氏族谱(江夏堂)载:“127世由福建汀州上杭瓦子巷迁翁源黄塘开基祖也。”明洪武初年,黄姓将宗祠从长安乡址(今翁城街)迁至黄塘(今秀塘村)。已传24世。
         张氏族谱(清河堂)载:“福建上杭瓦子巷古井头迁翁源长安乡牛岗铺(今江尾)思茅岭高树下居住。”至乾隆十年(今元1745)传十六世。
         松塘张姓族谱记:“老太且公印宜能在福建上杭瓦子窑。”   
    周破洪兰张氏:“祖始明朝年间,从福建白杨村迁来的。”
       郭姓族谱(太原堂)载:“始祖公千九郎于明朝中期(约公元1506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迁翁源县之塘铺(今新江)已传24世。”

      王氏族谱(太原堂)记:‘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从福建汀州上杭县瓦子街迁翁源县长安乡(今翁城),已传24世。”

       涂氏族谱(五桂堂)记:“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自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涂赖坊迁居翁源县之大阪乡(今六里)”。
   庙墩牛子圳吴姓的迁徙路线是福建上杭县瓦子巷——广东紫金——连平——翁源。已传20世。
   温氏族谱(太原堂)记:“宋朝金人扰,迁福建上杭县。十五世祖万一郎(千四郎公之子)其夫妇不知其故,由福建迁来墨岭村。今传23世。温氏老人说是从上杭县瓦子巷龙眼树下搬来翁源的。”      查访的有:詹、沈、丘、李、杨、赵、宋、叶、康、杜、刘、曾、郑、钟、林、谢、许等姓,都是从宋代以后,从福建等地迁来的。
   从以上族谱资料看,可说明几个问题:一、翁源各姓大多是明、清时迁来的。二、翁源各姓大都来自福建省汀州府之上杭县。上杭县瓦子巷(街)、(堡)、“碗子窑”,是翁源客家大部分姓氏的祖居地。

huangvudik 发表于 2012-11-24 21:45:20

粤北客家来自赣南的占一半,赣南的“新客家”又主要来自闽西。。。大致时期,形成当地语音特色的主流是来自哪里的,都挺耐琢磨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来源看,粤北客家话主要来自赣南和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