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是“客家古邑”毋庸置疑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0-12-26 10:41 编辑来源:[中国河源市政府门户网站] http://sq.meizhou.gov.cn/main_v2_3/contentfiles/detail.jsp?dparam=resnews&infoid=1740010
[摘要:金旅]
昨日,第23届世客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与会专家围绕“客家河源与天下客家”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
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人员有来自国内、港澳台地区和日本、东南亚各地的专家学者120多人,市内文化工作者20多人,共有150多人。可以说 ,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大会研讨小组评议人认为,这应该是在大陆举办的世客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中最成功、最学术化的一次。经过一天的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河源在岭南、客家历史、客家民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河源是“客家古邑”毋庸置疑。
本次研讨会由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组委会主办,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 海外客属联谊会承办。
“最成功、最学术化的客家研讨会之一”
——与会学者评述研讨成果
经过一天紧张有序、不时激碰出观念火花的研究和讨论,第23届世客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即将闭幕时,不少与会学者脸上露出了轻
松而欢喜的笑容,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
罗勇:“最成功、最学术化的研讨会之一。”
昨日下午,结束了分组讨论,众多学者再度齐聚一堂时,五个研讨小组主持人曾汉祥、房学嘉、罗勇、冯秀珍、徐杰舜分别作了汇报发言 ,简介了各组讨论话题与成果。罗勇说,河源不管作为历史古邑还是文化古邑,都有很悠久的文脉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客家古邑”地位实至名归。“不是恭维,历次大陆举办的世客会国际研讨会中,这次恐怕是最成功、最学术化的一次”。
谢重光:“万紫千红的客家古邑。”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教授谢重光对罗勇的表述表示认同,并以“客家古邑河源、万紫千红河源”来作综合陈词。他说 ,河源“客家古邑”的城市定位完全可以确定,而且不可动摇。在此次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达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呈现出一个万紫千红的河源。
谢重光认为,以前大家对河源的客家文化关注较少,通过此次讨论,可以看出河源在客家文化版图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文化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客家历史、民系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谢重光表示,在这次研讨会上,不管在学科的参与方面,在研讨的内容方面,在观点上方面,还是在研究方式方面,确实是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呈现一个真实的万紫千红的河源。此外,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既有学术方面的深入探讨,还呈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对河源的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加强两岸交流、祖国和平大业,都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可见此次讨论会是最具学术性的讨论会之一。
邬观林:“真正客家文化交流的大会。”
河源市委宣传部调研员、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会长邬观林对这次被学者们认为是“大陆举办的最成功、最学术化”的研讨会作了闭幕式总结,认为这是一个体现客家文化研究上新水平、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研讨会。
邬观林说,这次研讨会创新了组织方式,由几个客家文化研究机构联合承办,并开创了客属恳亲大会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评审小组评选论文的先河。可以说,这次研讨会是组织力量强、提高论文数量多、论文质量高、体现客家文化研究上新水平的研讨会。
同时,这次研讨会既展现了河源古邑文化,又展示了海内外各地客家文化,充分体现了“客家河源与天下客家”的主题,真正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大会。
此外,这次研讨会新老专家齐聚,市内外学者同研讨,这既体现了各地专家学者对河源的关注和厚爱,也体现了各位专家学者对客家事业的热心和对客家文化的重视。与此同时,也显示了客家学者研究队伍越来越壮大。
另外,这次研讨会有一个最大的效果,就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有:
——对客家源流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把客家人的历史从晋唐提前到秦汉。虽然有争议,未定论,但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已提了出来。
——对赵佗与客家人的关系有新的认识,认为赵佗和他带来驻扎在古龙川的将士兵卒是客家先民。
——对水源音是否是客家话的问题有了统一的认识,认为水源音属客家话范畴。
——对河源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认定,认为河源作为“客家古邑”当之无愧。
——对客家文化保护、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
声音
龚佐林(市委副书记,第23届世客会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河源是客家文化研究“处女地”
河源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是全国少有的纯客家人聚居的地级市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河源 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对此,已越来越被专家学者们所认同,也越来越被天下客家人所接受。
由于多种原因,河源对自身客家文化的挖掘研究起步较慢,可以说,河源客家古邑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处宝藏,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一块“ 处女地”。正因为如此,河源的客家古邑文化更具原生态、更加丰富多彩,也更有特色和韵味。我们愿意与天下客家人一道,与广大专家学者 一起,加强合作和交流,为传播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促进客家地区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这次会议得到赣南师范学院、嘉应学院、广东海外客属联谊会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和第23届世客会大会组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凤锦(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
传承客家精神,拉近两岸距离
台湾客家与大陆客家同根同种,我们常要回到原乡,回到祖地看。我们必须重视客家文化,通过世客会这个很好的平台,去传承客家精神 ,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拉近两岸距离。
刘嘉文(市委常委、第23届世客会组委会副主任):
希望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地位得到认同
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是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最重要项目,是每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客家文化研究 成果的汇聚,更是对举办地客家文化建构成果的肯定,如1994年第十二届世客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确立了梅州 “世界客都”之地位,2000年第十六届世客会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证了闽西“客家祖地”的定位,而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国际学术客家文化研讨会认定赣州 为“客家摇篮”。
我们也希望通过全体专家学者的努力,使本届研讨会能够认同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地位,推动河源文化建构,推进客家文化事业发展 。
陈春声(中山大学副校长、教授):
重新发现客家文化的现代性
昨晚开车看河源新貌,觉得很高兴,世客会给河源带来了面貌大变化的机会,说明文化事业的发展,能令城市变得更好。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为世客会的传统,看到这次的论文集,很是欣慰,这些是从收集到的1000多篇各种论文中遴选出来的,研究的人多,地域范围广,涉 及的时间也很长,从先秦直到现代。河源是客家古邑,也是生机勃勃、前途无量的现代化城市,要重新发现客家文化的现代性。客家其实充满 现代感,建议可以有更多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研究,多对当代人进行研究,深入田野,把目光投向新生一代人的身上。
现场花絮
开放论坛激情洋溢百家争鸣——
“让客家文化现代化”
在昨天下午的主题为“古邑河源与天下客家——论河源在客家研究中的地位”的开放论坛中,一些年轻学者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他们遣词用字谦虚,但表达的观点却与年长的学者不同,更为尖锐,显示出年轻一代学者突破学术传统的“野心”。
年轻的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孙君恒博士首先拿到话筒,讲叙了客家文化的当代意义。他说,客家文化当代意义包括政治意义——推动海峡统一,全球华人成一家;经济意义——推动招商引资,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文化意义——提升歌舞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寻根文化、移民文化、饮食文化。他认为,文化是生产力,且是直接生产力,无污染之生产力,文化搭台,经济可以唱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严修鸿亦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拿到话筒后,马上中气十足、声音洪亮地提出,传承乡土,联络客家,就要开展客家话诵读,举行客家话演讲比赛,让客家文化现代化。(谢全建凌丽)
国家一级演员黄玉英动情献歌
山歌表达我心声
“客家戏哎客家音哦,采茶调子是蛮好听哦,句句唱出客家情哎,声声连着 客家人的心哦。嗬喂。”昨天下午,在市委党校大厦分
组研讨会第四组,国家一级演员、对客家音乐尤其是客家山歌具有研究的黄玉英当场唱响这支山歌。在第四组的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客家方言水源音、民间民俗的研究进行自由发言,黄玉英便现场献歌一首,以佐论证。
(谢全建)
“最国际”的一个讨论小组
分组研讨会第四组是最“国际化”的一个讨论小组,专家学者来自台湾、东南亚、北京、江西、广西、广州、河源,还有来自日本的两位 学人。
(谢全建)
下届主办地广西北海现场“卖广告”
第24届世客会将在广西北海举行,在昨天下午的开放论坛上,北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洪小龙获得发言机会,他不失时机地在100多位各地学者面前激动地卖起了小广告:“广西北海的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客家文化与和谐社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到北海来!”并向与会者 派发了相关启事。
(凌丽 谢全健)
张荣芳(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河源“客家古邑”定位非常准确
河源市委市政府将河源市形象定位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定位是非常准确的。赵佗确实对客家文化有卓越贡献,“客家古邑” 龙川是他开创的,他所率领的中原军民,成为首批客家先民。后来形成的客家民系的若干人文精神,也可以追溯到赵佗。说龙川是“客家古邑 ”有三个理由:秦始皇三十三年,岭南第一次设立郡县——南海郡,下设的县,可考者有番禺、龙川、博罗等县。辽阔的秦代龙川县的辖地,
按今天广东的文化区域划分,有潮汕民系,有客家民系,但主要是客家民系。第二,秦代“谪遣戍”之民确有一部分为客家先民。第三,龙川 县的建立以及赵佗在此地经营开发,为客家先民和以后形成的客家人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我认为客家有几种人文精神与赵佗在岭南的创业是密切相关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崇文重教精神、重农抑末发展经济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加 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连传芳(福建《三明侨报社》编辑):
赵佗首创中原汉人南迁先例
河源地处粤闽赣三省交际的客家大本营地区,有客家人300多万,还有畲族人近2万(主要分布在东源县漳溪乡)。从中可知,河源客家人 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里既有秦代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也有各朝各代从粤东和闽西回迁的“新客家”。可见,河源市是广东 省内与梅州市并列的纯客家市。赵佗率大批中原汉人进驻河源首创中原汉人南迁先例,并开发拓展岭南为后来客家民系形成创造前提条件;大量客家人南迁河源为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奠定经济文化基础。另由于种种因素,客家人向河源迁徙,又由河源迁往世界各地。中原汉人 及客家人经过数千年的南迁促使河源形成独特客家文化。
罗勇(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
河源为客家民系的壮大作出重要贡献
林寨保存了这么多这么好的围屋,令我非常震撼,这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尤其在今天客家社区都在提出建设客家生态保护区的情况下。
河源“客家古邑”的定位非常准确,不存在确立不确立,它本身就是事实,是秦代古县之一。河源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厚的客家文化 。如何认识和建构河源客家文化?今天我们从学术层面来梳理和建构河源客家的历史和文化时,也应回到历史场景中去,把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构置于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置于“大客家”这一整体和系统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把握河源客家和凸显河源客家文化的亮点 。同时,秦置龙川至唐代的历史发展为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宋元明时期客家姓氏的大批迁入是河源客家文化建构的关键, 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为客家民系的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世松(四川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从“广东人”到“客家人”
作为客家边缘区的四川,在族群称谓上经历了由“广东人”向“客家人”的转变;在族群认同上,经历了由“原乡意识”到“乡土意识” 再到“族群意识”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也正是今天其他地区族群认同所走过的路。这共同的演变历程和结果,揭示了客家族群认同的动态 性、多样性和多重性,以及随情势而变的特质。根据实地调查,今天四川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成都东山地区的客家人,主要是清朝初年“湖 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从广东东部的嘉应州所属的梅县、蕉岭、平远、五华、兴宁和惠州府的龙川、连平、河源等州县来的。
如果按方位来看,惠州是客家话与粤语的混合区,那么河源是纯粹客家话区,惠州既是客家古邑,河源更是纯粹客家古邑,受粤语影响相对更小。 我和我的一个同学(学考古的,钟爱客家文化)一直都坚持认为,客家古邑的意思不能曲解成:在很古的时候(设立龙川县)河源就是一个客家城市,把赵佗统治龙川的时候就看作是客家时代,把赵佗看作是客家始祖。这是个错误的认同。我和我同学都不认同赵佗是客家人始祖,他应该是广府人的始祖才对。河源客家古邑可以这样理解:河源是个古邑(龙川县已有两千多年),它现在是个客家城市! 是曲解了.
为何要古到这样地古.
好好地古到八百年已够了. 本帖最后由 springLGZ 于 2010-12-26 20:28 编辑
说河源为“客家古邑”实为过,河源比梅州客家还年轻。说到赵氏及其部人,多迁走。珠三角这么肥沃,赵氏及其部人不会守在龙川这一块地上。当赵氏后人多迁走,即使留下一些人,这些人说不上是客家,他们与迁走的赵氏及其部后人还是同种族群。多少年后,当年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被后来的客家人所迫迁或同化,成了当今的客家人。他们这些人不是客家先祖,而是被同化。现今网络流行语——被客家。 回复 springLGZ 的帖子
所以讲,河源的“客家”与“古邑”必须分开来解释,恁样就冇问题了。 说起被同化和被客家,我想说几句.大家对龙川了解少,当然我了解也很不全,我只说自己知道的.
龙川是迁徙的交会点.由于交通不便,各自同化不了谁.
龙川自然形成多声气,有好多个镇的音调都各有点不同,但大至分上半县和下半县,
1,声调:
A,上半县近梅兴声,比梅声硬点,近五华声,所以我听台湾新竹邱镜淳县长的客家话很好听,吴伯雄的也很好听.
B,下半县佗城声,少听比较吃力,多听则好些.
2,地理和人文情况,
A,上半县山多地少了,过去都是争着往外,留不住人才.
B,下半县稍好点.但人文方面比梅县,兴宁差.(估计赵佗时代也带走不少精英吧,瞎猜,待查.)
3,迁徙年代.
A,上半县,肯定不会是秦朝赵佗那时迁的啦,那时这么荒疏的地方有谁要呢,估计唐朝时也是荒山野岭吧.
B,下半县,待查.
4,迁徙路线
A,上半县,一,有经赣南下迁来的,二,有经石壁,长厅和梅县迁来的.我属于后者.
B,下半县,待查.
5,民居,
全县多数是俯弟式围屋.有些很大,也豪华.石门,石柱,雕梁画栋.(可惜不重视保护)与五华,惠阳类似.(曾看过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叶亚莱老屋)
6语音同化的可能性,
估计很小,因为这么荒的地方,来往少,加上野兽的出没,迁徙时就必须是一大群人同时迁和居,所以语音的同化不大.除非单枪匹马(仅一家几口人)到另处生活,少数进入多数,肯定会被多数同化.当到第二或第三代则有可能全被同化.否则各自形成自己的声调.只有少词汇受影响.
7,风俗
A,上半县,上信风水,二次葬,等等与梅兴同.
B,下半县,待查.
8,心理上.
A,上半县,本就是与赣南,梅兴一样的.心理上就是客家.绝不存被的感觉.
B,下半县,待查.(认识几个佗声话的人,好象没有反感客家,反而是很认同.但不知迁徙路线)
9.族谱,从族谱上了解也到位,很直接.这些就待有心人去查吧! 一昌 发表于 2011-2-10 1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起被同化和被客家,我想说几句.大家对龙川了解少,当然我了解也很不全,我只说自己知道的.
龙川是迁徙的交会 ...
待查清楚在发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