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客家的历史舞台
http://220.162.101.41/keyuan/fb1.htm中国客家的历史舞台
作者:吴福文
--------------------------------------------------------------------------------
唐末至北宋是客家民系演进的关键阶段,也是闽粤赣边地区全面迈向汉化的重要历程。在这一历史时期,当地的建置已完成大半,而且在土地开发、经济建设以及文化进步等方面,都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外地特别是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并在此迅速蔓延。
唐末以前,尽管闽粤赣边地区都不同程度得到政府经营,并在建置方面赣南有一州七县、闽西有一州二县、粤东有二县(州),但在籍人口仅约30万。然而,自唐末至北宋,由于北方不断板荡而闽赣边地区相对安宁,因而受难与畏难移民鱼贯而入,最终导致这一地区人口的骤增。这种态势可从众多姓氏的迁入、在籍人户的数量以及人口迅速地蔓延等几方面考察。
(一)罗香林在其权威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与《客家源流考》中,对唐末以前中原移民南迁尽管罗列了十几个姓氏的例子,但所举真正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仅钟、赖二氏,并且都只抵赣南而未再往南迁。历史的真相虽非如此,但罗先生的举例至少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唐末以前移民进入闽粤赣边地区不多。罗香林在举例唐末至北宋移民迁入赣边地区时,情况却不大一样了,他列举了17姓族谱资料,其中引文直接言明这一时期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有刘、孙、廖、罗、钟、薛、李、吴、沈、温、蔡、何等12姓。笔者在查考广东梅州客联会与梅州市方志办前几年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时,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尽管该书有囿于梅州本上人氏,编辑时不少从入梅始祖摘起,而且还将不少姓氏迁徙时间漏缺,但结合其中谱序(也多摘录)并参照有关相应姓氏族谱加以核实,仍可发现该书所编34姓中,除开宗明义第一姓刁氏和第二姓王氏从元代摘起并元相应谱序与族谱可核,而不知他们之前的迁徙情况外,其余32姓则可查出至少有丘、伍、朱、何、沈、吴、范、汤、郭、曾、杨、刘、叶、缨、魏、罗等16姓是在唐末至北宋迁人闽粤赣边地区的。这还不包括黎、卢、钟等在此之前就已迁人闽粤赣边地区而在唐末至北宋又在当地继续迁动的姓氏。这种于唐末至北宋众多姓氏迁人闽粤赣边地区的事象,除如以上对客家姓氏作总体的抽样考察外,还可再从具体某个县市的姓氏迁徙情况进一步得以证实。如江西石城县政协文史工委编辑的《石城文史资料》第二、三辑中,分别载有《石城姓氏人口考略》与《石城县主要姓氏来历》两文。两篇文章的作者共调查考察了当地自秦至清末的103个姓氏居民,其中仅南唐(五代时割据朝廷之一)至北宋迁达石城的就有20个左右。这还不包括十几个在南宋迁人时其来源是在闽西和石城邻县的赣南境内的姓氏。具体统计起来,明确说明在北宋及其之前迁人石城县的姓氏至少有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鄙、洪、汤、何、金、耽、李、王、毕、龚、熊、高、雷、蓝、罗、邓、朱、巫、刘、曾、陈、黄、邱、魏、吴、唐、姚、湛、崔等硼余姓之多。因此,据以上这些有关材料估计,至北宋居于闽粤赣边地区的姓氏,大约占有现今居民姓氏的一半左右。
(二)由于众多姓氏的移民迁入,加上闽粤赣边地区在唐末至北宋时期相对比较安定,并且又有充分的开发与发展的潜力,因此,当地在这时的人口呈呼摇直上之势增长。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及《宋史·地理志》所记,闽粤赣边地区人口在北宋几个时期的情况呈如下表现:赣南:在北宋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980-989年),虔州有主户67810户,客户17276户。元丰年间(1078-1085年),虔州有主户81621户,客户16509户。该地区于淳化元年(990年)设与州同级之南安军,辖大庾(今大余)、南康、上犹三县都属今赣南地区,它在元丰年间有主户34024户,客户1775户,崇宁年间(1102-1106年),虔州有人口272432户,702127人;南安军有人口37721户,55582人。 闽西:在北宋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汀洲有主户19730户,客户44277户;元丰年间,汀洲有主户66157户,客户15297户。粤东:在北宋梅洲仅领程乡一县。唐代的万川(今大埔)在唐时并入潮州海阳县,兴宁与五华辖于循州,而循州所领三县中,另一个龙川县也为纯客家县。因此,为方便起见,在看待北宋粤东人口时,不妨将潮州的三分之一及循州的全剖人口视为粤东客家人口。三州在北宋几个历史阶段的人口状况是: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梅州有主户1201户,客户367 ;潮州有主户5831户,客户5831户;循州有主户6115户,客户2224户。元丰年间,梅州有主户5824户,客户6548户;潮州有产56912户,客户17770户;循州有主户25634户,客户21558户。因此,闽粤赣边地区在北宋几个时期的人口状况如表所示:
日期片区 太平兴国至端拱年间 元丰年间 崇宁年间赣南 虔 州 主户:67810户客户:17276户 主户:81621户客户:16509户 户:272432口:702127
南安军主户:34024户客户:1775户 户:37721口:55282 闽西汀州主户:19730户客户:44277户 主户:66157户客户:15297户 粤东 梅 州 主户:1210户客户:367户 主户:5824户客户:6548户 潮 州 主户:5831户×1/3客户:5831户×1/3 主户:56912户×1/3客户:17770户×1/3 循 州 主户:6115户客户:2224户 主户:25634户客户:21558户
以上所计人口若以元丰年间统计,闽粤赣边地区人口已超出30余万户。而这时距宋廷南渡(1127年)还有近半个世纪。如果以汀州在元丰年间距太平兴国至端拱年间近百年的约30%的人口增长比,和据史学界多以为北宋人口统计不计女丁的观点,并结合虔州在崇宁年间所计人户比例综合粗略统计,那么,闽粤赣边地区在北宋灭亡宋朝南渡时,在籍人口不下150万。
(三)人口的大量增长并取得如此庞大的规模,势必造成人烟面积的拓展与人口密度的增大。在唐末至北宋,闽粤赣边地区是有史以来居民移动频繁空前的时代,这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没有开阔的平地以满足大量居民的集中居住,绝大部分点缀于群山与河谷的丁点缓坡或小块盆地,都只宜居住至多一二百口人家;而贫瘠不易拓垦的山区,每方山水所开发的资源也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居民。因此,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往往在繁衍了几代甚至在更短时间内,就不得不分出人员离开刚辟的家园而往别处择地迁徙。这方面的现象在当地居民的族谱中有众多的反映,如丘氏七十世于宋初由河南迁至闽西宁化汀州后,七十二世则有人分别徙居粤东程乡、蕉岭、平远等地;何氏则始祖于后唐迁居闽西武平后,儿辈则有人分别徙居闽西长汀和粤东河源、海丰等地,孙辈又有人徙居粤东大埔、兴守等地,到曾孙辈又有人移居梅县。又如《兴宁吴氏族谱》记载:吴宣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由四川阎州迁江西临川不久,便携子吴纶再迁赣南南丰嘉禾驿,后又徙居祝家山;而吴纶次子吴看则徙闽西宁化;有生四子:长吴坎、次吴坤、三吴震、四吴巽,除四子仍居宁化外,长子迁龙岩,次子徙永定,三子居上杭;而吴坤生三子又传衍闽粤各地……
这种移民迅速蔓延和拓居的现象,还可以从当时闽粤赣边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为证。譬如,在建置方面,以闽西为例,唐末以前所建一州二县(长汀和宁化)都在北面靠邻江西的区域,而唐末以来,所立县置增了三个,即武平、上杭和清流,并且其位置都己南移。这说明唐末以前属于荒芜的闽西南部,已在唐末以来因居民南移而得到开发。在村庄的建设方面也是如此,在唐末以来,闽粤赣边地区的居民村庄在不断增加,如赣南宁都在1:5oooo地形图上标注的自然村4445个。从地名普查成果资料得知,在唐末至宋所建村庄有880多个,占今20%。由此可见,闽粤赣边地区的居民在唐末至北宋的蔓延和拓展是相当可观的。
http://220.162.101.41/keyuan/fb1.htm 搞文字游戏呀??什么典藉都不如搞一次基因测试好。考古也行呀。典藉是由人来写的,误差肯定很大,难道一千多年前可以搞人口普查吗??晕死啦。 今天潮汕的人民来源,主要不是从东汉直接来的汉人,潮汕主要来自宋代以来的福建沿海,福建则也有百越融合的现象。
另外,潮汕历史上是畲民活动的范围之一,是他们的祖居地。
我很难理解,潮汕与百越融合少的看法。 畲人的像貌较近汉人,因为畲人属于苗蛮,苗蛮近于汉人,不信,你看看畲人的像片吧。当然,不是看我。呵呵。
我不觉得百越就是畲,或者说畲只是百越的一部分。总有一部分百越人,使我们的样貌看起来像‘东南亚’人的,我觉得,不会是畲,而是古代百越的某一支吧。
客家人与广府较近我是赞成的,潮州人虽然有一部分来自福建,但我觉得在福建移民来之前,是否已有北方人在潮汕平原定居了呢?? 只要是人,都有相似之处,都有鼻子嘴巴~~。你说的接近,是哪接近呢??
不太明白,模模糊糊。 应该是相貌吧,客家人最典型的是国字脸——-见“叶剑英”。 广东的南越王赵陀也是客家人,他是河北迁来的。 Posted by 傻虎黄大猫 at 2004-2-11 11:59
我觉得,看族谱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潮汕平原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在全省是最高的。这与历史上的较大规模移民有关。东汉就有闽地的汉族迁入(此时的汉族,基本上是尚未与百越融合的),政府组织的 ...
事实上莆田的人口密度也很高,但历史上莆田文风鼎盛, 有海滨邹鲁之称,单单小小的莆田出过的状元、进士,两广加起来都比不过,东汉闽地汉人本就不多,再迁往潮汕的就更少了,什么职业军人屯垦更是牵强之说,不是我说莆田汉血统有多“纯”,但从文化高度发达(阁下说的)的莆田来看,汉文化、汉人在此地耕耘颇深,就算血统再怎么不“纯”,也还不到达“可能有绝大部分是百越血统的”,莆田可能是不少闽系汉人的第二个中转站(第一个为河南固始),莆田、福州、闽南等闽地血统杂而不乱,类似所谓的“马来人”长相的是有,甚至长得像突厥人也大有人在,但接触过大量的闽人后会发现和江浙人并没太大的区别(还有小眼睛、单眼皮在闽南常常可见,莆田我想也差不多),,历史上的大都会、大城市,其居民血统相对都较杂,而福建如泉州,中国曾经盛极一时的海港,阿拉伯人曾大量定居繁衍后代,闽南的郭、丁等姓氏大多是回人或回人后裔,类似的还有开封、洛阳、广州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