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7# namlow 的帖子
来自:http://www.514200.cn/bbs/viewthread.php?tid=32425&extra=page%3D1
山大王-xwp大埔新人
大埔论坛 » 客家书斋
xwp
大埔新人
最近研究大埔历史和社会,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
新的发现。其中建县前后的历史特别有意思。当时
大埔出了不少人才,如茶阳的饶金、饶相,湖寮的
吴与言、黄扆等,都是官居知州、副使一级的官员
,在朝中和地方上很有影响。
同时也涌起了一批反朝廷的“山大王”,最著名的
有枫朗的罗袍,白堠的肖雪峰、罗舜,小靖的张公
佑、赖赐、白兔等,他们与饶平上饶乌石村的张琏
一起,在柏嵩关建立了一个国家,名为“飞龙国”
,开科考试,分封官员,势力包括江西、广东、福
建交界地区,其中核心地区在饶平、大埔、和平一
带。兴盛时期为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1560-
1562)。后来朝廷调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
省10万大军,以高陂乌槎为指挥中心,分七路围攻
。最后在一些当地人的引导下,才把这个王国消灭
。前后斩首六千六百级,安插降民一万五千多。实
际上,大埔地方社会真正归顺中央王朝,可能就是
从这一次开始的。
当然,在此之前,尤其是在建县之前,朝廷有多次
调兵攻打这一地区的纪录,原因还不太清楚。具体
细节也不太明了。最近有幸在查阅《王阳明全集》
时,
竟然无意中发现了王阳明在大埔大东、双溪、木窖
等地方详细的用兵纪录,虽为军事请功报告,但可
以让我们想象建县前的大埔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
大东、双溪等地基本已开发,被杀的人的一些姓氏
至今还住在那里,
有一些我访问过了,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记忆和传说
。
以下是当时王阳明向朝廷打的报告《闽广捷音疏》
的部分内容:“正德十二年正月二十四,顾应祥出
兵大产等地。广东按察司分廵岭东道兵备佥事等官
顾应祥等会呈:“遵依本院案验,委官统领军兵,
会同福建,克期进剿。随奉本院进兵方畧,当即遵
依,掦言班师,一面出其不意,従牛皮石、岭脚隘
等处,分为三哨,鼔噪并进。贼瞻顾不暇,望风瓦
觧。节据指挥杨昂、王春,通判徐玑、陈策,义官
余黄孟等各报称:于本年正月二十四等日,克破古
村、未窖、禾村、大水山、柘林等巢,生擒大贼首
张大背、刘乌嘴、萧干爻、范端、萧王即、萧五显
、蓟钊、苏瑢、頼隆等,并擒斩首従贼犯。乗胜前
进,会同福建官军,克期夹攻。间探知大伞贼徒溃
围、杀死指挥覃桓、县丞纪镛等情,当即进兵策应
。各贼畏我兵势,烧巢奔走。
生擒贼首罗圣钦,余贼退入箭灌大寨,合势乗险并
力拒敌。蒙委知县张戬督同指挥张天杰分哨,由别
路进兵,攻破白土村、赤石岩等巢,直捣箭灌大寨
。诸贼迎战,我兵奋勇合击,遂破箭灌。
当阵斩获首従贼犯共计二百二十四名颗,俘获贼属八十四名
口,及牛马赃仗等物。各寨贼党闻风奔窜,已散复
聚,愈相连结,各设机险,以死拒守。各职统兵,
分兵并进。
于三月二十等日攻破水竹、大重坑、苦宅溪、靖泉
溪、白罗、南山等巢,直捣洋竹洞、三角湖等处。
前后大战十余,生擒贼首温火烧、张大背、雷振、
蔡晟、頼英等,并擒斩贼犯共一千四十八名颗,俘
获贼属八百三十八名口,夺获马牛、赃银、铜钱、
衣帛、器仗、蕉纱等物。前后共计生擒大贼首一十
四名,擒斩贼犯一千二百五十八名颗,俘获贼属九
百二十二名口,夺获水黄牛马一百三十九头匹,赃
仗、衣布等物共二千一百五十七件疋,葛蕉纱九十
六斤一两,赃银三十二两四钱八分,铜钱一百四十
二文,各开报到道收审。”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3-31 22:32 编辑 ]
"柏嵩關"与"客家皇帝张琏"-图
"柏嵩關"与"客家皇帝张琏"-图http://blog.163.com/phzwt@126/blog/static/45349149200832333448787/ 我县有个叫作“飞龙”的村落。可能与飞龙国有点关系。 原帖由 yanxiuhong 于 2008-11-1 18:10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帖子,让我想起祖先为何从 梅县北迁。
我们的祖先是在嘉靖年间从梅县石坑到雁洋,随后前往水源头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
原来是 张琏 反抗朝廷的事件。
http://baike.baidu.com/view/746669.htm
嘉靖年间,粤东好多大事:
其二
明朝嘉靖年间,境城内农民起义、矿工起义不断,其中(现在紫金县)青溪寨头山矿工起义持续达20余年,范围波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都、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了起义。
http://www.fj.xinhuanet.com/zhkjw/2009-06/26/content_16921114.htm
回复 18# springLGZ 的帖子
我叔叔告诉我有一地叫“飞龙寨"; 我找不到.“飞龙”村落在那里?
飞龙国的三王的所在地
飞龙国的三王的所在地[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9-12-13 12:32 编辑 ]
回复 22# namlow 的帖子
“飞龙”村落在那里?——————————————————
平远县城有个飞龙商场。
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飞龙村。图如下1楼。
[ 本帖最后由 springLGZ 于 2009-12-13 13:23 编辑 ]
回复 24# springLGZ 的帖子
现才看到.我要去录像了.
谢谢!
梅州的应是另一飞龙了!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3-30 20:27 编辑 ]
原来朱德元帥也用兵於此關
原来朱德元帥也用兵於此關http://u.514200.com/link.php?url=http://www.514200.com
現饒平縣上善鎮與福建省平和縣交界的柏嵩關(海拔六百多米)、有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饒平縣弦歌都(上饒鎮)烏石鄉人張璉建的宮殿大寨遺址,宮寨的周圍環列小寨數百座,昔稱“黃屋朱城”,曾經駐軍十餘萬。當時造曆政權佔據江西和福建三十多縣,《中國大事年表》有列入,《中國歷史記年表》也有登記造曆一至三年年號。饒平到平和公路從關下穿過,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西元1927年10月5日,朱德元帥也用兵於此關。而在澄海市蓮下鎮槐澤鄉與槐東鄉交界的雕刀橋有“飛龍王國界碑”,記下蓮陽及附近農民參加張璉起義的事蹟和王國轄地。
回复 16# namlow 的帖子
地名收集:大产
牛皮石、岭脚隘
古村、未窖、禾村、大水山、柘林
白土村、赤石岩
箭灌
水竹、大重坑、苦宅溪、靖泉溪、白罗、南山
洋竹洞、三角湖
===================================================================
注:
1.白土-来源:《广东省梅州市地名志》/二、聚落地名编-大埔县
来源:《广东省梅州市地名志》/二、聚落地名编-大埔县地区:广东省梅州市. 壤。属大东乡。 ... 清以前,曾有赤石岩圩市..
2.未窖=上/下木教
下木-来源:《广东省梅州市地名志》/二、聚落地名编-大埔县
来源:《广东省梅州市地名志》/二、聚落地名编-大埔县地区:广东省梅州市. 下令把。木窖”改名。沐教'。1980年地名 普查时已复名4木窖”,分上术窖和下木窖2个村。 ...
3.百侯镇箭管大寨位置圖
http://www.dy96.com/?action-viewnews-itemid-513
4.水竹-来源:《广东省梅州市地名志》/二、聚落地名编-大埔县
水竹(Shulzhd)属岩上乡.亦名。水祝。。距横溪东北2公里,北邻福建省永定县的象湖山.周围高山环抱,村内山峦重迭。人口725。聚落在山坡坑旁呈点状,有水竹.
5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4-1 19:55 编辑 ]
回复 24# springLGZ 的帖子
明朝中期农民起义首领。嘉靖39年间(1560年)五月发动起义,大埔萧晚、罗袍、杨舜、程乡林朝曦、小靖张公佑、赖赐、白兔李东津等互为支援,于柏嵩关歃血为盟,推琏为首领。可能的这就是程乡的林朝曦.
小靖和白兔是指那里?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4-1 17:23 编辑 ] (4)饒洋鎮概況
http://www.cpes.tyc.edu.tw/~team76/new_page_2-03-22.htm
饒洋飛龍廟
http://www.cpes.tyc.edu.tw/~team76/2-3-027.JPG
http://www.cpes.tyc.edu.tw/~team76/2-3-058.JPG
饒洋鎮位於饒平縣北部山區,東經116°87′,北緯24°29′ ,面積84.7平方公里,東與福建省秀篆鄉交界,南與本縣建饒鎮接壤,西與新豐鎮、九村鎮相連,北與上饒鎮交界。境內東西群山連綿,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和,常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雨量為1600毫米。饒洋鎮總人口59666人,其中..........................
旅遊日記:饒洋的古蹟寺廟最出名的是飛龍廟。飛龍廟是祭祀“飛龍人主”張璉。張璉,明朝人,號石琚,諡英烈,是很傳奇的“客家皇帝”,曾建立“飛龍國”。
張璉生於饒平縣上饒烏石村下倉,出身貧寒,為人行俠好義,曾為饒邑庫吏。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朝廷腐敗稅賦苛刻,張璉投奔木棉寨為副寨主,起先過著劫富濟貧的日子,後來因為粵北貪官當道,勾結倭寇,魚肉鄉民,故其憤而下山,揭杆而起。與大埔鄭八、蕭晚組織“白扇會”起義。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558年)張璉率義軍千餘,攻打湖雷後從縣南退走。張璉善戰多謀,鄭八死後,被推為義軍首領,勢力日益壯大,並與程鄉(今梅縣)的林朝曦、大埔的蕭晚、羅袍、楊舜,小靖的張公佑、賴賜,白兔李東津等各部聯合,聚眾10萬人,歃血為盟,被擁為統帥。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五月,張璉在今饒平和平和交界柏嵩關稱帝,改元“造曆”,號“飛龍人主”,國號“飛龍”,開科署官,封羅袍等為王。在烏石埔築皇城為大本營,在張巷田建“朱城黃屋”為宮殿,其周圍依山築小寨數百環列,並在饒平、平和和大埔等3縣毗鄰山丘一帶開荒,墾植薯糧,以充軍餉。自是附者益眾,各據營寨,勢成犄角。
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十一月,飛龍軍部將蕭雪峰進攻龍岩,失敗被知縣湯相督兵殺死。嘉靖四十年(西元1561年)飛龍軍分兵三路出擊閩、粵、贛和浙等4省。令林朝曦帶兵3萬人,攻打今大埔、梅縣、興寧、龍川、和平等地;又以蕭晚、羅袍為首帶兵3萬人,直搗福建今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後轉戰於江西的瑞金、寧都、興國、萬安、太和等地;張璉則親率義軍3萬人於五月攻佔平和縣城後,六月陷雲霄城,趁勢打漳州鎮海衛。八月破南靖,十二月奪取龍岩。以後又再陷南靖,圖永定、連城,絕官軍餉道,乘勝取長樂、興寧以及寧都、瑞金、泰和,直攻浙江的龍泉縣。先後陷城數十處。三路義軍先後陷城數十,飛龍軍由十萬人擴展至二十萬人,威震閩粵贛三省。
嘉靖四十一年(西元1562年)二月,提督兩廣侍郎張臬奏請調狼兵十萬,馮皋謨與福建、江西官軍會同鎮壓。六月,明朝又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分6哨圍剿。七月,時宗憲兼制江西,知璉遠出,檄大猷急擊。大猷謂:“宜以潛師搗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數萬眾從一夫浪走哉?”乃疾引萬五千人登柏嵩嶺,偷襲大寨,將寨中無辜百姓殺了個雞犬不留。張璉果然還救,俞大猷狡詐,以逸待勞在山下伏擊,張璉遂為俞大敗,斬首1200餘級。俞大猷又用間誘璉出戰,並執賊魁蕭雪峰,義軍三萬餘人被俘,張璉、林朝曦、羅袍等遂退走。林朝曦者,獨約黃積山大舉。官軍攻斬積山,朝曦遁,後亦為徐甫宰所滅。
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年)羅袍率五千餘眾由箭竹隘(今隘崗上)入縣,攻城時適逢大雨,永定河水漲,無法渡河,後撤走。張璉各部在俞大猷追剿下,一個個失敗,最後遂率餘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張璉雖然結束了在中國做皇帝美夢,以後他輾轉南下,奪占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終於為三佛齊國王,也算完成皇帝美夢。商務印書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璉潛逸入海,奪據三佛齊,自為國王。”《明史•三佛齊》亦有記載:“久居三佛齊有數千家閩粵人,可能是張璉部屬的後代。”梁啟超先生在其《飲水寶文集》中稱他是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之一。梁所著的《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中:粵籍有七人、閩籍有一人,而粵籍中潮籍有兩人,一是有雄才大略,復興暹歲月。王其國的清氏鄭昭,一為明代饒平烏石村人張璉。據日本人藤田豐八博士考查,三佛齊島、舊港等地出現很古碑,上鐫記“飛龍”年號。經鑒定是張璉當時的國號。今三佛齊客家人講饒平客家話的,應是明朝期間隨同張璉去的。
今九峰鎮有俞大猷擒張璉石刻,平和縣舊縣城九峰原名河頭大洋陂,自古屬“弦歌地”,西郊筆山,又名塔山,塔山上半山亭右側50米處有一摩崖石刻,高5米、寬3米,敘明俞大猷擒張璉事蹟:“明嘉靖肆拾壹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南道僉事金浙、都督俞大猷,都師謝敕帥師由此進征饒平,逆賊張璉等首從俱就擒戳,次日盡班師。”碑刻保存完好,碑文上的“逆賊”二字稱呼雖然令人厭惡,但也是統治者對人民抗議永遠的稱呼,無須計較,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璉起義的事件雖然失敗,但他對後來潮州戲劇風俗的影響相當大。據考明嘉靖年間就有以祭祀禮儀為主要特徵的潮劇廣場戲,如饒平民眾為紀念起義失敗的“飛龍人主”張璉,在烏石村建飛龍廟,每年六月初六演劇祭祀(《明史•阮通志》)。至清中葉,演風漸盛,只有數百萬人口的潮汕地區,竟有200 多個職業潮音班,是時,不但“仲春祀先祖,鄉坊多演戲”(吳穎:《潮州府志•風俗考》)而且“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藍鼎元:《潮州風俗考》)。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潮劇廣場戲的禮儀性、娛樂性和群眾性,的確是一種歷史的遺留。現在,這種遺留以頑強的民俗意識反復地表露出來,是我們的文化資產。值得提及的倒是潮劇廣場戲雖然不可避免地與宗教祭禮儀典聯繫在一起,其劇目本身卻甚少宗教迷信意味。
中共建國前,潮劇戲班經常在農村廣場演出,今稱廣場戲;昔稱“老爺戲”。廣場戲多是配合潮俗祭祀節日而演,除潮俗傳統八大節之外,從農曆正月十五的點燈戲開始,接下去有:二月拜神戲,三月媽生戲,五月龍船戲、關爺生戲,六月敬神戲,七月施孤戲,八、九月拜神戲,十月起至十二月廿四日之前的謝神戲等等,幾乎一年到頭(除四月外)都可演戲。從現收藏於潮州市博物館的清康熙年間潮州畫家陳瓊所作《修堤圖》中的“演戲慶功”畫幅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早期簡陋的廣場戲棚。
廣場戲時常是多班戲同時演出,這樣的演出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戲劇大賽。主事者常常設一面錦旗,旗上繡上“潮劇之王”“潮劇之冠”“聲藝高超”等字樣,旗尾掛著一個大紅包,“鬥戲”得勝者,主辦演出的鄉紳或“遊藝會”主事人就把獎品賞給他們。
廣場戲在開演正戲之前必加演五出吉祥戲,其演出順序為《十仙慶壽》《跳加冠》《淨棚》《仙姬送子》《京城會》,這些吉祥戲舊時叫“扮仙”,現時叫“五福連”。其中《淨棚》的“副末開場”,過去扮李世民的演員須在後台田元帥神位前獻過神紙以後才能上台,所謂的“田元帥”就是古越人田裡面的“蛤嫫”圖騰,並須唱念“高搭彩樓巧豔妝,梨園子弟有千萬,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離合與悲歡——來者萬古流傳!”作為開場白。今“田元帥”在台灣出巡陣頭中以神偶方式表現,稱為“田都元帥”,意思是“田裡面的元帥”—“蛤嫫”也。
今稱廣場戲,而昔稱“老爺戲”的“老爺”二字。在饒平文化中是很重要的一個標地。而饒平人做功德的“饒平齋”自有一份來自祭祀的文化淵源。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0-4-1 21:26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