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黄氏族歌)
我们贺州人做的歌,有机会,大家上去听听
回复 46# 石全十美 的帖子
两岸客家媒体交换已经开始了。最早个系08年龙岩电台捞台湾宝岛客家电台每星期交换一点钟个节目,后来发展到每日交换一点钟个节目。
但电视节目从未交换过,09年有大陆个普通话客家题材电视剧《离家十万里》在客家电视台配成客家语播出,属廉价购买节目行为。
本站个管理人员阿俊目前在客家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外制),也许渠有途径将贺州电视台个《客家》栏目捞台湾客家电视台个节目进行交换。
回复 45# 石全十美 的帖子
系用客家话讲个,用客家话主持。系河源市政府为迎接世客会所做个“形象工程”,也许并不长久个,也唔知以前赣州电视台共样为迎十九届世客会而开设个客家话新闻还有保留么。 http://www.gxhzxw.com/upload/2010-02/201002210421211.wmv广西贺州电视台《客家》栏目第二期《门第堂号话由来》节目http://www.gxhzxw.com/structure/hzws/hzwsnr_73629_1.htm
http://www.gxhzxw.com/upload/2010-02/201002210421211.wmv 看完整片,內容很好!繼續加油!
1)我對賀州城區口音的印象又加深了,感覺是五華和惠陽的語音綜合。比如杯、輩等字韻母是ui,可能是受惠陽口音影響,也可能是長樂話早期口音,畢竟長樂口音近百年自己也會慢慢發展變化。
2)“三”“涵”“範”等字,原本是am韻,有讀作an的趨勢。“源”的聲母也從“ng”向“y”轉化。可能是受普通話影響的結果。
希望賀州電視臺的客家話節目越辦越多,這樣其實也可以防止口音逐漸被普化。
[ 本帖最后由 kaggarin 于 2010-2-24 13:28 编辑 ] 其实我讲的客家话土味还不够,现在只有在偏远点的山区才听得到更完整更客家的客家话,我们在城里的客家都有点普化了,很多歇后语都不会讲,还有该用客家表达的现在都普化影响了,比如,灶下讲厨房,等 原帖由 石全十美 于 2010-2-19 00:31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来kaggarin对客家话很有研究, 。
你们注意到了吗?视频中那个老伯公祭灶公爷的时候口中念得话是贺州河源客家,和他接受采访时讲的长乐客家话不一样哦!在贺州,唱揖是一定要讲祖公话的!
这个“包公”讲的河源话跟现在原乡的河源话没什么两样!
谁还敢说惠州河源话不是客家话?
好多过年习俗还跟河源的一样,如年三十晚转老屋祠堂奉神拜祖公;年初一食斋,不杀生,故所以用糖果、汤圆拜新年;新年不洗澡不扫地,爱“囤财”;年初二再杀鸡拜神,叫做开年;年初三打扫卫生,送穷鬼……
回复 51# 石全十美 的帖子
我的一位高姓上司跟我说高姓和吴姓有渊源,我之前不曾听过,看了这一集后我豁然开朗。高姓的渤海第跟吴姓的渤海堂同出一辙。好多讲法跟河源的一样,如“厅下”、厅下里贴的顶梁对……不过顶梁对一般是在祝寿而不是结婚时贴的。 看过两期节目之后,这档节目给我的感觉是比河源、惠州电视台做的节目要好很多,希望能继续多出精品!
支持一个! 最可贵之处是:采访最鲜活的民间生活!比某些高调的官方节目强! level是河源人吗? 带着深情与挚爱来准备以及播放,这也是一个大优点。选题有知识性,趣味性,可取。口音清晰,而且大众化(各地客家都可以欣赏)。 广西桂东电视报记者的采访报道
揭秘《客家》栏目背后的故事
大年三十,贺州电视台自办新栏目《客家》正式播出。随着《客家》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相继面世,广大电视观众对这档具有本地特色的方言电视栏目期待度日渐升温,为了能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制作这档栏目的起源始末和《客家》栏目从制作到播出的整个过程,近日,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贺州电视台副台长、《客家》栏目的负责人石卫华。
《客家》栏目的孕育源泉
石副台长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说道,“贺州是广西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话是贺州的一大方言,如果推出一档本地特色的方言类栏目,这将是展示贺州客家人风采的重要窗口,也是宣传贺州本土文化的重要平台。”
筹划栏目考虑多多
石副台长向记者透露,创办一个这样的文化栏目首先考虑的就是栏目的定位、特色和形态以及如何组建栏目组。
石副台长说,在与贺州电视台台长蒙英商量后,并征求社会人士胡庆生、曾龙城、凌火金、江雨存等人的意见,经过反复思考斟酌,《客家》栏目最终才在定位上确定以介绍客家风俗风情、饮食文化、人文历史、建筑音乐等内容为主;在栏目的特色上采取邀请当地客家人做特邀主持人的方式,用客家话主持并解说配音;在栏目的形态上采取主持人演播室串接加外景短片,并且采取一期一个主题故事的方式。
“招兵买马”能者即可上
对于整个栏目的创办,石副台长说难度最大的就是节目组的搭建了,而节目主持人成了关键。栏目的最大特色是整档节目都用客家话播报解说,因此主持人要求不仅要具备一口流利正宗的客家话,还应具有主持能力。
经过节目组的讨论,最后相中了八步区山歌剧团副团长聂小文和贺州客家文化名人秋哥,由他们担任特邀主持人,他们二人对贺州客家习俗有一定了解,在节目中的讲述生动活泼,能够以通俗易懂、亲切贴近的语态引出话题。
《客家》节目至今已经播出了《百年节为首》和《门第堂号话由来》两期节目了,节目播出后,独到的节目口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石副台长说,随着栏目的发展,日后还会邀请一些社会人士主持节目,而且节目的主持风格是相对固定的,但也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人主持,也可以是两个人一起主持,甚至还不排除邀请嘉宾到演播厅进行互动,只要是适合客家文化的形式都可以采取。据悉,今后栏目组还要借用社会力量,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节目选题的讨论、策划。
尽显客家文化的巧心设计
看过《客家》节目的人一定会对节目优美的片头曲、精美的画面以及演播室里古色古香的背景、道具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一切其实包含了很多贺州客家文化在里面。
《月光光》作为节目片头曲,很有客家特点,很具有代表性,使人一听就会产生乡音共鸣。而片头中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笔酣墨饱的“客家”二字却饱含了客家文化,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屏幕的中间还有一条横线,它代表的是中国南北分界线,而“客家”二字的走势正是从这条线的北部跨入南部,这就体现出了客家人的族群是从中原地区往南迁徙的历史文化。在片头画面中的房屋贺州人不会陌生,这也是贺州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家围屋,把它放到画面里也就更能体现这个栏目讲的就是贺州客家文化了。
古色古香的演播室也饱含了节目组人员的创作用意,石副台长对记者说,栏目的工作人员曾经设计了七八个方案,最终才形成了这么个古色古香的演播室,而演播室里挂在墙边的那块木板,就花了两天的功夫才找到,木板上“客家”二字是曾龙城先生书写的。主持人旁边桌子上的茶壶和碗也很有客家特色,很能体现贺州客家人的习俗,为了找这个茶壶和碗,石副台长花了三天时间才找着。
机缘巧合的客家文化素材
《客家》栏目组原本打算把贺州客家人的历史来处在第一期节目中交代清楚,但是离节目预先播出的时间只剩下一周了,为了能在春节期间给观众带来一道客家文化大餐,最后节目组决定以客家春节习俗为题材作为新年首期贺礼献给观众。
说到《百年节为首》的材料采集,石副台长笑着说道,那可是巧合啊,他那天大概下午6点多时刚好到外家,在无意中发现附近有一户人家正在为新年准备客家人特有的油糍粑,于是石副台长立马组织节目组人员开始节目材料录制。
而《门第堂号话由来》这一期的材料也是在一个巧合中采集到的,节目组记者驱车来到八步区莲塘镇龙雅村收集材料时,正巧遇到张大伯在写门第春联拿去卖,这就为节目组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了。石副台长说,假如没有张大伯的出现,那么他们这期节目只能集合贺州各地拍摄到的门第春联来制作了,这样在画面表现上就会留给观众零散的感觉。
《客家》节目每周六晚20点30分将会在贺州电视台生活频道首播,每日新闻综合频道12点25分、18点35分、22点30分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