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佗城改变人和事
2011-4-21 9:14:24河源日报郭珊我要评论(0)“夜幕降临,古街两旁的人家屋檐下,一盏盏复古式样的六角‘宫灯’散发出团团温柔的黄光,联珠一般铺排到夜色的尽头……”来自山东的王茜曾在龙川佗城挂职副镇长,在她眼里,昔日“岭南四大古镇”之一的佗城,有着类似《千与千寻》里日本小镇的景致,“有不可多得、失不复得的宁静和美”。
当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浩浩荡荡地投奔云南丽江、江西婺源、山西平遥等“世外桃源”寻求心灵慰藉之时,佗城这个地处偏远的千年古邑,正在经历地理位置和文化身份的双重边缘化。“安静”背后,是严重的老龄化、年轻人离巢的“空城”现象。佗城的古镇改造,如何与本地居民的个人生活对接?如何在故乡,为年轻人寻找到培育梦想的土壤,以及一个个现实具体的留下来的理由?
http://www.heyuan.cn/system/News/UploadFiles_7510//201104/2011042109233928.jpg华灯初上,修复后的百岁街,一派祥和的气象。http://www.heyuan.cn/system/News/UploadFiles_7510//201104/2011042109235231.jpg孩子们在学宫前玩耍http://www.heyuan.cn/system/News/UploadFiles_7510//201104/2011042109240944.jpg修缮一新的考棚
生活之变 “过渡时期”的城与人 在佗城担任景区讲解员的小张意外发现,今年春节初一到初七,佗城一下子涌入10多万人,特别是年初一,一天游客就来了5万之多,接近以一年的接待量。
当地人众口一词地将之归功于去年举行的“世客会”。佗城是最主要的分会场之一,盛会结束之后,人们感觉到古镇“不知不觉”之间,“名气猛涨”。记者赴佗城采访时正值3月底,并非寻常的旅游黄金期,停靠在学宫外面空地上的几辆深蓝色旅游团包车,显得很是醒目。
让人措手不及的除了惊喜,还有尴尬。在接待方面,镇上没有星级宾馆,私人客栈、招待所数量少,居住条件欠佳,来访的游客通常都只能回到龙川县城居住。记者听说,春节期间人流高峰时期,想要找个餐馆尝尝客家美食,成了难事。
在镇上开小饭馆的陈老板回忆说,春节期间突然登门的大批顾客让他们始料未及,家中长幼全部出动,还得让人排队等候。这个经营了七八年的夫妻档,门面不足20平方米,五六张桌子,主营盐焗鸡、酿豆腐等本地菜色和娘酒等特产。陈老板说,平时的主顾通常是街坊和散客,两夫妇加上一个小工足可应付。尽管一时之间他很难说出收入增加的具体数字,记者还是注意到,他的档口前挂出了一块新做的写有“客家风味、古邑特产”等字样的招牌。
生于1987年的解说员小张工作已有5年时间。她过去的同学们当中,除了有能力上大学的,大多数人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去珠三角、潮汕地区打工。谈到那些也是学旅游专业,在别处当酒店服务员、导游、解说员的同窗好友,她流露出一丝微笑:“要是以后佗城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就会回来了。”
走在佗城街道上,很容易感受新旧事物杂处交融的讯息:整饬一新的仿古“肉菜市场”虚位以待,将辟出集中售卖特产的专区;正在铺设中的网络,即将进驻仍有人居住的百年小院;写春联的广告下留着手机和QQ号……与这些“过渡时期”景观相呼应的是,这里既不是只见黄发垂髫的“空村”,也不是青年壮力熙来攘往之地。镇上几乎见不到打工者密集地常见的网吧、台球室、卡拉OK等娱乐场所。
观念之变唤醒老百姓的文化自觉 与生活一起改变的,还有古城居民的观念。据佗城镇委书记陈文中介绍,佗城镇目前户籍人口约有2万余人,而居住在古镇景区中的还有六七千人。目前为了保护修缮考棚等文物遗址、打造越王井景区及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老民居,镇上总共对30余户住户进行了征地搬迁工作。其中居住年限最长的老屋,有六七十年的历史。陈文中称,整个过程中没有遇到很大阻力,“做了几次工作”,住户们就答应了。
这个说法得到了当地几位文化、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证实。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搬迁和安置过程较为通畅,一是住户们拿到了“不高但合理”的搬迁补偿款;二是老屋普遍居住条件不够理想,年久失修;三是这些住户将集体迁往毗邻未来主干道“越王大道”的“新区”。根据镇政府的蓝图,佗城镇的近期目标是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跻身国家4A级景区。而“新区”以后将是星级酒店、购物饮食一条街等配套设施所在地,将是佗城镇最富活力的商圈核心。
陈文中将“取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做佗城升级初期工作最重要的成功经验。譬如捐建佗城百岁街的龙川企业家陈伟平,在复原古街骑楼风貌过程中,严格遵守“修旧如故”的原则,采用上好的仿古木料、青砖和油漆。这使得一个月内,施工成本从最初预想的40万元不断追加到将近百万元,陈伟平心甘情愿地为此买单。他的信条是:“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佗城的普通老百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力所能及地保护和美化家园。在古城改造开始之后,没有人再试图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不搭调的现代化小洋楼模样;临街住户屋檐下的仿古“宫灯”,由政府统一设计安装,一抬手就能触摸到,安装了一年多,至今没有损坏。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自发组成了一支环卫监察队,时常“巡街”,监督各种不文明行为。
去年镇上为了美化景观,在中心区域栽种了400多棵桂花树。关于这些桂花树,包括景区附近的竹子、榕树等的养护工作,镇政府和临近居民签订了一一对应的合同责任书。居民们配合环卫工作人员,按时给树木浇水、清理,侍弄殷勤,时隔一年,全部树种成活。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支持镇上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佗城镇修好了,成了旅游景区,所有的人都会受益。绝不能延误了发展时机。”龙川县委书记段邦贤说。
人文之变“崇文重教”传统得以延续 佗城自古学风浓郁,“麻雀虽小”,小学、初中、高中一应俱全,镇上随处都能见到介绍古龙川“十二贤人”事迹的展览和碑文。提到始建于民国时期的电影院,其上题字出自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佗城人萧殷之手时,解说员小张提高了嗓门,一脸自豪。
在距离学宫一墙之隔的佗城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温小忠告诉记者,学校的每个教室里都张贴有孔子像,每学期伊始,学校师生都要一同来到学宫,向孔子像鞠躬致礼。从2009年开始,该校老师们带领600多名学生一道践行《弟子规》,一言一行力求做到“彬彬有礼”,例如上台领奖或拜见尊长时,“鞠躬施礼要达到90度”。
据说,每年学宫人气最旺的时候就是大考前夕,前来拜谒孔子的学生家长络绎不绝。学宫外有一株高大的木棉树,挂满了学子们祈愿学业精进的红布条。
为了证明当地人的“文化水平”,佗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办公室主任马建成举例说,去年凤凰卫视一档文化栏目来佗城拍摄专题时,有个60多岁的老太太,一眼认出领头的主持人,惊呼:“那不是王鲁湘吗?”
镇委书记陈文中告诉记者,随着古镇文化品牌名气的上扬,招商引资取得了可喜进步。佗城现在拥有2个工业小区、10多个工厂,去年至今,年轻劳动力回流趋势初步显现。
企业家陈伟平夫妇去年夏天捐建百岁街时,带着上初二的女儿回佗城“认祖归宗”。他们告诉孩子,家中的财富是爸爸早年开推土机、铲土车,一车一车“挖”出来的,“有了钱就要回报社会,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故乡”。现在女儿不仅深为家乡人文历史而自豪,假期还会主动邀同学一起,从龙川老隆镇骑车回佗城观光。
修复如故的学宫、考棚等历代文物,让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有了可以延续的载体。离开这片土地的年轻人,因为传统的浸染,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佗城印记;而传统,也正是佗城最强大的发展力量。
《佗城三章》·人变手记不辞长作“画中人” 青年作家七堇年在专栏文章《谁愿留在风景里》,讲述了她最近一次赴江西婺源春游的经历。昔日穷乡僻壤,今日旅游热地。黄澄澄的油菜花田,粉墙黛瓦的民居,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一个当地的老太太心疼自家花田被拍照的游客踩得乱七八糟,大为光火。当游客们热情赞美油菜花田的风光时,她不以为然地反驳道:“我儿子还出去打工不想回来,你们要是真觉得美,有本事留下来不走……”
“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婺源的广告词,似乎也可以套用在佗城身上。对游客来说,风景如梦,陶醉过后仍然会醒。而在“梦里老家”出生的人,却一门心思奔着城市去,不愿住在遍地春光里。就广东乃至整个中国普遍出现的“空村”、“老人村”现象,有学者指出,本质上是广大农民在强势的现代城市文明面前遭遇的经济与文化上的双重迷失。
佗城是千年客家文化有赖于地理屏障留存至今的一个缩影,然而如果不复建、不整体保护,它早晚也会被现代化、城市化的主流“收编”。一度在镇上风行的千篇一律的小洋房式样,代表着当地居民对“高档城市生活”的纯朴向往,也是本土特色在外来文明大潮冲刷下丧失个性的危险征兆。建筑修复只是文化修复的开始,一个新的佗城,不止是焕然一新、游人如织,或者节节上窜的财政收入数字,而更应是一个鲜活、立体而长久的文化社群。
在佗城,人们闲坐于越王井广场上闲聊的乡音,锅头灶尾传出的盐焗鸡和娘酒的香气,临街音像店里飘出的客家山歌旋律,无不让人感受到蕴含在有形景观之中的人文渊源之气息。这气息郁结在通衢窄巷之中,宛如当地广为种植的四季桂花的香气,时常在不经意之间从风中传来。
费孝通有过一句名言:“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为人”二字,意味着佗城的升级改造,应当令所有人从发展旅游、增加就业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良苦用心中获益,更重要的是,要使当地人对自身文化重拾认同感、荣耀感,从物质环境之“新”中获得精神支柱之“新”,无论身心都能找到归属。
龙川县文广新局局长王洪涛和曾在佗城挂职的副镇长王茜对未来佗城的共同设想是:将悠久历史、客家风情、田园风光相结合来吸引游客,在发展商业、旅游业的同时,不放弃农耕业,让游客来这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休闲农耕生活,也让本地居民在这里延续自身的生活与文化。换言之,让农村经济不失“农”的本色,在城乡二元互动、互补中不卑不亢地确立自身地位,靠本色描绘出锦绣画卷。
如果这画卷真的够美,那它将不仅令外来的游客流连,也令乡人不辞长作“画中人”。
南方日报记者郭珊
本版图片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http://www.heyuan.cn/xw/20110421/54685.htm
要做第一个佗城 而非第二个丽江
2011-4-22 10:06:12河源日报蒲荔子我要评论(0)3年前,没有人能想象得到,佗城能从一个破旧脏乱的小镇发展成现在这个四季飘着桂花香的古城。如今,越来越漂亮的街道,越来越多的游客,终于让佗城人有了想象家园未来图景的底气。“客家古邑,千年佗城”,这是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对于佗城的想象,“恢复成古城风貌”,这是文物保护专家们对佗城的希冀,“希望以后游客多了,饭店生意会越来越好”,这是普通佗城人朴素的愿望。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正因为是一座“活”着的古城,未来的佗城才拥有了无数的可能。
http://www.heyuan.cn/system/News/UploadFiles_7510//201104/2011042209144840.jpg佗城北门夜色。复古城墙传递出历史的厚重。http://www.heyuan.cn/system/News/UploadFiles_7510//201104/2011042209150471.jpg 佗城南越王庙里的赵佗塑像。佗城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在岭南历史文化地图上占有重要地位。http://www.heyuan.cn/system/News/UploadFiles_7510//201104/2011042209151571.jpg佗城新貌。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佗城影剧院“修旧如旧”,承担起展示客家文化、客家民俗风情表演等功能。
未来开发让老百姓“活”在古镇里 “佗城现在还只是初步保护,升级是说不上的。”在建于古龙川县衙衙署原地的镇政府里,镇委书记陈文中为记者描绘了他心目中古镇“升级”的蓝图。这位土生土长的佗城人反复强调,不会借鉴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将原住地居民全体迁出的经验。他认为与其孤立、静态地保护,不如让佗城的老城区保持“活城”的面貌,让老百姓“活”在世代居住的古镇里。
“佗城有赵佗文化、考棚文化,文化底蕴比丽江深厚得多。”佗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办公室主任马建成说,“现在丽江已经很难看见土生土长的丽江人了,但这里还是佗城人的佗城。”
对于佗城人来说,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的精神归宿也在这里。但另一方面,如果要原样保持现在佗城人的生活,便很难将其恢复成古城的风貌。这个悖论成为升级改造面临的首要难题。“我们现在只迁出那些对文物破坏特别严重地方的居民,未来再考虑逐步把居民迁到新城,把古城完全恢复成原来的风貌。”佗城镇委书记陈文中说,根据规划,甚至连镇委办公室都要搬迁。“镇政府所在地原来是赵佗的县衙,以后将恢复成古代县衙的样子。”
从今年开始,佗城将在古城外兴建4个停车场和一条新的主干道“越王大道”。在规划中,“越王大道”将成为新区的标志性道路,而佗城居民也将会陆续迁居到那里,“那将是个现代化的商业区,购物、娱乐设施都齐备。”陈文中介绍。据悉,整个佗城的修复改造要持续到2012年,总投资将达到1.5亿元。“现在才仅仅是修复了一部分核心文物建筑。”陈文中说,随着居民往新区迁徙,佗城还将进行全方位的旧城改造,佗城的近期目标是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4A级景区。
改造后的佗城如何才能体现出原汁原味的“古韵”?“对于这些居住在古城里的居民来说,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考古专家们建议,要维持这些历史建筑的风貌,不仅要靠政府的努力,更要让居民们树立起自觉保护的意识;不仅要保留有文物价值的古迹,也要保护居民们生活的痕迹和器物,只有两者融合,才能让佗城不仅有古城气息,也有生命的呼吸。“修缮开发切忌粗糙,不伦不类。”考古专家麦英豪说。
而参与佗城改造规划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敏则认为,要保证古城风貌,除了修复原有建筑外,还要注意旅游景点必备的基础设施都尽量建在老城外,特别是现代化旅馆不能建在老城内。
未来生活
除了金子,也提供彩虹般的前景 走在佗城的老街上,你很难不被那些星罗棋布的宗祠吸引:它们或是高调地矗立在街道两旁,或是隐匿藏身于小巷之内;它们有的金碧辉煌,令人炫目;有的古朴雅致,颇有古韵……从赵佗而始,佗城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在这古镇,仍有179个姓氏,堪为奇观。对于游客来说,这些宗祠是不错的景点,值得观赏和玩味,但对于佗城人来说,这些宗祠的每根横梁,每根立柱都镌刻着客家人不停迁徙与奋斗的故事。它们,是佗城人凝固的记忆。
这是佗城人过去的生活,那么,佗城人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首先,他们的生活将依然与古城息息相关。在从东莞回到佗城开书法店的黄伟新看来,文物的修复普通的佗城人或许参与不了,但古城的保护和宣传却是人人有责。“去年世客会的时候,我做了一百个电子屏幕把佗城这几年的照片全部放在里面,让游客看到过去和现在的变化。”黄伟新说,以后佗城发展得好了,大家的日子也会跟着好起来,这个道理很简单。
而佗城镇中心小学老校长骆校长觉得,未来的佗城,将让年轻人更多地留在自己的家乡:“佗城的保护和开发,首先将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的机会多一点,选择多一些,不必单纯务农,年轻人就愿意留在本地了。”他觉得,与游客涌入而造成物价上涨、居住环境改变等担忧相比,更迫切的是改造工程能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本地经济文化竞争力。
尽管佗城众多景点存在“小、散、弱”的特征,但是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里,古镇的未来却宏大而鲜活:古镇将建设成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集赵佗文化和客家文化研究、文化旅游、客家文艺、工艺品加工生产销售、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
对于佗城来说,除了摸得着的金子,还能否提供彩虹般的生活前景,这将成为改造过程中最值得玩味的一笔。
未来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古城注入生命力 在老佗城人的心中,佗城虽小,却处处都是故事。越王井里的水,他们喝过,几千年前赵佗也曾喝过;龙川学宫里那块雕着游龙的大石板,曾是无数科举学子顶礼膜拜之地,却也是佗城中心小学孩子们课后玩耍的乐园;就连龙川的特产酿豆腐,传说都是赵佗当年仿造北方的饺子做的……“当我还是小孩子时,考棚就变成了龙川第一中学,里面的木制丁字架拆了,最大的考场做了会议室。”出生于1929年的黄伯鉴回忆起幼时看到的考棚,里面漂亮的木头家具曾让他兴奋不已。
如今,经过修缮后,学宫、考棚回来了,越王庙、越王井也回来了,但那些带着佗城老人们温热记忆的故事如何回来,那些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让南来北往的人感受到,成为佗城升级改造中不可回避的难题。沈从文曾在《边城》中这样描绘凤凰古城:“两岸泊舟无数,宿醉未醒的船夫从晨曦中的吊脚楼边匆匆跳到船头,妖冶泼辣的女子在楼头挽留相好的船夫,被山匪抢了媳妇的小裁缝垂着泪锁纽扣。”也许,对于一座古城来说,吸引人的是那些古色古香的文物建筑,但真正让人回味的,却是古城散发出的久远气息,比如那些哼唱了几千年的山歌,比如那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民俗,比如那些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了几千年的人……
随着硬件逐步完善,柔软的古城气息成为佗城最需要补的一堂课。“吸引游客不仅要有这些文物古迹,也要有与这些历史遗迹相适应的文化活动。”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认为,如果只有古迹,难免显得有些空洞,而如果加入了“活态”的文化,便能使一个古城焕发出生命力。刘晓春举例说,既然佗城现在还存有非常完整的客家宗祠文化,就应该通过节日中举办祭祖这种形式展现。
在采访中,刘晓春一直强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面动静结合。“比如考学文化依附于科举制度产生,现在已经没办法复制,所以只能通过展览的形式出现;但有些文化,如客家山歌,可以通过活泼的、动态的方式展现。”
事实上,根据未来的规划,客家山歌成为佗城最先完善的“软实力”。在佗城的南门码头有一棵生长千年的“早合树”,被当地人称为千年山歌神树,传说“山歌仙”赵三妹等爱人从军归来,天天在这树下唱山歌。“未来这里将会建成一个山歌广场,天天有山歌表演。”马建成说。
南方日报记者蒲荔子吴敏
摄影/河源日报记者 黄赞福
要做第一个佗城 而非第二个丽江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11-4-22 10:52 编辑《佗城三章》·家变手记在佗城闲逛南方日报记者蒲荔子 “从老隆去佗城该怎么走,有什么好玩的?”网上有人发出这样的问题,网友的回答中,“骑自行车游街”成为游玩佗城最浪漫的方式。
这些问答,已经足够说明一个事实:佗城正在让人好奇,并且已经在来过的人心中留下回忆。
3月的一天,我们在佗城闲逛。夜里,像任何小镇一样,精力过剩的青年们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透过门窗可以看见人们在进行常见的娱乐活动:打麻将。没有一般旅游城市的酒吧,有的是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榨油坊、杂货店。没有灯火辉煌的街道,有的是繁星点点的夜空。
到白天,零星的游客以与本地人迥异的形象,让你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不属于此地。而佗城也显现出她本身的样子:古迹和瓷砖房,鸡与新挂的六角灯,新与旧,美与丑,宁静和变动,交织在一起。
就像写对联的广告商留着QQ号一样,佗城正在寻找自己的方向。她将会变成什么样?本地百姓、领导、专家、游客都在想象她的未来。
一座古城,首先是属于她的缔造者,属于那些已经长眠却用古迹、文物提醒他们依然活着的祖先。后人想让自己有着与祖先对话的机会,想像树一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必须心存敬意地保存、修复先人留下的痕迹。佗城属于那些修建越王井、学宫、考棚、苏堤的人,佗城因为他们而延续,因为他们而辉煌。因此,最能确定的,是佗城的未来必然无法割断她的过去,如果没有这些古迹,或者这些古迹被修成新房,那么佗城和其他小镇就没有什么两样。
一座活着的古城,也是属于本地人的。丽江古城全体居民迁出的做法,似乎是为了保护,但也被质疑为是为了商业。佗城离不开佗城人。今天的佗城人,将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痕迹;因为有了生活其中的人们,他们劳作,他们快乐悲伤,他们被世界改变,佗城才有生命可言。试想,如果佗城只留下光溜溜的几件古迹,所有生活的痕迹一概抹去,不再有本地方言,不再有鸡犬相闻,就像祖先的牌位面前没有香火。同样,佗城人也离不开佗城。无论这里是否人流如织,都是佗城人的故土,他们最为这片土地的故事和人物骄傲。
一座在保护中开发的古城,自然也是属于游客的。也许不久的未来,人们在这里除了感受到古意、人情、山水,也能感受到作为游客的舒适。他们在这里,不再只是可以骑单车,不再只是在100多米的街道上闲逛,也可以在苏堤边静看河面上漂着苏辙的诗句,可以在正相塔下歪坐而不是仰望,可以在客家文化里穿梭时见到打扮各异的客人。除了正在修建的更多的停车场和配套设施,佗城还需要更美、更软、更温暖。
也许有一天,向佗城发出好奇之问不再只是邻近的人们,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佗城地图
attach://28517.JPG
所以有人说政府搞经济还是新手,也不为过,政府与商人与百姓的配合程度决定,社会的应付危机的能力。我们老家就叫龙川村,没想到还有龙川县。 所以有人说政府搞经济还是新手,也不为过,政府与商人与百姓的配合程度决定,社会的应付危机的能力。我们老家就叫龙川村,没想到还有龙川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