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3:39:46

河源市连平县:万亩桃园举行“桃宴盛会”

发布时间: 2009-07-09 09:28: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谢全建

  李熟桃红沙梨甜,位于九连山山脉的河源市连平县,夏日处处弥漫着水果的清香。连平县政府昨日向媒体通报,该县2万亩已挂果的鹰嘴水蜜桃熟了!当地政府将于明日在该县上坪镇万亩桃园举行“桃宴盛会”,宣布当地2万亩桃园当天正式开园和该县鹰嘴水蜜桃全面上市,同时将于7月13日在东莞市隆重举行连平鹰嘴蜜桃展销推介会。

  据当地政府通报,上坪镇是连平县鹰嘴蜜桃的主产区,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村村都种植鹰嘴蜜桃。截至今年,全镇桃园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约2万亩,预计总产量1.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4000万元,比去年增加900万元。

客家少女摘桃忙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9-9-6 13:41 编辑 ]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3:44:29

河源市龙川县:上坪椪柑

上坪椪柑
产地: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上坪镇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3:48:00

河源茶叶品种(部分,太多,无法一一列出)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9-9-6 13:49 编辑 ]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3:51:21

连平香菇

发布时间:2008-10-13
    状浑圆,色金黄或暗黄,肉质厚,味鲜且香醇。尤其农历11月中旬以后出产的香菇(花菇),圆似铜钱,大小相等,其表皮绽开着象鸡爪花似的或红或白的细致花纹,肉味特别鲜脆,清香醇正。本县香菇不但行销国内,更是誉满香港及东南亚市场。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3:52:51

龙川县:“神龙山”脐橙

发布时间:2008-11-07

“神龙山”脐橙果实长椭圆形,果大脐小,果面橙红色或深橙色,无核,汁胞嫩、化渣、味甜,品质上等,果实10月下旬成熟。

“神龙山”脐橙种植面积2500亩,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2002年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

生产地点:丰稔镇五官塘地区、登云镇樟塘

    生产企业:龙川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3:56:54

紫金果农喜采春甜桔

( 发布时间:2009年1月12日 )
一筐筐春甜桔摆放在紫金新泰农业发展公司果园里,这些经工人们精心挑选的春甜桔将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

副省长李容根在2008年河源首届现代生态农业推介暨农产品展销会上紫金展区,听取紫金县领导汇报春甜桔发展情况。

紫金果农喜采春甜桔

    2008年9月,我县春甜桔种植项目被国家财政部列为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建设项目之一,并且获得了中央财政直接下拨的建设资金支持。国家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支持4000万元。



3年新增春甜桔种植面积3万亩

    据了解,目前,我春甜桔已成为紫金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08年全县种植面积3.5万亩,总产量2.3万吨,产品主要分布在蓝塘、好义、凤安、九和、上义、义容、瓦溪、附城、乌石、柏埔、龙窝等镇。全县现已建成1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18个,50亩以上的30个,10亩以上的专业户1000多个。

    为了加快建设好这一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项目,我县近日召开的春甜桔产业带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新发展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种植地点应以蓝塘镇为中心,至2015年,全县新发展紫金春甜桔 4万亩。2008年至2010年新种植3万亩,其中蓝塘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凤安2000亩、好义5000亩。

我县春甜桔:省级名牌产品

    我县春甜桔是特有的地方柑桔品种,1965年初选出我县春甜桔;1985年选育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2003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列入广东省重点推广品种;2006年 “春甜” 牌紫金春甜桔获 “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7年被广东省农业厅列为 “全省重点推广种植的主导品种 (果树类)”;2008年9月,我县春甜桔被国家财政部列入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建设项目。

    我县春甜桔具有品质优良,果色金黄、光泽性好、皮薄、肉质爽脆、化渣、少核、酸甜性适中等优点,恰逢春节期间上市,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产品畅销广州、惠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以及香港、北京、上海、海南等地。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3:58:32

龙川打造“全国油茶示范县”

2009年09月05日04:04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龙川讯 (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刘伟东、黄剑峰)记者昨日从河源市龙川县政府获悉,该县近日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该县将以此为契机,致力打造“全国油茶示范县”,力争到2010年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20万亩,新造优质高产油茶林25万亩,全县计划明年发展种植油茶总面积达到45万亩。

  据当地林业专家考证,龙川县地理环境适宜发展种植油茶,油茶种植在当地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目前,龙川全县24个镇中,有23个镇种植油茶,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产茶油5000多吨。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9-9-6 14:00 编辑 ]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4:02:42

紫金县林业规划

第一节 林 业 区 划

  本县林业生产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物分布等地理条件,作出林业发展区划。1981年全县划为三个林业区。

一、东部山地用材林、水源林区

  本县东部包括南岭、苏区、龙窝、洋头、水墩、敬梓、中坝、九树8个公社和附城公社黄花片的小黄花、水澄、新庄等11个大队;乌石公社士贵片的横坑、升车、大水坑等8个大队;瓦溪公社高田片的墩头、井坑、塘唇、左坑等大队;九和公社的热水、双罗2个大队,以及白溪水库和东风营采场。区内总人口19.05万人,总面积203.7万亩,林业用地173.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38.7%,人平9.1亩,有林地110万亩,占全县的40.5%,森林蓄积量179万立方米,占全县的37%,森林覆盖率53.9%。
  本区地势居全县最高,海拔在700至900米之间,山地多属红壤土,有机质含量3%,成土母质主要花岗岩。水源充足,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肥沃、疏松,林用地面积广,林木种类集中连片,速生丰产,杉、赤黎、白黎一般15年成材,松15年成材采脂,为用材林的主要产区。
  根据本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发展用材林、水源林,以种植松、杉、赤黎、白黎、樟木等为主的阔针叶树,以及毛竹、油茶、油桐、茶叶、水果等。不少乡镇实行林粮、林药、经济作物间种,提高山地利用率。

二、中部山地丘陵用材、经济林区

  本县中部包括城镇、青溪、黄塘3个公社和附城公社的林田、城东、城西、蓝坑、中洞、衙前等14个大队;乌石公社的乌石、中澄、书田、龙径等16个大队;九和公社的九和、五一、官坑、富竹、黄砂、芫芬、龙塘等10大队;瓦溪公社的四联、上濑等12个大队(除高田片5个大队);柏埔公社的格塘、大鲁、小鲁3个大队;义容公社的大田、汀村、坪、安全等6个大队;青溪公社上告大队,以及黄砂林场。区内总人口12.3万人,总面积148万亩,林业用地12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28.6%,人平林用地10.4亩,有林地面积80万亩,森林蓄积量148万立方米,覆盖率54.3%。
  本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山地土壤多属红壤、赤红壤,有机质含量2.5%—3%。本区宜林山地面积广,土质肥沃,各种林木速生丰产,森林资源丰富,历来为木材、木柴、木炭、林副产品生产的主产区。
  根据本区自然条件,着重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种植杉、松、赤黎、白黎、荷木和柑桔、紫胶寄主树、毛竹、油茶、茶叶等。

三、西部沿江丘陵经济、薪炭林区

  西部包括临江、古竹、蓝塘、凤安、好义、上义6个公社和义容公社的桥田、新民、夏棠等15个大队;柏埔公社的永丰、福田、复兴、新丰、东方等13个大队,以及下石林场和东江林场。区内农林业人口19.5万人,总面积192.4万亩,林业用地147.2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32.8%,人平均7.5亩,有林地83.4万亩,森林蓄积量156万立方米,覆盖率43.5%。
  本区东、南、北地势高,西部临东江,土壤多为赤红壤,有机质含量2%—2.5%。成土母质主要有沙页岩、花岗岩和砾岩。阳光充足,植物生长期长。
  根据本区自然条件,着重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薪炭林以种植松、桉、大叶相思、台湾相思为主;经济林以种植茶叶、荔枝、柑桔、紫胶寄主树、竹子等为主。

第二节 采 种 育 苗

一、采 种

  本县林木种籽资源丰富,主要采集的种籽有杉、松、桉、苦楝、合欢、羊蹄甲、油茶、油桐等。
  民国年间,县内民众造林规模小,需要种籽量少,村民造林所需的林木种籽靠自采。
  1954年开始,在林木种籽成熟期内,林业部门根据本县林木母树的分布,作出采种计划,下达采种指标。发动干部、职工、学生、群众采集。1956年县林业局设立林木种籽站,经营林木种籽。至1957年,全县收购杉、马尾松种籽19.2万公斤。除供应县内育苗造林外,其余调往外地。1958年撤销林木种籽站,林木种籽由各林业站经营,或委托供销社收购。
  60年代和70年代,采集林木种籽主要靠社队林场、学校师生及社员群众。1980年后,因森林资源和林木母树逐年减少,采集种籽量逐年下降。1981年采集1.09万公斤。为保护和发展优良树种,省、地两级林业部门在龙窝排楼建立一个赤黎母树种籽园,面积10亩。1985年县林业局在青溪区南坑乡蕉坑村试办一个大叶相思母树育种园,面积100亩。1987年由于人工造林、育苗和飞播造林需大量种籽,先后从省林业厅及本省各地调进马尾松种1.46万公斤、湿地松种2150公斤、治湾相思种2.68万公斤、黄檀种750公斤、杉种500公斤、赤黎种50公斤、桉类种50公斤。1988年全县采集林木种籽5250公斤。

二、育 苗

  民国19年(1930年),本县设有东江水源林紫金苗圃。民国22年,设县立林场苗圃,育苗面积46亩,有杉、桉等苗木13万株。民国23年,在县城东门外廖家祠设东江水源林苗圃办事处。民国25年,东江水源林苗圃在横江、抗岗两处育苗50余亩,有苦楝、樟、白槐、油加利(桉树)、合欢、石栗等苗木20多万株。民国29年,县立苗圃和东江水源林紫金苗圃停办,民国31年复设。民国33年,东江水源林紫金苗圃育苗25亩,有杉、松、桐等苗木7.5万株,主要供应各乡村学校、东江水源林、黄牛挨磨、状元峰林场等。民国35年10月苗圃停办。
  建国后,育苗面积逐步扩大,苗木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1952年县农建科设苗圃,育苗14亩。1954年6月,县林业科设立县城苗圃,育苗28亩。1955年11月,县林业局在附城设立国营苗圃场,面积58亩,育苗32亩。1956年国营苗圃和古竹潮沙、蓝塘双兴民营苗圃,共有苗圃用地164亩,育苗96亩,主要培育桉树苗及果苗,供应县城及各圩镇造林种植。1957年民营育苗扩展到69个乡的73个农业社和11间学校,共育苗128亩。60年代中期,随着社队林场的发展,育苗采用国营、集体、个人三结合办法,县对育苗单位和个人给予钱粮补助和化肥指标,主要培育杉苗及阔叶树苗,种苗全部由县包销。1965年全县育苗1013亩。1966年至1979年,共育苗4836亩,年平345亩。
  80年代开始,从小块育苗扩展到容器(营养杯)育苗。除国营、集体林场育苗外,林业部门大力发展育苗专业户和重点户。县林业局与育苗户签订苗木合同,对育苗户进行技术辅导,给予钱粮补助和化肥指标,包销合格苗木。1986年全县育苗点218个,育苗2909亩,育有杉、湿地松、台湾相思、黄檀、桉、羊蹄甲、苦楝、川栋、樟、果类等苗木600多万株。1988年全县育苗点增加到360个,育苗5760亩,容器育苗6500万株(湿地松占90%),大田育杉和活叶树苗等180万株。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9-9-6 14:05 编辑 ]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4:07:59

痴猫翁闽越猫话客家人绝少耕山?!搞笑!哈哈。。。

讲句大话:捱走山路比傻猫走计山路N倍长!哈哈。。。

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要上山干活!一年到头,就盼望大年初一,这一天绝对吾使上山了!大年三十晚,还在山上看别人家放子炮吃年饭了!哎。。。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9-9-6 14:09 编辑 ]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9-9-6 15:22:08

现在赣南客家地区耕山也很显著

主要是脐橙,柑桔两大类。

江西赣州已有59家出境水果注册果园 年产量达25万吨
时间:2009-05-14 07:05:04来源: 赣州市果业局作者:
 赣州已有59家出境水果注册果园出境水果注册包装厂34家,加工能力达30万吨cG4山东果品网
  cG4山东果品网
  近日,笔者从赣州检验检疫部门召开的脐橙出口工作会议上获悉,该市2008年至2009年产季共出口脐橙96555吨、货值616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59%,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21个。全市出境水果注册果园已有59家,面积13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8.5%;年产量25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10.9%(按2008年至2009年产季计算);出境水果注册包装厂34家,加工能力达30万吨。cG4山东果品网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9-9-6 15:44:27

呵呵,客家自己跟自己比,就是改革开放以后“耕山”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此前耕山生产力落后,远远不够,而不是神棍声称的那样是绰绰有余,飞象过河扯什么“开海”,就算是海边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开海”。

“达”多少多少吨、多少多少亩等等,是纵向比较、把小镜头放大的结果。其实广东有一个统一的名词“开发性农业”,耕山属于向山地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的开发性农业项目。所谓开发性,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旧农业。横向比较,“达”字就喊不出口。:lol

搜索“广东 开发性农业”可见哪里、哪方面最最最最强。这是其中之一:


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大搞开发性农业

时间: 2006-11-11作者:卢 龄 卢和源 林俊坤 来源:《卢和源文选》
http://www.gd.agri.gov.cn/gdnmxh/lhywx/nykf/200805/t20080507_62451.htm

广东地处沿海,气候温和,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虽然人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人均耕地只有0.04公顷,但是,全省有广阔的非耕地可供开发。1985年前,全省有荒山荒坡400多万公顷,宜牧草坡66万公顷,可利用水面27.3万公顷,沿海滩涂15万公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在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大搞开发性农业上来。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着眼于大农业和商品生产,积极开发“五荒”,即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和荒水,对原有耕作粗放、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的耕地、水面,通过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实行深度开发,掀起了农业开发的热潮。其规模之大,效益之好,前所未有。开发性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1991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554.73亿元,农业总产值达625.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873.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倍、1.4倍和11.4%;主要经济作物和水产品、肉类的产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43.7%提高到1991年的68%;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143.06元,增长4.9倍;1981年至1991年,全省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138.4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贸易出口总额的31%。

一、广东开发性农业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全面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产品支配权和经营决策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但这个时期,全省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由于人口增加和各项建设占用土地,全省耕地逐年减少。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0.06 公顷下降到1986年的0.04公顷,因此,仅靠现有耕地发展的潜力有限。二是人民生活、工业和外贸出口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农业生产布局已出现不适应状况。三是农村商品经济刚刚起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经济落后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而大量的农业资源有待开发。四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因此,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开发性农业已成为广东农业再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课题。

广东具有发展开发性农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荒地、荒滩、荒水可供利用。其次是气候条件优越,经济作物种类多,利用价值高。再次是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具有人缘、地缘优势。此外,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已经放开,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商的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有了利用外资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可能。因此,从1985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全省开发性农业不断发展。

二、基本经验

(一)因地制宜,选准主攻方向,实行分类指导。

在发展开发性农业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并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使各地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开发性农业的路子。一是以山区为重点,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选准突破口。省委、省政府从1985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山区工作会议,进行大发动,对山区发展开发性农业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首次山区工作会议提出,山区“优势在山、希望在山、潜力在山、致富在山”,要求山区搞好造林种果,保护和利用山区资源,坚定不移地走“靠山吃山、治山致富”的道路。此后的几次山区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不断总结各地治山致富的经验,要求各地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规模经营的商品生产基地,走“资源、技术、市场”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商品生产。根据这些要求,全省49个山区县,注意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放在一起抓,在培育和保护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开展多种经营。许多地方出现了“山上松杂绿、山腰菜药竹、山脚果鱼畜、山下五谷熟”等立体开发、综合利用、良性循环的喜人景象。如梅县从山区实际出发,全面推广“四个结合”,即坚持林果结合,以果促林;果草结合,以草兴畜;种养结合,以养保种;农工结合,以工补农。并根据山区农户经营比较分散的特点,实行“一户承包一条坑,带包一面山,种好一园果,管好一片林,饲养一栏畜,挖上一口塘”的“小庄园”经营形式。目前,全县这种“小庄园”共有26000多个,占农户总数的23%;经营面积达5万公顷,占全县山地面积的24%,对沿海地区,,提出“靠海吃海、耕海致富”的方针,开发沿海滩涂和海域,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捕捞业。平原地区则以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以汕头、湛江为两翼,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高值农副产品,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二是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省委、省政府确定延长山地承包期,允许继承或转包、标包;对新开发的荒山、荒坡免征农业税,缓征特产税;对引进人才、利用外资、产品出口、外引内联等实行优惠政策;对开发致富的生产专业户和绿色企业家以及在流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专业户、联合体给予表彰支持,等等。在资金方面,从省到市县都分别建立起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采取群众自筹,省专项投入,地方挤一点、银行增加信贷规模、部门帮和外引内联等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开发性农业的投入,对山区、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扶持。如梅县1986年至1988年投放于建设沙田柚基地的总投资520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占46.7%;高州县近五年来自筹资金2500万元投放于果菜生产。省委、省政府还作出决定,从1986年冬起,组织省直机关到25个贫困山区县,开展对口扶持,并且一级带一级,省扶持县,市扶持乡镇,县扶持村。通过对口扶持,发挥部门优势,从财力、物力、技术、信息等方面帮助山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开发性农业。近两年,省又组织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对口扶持经济不够发达的市、县。这些政策措施,促使农业开发逐步向全方位推进,不断引向深入。

(二)加快改革步伐,创造有利于发展开发性农业的外部条件。

首先是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1979年以前,广东实行统派购、计划定价收购的农副产品达118种之多。从1980年起,全省对农副产品逐步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统派购任务逐年减少。至“七五”期末,绝大多数农副产品的价格已经放开。对尚未放开的产品,省也分别采取提高收购、定购价格,增加生产资料补贴或挂钩物资,实行价格“双轨制”等措施,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其次,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变过去单靠农村供销社组织流通的做法,积极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流通体制。这些改革,不但改善了农产品价格偏低、价格背离价值的状况,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农业领域,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流通的自主权,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逐渐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少我多、人多我转”的竞争意识。他们学会了面向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组织流通,讲求经济效益,改变了农业生产过去那种粗放经营、品种单调、质量低下、效益不佳的状况。实践证明,改革为开发性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凡是价格放开可获较高经济效益的产品都能引起农民投资生产经营的兴趣,不少农民把生活性投资用于农业生产开发,全省农村涌现了一大批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率先开发致富的典型,大大促进了开发性农业的发展。

(三)多层次、多形式开发。

广东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地在发展开发性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灵活方式,调动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多方面的积极性,走多层次、多形式开发的路子,加快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以户为基础的个体开发。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地的“小五园”(果园、菜园、竹园、药园、桑园等)像雨后春笋般出现。韶关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小五园”目前已有8.5万个,经营面积1万多公顷。

——集体开发。包括乡镇、管理区开发的“绿色企业”以及若干户联合的开发。

——由具有一定经济技术力量的单位牵头,带动农户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基础。如江门市的蔬菜保鲜厂,带动了近万公顷的各种蔬菜基地的发展,1991年创汇达500多万美元。

——以场带户,农民带土地入场,分户经营开发。如廉江县长青水果场,原来只有22公顷果园,近几年通过发动农民带土地、劳力入股经营,果场提供资金、种苗和技术,收益按比例分成,使果场规模很快扩大,目前,该场水果已发展到2000多公顷。

——国营农业企业的开发。国营农业企业具有集中统一,土地连片,基础设施比较好,领导力量、技术力量和劳动力素质较强的优势,开发农业起点较高,从种、养到加工、流通,农工商全面发展,形成全方位开发。斗门县平沙农场、广州白云农工商企业集团、粤西农垦收获农场等,都是其中成功的典型。

——引进外资开发。例如惠州市引进外资开发的项目就有83家,利用外资4000多万美元,开发荒山坡地造林种果种菜2600多公顷,养鱼虾1200多公顷。去年,这些基地产品出口创汇达3500万美元。

不论哪种形式的开发,都坚持必须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度规模经营,有计划地发展适销对路的大宗产品。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参与开发的经济技术实体、服务体系的指导和服务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开发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

随着开发性农业的发展,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不断增强,不少地方都注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品种和技术等优势,结合引进外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设备,致力于发展高、精、尖、优、稀、偏产品,提高农产品档次和生产技术水平,发展创汇农业,把开发性农业引向深入。

要发展优质高效产品,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此,全省各地把生产开发和科技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栽培技术,延长产品上市期,发展反季节产品以及提高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等课题,进行科技攻关、开发和推广。各地发掘选育出一批传统的优良品种,主要有红江橙、沙田柚、优质少核蕉柑、无核黄皮、迟花芒果、无籽西瓜以及红玫瑰番茄等;同时,利用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先后从国外引进1000多个动植物优良品种,其中水果、蔬菜、花卉、畜禽、牧草、糖蔗等200多个良种经试验试种后在全省推广,并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引进了一批水果、蔬菜加工保鲜和饲料加工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近10年来,全省在农业开发方面实际利用外资5亿多美元,建立农、林、牧、副、渔骨干项目近400个。

(五)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路子,兴办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提高经营水平。

各地在发展开发性农业中,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的路子,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近五年来,全省共建成各种类型的商品生产基地1700多个,种养面积达30多万公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00多个。主要有汕头、潮州的蕉柑、椪柑基地;梅县的沙田柚基地;湛江等地的红江橙基地;茂名、东莞等地的荔枝基地;高州、东莞的香蕉基地;湛江、茂名、广州的北运果菜基地;潮州、饶平、英德的名茶基地;佛山、江门、深圳等地的瘦肉型猪养殖基地;东莞、新会等地的水果加工基地;南海、江门等地的蔬菜加工保鲜基地以及广州、深圳等地的饲料加工基地,等等。这些基地的建成并投产,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农副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还扩大了出口,提高了农业商品率,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1991年,全省农副土特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20.34亿美元,比1985年的10.17亿美元增长1倍。

(六)搞活流通,促进开发。

随着开发性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品种和产量日益增加,农产品流通问题越来越突出,销售已逐渐成为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各地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到搞好流通服务,既能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实现价值,又能反馈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并通过以流通为纽带,连结千家万户形成专业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各地把农业开发和市场开发结合起来,各级领导亲自出马,像抓生产那样去抓流通。

1、着力疏通流通渠道,健全销售网络,多方位开拓市场。各地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在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大力扶持发展集体、联合体、个体运销业,打通省内外市场,组织“南菜北运”、“南果北运”、“南鱼北运”、“南药北运”等。据调查,近几年,广东农村由集体、联合体、个体经营的水果,占产区水果总销量的八成左右,对搞活水果流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高州县参与果菜购销的大小单位达2700多个,其中联合体、个体占1400多个,购销人员达2.5万人,产品远销到20多个省的100多个大中城市。香蕉主产区之一的东莞市麻涌镇,设有各种形式的收购站(公司)270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27个省的74个大中城市,不但解决了本地产品的销售,还把收购网点发展到番禺、高州、中山、湛江等地以及邻近三省的一些地方。全镇参与流通服务的劳动力有1.2万多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的48.4%。1990年,全镇共组织销售香蕉7.5万吨,其中出口0.2万吨。此外,全省各地还积极举办贸易洽谈会、展销会、新闻发布会等,招引客商,多方位开拓市场。如梅县沙田柚通过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展销后,知名度大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1991年,还出口700多吨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港澳等14个国家和地区。

2、加快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流通服务能力。近年来,广东各地城乡根据农副产品流通的需要,加快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加工厂和冷库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大大增强了流通服务的能力。目前,全省拥有集贸市场3600多个,总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如地处粤西的新兴县,年水果产量近6万吨,近年来除积极搞活流通外,还办起230多家水果加工厂。1990年,全县仅水果加工产值就达1.1亿元,创汇100万美元。

三、对广东开发性农业的几点评价

——改善了农业结构。6年来,通过对土地资源开发,全省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约80万公顷,相当于原有耕地的三分之一,而这些绝大部分是原来的非耕地。这样,既发展了生产,又缓解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争地的矛盾,同时还调整了农作物结构。全省新种水果53万公顷,现有水果面积达65.8万公顷,比1980年增长4倍;新种南药2万公顷;此外,还增加几十万公顷的糖蔗、蔬菜、木薯、牧草等作物。全省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1980年77%比23%变为1991年66%比34%,实现了粮、糖、油、果、菜等作物生产协调发展,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得到发挥,转变为商品优势,大大提高了农业商品率。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目前,全省投入开发性生产的劳动力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0%左右。

——改善了生态环境。大规模的造林种果、种菜、种草、种药和推行改燃节柴等措施,有效地制止了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使之开始走上良性循环,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建立了可靠的生态保护屏障。

——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随着开发性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1980年至1991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2.2%,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山区经济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1991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916元,贫困地区90%的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发性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看到了发展的潜力,对进一步推动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原刊登于《南方农村》杂志1992年第4期,修改后收入省委办公厅主编的《广东改革开放启示录》一书中)

linqifeng 发表于 2009-9-6 15:51:41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9-9-6 15:44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客家自己跟自己比,就是改革开放以后“耕山”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此前耕山生产力落后,远远不够,而不是神棍声称的那样是绰绰有余,飞象过河扯什么“开海”,就算是海边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开海”。

痴猫翁闽越猫,知错就好,以后再也吾好讲出客家人绝少耕山之谬论了,哈哈。。。

捱从小就耕山耕田,现在捱还真得绝少耕山了,但乡亲们还在耕山耕田,希望年纪大一点还能回来耕山耕田!哈哈。。。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9-9-6 16:01:19

全国水果第一县高州,动辄就是多少百万吨的水果年产量。当然,不是说产量越多就越好,只有创出品牌知名度,在主要大城市有销路,才有办法。连湛江、茂名这些地方水果产量多的县市都有人长期在上海等大城市建立联系点。高州还曾经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影响,把高州荔枝品牌打响,推向很多地方,大货车日夜运送忙个不停,各地公路那些不时冒头的土关卡看了“高州”两字都不敢拦(有人更牛,大红横幅书写三个代表的伟大意义,还有向党中央报喜之类的豪言壮语):lol,那时侯的高州猫猫话“喵喵”叫,牛啊。

[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09-9-6 16:11 编辑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9-9-6 16:09:45

原帖由 linqifeng 于 2009-9-6 15:51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痴猫翁闽越猫,知错就好,以后再也吾好讲出客家人绝少耕山之谬论了,哈哈。。。

捱从小就耕山耕田,现在捱还真得绝少耕山了,但乡亲们还在耕山耕田,希望年纪大一点还能回来耕山耕田!哈哈。。。
呵呵,LIn 大肉在本大猫面前少装B!:lol连什么叫“开发性农业”都不懂,还装扮鱼虾蟹?在大洋论坛还跟着晕山大胸等等干嚎“乡下猫”那么起劲?别以为匿名就认不出你的马骝形:lol。本大猫能作为全论坛唯一的、伟大的乡下佬,横扫无数缩头乌龟:lol,当然有丰富的农村经济社会知识作支撑,还有实践经验、实战经验,够胆同我斗?

LIN 大肉上山砍柴捡柴还偷懒,算什么耕山捏?客家在历史上耕山就是薄弱环节,改革开放后急起直追,在全省来讲还是珠三角、沿江和沿海的耕山走在前列的多,客家山区的梅县算是前列,属于客家中的冒尖者。网上有资料可以对比。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9-9-6 16:17:39

神棍丑化伟大的“耕山”,打击人民群众开发性农业致富、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积极性,误导年轻一代嫌弃家乡资源,罪无可恕!:lol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既唱山歌,又唱渔歌”的惠州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