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 发表于 2009-4-1 13:05:19

李文固就一流氓。

李文固和他家小母牛的故事,李文固和他姐姐的故事,我想在梅州的老小孩一定听过吧。
其实,我一开始接触李文固的故事,都是从李文固的黄段子开始的。李文固兽交,乱伦,调戏妇女的事迹传遍梅州的乡野,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有半大的放牛娃在绘声绘色地给我开荤,听的我面红耳赤。所以,我那时就认为李文固就一流氓。还好,李文固从不打灰鸡。

只是后来,李文固“正面”的事迹才慢慢地传到我的耳朵,李文固在我眼中也从一个流氓变成一个机智的才子。但李文固给我一个先入为主的印像就是,一个比较有才的流氓。也许有人与李文固有仇吧?故意嫁祸与他的?

现在我搜遍互联网,也找不到关于李文固的黄段子,不知有那位能够录上来让我们开心一下? 想当年,没有互联网,黄段子不好找,只好听放牛娃讲黄段子啦,真可怜呀。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对李文固那活儿的能力犹如高山之水非常之敬仰。

伤城 发表于 2009-4-1 14:44:42

我好像没听过他的黄段子,小学三年级时班主任生小孩,高年级的一个老年教师来经常来给我们讲李文固的故事.也就是"李文固打斗聚" "李文戏弄老师" "李文固偷桔子"等几个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14:51:45

是李文古,不是李文固.
据说有人在他的墓碑上把"古"字凿了个圈,后人误以为"固"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9-4-1 16:24:49

有一半以上是有些黄的。

即使现在经过文人加工的,多少还有些痕迹。

我回忆一则少儿不宜:


文古出游,见有农家少妇割草,色心发,欲伺机戏之。窥少女行来,遂藏身于秆草,取一空蛋壳罩其阳物。少女前来,见秆上有蛋,喜,前往捡拾之。孰知,取下者乃一空壳,唯见壳下臊根昂立,妇羞愤难忍,怀恨在心,怒骂过毛绝代而去。

他日,文古视少妇又来,计上心来。复取蛋壳一枚,置于秆端。少女前来,察蛋,忆往日之羞怒,遂举镰横劈蛋壳,岂知文古已套上铁棍,妇使力,手臂震颤。文古藏身谑笑。

幽壹 发表于 2009-4-1 16:28:08

呵,我没听过李文古的故事,,,

level 发表于 2009-4-1 21:55:12

不知是何许人物..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10:44

原帖由 level 于 2009-4-1 21:55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是何许人物..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964b2e4e7841d0d9d1c86ad6.jpg
 李文古,又曾称李文固,其实从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汉族,系明末清初梅县丙村(今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其故居尚在,坟墓也还完好,葬于今丙村镇福寿管理区神宫坑笔架山腹地,碑文尚清晰,墓碑正面刻文是:"十一世祖考人天庠道醉仙文古李公之墓"、"妣慈惠稀三寿李母郑孺人"。左刻:男霞彩,孙又龙、又凤、又明、又麟;右刻:曾孙儒兰、京兰、炯兰、惠兰、宽兰、挺兰、敏兰、恭兰、广兰。下署:"二十一世孙信章、成章、谨章等立"右边署"明国十五年(即1926年)丙寅岁春月吉旦重修。"还有"地师镜明古先生主扦"字样。
  从上述可见,"民间传说"谓"李文古无后代"之传说讹传,真实情况是李文古有一子、四孙、九曾孙,传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还有二十世孙信章、成章、谨章为他重修坟墓。据说李文古后裔多出外,与在故居的亲房失却联系。原传说中谓"李文古的老婆早死了,李文古还有祭妻文"但从墓碑上看,李妻为郑氏"稀三寿",就是说死时已有七十三岁。那么,很早"死"的老婆是真是假?抑或墓碑上的"郑孺人"是后续之"弦"?这都有特于考证。李文古在世的年代是明末至清初,但具体的生卒年月不明,若按清初顺治元年(1644年)可"考秀才",起码已十五六岁;若按他老婆(郑氏)的寿年(73岁卒)计,则李文古卒年享寿当不低于其妻,那就是终年应有75岁左右,约逝世于清康熙四十四、五年(1705年前后)。但是,如果李文古先卒,其老婆后卒,那又当别论了。
  总之,有关李文古的真实情况,除有故居和墓碑文尚可参考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文物可证。从有关他的种种故事传说来分析,可知他是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物(如"三戏先生"、"三戏村姑"),又有民族气节的人(如"三戏李二何"和"三戏学台")。同时又是则正不阿的人(如"三戏贪官"等),也是个风趣诙谐的人(如"三戏白食客"等),还是个非常好胜和善于报复的人(如"三戏叔母"、"罚背磨石"等)。
  李文古的故事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诙谐风趣、寓庄于谐的故事,生动、形象、古怪。作别人想不到的事,说别人说不出的话,听了令人捧腹、一听难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胫而走,由梅县传遍全梅州,由梅州而传至闽粤赣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甚至有些地方,不是李文古的事,也套在李文古身上。这说明,李文古对民间社会的影响是很深广的;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间文化的精华。
  现就有关李文古的精彩故事,编录如下,以飨读者。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6757.htm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19:49

三戏先生
  "天有两个'矢忽'那么高"
   话说程乡县(今梅县)丙村堡梅花村,有个出穷的农家孩子,叫李文古,自幼聪明伶俐,又肯动脑筋,话说做事都比一般孩子古怪,十分机智。但因家穷,到七八岁才进私塾(私家学堂)读书,他每上一课,过目不忘,乘下的时间便偷玩耍,因此,常被私塾先生训斥处罚。文古心中不满,闷了一肚子气,有心要找机会气气先生,偏偏这位先生又是个不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常常邀人打鸟、打"斗聚"等。李文古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有了个主意。
  一天, 先生叫大家一起背诵《人之初》,李文古乘乱编造,背道:"人之初,性本善;狗驳家,滚滚战……"先生一听,不对,像是李文古的声音。于是叫大家停读,专门叫李文古背,文古一气呵成,只字不漏不错,先生无话可说,但过后又叫李文古去训话,说:"李文古,你人虽聪明,但爱捣乱,我要求你们要做到一、二、三都忘了!"文古一听 忙道:"先生,我那条忘了?"先生说:"没忘?那好,你说给我听听!""好!"文古忙接口诵道:"一、一、 一,先生教涯打'禾毕';二、二、二,先生教涯打'斗聚'……"先生一听。正打痛了自己的"烂脚",气得大呵一声:"你说什么?!"文古不慌不忙问道:"先生,不是这样吗?"先生更气,又吼道:"哼!你真不知天高地厚!"李文古一听,镇定地问道:"啊!你问我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这我知道。"先生一听莫名其妙:"什么?你知天有多高?好,那你说给我听!"文古说:"我知道,天有两个矢忽(屁股)那么高!"先生斥道:"岂有此理!"文古忙解释道:真的,我妈给我'摒屎'(大便后揩屁股)的时候,总是说我'矢忽'拱到半天高,我一个矢忽就半天高了,若两个矢忽就顶天了么?先生听了啼笑皆非。自此以后就不敢随便刁难李文古了。
  "食屎"的故事
  先生自被李文古气过之后,虽然不敢随便训斥刁难李文古了,但他对李文古总是另眼相待,学堂内凡有什么不好的事,都怀疑"总是李文古做的。"一些学生多是有钱子弟,见李文古是个穷小子,总想借故欺侮他,还扬言要捉李文古(灌屎)。先生听知此事,也不及时教育劝导 。
  李文古心中很求服气,有意报复一下,便想了个"先发制人"的妙计。有一天,李文古回到家里,炒了一筒黄豆,用舂臼舂成粉末,再把蒸熟的黄内番薯剥皮捣烂,将黄粉与番薯一起搓成团,用竹筒挤出,堆在大碗里,上学时,偷偷的放在先生的火厨内。当先生打开厨门时,一眼看出,见碗里有一大堆"屎",急忙捂着鼻子倒退了几步。心想:这种事总是李文古才做得出来,但不敢硬说,便立即叫齐全部同学来责问。个个学生都说"不是我屙的"。唯独李文古一言不发,故作惊慌。先生和同学一看,便一齐说:"一定是李文古!"李文古吱吱唔唔说不出话来。先生问众学生:"这事要怎么处置?"那几个早先扬言要捉李文古灌屎的学生,马上答道:"是谁屙的叫谁吃掉!"文古忙"讨饶"道:"先生我以后不敢了,饶我这一次吧!"但大家都说:"唔做得!一定要吃掉!"于是,李文古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端起那碗他做出来的"屎",就吃起来,人家见他真的吃起"屎"来,都一哄而散了。那知李文古吃得又香又甜呢。其实这是李文古的诡计,好戏还在后头呢!
  过了几天,李文古真的装了一堆屎在碗里,乘人不备又放在先生厨子里。先生一见,大为发火,马上找李文古,要他再吃掉,李文古一定,马上嚎啕大哭,连声否认。他对先生解释道:"先生,你也不想想,屎也不是真的好食的,我上次食了,至今想到都还会呕哩,怎么还敢做这种事!?"先生细想,也确有道理,但问问其他学生,又没个人承认。这怎么处置好呢?先生想了许久,道:"哼,你们都不承认,这屎总不是我屙的,就让你们人人吃一口吧!"李文古忙道:"要食让他们食,我是不吃的。"先生道:"对,除李文古之外,每人食一口!"先生这么一说,个个学生都吓得脸色转青,哭着求情。这时,李文古又出来做好做歹说:"先生,我看屎是不好食的,就叫他们每人闻一闻吧!"结果先生也就照办,叫每人闻一遍,弄得好几个学生当场大呕一场。只有李文古躲在一旁暗暗偷笑。心里想:"哼!看你们谁还敢捉涯灌屎么?"事后大家也知道了底细,再也不敢欺负李文古了。这就是所谓"食屎"的故事。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20:21

看谁落塘
  自发生"食屎"的故事,先生表面没话说,暗中却恨死李文古,还与人说,总有一日要"掂李文古落塘,浸醒下来!"谁知,这话又让李文古知道了。这虽是个吓他的话,但李文古自那以后,少不了遭鞭打、训斥。心想:你老先生不会做人,就难怪我'做鬼'了,你想掂我落塘,哼,看谁落塘?
  于是,李文古又找机会先发制人,报复先生一番。李文古注意观察先生的日常行为,他发现先生有"屙夜尿"的习惯,而且又懒到学堂背的厕去屙,而是在学堂门前的塘坎上屙屎。因为怕跌,屙屎时便抓住塘坎上的布惊树。李文古看到这些情
  况,心里便出了一个"诡计",他乘无人之机,先把那个布惊树连根挖出,然后又放回原处,用土打实,不露痕迹。晚上藏身在隔池塘不远的阴暗处,单等先生出来屙屎。直等到半夜时分,忽听得学堂门响,果然先生又出来屙屎。李文古见先生刚起身时,突然把一块大石头掷进池塘,先生受此一惊,慌忙伸手用力猛抓布惊树,没想到连人带树"咚"的一声滚落塘里去了,塘坎又高又滑,弄得先生开口乱呼"救命"。这时,李文古才装作闻声而来。先生一见是李文古,忙叫道:"是你呀,快,拉我一把!"文古装作惊异道:"哎哟,原来是先生,你怎么会落塘呢?"先生谎骗道:"哎,天气热,睡不着,出来行凉,不小心挫到塘里来了,"李文古"啊"了一声,便身手来拉,几次快拉上了又松手,弄得先生似落水狗似的。最后一次才用力拉上。这时,李文古才故意问道:"先生,在塘里浸一浸是什么滋味呀?"先生不好意思地忙说:"哎,别提了……"从此以后,那先生连刁难、惩罚学生的鬼主意都不敢不想了。
  评论:"李文古三戏先生"的故事,是发生在明末。距今三百多年了。那时的塾师对学生的教育是"灌注式"又施以体罚,故师生之间常常有对立情绪,师不善教,造成生不易受,故有此事发生。然而,少年李文古的聪明机智,用来对付自己的先生,也未免太过分了。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20:42

三戏学台
  李文古"三戏先生"之后不久,正值明清鼎革,他因不满异族统治,放弃仕途,玩世不恭。为了逃避清朝科举,他曾故意三戏学台,使自己落榜,传为一时之佳话。
  “毕叭声,其鲇乎?”
   话说,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照样开科取士,从县考童生取秀才,到省考秀才取举人(称乡试),到京城会试考进士,直至殿试点翰林、考状元、榜眼、探花,都照明代科举之例。此时,因是满族人当皇帝,旧时由于受大汉族主义思想影响,汉族人都不愿为满清皇朝当官,不愿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李文古也是个民族气节观念很强的人,内心不服异族统治,所以不愿赴考。但清朝政府(中央朝廷)采取了强硬措施,凡合年龄的人非参加考试不可,否则当作"反清"论处,轻则处罚,重则杀头。李文古面对这种情况,觉得进退两难,赴考是违心愿,不赴考也难于下场。因此,他想了一条妙计:"考就考,但不能考中。"这样才可"两全其美"。于是,便"毅然"参加科考。
  这次参加县州考秀才,学台(主考官)是姓严。李文古便胸有成竹。考试的题目是《王立于池上》。李文古下笔成文,但却在文末加了一段话:"砍南山之竹,钓北海之鱼,非鲤也,非鲫也,毕叭声,其鲇乎?!"(鲇,谐严)。那严学台看到李文古的试卷时,觉得文章写得实在好,内心非常高兴。但当他看到最后那段话时,就皱起了眉头,他看出是李文古故意影射污蔑自己,便将他落选。其实,这正中了李文古的下怀:既赴考,又不要选中。
  "典出敝乡"
   不久,三年一考的科考期又到了。李文古不得不又去参加考试。这次的试题是《网罟以时入污池,则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深林,则林木不可胜用也。》其意思是:"经常持网下江河,则鱼鳖食不完也;经常持斧入深林,则林木用不完也"。李文古很快做完文章后,又故意在文章末加了一段话:"鳄骨大潭,广聚鱼虾之所;铜鼓大嶂,宏开林木之场......"学台一见此文不知出自何典,不敢轻易取录.放榜之前,特地召见李文古,问道:"你文中'鳄鱼骨'、'铜鼓'两句典出何处?"李文古笑道:"典出敝乡!"(其实李文古家乡梅县丙村,正是面对鳄鱼潭,背靠铜鼓峰)。那学台听了哭笑不得,只好把李文古再次落选。
  "古之人,古之人"
  李文古二戏中,虽使自己次次落选,但凡届期考试,还得再去。这一次考试,题目是《古之人,古之人》,李文古一见此题目,心中就有了主意,他一字不写,待学台巡场时,他突然站起来。高声问道:"宗师,今场试题是'古之人,古之人'《四书》中有两处提到'古之人,古之人'不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还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就做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就做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若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做为后者'古之人,古之人',那是错了;若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生员做为前者'古之人,古之人'那也错了。'古之人,古之人'是前者'古之人,古之人',还是后者'古之人,古之人'?请宗师明示。"
  这一问引得满堂考生都捂着嘴巴偷笑。学台茫然,不知所措。便道:"随便"。李文古便在试卷上写上"随便古之人,古之人"。因此,又一次落选,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评论:李文古自幼重民族气节,为了使自己考不中秀才,免得将来做清朝的官,他煞费苦心,自求落榜,故有"三戏学台"之举。弄得主考官啼笑皆非,怒而钩笔,这就正中了李文古逃避为清廷做官的意愿。妙哉,痛快!)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21:08

三戏白食客
  "先生好大块"
   李文古,因不愿做清朝的官,无意仕途,玩世不恭。在三戏学台之后,在家闲住。他家附近,有间私塾,私塾中有个先生,为人悭吝,被人称为"啮鬼",又贪馋好食,大家都对他很反感,给他起个外号叫"白食客"。这个白食客,着实讨人厌,不管附近那家有餐好食的,他总是不请自到,为人又刻薄。李文古不知被他白食过多少回,心里也对他感到讨厌,心想,一定要巧妙地对他进行教育一番。
  有一次,李文古跟一些人闲聊,提起这位先生的德性,大家都说:此人嘛,真是"马尾串豆腐_提不得!"有人对李文古说:"俗话说,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我们的本份。但是,对这样有失体面的又不自量的人,道在何处,严在那里?!不仅不能成为众学生之道范,反而会为师不尊,教坏子弟,应该教训他一顿才是。"当时,大家就委托文古设法行事。
  李这古在众人窜掇下,只好答应了。但怎样去"教训"先生,却确实是费人心思。李文古回到家里,一夜深思熟虑,他想到先生平时会餐,不但白食,同时又贪馋,每一样菜出桌,他总是次次捡大块的吃。人问他何不捡小块的吃,他说:"先生是好大块的。"李文古想到此处,便想到先生在学堂下养有一条白毛小狗,大概有八九斤了,于是一场"戏"就开始了。
  第二天,李文古约了几位朋友,主到去到"白食"先生那里,眼看那先生还在那里阅卷,文古就叫朋友玩"把戏"去了。待那先生一停笔,李文古就迎上前去对他说:"喂,先生,今晚天气寒冷,我们来打个'斗聚'吧!?"先生一听打"斗聚",心里就痒痒的,忙问道:"打什么斗聚?"文古道:"天寒食狗肉,暖身又有补!"先生一听,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急道:"那来的狗肉呀?"文古道"我的朋友早笼来了!"说罢就招乎同伴,将狗崽掂前来。先生在朦胧灯火下一看,这狗崽一身乌黑,又肥又大,也没细看细想,忙道:"好啊,是焖好,还是炒好?"李文古道:"随您便吧!"先生道:"那好,就焖吧!"于是,就由李文古的朋友动手去宰了,一窝狗肉焖得又烂又香,又加喝酒,一直吃到半夜。但是,那先生着实没吃到几块。当他一挟起大块狗肉时,总是爵不烂下不了肚,嚼了许久不允吐掉,偷偷放在一边。李文古看到后,不声不响,诈作小解,将先生那块狗肉洗净后又放在碗里,那先生一见大块狗肉,又抢快挟来,结果还是嚼不烂、吞不下。当大家把全部狗肉吃完后,白食先生还在嚼那大块狗肉。先生不解只好叹气道:"咳,这狗肉也怪,若说它不熟,又这么'脱佛'(核),若说它熟,又总是嚼不烂。"李文古与众人听后,明知原因,但哭笑不得。原来是,文古知此先生"好大块",故意做了"手脚",将雏狗的生殖器先行割下,里面放进一块狗骨头,待全部狗肉焖至半熟时,才将此块"狗肉"放下去煮,结果是"熟而不烂",而先生是"好大块"者,便每一下箸都专挟这块。"这是先生所不知道的。
  "以后不要空心肚赴宴了"
  "白食客先生"上了李文古的当,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凭着他的"本能",又在好像人家白食了不少。李文古听了,心里很不满意,非要耍弄他一下不可。有一天,文古对白食先生说:"明天是端阳节,你就不要烧火煮饭了,到我家吃个饭吧!"贪馋的先生一听,马上应道:"那敢情好,什么时候去?"文古道:"最好是临昼来吧!我做好菜饭等您!"一言为定。第二天,过端阳节,李文古提早就吃了午饭,钻在被窝里睡着了。临昼时,果然那先生来了。文古忙起床招呼,先泡了一壶特别酽的茶给他喝,随口说道:"先生您 先喝茶,我到厨下去!"
  先生以为他认真准备,便道:"好,我先喝两杯茶!"文古一进厨房便很久没出来,那先生在小厅里喝茶,听到厨下切菜的刀声,又听到热锅着冷水的"嗟嗟"声,以为李文古在认真做菜,准有一顿好吃的啦。于是又耐着性子多喝了两杯浓茶。可是,李文古却一直不出来叫吃饭。大概已过了中了,这时先生感到肚里咕咕叫,接着头有点晕,冷汗也冒出来了。原来是过了当午,"空心肚"喝了这么酽茶,发"茶醉"了,顿觉着晕眼花,手软脚倦,冷汗不止,只想呕吐,那还有心想吃饭呢!李文古听得先生"哎哎哟哟"的声音,才赶忙出来叫道:"先生,好吃饭了!"一看先生那副模样,忙问道:"先生你是有什么病吧?我送您回去,请医生看看吧!"先生不知说什么好,随便由李文古扶着回到私塾里去。待李文古一走,先生忙起身想到厨下吃冷粥,,抬眼一看,桌上有纸一包,附一字条:"先生,以后不要空心肚赴宴"。拆开纸一看,是白糖约一两,忙用来捞冷粥吃下,躺了一刻,茶醉也就解了。过后冷静一想:"咳!又上了李文古的当!"
  "要食洗锅水才能好"
   白食客一连上了李文古的两次当,贪馋的性儿才稍改了一些。不过,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老馋客有付老不知羞的脸,他始终改不了白食人家的性儿。李文古心想,你一个先生为人师表,本应受人尊敬;可是,你却一味贪馋,没个师尊的样子;若将来当了官儿,不变成贪官污吏才怪呢。今天,我非教到你改了劣性不可。于是,文古又在动着脑筋。
  一日,李文古到该私塾去玩,正逢先生在喝酒,文古忙对他说:"先生,你还有酒吗?"那先生一听就不好气地说:"咳,你年纪轻轻的,想吃酒!先食洗锅水就好食!"李文古一听,心头一怔,正好记上心来,也不答话,转个身偷偷地将个大饼放在先生的灶头角上。那先生回厨下洗碗,一看灶头角上有个大饼,口水就流出来了,拿起一看,圆圆端端的,拗开一闻,香香甜甜的,馋性一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就吞下肚里去了。谁知,这又正中了李文古之计。待他大饼则吞下肚,李文古忽然紧张地跑回来,在灶头四周乱找,不见有什么东西,便忙问道:"先生,你入厨房时,有没有看见灶头角上的大饼?"先生道:"那有什么大饼?!"李文古装着惊慌地自言自语道:"坏事了!坏事了!一个大饼不要紧,若是被人误吃了,老命就收了!"先生一听这么说,顿然感到不妙,忙问道:"文古你说什么?"文古道:"哎,我那大饼是用来毒老鼠的,里面放有香甜味的老鼠药!"先生一听,惊得满脸变色,忙问道:"那若中被人误吃了怎么好呢?"文古道:"那就死命一条!"贪馋的先生真是吓昏了,又急问道:"难道就没办法救了吗?"文古道:"救是恐怕有救,只是那药难吞哪!"先生问道:"要用什么药?"李文古道:"要是老鼠吃了这毒药,吃些洗锅水就可救活。人呢,我想也怕可以。"说完就匆匆离开厨房,躲在一角暗观动静。
  那先生听过李文古的话,也不知是真是假,一想到毒饼,就似觉肚子里隐隐作痛,惊得冷汗也沁出来了,为了救命,管他呢,洗锅水嘛,方便,拿起水杓,就往潲水缸里舀起半杓,一昂脖子咕咕地灌下肚去,那洗锅水又馊又酸,刚一下肚,就"呵呵"地呕出来。李文古却在一旁暗暗偷笑。那先生一个晚上没睡好觉,认真想起来,才觉察到又是李文古造的孽。但仔细反想一下,也觉得每次都是由于自家贪馋惹祸,作为一个老师,也确实不该如此。从此以后,那先生才正真痛改前非,认真教书育人,逐渐受到人们的尊敬。
   评论:传说,李文古一向最鄙视贪官和贪白食的人,并把他们视为"同样的货色",认为非好好教训他们一顿不可。"三戏白食客"的故事,也许正是这种思想指导行动的产物。但在下认为,由贪食进而成贪官者,诚然有之,务宜告诫,但并非人人尽然。对于一般贪食者,可善意规劝。文古先,又何必非如此戏谑人家不可!?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21:45

三戏村姑
  李文古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但觉得文化知识总还是要学,因此,在家中坚持自学,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但日子久了,读来读去几本书,也逐渐感到厌烦,便不时偷偷溜出门来,找一般朋友闲聊玩耍。一次,谈起下村"难惹"姑娘的事,李文古一听就感兴趣:"难惹是谁?为什么大家都对她这么关注?"原来,这个姑娘也是有名有姓的的人家妹子,年方十六,豆蔻初开,如花似玉,她长得五官端正,苗条身材,鹅蛋脸子,腰细嘴小,有道是:"黄蜂腰,鲫鱼喙,十人见到九人爱",因此,只要她一出门,上村下村的小伙子都眼斟斟的看着她,真是想得垂涎三尺。可是,至今尚无人敢向她家求婚。她的父母也感到难过。常言道:"猪大把门风,女大羞相公。"这么标致美貌的姑娘,为什么没人敢求婚呢?原来,她是个性情刁蛮、泼辣之人,谁要是惹上了她,准会"猫抓糍吧难脱爪",弄得你骑虎难下。为此,被人起了个花名,就叫她"难惹",又把她比作"带刺的玫瑰",好看不好摘。"原来如此!"当李文古听清这般情况之后,心里便想:"哼!什么难惹,我偏偏要惹她一下!"这时,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看,就是李文古也无法惹她!"李文古一听劲头就来了,忙说:"谁说我不敢惹她?!"众人说:"你敢?!"文古说:"敢又怎么样?"有个人说:"我们跟你打个赌!"文古问:"怎么个赌法?"年纪较大的同伴说:"等下,'难惹'就会挑着柴鲁打在这路上过,你惹能跟她亲个嘴,我们今昼请你吃饭,若是惹不到她,亲不到嘴,就由你出钱请我们吃饭。敢不敢?"李文古说:"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们就去买好菜来吧!" 
  同个个姑娘个嘴
   李文古跟大伙打了赌后,就提出自己的要求。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在这拦路,要看我亲嘴也要隔远点看。人家还怕羞呢!"大家就照办,退到屋门口去。不久,就见"难惹"等一阵姑娘,挑着柴鲁,从山坑门口出来。李文古按大家的交带,"难惹"总是带头行的,是姑娘中最漂亮的,李文古眼见这群姑娘越走越近了,他便赶快走到姑娘必经之路的柑园边等着。那时,正是柑子将成熟的季节,也正是农村妇女们割八月鲁的时候。不一会,姑娘们挑着柴草来到柑园边。李文古举眼一看,果然是那最漂亮的"难惹"走在前头,文古连忙拦在路是央道:"你们慢点走,我正有事要找你们哩!""难惹"带头把鲁草担放下,问道:"什么事?"文古道:"我的柑子被摘了许多,有人说是你带头偷摘的。"难惹道:"那有此事,你莫胡说!"文古道:"你也不必拗,让我搜搜身就知道了。""难惹"见李文古象个不懂事的少年,也只好勉强依了。于是,文古从"难惹"身上摸起,一连摸了七八个姑娘的身,,却没有搜到柑子。"难惹"道:"怎么样,你硬说我们偷了柑子,真是冤枉好人!"文古又说:"咳,没搜到,不等于就不是你们摘了;你们也没这么傻,我想,定是被你们吃到肚里去了!""难惹"道:"你又胡说!我们那里吃过柑子!?"文古说:"不要急,你们有没有吃过柑子,我是查得出来的。""难惹"道:"怎么查法呀?"文古道:"要是吃过柑子,嘴里就有柑子味,一闻就知道;要是不让我闻到,就准定是你们吃了。"村姑们一听要让人闻嘴,个个面面相觑。"难惹"见状,对同伴说:"闻就闻吧!莫当作真是被我们摘来吃了!"于是,李文古便又从"难惹"开始,一个个嘴对嘴的让他闻了一遍。然后,才让他们走。
  李文古的同伴们,在隔远偷看着上述的一切情况,都以为文古真的摸了姑娘的胸,亲了"难惹"等的嘴。一场打赌,李文古胜了。
  "打臭屁的人东西丢了"
  李文古一戏村姑后不久,有一次,跟许多人一起过渡船。天气又闷又热,渡船又撑得慢。正在大家感到难捱时,忽然有人放了个臭屁,恶气熏人,实在难受。众人都埋怨那放屁的人,议论纷纷。有个朋友细声对李文古说:"你若查得出是谁放的臭屁,我请你到圩上吃饭。"文古道:"那好你就等着认人吧!"
  渡船靠了岸,从人陆续上了岸,只有李文古和他那个打赌的人,故意留在船上。李笑古忽然对那人道:"放臭屁的人我已认出来了!"打赌的人道:"你讲鬼话!人都走了!"不信你就听着,我一喊,他就会应的!于是,李文古向着岸上人群大声喊道:"嗳,刚才放臭屁的人,你的东西丢在船上哩!"话音刚落忽见一个大姑娘回过头来,急忙应道:"我没丢东西啊!"这一来,大家都知道放臭屁的人就是她。
  可又谁能料到,这个姑娘正是"难惹",真是"冤家路窄"。这李文古无意之中又戏弄她一次,也不知她有没有认出李文古。
  尿急了有药方
  又一次过渡船,李文古正巧又遇到"难惹",那"难惹"也认出了是李文古,心里想要报复他。上船的时候,她故意打个趔趄,撞在李文古怀里,手里掂着的肥猪肉,把李文古的新长衫搞得尽是油腻。李文古猜到她是故意作弄人,心里又打了鼓,准备伺机回敬她一下。
  那时,天旱水浅,船撑得慢。李文古偷偷扫视一周,见"难惹"坐在船尾,心情焦躁,坐立不安,东瞧西望,脸色铁青。心想,她一定是尿鼓得急了。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转过身故意大声对同伴说道:"咳,今日上圩,得到一个治尿急的良方。"有人问:"莫讲鬼话,治尿急还有药方?"文古很正经地答道:"真个,我刚才就试过,很灵,尿急了,拿一根草梗往鼻孔里搔了搔,尿就回去了。"
  "难惹"一听,正中下怀:我不妨试试。谁知草梗往鼻孔中一捅,鼻子发痒,狠狠的打了个喷嚏,把憋着的尿都沁出来了,十分狼狈。这时,她才知道又遭了李文古的报复。真恨他不过。于是在她心里,也正酝酿着一个报复李文古的妙计。
  "难惹"姑娘下了狠心,这一回非要好好教训他一顿不可。她抢先上岸后,又抄小路,先到了李文古家里,一见李文古的叔母就忙对她说:"伯母,坏事了!"文古的叔母一听便慌了神,忙问道:"什么事!""难惹"正经地说:"刚才在船上听人家议论论,说你侄子惹了花柳病!"那叔母问道:"果真有此事?!""难惹"道:"他若不是患了花柳病还会比我走得慢吗?"见叔母正疑虑,又接着说:"伯母,你也不想想,他也不小了;再说,若不是圩上有什么迷着他,怎么会有书不读,有秀才不考?"叔母听后,忧虑重重,忙道:"那怎么办好?""难惹"用了心计,装作正经道:"我听老辈讲过,患了这种病,要是出了一身毒血就准定会好的。"叔母道:"那怎么才能让他一身出血呢?""难惹"道:"有了。你先准备一条'荆条',等他一回到家,你就狠狠的往他身上抽,毒血不就流出来了。"叔母答应照办。
  不一会儿功夫,李文古就回来了。叔母一见,忙举起'荆棍'往他身上抽打。文古忙呼叫问道:"你打我做什么?"叔母边打边说:"你莫管,长痛不如短痛,毒血出了就好了!"文古一定,如丈二金刚一一摸不着头脑。待叔母停手时,文古已被打得皮破血流。坐下来仔细问清来由时,李文古才知道是中了"难惹"的"借刀杀人"之计,遭到了加倍的报复。只好将刚才在船上戏谑"难惹"的事说了出来。叔母也才恍然大悟。她对文古说:"老侄,这就是你一向戏弄人家的报应!从今以后,不能再象过去一那样了!"李文古忙点头应道:"叔母说的是,我一定痛改前非!"自此,文古又认真读书,后来成为当地的名士。
   评论:李文古三戏村姑的故事,纵观各事,可以看出,一是,他的"好胜心"非常强烈,凡事都认为,"我非赢你不可",尤其是在他人"打落"之下,他便非赢不可,"三戏"都有共性。二是,可见李文古确是一个"机智超人"的人物,在表面上(或说一般情况下)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要他下定决心,就一定会用尽巧思,出人意料地做到。三是可以谅解他,当年文古毕竟还是年轻幼稚,但他也并不"一意孤行",当叔母诚恳劝导后,他还是决心痛改前非。这对于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年轻人的言行,也是有一定的启迪的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22:13

三戏李二何
  上期讲了李文古"三戏村姑"的故事后,大家已知道,李文古在"戏村姑"中,最后受到她的报复,被叔母用筋棍打得浑身"出毒血"。从此,李文古下决心"痛改前非",不再故意戏弄人家。但是,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李文古,始终改不了"戏弄"人家的本性。这问题就在于"该戏与不该戏?"这回讲的是"三戏李二何",要知道,这李二何却是李文古的远房阿叔,他怎么也要戏弄他呢?这就要先知道"李二何"是何许人物,然后,才会明白李文古一定要"戏他"的道理。
  李二何,家名李士淳,是梅县松口人,与梅县丙村的李文古,属于同宗叔侄,按辈份,李二何高一辈,所以文古该喊他"二何叔"。这李二何,也不是个泛泛之辈,他于明代崇祯年间,中会试第一名进士,是为"会元",又称"会魁",殿试后授翰林院编修,后任"东宫侍读",即为皇太子的"侍读",实际是皇太子的老师。明末,李自成(闯王)的起义部队攻占了北京时,崇祯皇帝逼在北京煤山自尽,吊死在歪脖子树上,"树倒猢狲散",明朝文武百官四散逃亡,李二何见明朝大势已去,便暗携明太子潜出京城,把太子暂寄阴那山灵光寺,埋名隐姓当了"小和尚",法名"(太岁上下结构)和尚";而李二何自己呢,则仍是"反清复明"之心不死,联络了一批反清志士,在松口一带招兵买马,设卡收税,以作复明的准备。后来,所依赖之主要人物,不是投降便是退隐,李二何处于"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的情况,便退隐阴那山。其时,是清顺治年间,清室王朝大势已定。李二何见反清复明已无望,便决以退隐,躲在阴那山灵光寺著书立说,先后著有《三柏轩诗文集》和《阴那山志》行世。是时,清王朝为巩固清廷统治,便极力收买拉拢汉人为其服务,曾多次下诏李二何应诏出山做官。李二何屡接清廷诏书,心神不定;去好还是不去好?正在犹豫末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文古见老叔李二何决心难下,便乘各种场合,有意规劝李二何,不可为满清王朝办事,要"忠臣不事二主",保持晚节。这就是"三戏李二何"的时代背景。李文古所"戏"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老叔李二何,不要变为"有奶便是娘"的"唯利是图"的人;又要让李二何保持晚节,不要为清廷卖命。于是,"三戏李二何"的故事就逐渐"出台"了。
  "要汝有何作用"
   李文古是很注重民族气节的人,自动放弃仕途,不当清朝的官,甘居清贫,为村中"芸芸众生"之一员。当他知道远房宗叔李二何的矛盾处境后,心里也不好过,一心要帮助他下定决心,摆脱困境。但怎么对他说好呢?阿叔毕竟是阿叔,自己是后辈,当面直说规劝,实难开口;不说呢,又觉得问心有愧。于是,他特地搭船去松口见二何叔,见机行事。
  文古来到松口,拜见了李二何,并一同到花园中游玩。李二何是个诗人,喜欢吟诗作对,眼见园中百花吐艳,一时诗兴勃发,便对李文古道:"老侄,我许久没吟诗作对了,今日春光满目,百花争艳,实在喜人,我俩不妨对个对吧!"文古道:"不错,那就老叔出个上联,让小侄对下联吧!"二何说:"好吧!"于是,出了个上联:"香花不艳,艳花不香,牡丹花又香又艳。"李文古一定此联,忽然想到要乘机规劝他拒绝出仕的事,没想到他还如此闲情逸致作甚对联,心中略加思索,便出口对道:"臭屁不响,响屁不臭,萝卜屁又臭又响。"
  李二何一定不乐,"咳,老侄,看你一表斯文,怎么把香花对臭屁?!"
  李文古忙于应道:"咳,老叔,如今世乱纷纷,青红不辨,是非颠倒,香花对臭屁又有什么奇怪?!"
  李二何一定,知他话中有话,令人深思,也就不便再辨了。叔侄俩怏怏地回到二何家中。文古见二何房间门角头,放着一枝拐杖,拿过一看,见杖上刻有一句话:"用之则行,不用则藏,唯我与汝相赖。"李文古看后,心中暗想:二何叔对明朝已经心灰意懒,但对清朝仍然心犹末决,不如乘机再提醒他一下。于是在手杖上加刻了这样一句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要汝有何用?!"李二何见了此话,知道文古是在讥讽自己不忧国忧民,心里着实难受,只好把拐杖扔了。
  "老叔,你要尽忠!"
  又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叔侄二人同赴宴会。李文古向李二何劝酒,举杯时话中有话地说:"老叔,您要尽盅!""尽盅"。李二何听出了李文古的"弦外之音",便举杯笑道:"老叔虽不能尽盅,但我好得很!"这第一个"好"字,指爱好,与"孝"谐音。因李二何以父母年老必须孝养,作为自己虽未能为明王室尽忠,却能为父母尽孝。这就是"忠孝不能两全",能孝也是好人之意。李二何虽能圆滑收场,便毕竟又被李文古戏了一回。 
  "清明时节两纷纷"
  还有一次,李文古与李二何一般文友饮宴,讲定要行酒令。这酒令规定:其中要有一个物件、一个古人名、一句官话、一句千家诗。违令者要罚酒三盅。讲好后,便依次行令。
  第一人说:"我有一张床,,送给张子房。张子房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第二个人说:"我有一把伞,送给曹子建。曹子建不要,为什么不要?翦翦秋风阵阵寒。"
  第三个人说:"我有一双屐,"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要,为什么不要?应嫌屐齿印苍台。"
  第四个人轮到李文古,他不假思索便说:"我有一双靴,送给李二何……"
  在坐者一听都说:"不对,李二何是现在的人,我们规定的是要古人名字。"
  李文古笑道:"李二何是明朝人,现在是清朝了,为什么不对?"大家无话可说,李文古便接着说道:"李二何不要,为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意思是嘲李二何身居明清两朝,不能为明室尽忠,对于当不当清朝的官,至今仍犹豫不决。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弄得李二何满面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但他从此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始终没再出山。而是归隐阴那山写诗著书,以终天年。由他携带来的明太子,也在阴那山做了一辈子和尚,死后,寺僧为了纪念他,特地刻了一尊"太子菩萨"佛像,供奉在灵光寺,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还由寺僧挑出来游乡,表面上说是"赐符除虫"(符上有啄木鸟图),实际上是提醒百姓不要忘记"汉家天下",因为明天――农历三月十九日,就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吊颈,明朝灭亡的日子。因此,农历三月十九日,又被众称为"太阳生日",这也是借意为了纪念明朝罢了。
   评论:李文古三戏李二何的故事,集中地反映了李文古的民族气节。他机智巧妙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场合、事物,明比暗喻地规劝自己的宗叔李二何,使他逐步觉醒,从而坚定自己的意志,不为清朝廷做官,退隐深山,终生不仕。这个"传说"不知有几成真实,便从历史事实看,明末王室的"东宫侍读"李二何,的确自归隐阴那山之后,便没再出山当清王朝的官。他在灵光寺留下的,是一部《三百轩诗文集》和一部《阴那山志》。还有,在民间流传至今的"李二何的故事",百姓们是带着赞赏的心情来传说的。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22:55

三戏叔母
  上期讲的是"三戏李二何",这李二何被李文古三戏后,仔细思虑,权衡利害,毅然决定坚决不受清廷诏命,退隐阴那山,住在灵光寺"三柏轩"著书立说写诗词,以终天年。可见该戏还是要戏。
  李文古当时还是个"单雕哥",跟阿叔一起生活,他叔父是个大好人,对李文古很好。但老实伯却偏偏娶了个泼辣妇,不但对李文古苛刻,连对老公也没点温柔,动不动就骂孤骂绝,老公越是忍气吞声,她就越以为好欺负。为此,李文古对叔父十分同情,而对叔母非常反感,早就存心要戏她一戏,既要教训叔母,又可帮助阿叔。于是"三戏叔母"的故事就接连发生了。
  偷宰鸭嫲
   李文古在阿叔家搭食多年,转眼就近成年,长得牛高马大,但除了上山打柴割鲁,以助家用之外,就是迷书读书。这时正是清朝初年,耕田人家日子不好过。文古便建议叔姆,家里养一群鸭嫲来,可以生卵卖钱作家用。本来叔姆早就有此心事,只是未曾启口,今听文古主动提出,便假惺惺地说:"哎呀,老侄,你一表斯文,满肚才学的人,怎么好掌鸭江,会被人笑话的。"文古道:"怕什么,掌鸭江光明正大,一不偷,二不抢,他人要讲随他讲!"叔姆鬼心事多,又说:"你是这般想,可是别人会以为我这个做叔姆的虐待你哩!"文古道:"我会逢人便说,我叔姆是要我读书考秀才的,是我自己要掌鸭江的。"叔姆听后才喜笑颜开的道:"那好,后圩我就叫你叔去丙村圩买几十只黄毛鸭仔给你。"
  叔姆是"一锤听音"的,凡家中大小事,她说了就算,没过三天,李文古便开始"掌鸭江"了。其实,这些"黄毛鸭仔"是人家刚孵出来的,满身黄色绒毛,一只不过两把重。如果饲养得好,也要五十天左右才可成"鸭仔"宰食,俗语云:"黄毛鸭仔凄唧凄,四十五日就好宰"。那时,刚开始打"梳齿",公的开始"打斑"。若是饲养不好,三四个月还"上不得砧",要把黄毛鸭仔养到生卵,最快也要八九个月。的确不是容易的事。小鸭仔也多毛病,最怕"西风雨",若遭上发鸭瘟,更会阿弥陀佛!李文古自动提出要掌鸭江,真正掌起来就知道苦了。
  李文古不敢马虎,服侍几十只鸭仔,真废寝忘餐。"有志者事竟成",由于他饲养认真得法,眼见鸭仔变仔鸭,仔鸭变大鸭,把公鸭选出卖钱后,还有三十只鸭嫲,这些才是长年要掌的鸭江。不久,就陆续生卵了。每朝能捡二三十只卵,装满一大簸箩,圩圩有卵卖。叔姆笑得合不拢嘴。可是,这做叔姆的也的确是太过吝啬和苛刻,尽管卵再多,也从不给一个半个文古食,连老公也休想!但她又偏要说好话。有一次,邻舍问她:"你鸭嫲怎么这么会生卵?"她说"都是我老侄掌得好。"人家又问:"你侄子这么好,那你要每日涉几只鸭卵给他食。"叔姆装得很大方地回答道:"咳呀,莫讲是鸭卵,他就是要鸭肉食,我也任他宰呀!"好,事有凑巧,正在这时李文古赶着鸭江回家,这句话给他听到了,真是感到哭笑不得。第二天一早,他便邀阿叔跟他一起到秃头坑去掌牛,他先赶鸭江走了。阿叔猜到文古定有什么"古怪",便随后赶牛去了秃头坑。
  叔侄俩先后到了秃头坑,文古就对阿叔说:"你想不想食鸭肉?"阿叔叹了口气:"咳,想就有吃吗?"文古道:"你想我就捉只来宰,今昼我叔侄俩打个牙祭。""什么?"阿叔一定就慌了神:"这怎么做得?!"文古忙道:"你怕什么,这是叔姆答应过,我要鸭肉食就任我宰的。"阿叔根本不敢相信,但心想:文古敢做的事准错不了,便由他摆布。李文古选了那只会吃不会生卵的"豚嫲鸭"宰了,用掌鸭江过昼用的饭煲煲好,这一餐牙祭,吃得叔侄俩胜过过年。第二天一早,叔姆去捡鸭卵时,照例点数鸭嫲,发现少了一只,马上问文古:"鸭嫲怎么少了一只?"文古泰然回答:"是我昨日宰了一只。"叔姆一怔:"怎么?你……"文古道:"叔姆,你不是说,只要我想吃鸭肉,鸭嫲任我宰吗?"叔姆才想起前几天自家对邻舍讲的"大话",有气也发不出,只好自转圆场道:"哎呀,文古,你要鸭肉吃也先告诉我一声呀,害我虚惊一场,还以为被狐狸拖走哩!"听,这叔姆真是厉害,火气发不出,还要射你一牙呢。
  要为阿叔出口气
   李文古巧计偷宰鸭嫲,叔姆气得半死,但因有"大话"在此,也没对李文古怎样。但对她自己的老公却怨艾在心,说他是"生死老",怎么鸭嫲被文古宰了也不知道。老公明知此事经过如何,但又不便明言,真是哑子吃黄连――-有苦难言,自此之后,叔姆对老公更加苛刻。文古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想到事因已起,心中不安。总想要为阿叔出口气。心中又敲起了暗鼓。特找阿叔商量,"如此这般"的议定一计。
  大约是宰鸭过了几个月后的一天,阿叔到山里掌牛,断夜了还不见人赶牛回家。叔姆也没问起。都快吃晚饭了,阿叔还是没有回来,过下叔姆才问李文古:"怎么你阿叔还没回来?"文古道:"我也不清楚。"都快到八九点了。阿叔还是没有回来,这时叔姆才着惊,忙对李文古:"是否出了什么事,文古,赶快同我一起去山里找一找看。"文古应声"好",就打起竹精火把到叔父经常掌牛的山坑去,可是找了一坑又一坑,快到半夜了,远近山坑都找遍,还是不见踪影。叔姆没奈何,眼泪汪汪回家了,饭也不想吃了。呆想了许久,问李文古道:"你叔平时每日都是日头落山前就回来的,怎么今日这么怪?"文古故意不言语。叔姆又问:"文古你看你叔近来有什么反常?"这一问,正中了李文古的圈套,他拍一拍脑袋,说:"对了,恐怕是......"说罢又不语。叔姆忙问:"恐怕什么?"文古不直言,却道:"若是这样,就人财两空了!叔姆一听更慌了,说:"咳,老侄,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快说呀!"文古又拐弯道:"我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傻事来,!""什么傻事?!"叔姆又催着问。文古道:前几天,阿叔突然给我讲了一个人的故事。"什么故事?"文古讲了个大略,说:"阿叔跟我讲,以前邻近有个人,跟人家掌牛因为受不起东家的气,一发火,把牛偷偷卖了做盘钱,一拔脚过南洋去了。他说,人家是给财主掌牛,受点气怪不得,我是给自家放牛都这样受气,做生做死无人思量,留在家里受苦有什么意思,所以,我想阿叔一定是跟人家学样。也卖牛做盘钱过南洋去了……"叔姆没听完,就赶快起身,忙回卧房去,东翻翻,西看看,一看吓一跳,嚎啕大哭。文古忙道:"叔姆,你哭什么?"叔姆边哭边道:"这回恐怕真的走了,你看,他平日随身对换的衫裤都叠走了!"李文古忙劝道:"叔姆别急,时间还短,阿叔要过南洋也还没上船,只要你能亲自劝劝他,说不定还能回心转意的。"叔姆放软了口气道:"老侄,这三更半夜叫我到哪里去找他?找到他又叫我怎么去劝他?!"文古见时机已到,便对叔姆说:"这样看好不好,你在家里等等看,我再去找找,看邻近做水客的家里有没有。"叔姆说:"这样也好。"文古又道:"不过,找到了又叫我怎么劝他,你要教教我。"叔姆说:"你就对他说:只要你回心转意回家过日子,从今以后我会好好服侍他,纵使牛已卖了我也不怨他,只要人回来我就高兴……"文古说:"好,叔姆,只要有你这话我就好劝阿叔了。"
  第二天一早,李文古就高高兴兴同阿叔牵着牛回来了,阿叔还果真背着一个包袄,身上穿着较新的衫裤,还穿了一双布鞋,完全是一副出门的装束。叔姆见他们叔侄俩一起回来,顿时一天云散。可是,他老公牵着牛不肯进家门。文古忙到叔姆耳边细声说了几句话,叔姆点了点头后,便忙亲自走上前去,抢过牛绳,对老公说:"老货,以前是我对您不好,从今以后我一定改。"文古接着道:"叔姆也不是糊涂人,你就相信吧,还不赶快回家!?"阿叔便回到家里去。果然,自此以后,叔姆对阿叔好多了。这阿叔心里着实感激文古的"妙计服周朗",而叔姆却一直没摸到这个"底"。 

阿端哥 发表于 2009-4-1 22:23:51

劝叔姆讨小
  自阿叔"假出走过南洋"之后,叔姆变好了。夫妻俩凡事有商有量,唯有一件事,叔姆反对,总是谈不拢。原来是,叔姆过门几十年了连个屁都没放,而今夫妻都已过而立之年,仍是膝下空虚。俗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阿叔一想到此,心里就打结,一讲讨小的事,老婆就发怒。怎么办?想来想去,还是找老侄才有办法。于是又去找李文古,这时文古已经在村里私孰教书,自己开伙了。
  当李文古听清阿叔的来意后,也很高兴,胸前一拍:"老叔,你这事就包在阿侄身上,保证叔姆会自己求你讨小。"阿叔道:"我是端真的。"文古道:"我也是端真的,只要你合拍好,这出戏,包您好看!"说罢又对阿叔如此这般讲了一通。阿叔听罢,笑眯眯地走了。但他心中总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一早,文古看见叔姆在晒衫裤,就故意上前去对她说:"叔姆,那条短竹篙不要晾衫裤,等下我要用。"叔姆也就留下了。早饭后,眼看阿叔去掌牛了,叔姆还在层里不知忙什么。李文古便拿过那条短竹篙,用墨汁记下尺寸,然后在层里逐厅逐间丈量,把尺寸记在纸上。开始量厅子时,叔姆就看到了,也没问他做什么;接着量他自己的房间;叔姆也没说什么;最后量到阿叔的房间里来了。这时叔姆心里更打鼓了,便赶忙上前来问道:"文古你量这量那做什么?"文古道:"我量一量一共有多少房产地基,将来若是无钱用,也好变卖….."文古话末说完,叔姆就发火了:"要卖也卖你名下的,怎么把你阿叔的名下也量了去?真是岂有此理!"
  李文古见叔姆发了火,他心里就乐了,忙装作凉乐的对叔姆道:"叔姆,你莫发火,先听阿侄讲几句."叔姆没好气地道:"讲什么!"文古道:"叔姆呀,我们本是一家人,我看将来也还是一家人,看来这些房产地基始终都是归我老侄的,还分什么你的我的哟!"叔姆一听,更加发火,骂道:"你莫胡说八道,我的就是我的,当年你爸和你叔分家时是写有分单的!怎么会变成为你的啊!?"文古以肯定的口气道:"咳,叔姆,你也不仔细想想,你和二叔,今年两个人加起来都快八十岁了眼下连喊我'阿哥'的人都还无一个,等你们百年之后,还不是都要我老侄来端香炉?您想,这不是始终还归一家么?!"李文古这一席话,说得他叔姆哑口无言,心如火烫刀绞,仔细想来也确实道理,若不赶快拿定主意,若将来真个无个子息,岂不变为事实。真是又气愤又伤心,不觉眼泪双流。停了许久,才对李文古说:"李文古,哼,你想得我的家产,你等着吧!"说罢气愤愤地走了。李文古阴阴偷笑,回私垫里去了。
  叔姆躲进房间里痛哭了一回,总望老公早点回来,而遍遍今日他迟迟末归,若是往日,她早已心里骂起来了。不久,老公回来了。她一见面,便没头没脑地道:"样般这么昼才回来?再不回来,层都会被人扛走了"阿叔故意道:"我有什么办法,若是有个子女,也唔须去掌牛;若在家里,三餐会煮便给你吃,还愁什么层会被人扛走?!"他这几句话,又打动了老婆的痛处,心想,"也是哩,我若有个一男半女,谁人还敢看衰我?!"于是,她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的讲给丈夫听。阿叔听了,只是摇头叹气,一言不发。叔姆一看心中又来气:"你怎么不说话,难道你也甘愿当孤老!?"阿叔道:"这有什么办法呢,你又不给我生个一男半子!"叔姆一听,心里实在不好受,想来也是,若十年前由他讨小,说不定今日也有几个儿女了,便对老公道:"我无生养,难道别人也无生养吗?"阿叔道:"别人是别人,生养再多也不是我的骨肉!"叔姆道:"真是大番薯!你不会自己讨一个!"阿叔忙道:"讨小?这个我可不敢作主。"叔姆道:"哼,你不作主我作主,谁人系敢来干涉,官司打到北京城!"阿叔见她动了真情,心里暗自高兴,但又故作姿态道:"老货,你这话到底是真是假?可不能乱开玩笑,传出去会被人家笑话!"叔姆道:"我巴不得让上邻下舍都知道!"阿叔道:"那如今怎么办?"叔姆道:"讨!这事就包在我身上!"
  就这样,李二叔端真讨了小,这"媒人婆"还是叔姆暗中当的,听说姑娘就是她的远房堂妹。第二年端午节,正是入门一对年时,就给李二叔生了个胖儿子,全家皆大欢喜。叔姆抱着孩子说:"这下会气死李文古哩!"二叔说:"他有什么好气的,欢喜还来及呢!"叔姆听了愕然不解,小老婆听了暗自偷笑。这时,二叔才把"闷葫芦"打破,真相大白,一家人都感激起李文古了。二叔说:"没有老侄的良苦用心,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头碗'姜酒鸡'要给文古食!"两个老婆连声道:"对,对,对!"
   评论:李文古"三戏叔姆"的故事,表面是"戏",实际是"帮",又因为是一家人,这"戏"的手法,就更有讲究,更有分寸。三次"戏"法,次次不同,但每次都是以爱护、帮助出发。终于使叔姆逐步觉悟,使叔父一家团圆美满。特别是在二戏、三戏中,李文古使用了"遣将不如激将"之手法,使看似难于办到的事,得到实现。可见李文古的良苦用心。
  此外:还有三戏贪官、三戏老婆、三戏无礼者、借"身子"、"秀才娘"、"罚背磨石"等许多故事.李文古的故事流传很广,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鲜闻,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李文固就一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