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11:35:34

江西 寻乌县周田古村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一
       周田,是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位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行政上属江西寻乌县澄江镇管辖,处于客家地区的中心地带。有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古建筑。
       周田,是一部客家史书!记载了明清两朝赣、粤、闽“三省通衢”客家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
       周田,是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研究。
       经过周田人民的精心准备和不懈努力,省、市、县各级建设部门、文化部门多次来周田村考察和认证。2003年3月,江西省建设厅主办,省文化厅协办的历史文化专家评审会中,评选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共30个村(镇),其中包含寻乌县周田村。)
       相关新闻媒体连续对周田村的客家古建筑、客家文化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CCTV—1在2003年4月27日下午4时新闻播出,赣州电视台、寻乌电视台也多次播出;《赣南日报》多次刊登,并在2003年3月18日专版刊登,《江西日报》在2003年4月22日刊登……。周田的客家文化、客家围屋等古建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定。这是全体客家人的荣誉!
                           客家古建筑—一本刻着岁月的书
                              第一节古建筑概述

    寻乌县有句俗语:“项山的糯,三标的货,周田的屋,长企的谷。”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周田村古建筑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首先,周田村的古建筑类型丰富。方型围屋、客家学堂、茶亭、客栈、药栈、水车油坊、寺庙等。可以说周田村几乎拥有我国古村落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
    其次,古建筑艺术价值高,围屋设计合理,木雕、砖雕、石雕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其中方型围屋—下田塘湾在《寻乌县志》中列古建民居之首。而同时期的福建等地的圆形围屋,其建造材料、工艺还非常简单。
   再次,古建筑的规模大、数量多。周田村自明朝万历年间开村至新中国成立,在方圆3平方公里之内建有二十八座方型围屋(现在完好的有十五座)、学堂四座、茶亭一间、客栈四栋、药栈一间、水车油坊一座、古寺庙五处。
    据说,古时凡经过周田村的达官贵人均下马步行,因为他们从村中建筑的气势判断周田一定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据王氏族谱记载:周田开村祖王梯的曾祖父王裳在明朝嘉靖年间历任上杭令、广东布政司都事,名载郡志(摘自《寻乌县志》)。而王裳之父王凤在明朝正德年间曾任赠谏议大夫,三品官。当时寻乌尚未设县。开村后,曾出过几位县级以上官员。客观地讲,周田出的人才不算多,但历史上出的富商真是不胜枚举,其财富之巨,不可估量。客家人善于经商,周田又是“三省通衢”,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正是这些富商建造了让后人惊叹的客家古建筑。

                               第二节客家方型围屋及其代表作

      古代客家商人、地主除了生儿育女,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砌筑房屋,他们的愿望是让子孙后辈安居乐业、兴旺发达、光宗耀祖。这种传统思想促使他们竭毕生之力建造高质量、大规模的深宅大院---方型围屋。这些方型围屋历经四、五百年保存完好,足以表明其品质非凡。
      周田村的方型围屋都依山而建,对建房的选址非常讲究,都会请地理先生察看地形,对屋后山脉、屋前水系、风向、道路都必须综合考虑;大厅和门楼的朝向更是至关重要。起屋前,开基、落脚、竣工(当地称“出水”)、乔迁(当地称“进伙”)都要请地理先生根据男女主人的生辰八字算出一个好日子来,精确到几日几时。围屋均为砖石土木结构,二层,盖瓦坡屋顶,周边为方型,边长一般为30至60米,占地面积1.5至6亩。平面布置一般是以大厅的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形成平面为正方型的建筑。里面有大厅,有二进、三进、最大型的达四进;还有走廊、房间、天井、长方型或环型檐街。外面有大院、大院的周围是围墙和门楼;围墙之外通常连有池塘;门楼之外,一般有水井。
   围屋的承重墙通常用三种材料:红条石、青砖、黄土“干打垒”墙体。一般外墙多用青砖砌筑,屋角处用五、六米长的红条石当构造柱保护墙体,同时增强抗震性能。内墙一般用黄土“干打垒”墙体。
   围屋大厅门口牌楼和牌楼左右靠大院的正立面墙体组成整座围屋的正立面。是大屋最重要的部位,既要建得雄伟坚固,又要做到美观大方。因此,建设者在此大做文章。
      大厅门口牌楼是整座围屋精华之所在。大厅门用红条石精心打造,外墙均由红条石和青砖砌筑。先用红条石砌筑至一米高左右,然后用青砖砌筑 ,用“大方砖”饰面,这种大方砖在品质、颜色上经严格挑选,精心磨制,有棱有角,表面非常之平整。砌筑工艺非常精湛,历经几百年,砖缝连刀片都插不进。大厅门额正上方有一块石刻牌匾,其上刻有大字,一般为四个字组成的吉祥词,这与建设者的名字和心愿有关。石刻牌匾的左右两边通常用小字刻有围屋的准确的建造年代和月日,以及题词人的姓名。这也是我们考证这些围屋的主要依据。当然有的词并非建设年代所题,而是建设者的后代所题。有的建设者自已文墨不多,特意留给子孙去题。牌匾的左右镶以砖雕,每块砖雕都有相应的历史典故。内容丰富,人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亭台楼阁形似神似,艺术境界之高难以描述。是砖雕精品中的精品!就连大夫第、进士第、荣禄第的砖雕也难以与之相比。门额石刻牌匾上方砌几层精致的雕花砖,其上再砌一排“大方砖”饰面,上面作小披檐伸出。屋脊呈弧线状,两端微微上弯,屋脊上砌一排灰黑色玲珑砖,脊中、脊端、檐角均饰“螭吻”(雕刻的动物)。据说“螭吻”是灭火压邪的祥瑞之物。同时这些饰物可以将瓦片固定在屋脊上以免下滑。
    大厅门牌楼左右两边的外墙通常做成马头墙形式,全部用青砖砌筑,雄伟坚固。外窗则用红石雕刻而成,通常雕刻成“富”或“贵”字配以花纹图案。正立面第二层一般不开窗,而砌上用红石雕成的“瞭望口”。既可瞭望敌情,又可用鸟铳御敌。围屋的外后墙和左右山墙一般不开窗,这主要是考虑防火防盗的因素。
   每座围屋都有大院、围墙、门楼和紧连着围墙的池塘,这些共同组成围屋的前半部分。
    大院一般是长方型的,进深一般10米以上,宽度与围屋的正立面相符。用河石铺砌,不管天晴下雨,人们走在上面都不会沾上泥巴。大院是居民的活动场所,也是晒粮谷、凉衣服的地方。历史较长的围屋的大院里立有“功德柱”。
    围墙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起防御作用,通常用石头、石灰砌得很坚固。
    门楼也是围屋至关重要的部分。门楼的朝向是非常讲究的,这一定要请地理先生察看。门框一定由红条石建造,墙体都用青砖砌筑。象大厅门牌楼一样,门额也都有石刻牌匾,为四个字或两个字。形式同大厅门牌楼的牌匾。门楼上的砖雕数量一般较少,门楼的大小、高低与整座围屋相适宜。
    围墙之外便是池塘,主要作用是与围墙共同组成正面防御系统。另外池塘还有养鱼、养荷、防火的功能,同时夏季也有调节围屋小气候的作用。
    客家围屋是宗祠和民居合一的建筑。大厅起宗祠的作用,两边的厢房就是民居。围屋的建设者希望后人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创业精神,和平相处,万载兴隆。从正面高处看围屋,屋脊是一进比一进高,最后一进屋脊最高。以大厅中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若是二进围屋,则从大厅门进去依次为下厅、上厅;若是三进围屋,则从大厅门进去依次为下厅、中厅、上厅;若是四进围屋,则从大厅门进去依次为下厅、中厅、上厅、后厅。大厅的地面也是一进比一进高。每个厅之间有天井用以采光、通风。围屋的大厅的用途主要有三方面:一、围屋大厅的上厅是发挥宗祠功能的地方,其后墙中央设祭台,供奉历代祖先牌位,“妥祖宗之先灵”,按时举行各种祭祖活动。二、红白喜事及各类重大问题议事处理的场所。三、平时可放置公共财产,比如客家人常用的谷物风车、石磨、石捣臼、楼梯等。
      大厅左右侧各有两列厢房,两列厢房之间有矩形的檐街方便居民行走,檐街上空是矩形天井。天井的作用是通风和采光。大厅与檐街之间有走廊(当地称“洞子”)相连,每条檐街有门(当地称“小门”)与大院相通。
         如果说门楼是围屋的头部,那么围屋的尾部另外建有一、二列舍屋。用于堆放农器、柴草,或关牲畜,或建成厕所。这些舍屋也有天井,也有走廊与围屋相通。
         围屋细部工艺也是必须提及的。
         天井,所有的天井都是用红条石砌成,砌筑工艺很细,排水口是用红石雕成花草图案,既美观又可防止杂物进入下水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周田村所有围屋的天井都没堵过水,不管下多大的雨,天井的排水系统都可及时把雨水排到外面。听老人讲,从来没发生过水漫房间的事情。笔者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同样感到不可思议!古代的工匠真是了不起!
      围屋的外墙角和大厅的墙角一般都用红条石作为构造柱,增强房屋的刚性和抗震性。长度一般达三、四米,经测量,最重的一根长、宽、高分别为0.285M*0.33M*3.3M。体积为0.31立方米,按红石密度每立方米2600公斤计,这条石重量达800公斤(即1600市斤),需要十多位壮汉才抬得动。周田围屋建造中大量使用红石,很多人都会问:古代交通不发达,工具不先进,这些大石条是如何运来的?产自何方?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询问和考证,红石产自周田村东面长坑子附近的“打石坑”和“长陂坑子上寨”,现在,打石坑还有已经打造好的石条尚未运走。听老人讲,石条是在石场打好毛坯,人工抬到建房现场精心雕凿。村中长坑子有户人家是打石世家,现已迁居溪尾村。
       大厅的柱子一般是石柱台、圆木柱,直径40CM至50CM。在厅中显得雄伟挺拨。石柱台雕有十二生肖或梅兰竹菊之类的图案。柱梁连接处、屋檐等部位一般都有木雕装饰,刻有龙凤或花鸟虫鱼。这些都有其意义,比如:龙凤呈祥、繁花似锦、年年有余等。
      大厅的天棚一般都用杉木板吊顶,有几座围屋的大厅天棚做成木制藻井(客家人称“天玻楼”)。精工镂绘、华丽非凡。所雕饰的花纹有雷云纹、回锦纹、如意草、忍冬与宝相花等图案,也有以戏曲人物或戏曲道具为主题的。技法镂空、浮雕都有,或彩塑贴金,或镶银鎏金,精巧绚丽。估计现在很难找到能做此工艺的师傅了。
      围屋的内窗、大厅的屏风一般是木雕作品。精选上等木料雕成花格,有的还刷有金粉,围屋里面的门是木门。
      整座围屋就象一座坚固的城堡。一般里面有房间二十至五十间,村中最大的围屋----下田塘湾,占地面积6亩,长宽分别为60M*60M。有八厅十二井,共计五十个房间(不包括舍屋)。堪称方型围屋的经典之作!
         周田村的客家方型围屋既是一座大型的民用建筑,同时也是一件价值非凡的艺术作品!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考验,依然雄伟壮观。是古代民居建筑的奇迹!是古代客家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其难度不可想象!可见建设者的人力、财力、物力之雄厚!方型围屋的经典之作---下田塘湾,建设期达三年之久!清朝嘉庆年间,大富商王周崧建造了三座围屋:松山排、下社母、松树下。其中“松树下”号称周田围屋榜首之作!也是周田围屋进入精品时代的里程碑!“松山排”是王周崧家的金库!王周崧的长子王巨楫建造了两座围屋:上田塘湾、下田塘湾。其中下田塘湾是周田占地面积最大、艺术价值最高、最坚固的围屋,堪称方型围屋的经典之作。王周崧的二子王俊豪建造了两座围屋:上村、墩下。王周崧的三子王琼圃建造了一座围屋:社光下。因此,王周崧父子建造了八座围屋。其财富不可估量!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11:50:36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二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 之二--客家方型围屋代表作

               一、老屋家---周田开村第一围屋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准确的建造年月尚待考证,迄今四百多年。由周田开基祖王梯建造。按王氏族谱记载,王梯,字步衢.生卒不详,分居周田村,生七子。王梯是王裳的曾孙,(王裳—王守忠—王宗禹—王梯)。王裳,贡生,生卒不详,明朝嘉靖年间历任上杭令、广东布政司都事,名载郡志(摘自《寻乌县志》)。
      老屋家,占地面积大约1.5亩,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左右各有一条小溪集于围屋前面的大池塘;东西两条山脉象双手环抱;东面还有一口大池塘,这池塘的外边就是周田河由北向南流去。围屋是两层砖石土木结构,盖瓦坡屋顶。平面图与村中其他围屋有点不同,中间一个大方天井,北面是大厅,东、南、西三面是房间。门楼开在东侧,门楼外往东、往南各有一条路,往东走一百米左右就是周田河,居民在河里洗衣物,过桥就是村中公路;往南走沿池塘走,过一小山坡,也要过周田河。如果说老屋家是一座城堡,那么周田河就是护城河。地理先生认为老屋家是一处风水宝地。从建筑学的角度去看,其确实是很适宜居住的地方,青山绿树,近水通路,围屋的大小、高度正适合其地理位置,与环境很协调。朝南向阳,采光通风都很好。可见,古代建房选址的理念是很科学的,与现代建筑学有很多相同之处。

      二、松树下---周田围屋榜首之作
                      ---周田围屋进入精品时代的里程碑

      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被誉为“周田十八座大屋”的榜首之作!也是周田围屋进入精品时代的里程碑!在此之前建造的围屋,虽然规模更大者有之,然而,建筑工艺略显粗糙。在此以后建造的田塘湾等围屋大多是价值非凡的艺术作品。
      围屋占地面积大约4亩,长宽分别为50米*50米,二进大厅,四列厢房,二列舍屋,依山傍水,座东朝西,门楼朝北。围墙之外是一条灌溉渠,渠外是村中公路,路旁就是周田河,河边有几棵大树,居民在河里洗衣物,在夏季有大树遮荫是很惬意的事。围屋的南面有一口池塘。
      松树下,号称“周田十八座大屋”的榜首之作!其原因是围屋大厅门口的牌楼建得气势雄伟、工艺精湛!特别是砖雕作品的艺术境界之高、难度之大,在周田围屋建筑中是毫无争议的榜首。王柏松先生是这样描述松树下的砖雕的:“浮雕壁画,玲珑剔透;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活灵活现;楼台亭阁,别致逼真。”大厅门前左右两侧的牌楼立柱用淡青、淡白两种颜色的大方砖相间砌筑,更显立体感,这在周田围屋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二百多年过去了,红条石、精磨大方砖颜色如故,坚固如初。正砌、对角砌的砖缝都成了装饰之图案。很多参观者都感叹:这是一件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
      建造者:王周崧,字万椿,贡生,生雍正乙巳年,殁嘉庆辛酉年(1725—1801)。生三子:长子王巨楫,二子王俊豪,三子王琼圃。王周崧是周田开村至今,历史上最大的富商,其财富不可估量!当时他的生意遍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他在广东下坝、新铺,江西寻乌澄江、罗塘,会昌筠门岭都有店铺。他在离周田村40里外的吉潭圳下都购置有良田。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王周崧一生建造了三座围屋,分别是:松山排、下社母、松树下。其中松山排是王周崧的金库(后有文章专门详述),松树下是三座围屋中最后建造的一座围屋,当时王周崧已经七十二岁了,估计他的想法是在他有生之年树一座丰碑,同时也希望后人能兴旺发达!正如松树下围屋大厅门口牌楼上石刻碑匾上所题“崧祠鼎盛”。王周崧的后人没有让他失望,他的长子王巨楫建造了两座围屋:上田塘湾、下田塘湾。其中下田塘湾是周田占地面积最大、艺术价值最高、最坚固的围屋,堪称方型围屋的经典之作。王周崧的二子王俊豪建造了两座围屋:上村、墩下。王周崧的三子王琼圃建造了一座围屋:社光下。因此,王周崧父子建造了八座围屋。其财富不可估量!可以说在周田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松山排---王周崧的金库

      建于清朝乾隆戊子年(1768年)。由王周崧建造,据说是王周崧专门存放贵重财产的房屋。
         松山排围屋占地面积大约1.5亩,长宽分别为30M*30M,建在山坡上的一块平坦之地上,座东朝西,门楼朝西北,左边、右边、后边都靠着山坡,前面是菜园。围屋建得比较隐蔽,不管从远处还是近处都很难看到这座围屋,甚至走到那菜园边的路上也不知道里面有一座围屋。围屋规模不大,也不高,大厅和门楼都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不象其他围屋把大厅门口牌楼和门楼建得雄伟壮观。相信这是王周崧故意建得如此不显眼,以防盗贼光顾。
      整座围屋建得非常坚固安全,外墙、内墙全部用红条石或青砖,围墙建得很高。围屋大厅的杉木藻井(当地称“天玻楼”)雕刻精细,流云卷草,宛转曲折。连檐椽和飞檐都满绘色彩鲜艳的彩画。只可惜如此珍贵的艺术作品年久失修,毁损严重。


                         四、下田塘湾---周田围屋经典之作

   围屋建于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八月十九日,门楼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整座大屋建设了三年之久。由王巨楫建造,据王氏族谱记载:王巨楫,字世钦,号济川,邑庠生,出生年月无准确记载,按其父王周崧的生卒(1725—1801)和其弟王俊豪的出生年月(1748—1826)推算,王巨楫应当是出生于1745—1747年之间,殁于1825年。
王巨楫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造了“上田塘湾”大屋,
      下田塘湾是公认的周田围屋经典之作,在《寻乌县志》记载的三座古建民居中名列首位。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多次来拍摄实景。它是周田围屋中占地面积最大、布局最合理、房间最多、最坚固、建筑艺术价值最完美、题词人的级别最高的围屋。围屋占地面积6亩(不包括舍屋)长宽分别为60M*60M。围屋座东朝西、门楼朝东北,四进四厢,共八厅十二井,共计五十个房间(不包括大厅和舍屋)。围屋高大雄伟,固若金汤,布局合理(详见平面图),并且很有特色,比如半环形檐街是其特有的设计。木雕、砖雕、石雕的工艺水平之高无法一一表述,若你前往实地察看,一定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觉!
       在此,有必要讲述当年建造下田塘湾的故事,王巨楫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造了“上田塘湾”大屋,它占地面积2亩,长宽分别为36M*36M,二进四厢,四厅五井,共计二十五间正屋,围屋规模不大,但每一细微之处都做得很精致,特别是木雕工艺充分恰当地运用到围屋之中,把围屋装饰得华而不俗。客观地讲,上田塘湾是围屋的上乘之作。1813年秋季竣工后,乔迁时请了很多客人,其中有一位是剑溪人刘元丞,他当年建造了一座“四角围”,他对王巨楫说:“你虽然很有钱,但这座围屋在办喜事时连放一把伞的地方都没有”。他的意思是说上田塘湾围屋太小。王巨楫听后,下决心建一座更大、更好的围屋,尽管当时他已经六十多岁。第二年(1814年),他在上田塘湾的南面动工建造了方型围屋的经典之作---下田塘湾,规模是上田塘湾的二倍多,房间是五十间,正好是上田塘湾(二十五间)的两倍。在周田围屋中创造了“六个最”(如前述)。下田塘湾大厅门口牌楼石刻碑匾“世德钦承”是由清朝嘉庆年间翰林院士王利亨题。这也是周田围屋题词人中级别最高的。
      下田塘湾,不管从古代建筑风水去考虑,还是从现代建筑学、结构工程学的角度去分析,它都是非常完美的。称之为“方型围屋经典之作”,是非常恰当的评价!

                  五、新屋上---清代周田最后一座围屋

      建于清朝道光或咸丰年间,大约在1832—1862年之间,准确建造年月尚待考证。由王官福建造,王氏族谱记载:王官福,生于嘉庆壬戌年,殁于同治已巳年(1802—1869)。
       新屋上围屋依山而建,座东朝西,门楼朝西北澄江方向,占地面积约2亩,长宽分别为36M*36M。二进四厢,二厅三井,计二十一个房间,另有舍屋列。估计王官福当时财力不是很雄厚,所用的建筑材料相对较差。当然,门楼门、大厅门和小门的门框都是红条石的;檐街也是红条石砌筑的;内外墙墙角是用青砖砌筑;其他墙体都是黄土“干打垒”墙体。大厅门口和门楼没有华丽的装饰,室内的梁板也没有精美的雕刻,比较简单实用。
       这是清代周田最后一座围屋。按王官福的生卒年代推算,它大约在1832—1862年之间建造。当时正是中国政局动荡的开始,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列强开始侵略中国;1847年以后太平天国军与清政府的对抗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一座围屋已经很不容易,更谈不上雕梁画栋。新屋上建成后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周田没有建造过围屋,这原因是战争动荡、民不聊生,根本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建造房屋。可见,国家政局稳定对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是多么重要!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12:25:59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一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三--其他古建筑                           
                                    第三节客家学堂
   
      据《寻乌县志》载,明清时期寻乌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儒学、书院、私塾三种。周田历史上建有四座学堂,其中社光学堂、东山学堂、田塘湾学堂创办于清朝时期,属于私塾性质,由氏族公堂田的田租收入办学,聘请先生教诲宗族内儿童或个别亲朋好友的子女。另外一所是培真学校,它是民国初年办的一所新式学校,聘请了较高水平的老师,对外招生,民国年间响誉百里!学生遍及江西寻乌、广东平远、福建武平三县。


                                     一、社光学堂

       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周田村第一所学堂。据说社光学堂最早是由王一宸房系用公房田租收入创办。王一宸,字钦若,生于顺治元年,殁于康熙五十七年(1644—1718)。后来不知因何事与他人打官司,经济困难把学堂卖给了王琼圃房系,此后,王一宸房系另创办了东山学堂。
社光学堂依山而建,座北朝南,门楼朝西北澄江方向,围墙外就是寻乌澄江至广东下坝的古驿道。学堂占地面积约1.5亩,长宽分别为25M*40M。房间有十多间,房屋不高,但雕梁画栋,特别是木雕和砖雕工艺很精湛。学堂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因修村中公路把学堂拆了,现在是公路和民房,只留下围墙基础和一段石砌的古驿道!

                                           二、东山学堂

   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准确年代尚待考证,由王一宸房系用公房田租收入创办,学堂依山而建,座东朝西。平面呈方形四合院式,中间有一天井,占地约1亩,25M*25M,有四间大教室,一个中厅。房屋较高,但没有精雕细琢。学堂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拆除,现建有民房。

                                       三、田塘湾学堂
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准确年代尚待考证,由王巨楫房系用公房田租收入创办,学堂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平面呈矩形檐街围合式房屋,占地大约1.5亩,长宽为25M*40M,教室和房间有二十余间。解放后,曾用作村委会办公室,学堂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拆除,现建有几间村委会办公用房和几间商店。


                                             四、培真学校
   建于民国初年,大约在1912—1915年之间。由王岳华创建,王岳华,生于光绪戌子年(1888年),殁不详,是中华民国时期当地有名的官司辩护代理人,相当于现在的律师。王岳华年幼时在周田的田塘湾学堂读过书,天资聪明,文笔很好,能说会道。附近乡村的人如果惹上官司,都请他当辩护人,据说他为某大富豪打赢了一场官司的酬劳,就建起了培真学校。他创建培真学校,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周田村的教育作出贡献。
学校依山而建,座东朝西,平面图呈四合院形式(如平面图),院子呈矩形,种有三棵大树,其中有两棵柏树,一棵桂花树。有一个大教室,六个普通教室,六间教师房间。学校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在当时都很“新”。主要表现在:一、窗户式样新,与围屋的高墙大院不同,培真学校的教室有充分的采光,全是玻璃窗,窗式也是那种有气窗的那种,民国时期算豪华装饰了。二、墙体全部用白石灰粉刷,另外1米以下是淡黄色的石灰墙裙。三、吊顶全是杉木板,没有古代时兴的雕梁画栋,比较简洁实用。当然,培真学校还有古代书院的建筑风格,比如:左右对称,后栋中央设中厅,而且后栋比前面高三个台阶。
   培真学校是中华民国年间的新式学校,师资水平高,学校条件好,当时响誉百里,学生遍及闽、粤、赣三省,如寻乌县项山乡的潘作康就是其中一个,他后来成为寻乌的知名人士;另外还有福建武平岑下、广东平远仁居的人来此求学。培真学校有全新的校舍;教学内容也较新,设置了国语、算术、历史、地理,高小加设有读经、格致等科目;但民国初年的教育是新老交替时期,重文轻理,而且还保留了古时书院的习惯,比如:进校要烧香拜孔子,还要拜先生(当时还称老师为“先生”)。民国中期后,逐渐取消了这些规矩。
新中国成立后,培真学校成为周田小学校舍,培养了大批人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寻乌县中小学“拆危旧校舍,建新校舍”的政策下,把这座八十年历史的学校拆了,原地重建了周田小学。其实,当时旧校舍还很完好。培真学校自建校至拆除的八十年间为周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节其他建筑

                         一、葛庭岽茶亭(又称“毋忘亭”)

      位于周田村与澄江的古驿道上,在葛庭岽山顶上,离周田和澄江各5里路。茶亭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占地面积大约30平方米,长宽为5M*6M,砖土木结构,一层盖瓦坡屋顶,层高较高分别在东西两侧开有两扇门。建造年代正值鸦片战争,广东、福建是战争的前线,赣南便是前线的后方,葛庭岽的石阶路是安远县通往福建的必经之路,于是路上人来马往,行色匆匆。当时的周田村民王明魁、王勋资、王蜚英、王巨楫、王俊豪、王琼圃等人捐款(有些是以公堂田租谷捐献)建造了这栋茶亭,为战乱行人提供歇脚之地。
      茶亭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倒塌,后有周田籍旅台同胞王华明、王华蕃、王明初、王宏荣等四人捐资人民币陆仟元,重建茶亭,并取名“毋忘亭”,寓托“不忘鸦片战争之国耻,台胞热恋故土”的情结。

                                    二、古村客栈

                                     1、新壁背

         新壁背客栈,是周田村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位置最好的古代客栈。它位于周田村南面,周田河与岌下河汇流之处,也是四条古驿道的交叉点。东至寻乌罗塘水运码头20公里,南至广东平远下坝码头30公里,西北至澄江码头5公里,北至会昌筠门岭码头30公里。
      客栈始建年代无准确记载,估计在建造围屋“东山下”的同年代,即是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客栈座北朝南,东面、北面是“东山下”围屋的舍屋,西临周田河,南面就是通往广东平远下坝水运码头的古驿道。客栈占地面积300平方米,长宽大约为10M*30M,砖石土木结构,二层盖瓦坡屋顶,木楼板。新壁背客栈有个显著的建筑特点是:南面檐廊特别宽,达2.5米;每隔3米有立柱支撑檐口瓦梁;这主要是考虑到方便旅客在檐廊下短时休息、避雨的特别设计。听老人讲,解放前从周田过往的人很多,新壁背客栈的生意非常好。一楼是店铺,主要是提供饭菜、烟、酒、茶等的服务;楼上是住宿;另外,客栈旁边有一列舍屋,是当年的“马厩”,是为旅客关骡马的地方。
      新壁背客栈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多次重修的原因是客栈的建造材料不算好,另外客栈是公共建筑,特别是从清朝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政局动荡、兵慌马乱的岁月,新壁背客栈曾多次驻扎军队,经历了各种风雨。
       新中国成立后,新壁背客栈曾用作仓库,后来开有商店和理发店。虽然古驿道不再繁忙,客栈也不再是生意兴隆,但周田村的老人还是喜欢到客栈檐廊下的长板凳上坐一坐,抽抽“捆烟”(当地人把烤烟叶切成烟丝,用烟纸手工卷成喇叭形状,俗称“喇叭筒”),看看南来北往的行人,聊聊家常,有时也讲讲他们解放前去广东下坝挑担、牵马子的故事。

                                          2、“店楼上”客栈

      位于周田村南面,在“新屋上”围屋的南侧,与新屋上的舍屋连在一起。“店楼上”与新壁背客栈相距大约一百米。
       客栈建于中华民国初年,座东朝西,店门前就是通往广东下坝的古驿道,客栈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长宽为8M*10M。土木结构,二层盖瓦坡屋顶,另外靠大路一侧设有窗式柜台,有一后门通“新屋上”围屋的舍屋。
       店楼上,准确地讲它属于店铺,不属于客栈,因为它不提供旅客住宿服务。一楼卖烟酒茶和一些食品,楼上是主人和店员住宿。以前有一个长柜台,解放后,这个长柜台里还留下有国民党时期的钞票,这种旧币已在文化大革命时烧掉了。新中国成立后,店楼上曾作民用房屋,现在用作仓库。

                        3、“店子门口”客栈和“坛子角头”客栈

         店子门口和坛子角头客栈都位于周田村至渔溪村的古驿道上。估计都建于清朝中期。坛子角头客栈是王氏所建;店子门口附近曾住过马氏,估计店子门口客栈是马氏所建。现在这两处古客栈遗址只留下残砖碎瓦。

                           三、社母下药栈

      位于周田村中部,“社母下”围屋附近。座东朝西,占地面积大约80平方米,长宽为8M*10M,土木结构,二层盖瓦坡屋顶,外墙有白石灰粉刷。
建于中华民国初年,是周田历史上第一间真正意义上的药栈。以前,周田有高水平的中医,但没有专门的药栈,这间药栈当年主要配制中草药,为民治病。新中国成立后,村中有了经过卫生学校培养的乡村医生,(当地称“赤脚医生”)。社母下药栈改为民居。


                           四、水车油坊

   水车油坊位于周田村南面的水口。水口,一般位于村落诸水汇集流出的地方。周田的水口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以前周田村水口有七个天然的大石头堵住水口,可以“遮拦去水,关锁内气”,有“七星堵水口”之说。地理先生认为周田一定会出大人物,据说古时凡经过周田村水口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清朝后期,在水口松树下居住的李氏看到周田王氏兴旺发达,产生嫉妒之心,当李氏决定迁离周田的前一天晚上,把这“七星”炸毁,然后偕家人逃走。后来,周田人民在水口用树木筑了“拦水坝”,用于引水灌溉农田和驱动油坊的水车。
      树木筑的拦水坝不够牢固,有时候涨大水会把水坝冲毁。新中国成立后,周田人民重建大坝,用石块和水泥、石灰砌筑。设计巧妙,建造坚固,不但有灌溉农田、驱动油坊水车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引水带动水力碾米机。充分利用了水力资源。
水车油坊建造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准确建造年月尚待考证。建在周田村水口西北面的石壁上,占地面积大约一亩,长宽分别为20M*30M,砖石土木结构,二层盖瓦坡屋顶。
整座油坊分前栋和后栋,中间有一个天井。
       前栋楼下是水车带动的碾盘,碾盘是一个直径3米多的木制水平转动机构,由水车的水平轴拨动,碾盘装有四个碾轮,轮下是圆环形的料槽;前栋楼上是放油茶籽等物品,而且楼上建有木制“眺楼”(相当于房屋的阳台),从眺楼上伸出的悬臂木梁可吊住引水槽;眺楼上可以观察引水槽是否正常引水,水车是否正常运转。油坊的眺楼是风光无限的地方,看看青山、绿水、奇石、秀峰,真是心旷神怡!听听哗哗的水声、悠然的水车转动声,真是可以忘记一切烦恼!
后栋是放置油槽的地方,油槽是由巨大的圆木制成的,屋梁上吊着晃动的木锤,木锤是用于撞击砧木用的。油槽右边是柴草房,左边是一个柴灶,用于烧火蒸煮茶籽碎末。
      油坊开有三个门通外面,天井左右各一扇门,前栋楼下碾盘间有一个门。油坊里面与前栋楼下“碾盘间”之间建有石砌台阶。
      茶油的加工工艺是这样的:把晒干的茶籽放入碾盘的料槽,经过碾轮的循环碾压,成茶籽碎末;把茶籽碎末放入“大饭甑”(客家人蒸饭用的木制圆桶形物品)中蒸熟,然后拌入斩断的稻草;把拌好的熟料装入茶枯模(铁制的圆圈)中,把模块放入油槽中,用木锤撞击木砧,挤压茶枯出油。天然茶油很香,周田有句俗话:“打油季节,香飘水口”。
水车油坊是古人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的杰作!
      另外,周田村新屋家门口的周田河现在的拦河坝上,历史上也建有一栋水车油坊。
   在此有必要提及周田村水力碾米厂。水力碾米厂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它不属古建筑,但它是现代人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的成功之例!它的建成具有重大意义。当时周田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鼓舞下,建设了水泥石砌的拦水坝,并设计了水力碾厂,拦水坝的碾米厂引水口至今还有一个砂浆浇筑的五角星。当时农村没有电(周田是1988年通的电),在水力碾米厂建成之前,农民还是用“砻”把谷磨成米,砻是用竹篾和黄土做成的类似磨石的加工大米的工具,它磨成的米叫“糙米”,这种米口感较差,但含维生素较多。用砻磨米很费工时,水力碾米厂建成后,基本上可以满足全村人民的碾米需求,水坝枯水季节一天可以碾五、六百斤谷,碾米要排队,涨水季节不需排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村里出现了柴油碾米机,村民不需把稻谷挑到水口碾米,而且柴油机速度更快,所以水力碾米厂渐渐被人遗忘。周田村通电后,有几台电力碾米机,水力碾米机被拆卖,现在只留下厂房供行人避雨。

                               第五节宗教建筑
                                    一、仙师神庙
      周田村庙最早建在围坪上,离明代古建“老屋”仅50米。清朝光绪年间迁建村南,并取名“仙师神庙”。庙宇座南朝北,建筑面积达189平方米。曾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十六年(1947年)修缮两次。一九九五年又进行一次大修。三仙法主的木质造型、供出巡的轿子及铃刀、锡角、令旗、签支等法事用具一应俱全。
       仙师神庙给予“革命文物”的“待遇”受之无愧。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大门两边墙上的两幅大标语和庙堂右壁的《红军歌》仿佛向游客诉说人世间的沧海桑田。

                                  二、水帘洞“观音殿”
       铁寮坑的观音殿在天设地造的水帘洞内。座东朝西。岩洞宽30米,深15米。洞顶有一酷似恐龙造型的岩石,首尾长4.5米,高0.8米。殿内端坐莲花台的观音菩萨,建造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靓丽的造型在七彩水帘的映衬下更显出无限神秘的气氛。

                                 三、仙人石“仙华堂”
      仙人石(又称“仙人桥”或“仙人桥石”)是东江源头第一石,石窟建寺,它集惊、险、刚、柔于一身,是人们探险猎奇求刺激的首选之地。《寻乌县志》这样描述:仙人桥位于澄江乡(镇)周田村狮子林山上。整个石山,怪石嶙峋。悬崖高达数十丈,山头宛如和尚头,建有石窟寺。登山时沿羊肠小道,蜿蜒绕转,回味无穷。站立山顶,极目瞭天,令人心旷神怡。
仙华堂建于明代中期。在石窟中用墙体分隔成十来间房间,古寺处于仙人石的山腰部位,有一口水井,古寺北面的空地上长满了树木、毛竹。开辟有菜园,种有蔬菜、水果、茶叶。这里有出家人长住。

                               四、调子石“狮林寺”

       调子石是仙人石的姐妹石,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银须飘拂的长者,大清早用芒秆挑着两个大石,从周田的村南走来,被一村妇识破是仙人身份,于是芒秆折断,两石便坠落在狮子林现在的位置上,这便是仙人石、调子石的来历。传说归传说,调子石的确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巨石巍然屹立,气势磅礴。石基的红军洞、将军岩、仙人床、飞来石;调子石上的石门关、畸形树、良心桥等众多景点,犹如粒粒璀璨的明珠镶嵌巨石通体,令人饱尝眼福。“村妇巧退掳劫贼”和“掳劫贼怕苗苈薄”的故事是令人百听不厌。
         石下数十米遥的狮林寺是历代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它是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由高僧王登连创建。古寺东临周田,南傍吉潭剑溪,西近寻乌城,北通澄江,背靠调子石。后面和两厢围屋紧紧环绕位居中央的佛厅。建筑面积达四百七十平方米,据寺内碑刻记载:狮林寺创建数百年间,香客云集,烟火鼎盛。长住僧人达数百余众,是一座名闻遐尔的古刹名寺,现存文物计有佛像、香炉、石狮、木匾、石刻和两块施田石碑。古刹寺曾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两 次。上世纪末有信民王育才、蓝洪奎等人倡导重修。二十一世纪初,拟将古刹迁建至调子石。届时,狮林寺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客的面前。

                                       五、天华山“妙莲寺”

   狮林寺的西麓有一个天然岩洞,宽13米、深8米、高10米,洞中建有一佛寺,这就是天华山妙莲寺。寺院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依岩洞而建的佛厅有104平方米,加上其他建筑,总面积有三百余平方米。
   殿中佛像、香炉依旧,露天放置的一块施田碑从依稀的字迹可辩认是清代同治十年所立。侧殿宝壁悬挂一幅“八仙图”,描绘了古代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
   一九九五年,各方善男信女在曹佛招倡导下,重修门楼、舍屋。是时,十方信士欢欣雀跃,献工、献料、捐资者甚多,施工现场蔚为壮观。
   妙莲寺有条约定俗成的寺规:凡来朝圣者都得亲手栽上一株树。当前栽得最多的是金桔子、蜜桃。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妙莲寺三件宝:金桔、仙桃、还魂草(盆栽花卉)。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9-3-16 21:10 编辑 ]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12:36:15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四--古村的经济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四--古村的经济
                                 
                                 第四章古村经济
                              第一节 古村经济概述
   
       客家古村的经济,是封建社会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于客家地区之中,也有各地出产的差别,这样就产生了物品的流通和交易。赣南盛产大米、大豆(客家人称“豆子”)、茶油;广东出产海盐、海味;闽西出产香茹、木耳等山货。这些货物是客家地区买卖的主要部分。
客家古村—周田,是古驿道汇集之地,是赣、粤、闽的“三省通衢”。但没有水运码头,货物只过往村庄,周田没有形成集市,但每天几百担的大米、豆子、茶油经过周田南运广东平远下坝,又有几百担的海盐、海味从广东下坝经过周田北运赣南。所以很多挑担的、牵马的人都在周田的客栈吃饭或住宿。据说,清朝末期,村中的酒坊有二十多家,豆腐坊达三十多家,每天要宰杀二、三头猪,可见当时货运的繁忙!经过周田的最繁忙的路线是会昌筠门岭至广东平远下坝,周田正好是会昌筠门岭与广东平远下坝的中点(门岭至周田是30公里,周田至下坝是30公里)。据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写道:“每天从筠门岭运至广东平远下坝的大米、豆子、茶油共有四、五百担,脚夫们从筠门岭至广东梅州下坝,一担货去,一担回”。当然经过周田的其他路线也有二、三百担货物通过。
         挑担的、牵马的大多是客家人。听老人说,民国年间,仅周田就有马子五、六十匹。(注:当地把马和骡子都称“马子”,这里以骡马为多)。贫苦农民大多是为粮商、盐商挑运,少数是自做买卖。

                         第二节 古驿道—官府的快速通道,客家人的“盐米之路”
   
    古驿道,是官府的快速通道,是客家人的“盐米之路”。就象古代中国与西亚之间的“丝绸之路”一样,商贾云集,货运繁忙,为客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周田的古驿道路线有以下几条,一、赣粤线,寻乌澄江至平远下坝,会昌筠门岭至平远下坝。二、赣闽线,寻乌澄江至武平县民主乡。三、寻乌县内线,澄江至罗塘。
赣南运至广东平远下坝的货物自古以来都是以米、豆子、茶油等为主,也有一些其他特产。据毛泽东同志写的《寻乌调查》(调查时为1930年5月)写道:“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从兴国来的以茶油为大宗,米也有”。这批货物水运至会昌筠门岭码头或寻乌罗塘码头上岸,也有一些寻乌产的米、豆、油。人挑马驮至广东平远下坝码头,然后水运至蕉岭县新铺,又上岸,人挑马驮至梅州,也有一些直接水运至潮州、汕头。所以,赣南出产的大米、豆子、茶油运至广东梅州,要走两段水路、两段陆路,行程一、二百里,加上粤北地区山多田少,因此,通常梅州的米价是赣南的两倍。
      广东梅州和潮汕运至赣南的货物,古代以海盐和海味(海带、海参、鱼肚、鱿鱼、淡菜、咸鱼等)为主;自鸦片战争以后,增加了很多品种的“洋货”北上赣南,比如:牙刷、牙粉、电筒、胶底鞋、肥皂、洋伞、洋铁、马灯(煤油灯)、洋油(煤油)、布匹、洋纱等;
寻乌澄江运至福建武平的货物较少,一般也是米、豆、油等;从武平运至寻乌澄江的以山货为主,如:香茹、木耳等。
       寻乌境内,澄江经周田至罗塘的货物属于短途货运,当天可来回。澄 江至罗塘的货物主要是广东惠州逆东江而上的海盐、海味、洋货,到达罗塘后水运至赣南其他县。从罗塘至澄江的主要是米、豆、油等,在澄江上船,顺东江而下,运至广东龙川、河源、惠州等地。
   据《寻乌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前,货物运输大部分是人肩挑,少数是马驮,通常,盐是用马驮。古驿道—客家人的“盐米之路”。路宽一般是一米至二米,平路是泥巴路,上下坡是石阶路,桥是以木桥为多,少数是石拱桥。在漫长的历史中,脚夫、马夫们为生活而艰难跋涉!也有生活贫困的妇女为商人牵马,上百里的古驿道要翻越崇山峻岭、溪流沟壑,特别是赣粤交界处的石茶亭附近,常有土匪出没。水路上的艄夫同样活得异常艰辛!他们穿险滩、走深潭。这一带河水流量不大,逆流而上时,通常艄夫们要到河里逆水中推舟。若是冬季,河水冰冷刺骨。有多少人曾在古驿道上流血、流汗、流泪!发生过多少令人心酸的故事!
    古驿道,是客家人的“盐米之路”!
挑夫、马夫、艄夫,他们是古代客家经济贸易的脊梁!


                                 第三节客家巨商—王周崧

      王周崧,字万椿,贡生,生雍正乙巳年,殁嘉庆辛酉年(1725—1801)。生三子:长子王巨楫,二子王俊豪,三子王琼圃。王周崧是周田开村至今,历史上最大的富商,其财富不可估量!当时他的生意遍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他在会昌门岭、寻乌罗塘、寻乌澄江、广东平远下坝、蕉岭新铺等水运重镇都开有店铺;他置良田万顷,他在离周田40里外的吉潭圳下都购置有良田。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王周崧一生建造了三座围屋,分别是:下社母、松山排、松树下。其中松山排是王周崧的金库,松树下是三座围屋中最后建造的一座围屋,号称“周田十八座大屋”的榜首之作,也是周田围屋进入精品时代的里程碑!当时王周崧已经七十二岁了,估计他的想法是在他有生之年树一座丰碑,同时也希望后人能兴旺发达!正如松树下围屋大厅门口牌楼上石刻碑匾上所题“崧祠鼎盛”。王周崧的后人没有让他失望,他的长子王巨楫建造了两座围屋:上田塘湾、下田塘湾。其中下田塘湾是周田占地面积最大、艺术价值最高、最坚固的围屋,湛称方型围屋的经典之作。王周崧的二子王俊豪建造了两座围屋:上村、墩下。王周崧的三子王琼圃建造了一座围屋:社光下。因此,王周崧父子建造了八座围屋。其财富不可估量!可以说在周田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周崧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博,经考试,取得贡生资格,曾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王氏族谱和有关资料没有记载他曾经在官府谋职。但他亲自建设的三座价值非凡的围屋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成功的客家巨商!
       王周崧生活在清朝中期的鼎盛时代,他的足迹远远超越了客家地区,他的思维也远远超越了当时的一般商贾。这可以从他建造的方型围屋可以看出。他建造的下社母下、松山排两座大屋,其木雕工艺、彩绘工艺远超出当地一般建筑;另外这两座围屋在周田村历史上首次制作了天棚“藻井”(客家人称“天玻楼”),天玻楼的工艺非常复杂,既要考虑木制结构的受力状态,也要在其上精雕细琢;而且,有五六个层次的“天玻楼”,不用铁钉和其他辅件,全靠工匠的经验。估计工匠是来自很远的地方,从史料看,这种师傅来自闽西北和浙江东南部。围屋“松树下”,其木雕、砖雕、石雕充分恰当地运用到整座围屋之中,大厅门口的牌楼建造得雄伟壮观又工艺精湛,这也是远近古建筑中的首创,笔者走过那么多客家地区,没有发现相同形式的古代客家围屋牌楼。从这些可以看出,王周崧是积极开拓、敢于超越、善于创新的人!
      客家巨商—王周崧,他的生意涉及的具体范围我们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至少是一个盐米商人,因为各种史料都表明,这一带客家地区古代经济贸易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米下盐上”。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12:58:08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五-- 奇特的山水 美丽的传说

         
         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五-- 奇特的山水 美丽的传说

                              第八章   奇特的山水 美丽的传说
                         (各景点简介)共二大景区计20处景点
                           
                              第一节村中、水口风景区
                  
                                  1、葛庭岽茶亭(又称“毋忘亭”)

      位于周田村与澄江的古驿道上,在葛庭岽山顶上,离周田和澄江各5里路。茶亭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占地面积大约30平方米,长宽为5M*6M,砖土木结构,一层盖瓦坡屋顶,层高较高,分别在东西两侧开有两扇门。建造年代正值鸦片战争,广东、福建是战争的前线,赣南便是前线的后方,葛庭岽的石阶路是安远县通往福建的古驿道,于是路上人来马往,行色匆匆。当时的周田村民王明魁、王勋资、王蜚英、王巨楫、王俊豪、王琼圃等人捐款(有些是以公堂田租谷捐献)建造了这栋茶亭,为战乱行人提供歇脚之地。
      茶亭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倒塌,后有周田籍旅台同胞王华明、王华蕃、王明初、王宏荣等四人捐资人民币陆仟元,重建茶亭,并取名“毋忘亭”,寓托“不忘鸦片战争之国耻,台胞热恋故土”的情结。

                        2、“考石”请到打石坑

    位于周田村东面。
    周田村客家古建筑令人啧啧称羡的原因之一便是石料的大量使用。周田“十八只大屋”清一色的是大量使用天然红石;走廊、门坪用石头;石门框、石窗;天井、墙角用石条。更令人咋舌称奇的是有些石块体积大、重量大,最重的一块竟有1600市斤。
石料的开采传统的说法来自“三岽、六窝、九条坑”,不过最理想的石场要数打石坑。该地石质好、地势平、离村近。现在还有古代已经打造好,但尚未运走的石条。

                     3、仙师神庙

       位于周田村南。
       红军纪律秋毫无犯。每到一处总是选择在茶亭庙宇安营扎寨。1930年来到周田的红军就住在这座庙里。大门左侧墙上书有“打倒军阀陈济堂”和“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的两幅显目的大标语。
当年的看庙老人显富老彭衷心拥护革命,支持红军。一天他在神坛前许愿:
         三仙法主庙奶奶,显灵保佑苏维埃;
         红军天天打胜仗,初一、十五红花筛(指用鸡公敬神)。
       真象有仙,似乎也灵,周田很快赤化了。打土豪,分田地,农友不亦乐乎。有人在庙堂右壁写了一首《红军歌》:
      共产年间风流多,地主家中唱山歌。
         穷人出来做世界,万事          。(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

                         4、石人舞狮

          位于村南石人坑。在“南瓜石”的腰间有一石岩,石岩的外侧有一对天然的石人,形似一对男女,非常的奇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闽、粤、赣一带有一群舞狮人。他们不是等闲之辈,耍弄狮舞便是谋生的绝活。小有名气。不过他们不是把道具狮子戴在头上玩耍,而是将道具狮子带到表演场所,然后通过一条长长的“猪麻藤”进行操纵表演。舞狮人遥控指挥,狮子翩跹(Pian xian形容轻快的跳舞)起舞,妙不可言。另一帮舞狮人产生嫉妒之心,于是向这群舞狮人打听情况,这群舞狮人说:“我们姓石,来自江西寻乌澄江周田石人坑。”可是到周田一问,村民说周田没有姓石的人,而且石人坑也没人住。于是那些人到石人坑寻找,找了几遍依然一无所获!但他们不死心,继续寻找,发现石人坑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山上长满了又粗又长的“猪麻滕”。他们认定这可能是石人的化身!于是他们出动大量人马把这些“猪麻滕”砍断,可是白天砍断了,第二天滕又长成原状。他们第二天又把它砍断,第三天滕又长成原状。第三天继续把它砍断,第四天他们到石人坑一看,滕不再长了,漫山的滕在流血!汇流到小溪中,把溪水都染成了红色!血红的溪水整整流了三天三夜!
         从此,再也看不到石人舞狮的身影!

                            5、水车油坊

      位于村南水口。这里景点集中,风光无限!有石砌水坝、水车油坊、水力碾米厂、马头石、百丈瀑、神鱼澡盆等景点。
       水车油坊建造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准确建造年月尚待考证。建在周田村水口西北面的石壁上,占地面积大约一亩,长宽分别为20M*30M,砖石土木结构,二层盖瓦坡屋顶。(古建筑部分有详述)
       油坊的眺楼是观景的最佳位置,看看青山、绿水、奇石、秀峰,真是心旷神怡!听听哗哗的水声、悠然的水车声,可以忘记一切烦恼!
无古不成今。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利用水利资源创造物质文明的。直到现在,水车每年都还正常为人民服务!

                           6、神鱼澡盆

         位于村南水口。从百丈瀑流下的溪水经山谷流到这里,又形成一个小瀑布,奇特的是瀑布的下面是一个直径为3米左右的圆石盆。深约1米,溪水清澈见底,可看见石鱼游动。夏季,常有小朋友在此游泳戏水。
         传说建造周田村“松树下--崧祠”的客家巨商王周崧不是肉体凡胎,而是神鱼转世降生凡尘的。有一天,他在水车油坊观看榨油作业。因满身熏着浓重的油香味,便来到此处,脱衣洗澡。每每沐浴时他总是“原形毕露”。当时有个牧鸭人尾随而去。出于好奇,用鸭鞭挑走洗澡脱下的衣服。就这个小小的恶作剧使得王周崧再也回不来人间了。
      至今牧鸭人鸭鞭上还绑着一块旧布,相传就是当年神鱼王周崧的衣服。只不过星移斗转破烂不堪罢了。


                        7、水帘洞(又名“恐龙洞”)

            位于村南铁寮坑。水帘洞内有建有一座“观音殿”。
            铁寮坑上寨的溪水在这里形成一瀑布,落差大约30米,瀑布旁边就是天设地造的水帘洞。座东朝西。岩洞宽30米,深15米。洞顶有一酷似恐龙造型的岩石,首尾长4.5米,高0.8米。观音殿内端坐莲花台的观音菩萨,建造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靓丽的造型在七彩水帘的映衬下更显出无限神秘的气氛。
    唐代的刘禹锡曾在“陋室”语出惊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又发现新的版本:“岩不在宽,有仙则名。洞不在深,有龙则灵”。若被涉嫌抄袭或盗版,我可申辩自己是清白的,请看:岩下是观音,洞顶有青龙……

                     8、馋猴爬树

         位于村南赖坑。是一棵千年野板栗树,直径约1.5米,枝繁叶茂,树干下部,长得象一只猴子正在爬树的形状。
      猴哥都是嘴馋之辈,这只顽猴也不例外,但因树大且高,使尽招数也没能爬上去。从它狡黠(xiaˊ聪明而狡猾)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它在树下望栗兴叹了!

                     9、世外桃源—尾顶塘

         “尾顶塘”是名符其实的世外桃源。它与周田村的海拨高度相差200米左右;从村南水口爬一座很陡的山,这座山叫“马头山”,山上有一大石头,形似朝北奔腾的骏马,当地叫“马头石”。马头石的左边是“百丈瀑”,水由尾顶塘流来,冲下山谷,到隘口形成瀑布,瀑布相对高差达一百多米。在周田村远看象一根白练,又象牵骏马的马绳。
       经过马头石、百丈瀑,来到尾顶塘。顿时豁然开朗,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阡陌交通;平坦的良田,缓缓的山坡,成片的松树,微风吹过,仔细听那大自然的声音!抬头远眺,是仙人石和调子石。置身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这不是梦中的世外桃源吗?



                               10、神仙居

            位于村南水口尾顶塘,百丈瀑旁边的一个石窟中。
             人们常用“除了神仙就数你了”的话来戏称那养尊处优者的潇洒生活。其实你有所不知,神仙也有烦恼的时侯,仙师神庙的“三仙法主”就曾数度厌倦红尘,逃避现实,潜入这个“世外桃源”的。


                      第二节仙人桥、调子石风景区
                        
                              11、迎客松

      位于周田村至仙人桥、调子石景区的路上,地名叫松山岽。
      一组迎客松犹如迎宾小姐,在领班阿姨的带领下不分寒暑昼夜上岗迎客。如逢酷暑,在其撑开的凉伞下面驻足稍息,有谁比你更能领略“登山汗浃背,风涤(di洗)一身松”的意境呢!


                            12、掳劫贼怕“苗苈薄”

      在调子石周围的山上生长一种灌木,当地叫“苗苈薄”,满身长刺,很象花园里的虎刺梅,又象古装戏里的霸王鞭。虽然其貌不扬,却在历史上对周田百姓的安居乐业作过贡献。民间众多节日中,周田的元霄、七夕(又叫鬼子节)及中秋与别村不同——不是在农历十五过节,而在十四日过节。何故?这里有个烩炙人口的故事。
      相传早在明朝年间,赣、闽边界的武夷山下结集一伙打家劫舍的绿林草寇,人们称之为“掳劫贼”,他们常在乡村过节时出现,猛吃强抢,百姓深受其害。
         有一年的元霄夜,掳劫贼又光临周田村各家各户,肆意骚扰。次日,百姓纷纷探讨整治他们的办法。有个长者率先发言:“提前过节,十五日来时让他们残羹(geng糊状食物)剩饭也吃不上,”“十五日扑了空,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一个青年提出质疑。“十四过节,十五上石”(指调子石)大家异口同声表达决心。此后的半年多里,大家在石上伐木破土,挑砖运瓦,兴建起数十间民房。
      当年的七夕节,家家户户十四过节,男男女女十五上石。十五日晚上掳劫贼如期“赴宴”,看到全村坚壁清野,满腹狐疑。经打听,获悉村民已提前过节,现已转移石上。他们便向调子石奔来,进行报复泄气。大敌当前,村民同仇敌忾(kai愤恨),手无寸铁的村民就地取材,砍来苗苈薄当武器,向来犯之敌进行拼杀。村民凭靠易守难攻的雄关要隘,打得掳劫贼抱头鼠窜。从当年的中秋节起,他们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但十四过节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石上的房屋无人再住也悉数倒塌。

                              13、红军洞

    调子石、仙人石这一对姐妹石之间有一条石缝,宽约0.7米,长约50米,前后、上下一样宽,置身其中,只见高高的石缝上空有一线蓝天,以前当地村民称之为“万丈深坑”,自从中国解放战争中红军经过此地后,大家称之为“红军洞”。从红军洞进去,就是“将军岩”。
一九二九年初,毛泽东、朱德率军在吉潭圳下宿营,晚上遭国军刘士毅部袭击,我军损失惨重。次日红军在老乡的指引下,转移到剑溪、周田交界的调子石

                              14、将军岩

         圳下战斗,朱德痛失伍若兰。他带领余部向调子石方向转移,可是敌军穷追不舍,朱德危在旦夕,时有渔溪村农友谢世煌(绰号叫“烂煌”)长得牛高马大,方脸阔嘴,天庭饱满,酷似朱德。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对着追敌大吼一声:“白狗子!你们的子弹是打不中我朱德的!”愚笨的敌人循声追去朱德却从另一个方向和毛泽东一起来到调子石下的岩洞里。“将军岩”因此而得名。
         将军岩的面积很大,长约30米,高为10米左右,进深为10米左右。岩里面平坦宽敞,据说后来红军在瑞金铸造的中华苏维埃开国纪念币就在此地设计试制的。

                              15、飞来石

         将军岩座北朝南,南面是坚立的仙人石的石壁,左侧通红军洞,右侧有一独立的巨石似乎摇摇欲坠,这就是“飞来石”!更绝的是巨石的上面长一棵直径0.5米的大树,外象一把大雨伞!石上没有泥土,树根长在巨石表面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当年红军在此休息时,哨兵就在飞来石上站岗。




                              16、雄关要隘

         欲登调子石,石门是唯一途径,石门只有0.7米宽,门左边用方型石块砌了石墙,墙左边是悬崖,门右边是陡峭的石壁。当年红军屯兵石上,把守雄关。退能守,进能攻,安然无恙(Yang病)。难怪古人慨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留下有石门的石砖墙。
          进了石门,登66级石阶,就是一棵造型奇特的大树,树枝蜿蜒曲折,象一把大伞,又象一位迎宾。相传毛泽东当年就在这株的树下神思、遐想。过了这棵大树,就是调子石古建筑遗址,现在只有残墙碎瓦。,

                               17、良心桥

       过了迎宾树,朝左继续前行,路的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古建筑。行数十米,有一石缝挡住去路,石缝宽约一米,石缝下是万丈深渊,若要前前行,必须过石桥,石桥宽0.5米,名叫“良心桥”。现存完好,是石块砌筑的古代石拱桥。据说:如系正人君子过桥,心神稳定,平平安安;但那些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之辈过桥,恐怕那就……

                            18、东江源头第一石—仙人石

    寻乌的水源乡是名符其实的东江之源,而周田境内的仙人石(又称“仙人桥”或“仙人桥石”),则是东江之源第一石。仙人石上的石窟中建有古寺—仙华堂。以调子石为中心,周围的雄狮石、大象石、马头石、狮林寺、天华山“妙莲寺”等众多风景名胜象一串璀璨的明珠妆饰大地,但都不及集惊、险、刚、柔于一身的仙人石。你看,峭壁凌空,惊么?道回路陡,险么?傲骨嶙峋,刚么?轻纱拂面,柔么?难怪有人津津乐道:未登第一石,枉称“周田两日游”。
数次登上仙人石的王柏松先生赋诗一首:
            仙境隐约妙难言,人间众生慕紫烟。
            桥通两界圆佳梦,石烂海枯留心田。


                                 19、狮林寺

          狮林寺位于调子石山下。是历代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它是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由高僧王登连创建。古寺东临周田,南傍吉潭剑溪,西近寻乌城,北通澄江,背靠调子石。后面和两厢围屋紧紧环绕位居中央的佛厅。建筑面积达四百七十平方米,据寺内碑刻记载:狮林寺创建数百年间,香客云集,烟火鼎盛。长住僧人达数百余众,是一座名闻遐尔的古刹名寺,现存文物计有佛像、香炉、石狮、木匾、石刻和两块施田石碑。古刹寺曾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两 次。上世纪末有信民王育才、蓝洪奎等人倡导重修。二十一世纪初,拟将古刹迁建至调子石顶。届时,狮林寺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客的面前。

                                 20、妙莲寺
   
    妙莲寺位于狮林山的西麓,也称天华山。山有一个天然岩洞,宽13米、深8米、高10米,洞中建有一佛寺,这就是天华山妙莲寺。寺院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依岩洞而建的佛厅有104平方米,加上其他建筑,总面积有三百余平方米。
   殿中佛像、香炉依旧,露天放置的一块施田碑从依稀的字迹可辩认是清代同治十年所立。侧殿宝壁悬挂一幅“八仙图”,描绘了古代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
   一九九五年,各方善男信女在曹佛招倡导下,重修门楼、舍屋。是时,十方信士欢欣雀跃,献工、献料、捐资者甚多,施工现场蔚为壮观。
   妙莲寺有条约定俗成的寺规:凡来朝圣者都得亲手栽上一株树。有枇杷、蜜桃、茶叶……。当前栽得最多的是金桔子。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句谚语:妙莲寺三件宝:金桔、仙桃、还魂草(盆栽花卉)。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3-6-29 16:23:40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二

建議上些圖片.

另外,這是你自己寫的還是轉貼過來的呢?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3-6-29 16:52:10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四--古村的经济

平遠 下坝,我懷疑搞錯了,應該是 福建武平的下坝墟,与平遠的差干交界.歷史上是有名的集市.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22:51:23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四--古村的经济

       下坝墟在地图上是平远管辖,不过看得出,您对地理很熟,请问阁下何方圣贤?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3-6-29 23:24 最后编辑 ]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23:05:43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二

      报告网管,这些都是本人的作品.王二在这个客家古村长大.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也非常熟悉古村的一草一木..这些材料也是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料之一.本人现在南昌工作,目前周田正在招商引资准备开发"客家文化之旅".另外周田的美丽山水也是一个无价之宝!
   至于图片,由于设备不齐,不能一下到位,正在准备中.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23:10:07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二

   
   欢迎各界人士来江西寻乌周田考察洽谈开发旅游事业!可发函到王二的
E--mail:WHL7105@TOM,COM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3-6-29 23:14:44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二

哈哈,我的家鄉離此不遠,我家在項山鄉大中村過來不到10里.

我的爺爺年輕時,做過挑夫,想來應當經過,並且知道周田的.

我很喜歡你寫的東西,很有價值.

以後希望 專程拜訪貴村!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3-6-29 23:24:23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四--古村的经济

我也是這一帶的人,鄉土很熟的.
下坝確實是武平縣(我的家鄉)的一個鄉.你再仔細看看
与廣東省平遠縣差干鄉聯在一起,歷史上有水路連接蕉嶺,武平.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23:29:29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四--古村的经济

      对于这个下坝墟是否武平县管辖,我要准确地查一下.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23:34:43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二

   欢迎你来周田考察!请问你长期在哪工作?有空的话可在QQ聊天.我的QQ是123089533.

王二 发表于 2003-6-29 23:40:42

RE:客家古村(江西寻乌县周田村)系列之二

    江西寻乌周田准备在2004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望各界人士提供帮助和指导!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 寻乌县周田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