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9# 夏荷 的帖子
请问[代问]香港长洲的豫章罗是广府罗还是客家罗?[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9-8-5 19:49 编辑 ] 回 namlow,長洲我不熟悉,問了旅行家朋友陳溢晃,他說長洲豫章羅是南頭遷來的,寶安西面多是廣府人,東面多是客家人,是南頭的話,廣府人的可能性大些。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6 09:57 编辑 ]
回复 39# 夏荷 的帖子
多谢了!有几会再到长洲打听打听. namlow,我們新界客家人打的“六胡牌”,聽說是在長洲印的,我也在托朋友了解。 轉貼報章資料:永定客家土樓中,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鉻印深深地銘刻其中。而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振成樓。振成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912年,佔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 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前門是“巽卦”,而後門為“乾卦”。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每卦6間;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 通。樓內有一廳、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陰陽兩極)、三門(即正大門和兩頭邊門,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墻,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盜賊入屋,卦門一關,即可甕中抓活鱉。祖堂似一個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精緻的鑄鐵花格欄杆,是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樓內還有永久性楹聯及題詞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樓文化的內涵。
全樓的設施佈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永定人為什麼要循八卦建造土樓?究其歷史根源:首先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影響極深,而八卦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一,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樓房時,加以運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經過數代的播遷,為求生存,他們面對著自然與社會中種種困難,而八卦自古以來,便被人們用以排兵布陣,抵禦敵人。從安全形度出發,在設計、建造土樓時運用八卦,對於睿智的客家人來說,便不足為奇了。 1985年振成樓的建築模型曾同北京的天壇等建築模型一起在美國洛杉機參加國際建築模型展覽,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別具一格的建築造型,被認爲是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産。
振成樓不但是它建築獨特,主要的還是文化奇觀。樓中的所有楹聯的文化內涵也十分深奧。林在亭家族崇文重教,先建學校,後建土樓。家族中已先後培養出40餘位大學生,還有不少的是專家教授,人才分佈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目前仍居住著15戶, 70余人。曾培養出有中華民國衆議院議員林鴻超,又名遜之;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法學士林鴻輝,又名亮之,曾任福建省政府參議等職務,因爲官清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34年贈匾額牌"仁心爲質"嘉獎, 至今猶存;福建省田糧處處長,星島、星洲日報、正午報社社長林需民;廣州中山大學高份子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尚安;北京人民大學教授林尚欣;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國際海員行船周遊108個國家的林日定;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從事肝癌研究的林日省;龍岩師院數學教授林尚垣;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林尚當兄弟;廈門大學畢業的林尚濤兄弟;遼寧省植物研究專家林日熙;香港理工大學碩士林尚榕; 廣州大學碩士林尚鵬等等,類不勝舉,還有很多家族人分別在美國、英國、新加坡、加拿大、緬甸、澳大利亞及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1992年8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長篇報道一一土樓風姿。 阿耕在“振成樓探祕”中寫到:
有人聽我介紹講解後說:你們家族出人才是風水好。我說:不是,是家族重視教育所致。
當你看了樓中的所有楹聯後,就能明白其中奧妙,楹聯大都是以"振成"爲題,又結合了"易經"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利用"儒教"、"道教"、"佛教"來教示後人,因儒能治世、道能治身、佛能治心的原理,立意高遠,內容積極向上,催人奮進。
振成樓門聯"振綱立紀,成德達材"和內環樓引用明朝忠臣海瑞名句"幹國家事,讀聖賢書"是遙呼相應的。教育後人爲了國家的綱紀,一定要培養出有德才兼備的人才來,所以要認真讀書,讀好聖賢書,爲國爲家做好事。
大廳的四大石柱聯句"振乃家聲好就孝弟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百善孝爲先,爲了家族聲譽,首先家庭要和睦,尊老愛幼。客家人有優良傳統"父母不孝,拜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的教誨;爲人不但要孝順父母,兄弟和睦外,凡是老人都要尊重;不論大小事業要成功,都得靠勤勞省儉,因爲有勤不儉成不了事業,有儉不勤也不行,坐吃山空,只有勤儉結合事業才能成功。"能不爲憂患挫志,自不爲安樂肆志;;在宮無償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 (償指貪,金指分) 。
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 不可能會一帆風順的,人的一生中總是會碰到有波折的,但要居安思危,告誡後人不要爲"憂患"而喪失志氣,"憂患"能激勵人生要勤奮,能使人生存發展,如過分貪圖安逸享樂則會使用人萎扉淪落,告誡後人要正確對待人生,並告誡後人如有才能、會當官的莫貪財,做人切不可貪心,該賺的錢該賺,不應該得的財一分不要貪;在使用金錢時,該用的用,不該用的一分錢都不應該花費,做到"當官不貪財, 有錢不浪費"的原則。
樓主人同時還引用《金綱經》句"言法行則,福果善根"八個大字在大廳正中牆面,作爲樓主人的"座右銘",教育子孫後代不論在任何時代,做人、做事、講話、行動都要遵規守法,要做好事、做善事、不得做壞事,會有因果報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 時間未到,爲善最樂,立身處世,確保家族永昌,可見樓主先人的良苦用心。邊旁還引用康熙年間進士,經濟學家"惠士奇"之聯句"從來人品恭能壽,自古文章正乃奇"。爲人必須要注重人品道德,你要受人尊重嗎?首先你要先尊重別人,不但要做到家庭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和氣生財啊! 這也符合當今社會所提出"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大廳左側牆面有清末進士,1918年曾任福建省省長胡瑞霖的"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的聯中,以物易人。有人說他引用了春秋時期流傳的故事。據說當年有一小孩名叫"倪寬",生在農村,因家道貧窮,但勤奮好學,想要讀書,但父母貧窮無法上學堂,每日只好跟隨父母親到田間耕作,借書攜帶到田頭,每在工間休息時,認真看書,熟讀精思,克苦耐勞,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成大器,長大後成爲國家的人才。"帶經耕綠野"成爲了一心勤學的典故,教育後人要不怕貧困, 窮則思變。要有"竹"的精神,不怕春雨、夏酷、-秋霜、冬寒,依然青綠而野,節節高升。
在右側牆中有清代雙狀元"夏同和"的聯句"春托風生蘭知領未,靜無人處竹亦欣然"的槌聯中,也同樣稱讚竹的高貴。在人們的心目中,蘭花是高貴而且清香的,但問蘭花:沒有春風的吹拂,春雨的滋潤,你能會有高貴和清香嗎?你的高貴和清香能經得起秋霜,冬雪嗎?而"竹"在深山密林中,不論春雨、夏酷、秋霜、冬寒,但都是依然挺拔蔥綠,風吹泰然。而"蘭""竹"之比對,不是更能激發人們的聯想嗎?
在陰井側門中 還有樓主人撰句請張大千的老師李瑞清先生書寫的"振刷精神擔當宇軸;成些事業垂裕後昆",要求後代子孫亦要知樓主先人之志,時時要保持良好的思想品德,時常要洗刷肮髒的思想,保持清淨的頭腦,要胸懷大志,放眼全球去擔當宇宙之軸,如若大事做不成的人,小事業一定要做些給後人紀念,切不可做大事做不成,小事又不去做,刷即洗刷、刷新之意。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勉勵子孫畢生要"振作",時時要"努力",終生奮鬥不懈,爲國爲家。
在後廳爲"觀音廳" ,在觀世音菩薩神座兩旁聯是"振刷精神功參妙諦;成就福德果證菩提",橫聯是"觀自在",爲樓主人自我反省所在。樓主人教育後人使用"三教"法,"儒教"、"道教"、"佛教",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合三教取法乎上,少戒色、壯戒鬥、老戒得,綜一生克己爲先,連"浴室"也寫上"澡身、浴德"。意教後人不論男女老幼經常要清洗身體上的汙濁外,更要經常洗腦,注重德。
統觀振成樓中的所有聯句,有一個明確的宗旨,都是旨在體現《易經》中以天地爲法則,確立人生規範,勸勉人生應自強不息,造福社會的思想,樓中的聯句,不但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看出樓主先人在教育方面的遠見卓識和良苦用心,這些楹聯撰句,也是我們客家的文化,不但不受時代所限制,而且對現實和將來都能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5 23:37 编辑 ] 阿耕的書寫到:
2008年2月26日,是一個讓我難忘的日子!這天,我接待了一位神采奕奕、笑容滿臉、風趣幽默的客人,他就是原外交部部長李肇星。
我興致勃勃地爲他講解土樓,介紹土樓建築的奇特,細說土樓文化的內涵,他很有興致地聽著,當我講到土樓客家人向來崇文重教,振成樓的家族先後培養出了40多個大學 生,而且大部分還是專家教授時,部長問我"他們都是愛國的嗎?我肯定地回答"都是愛國的"。 "有具體表現嗎? "部長再問,我回答"有”,"部長很有興趣,又問:"表現在哪里呢“? 我回答:"比如我的祖先未建土樓先建學校,1903年我的祖父林仁山就獨資2萬光洋建造了一座學校一一日新學堂,校門對聯是‘訓蒙心存愛國,爲學志在新民',這副對聯教育啓蒙我們客家子女從小就要心存愛國思想,認真讀書,一定要做一個愛國愛家的人"。部長聽完後笑道:"很好!還有嗎"?我說:"還有,土樓客家人有一個傳統,凡是生小孩的胎盤,都必須掩埋在廚房的門後面,這叫種胎盤,待小孩長大後,即告誡他,將來不論有多大的富貴,哪怕走到天涯海角,千萬別忘記,這裏永遠是你的根,一定要愛國愛家"。部長又笑著稱讚"很好"!
臨走前,部長送我《李肇星詩百首》書一本,並親筆題字"林日耕常委雅正一一日日耕作爲祖國,李肇星"。
這是一件珍貴的文化禮物,它連同部長夫婦與我在振成樓前的合影成了我的珍藏品。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9-8-6 00: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