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客家话与城市
尽管我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但事实就是,我的普通话水平比客家话要高。尽管我的口音也不正,反正客家话我也讲的不正,没办法的事。客家话我只会说口水话,土的掉渣的肉麻话,遇到稍有文化气息的词汇,我就语哽了。
讲客家话,确实不能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
客家话,跟不上现代的节奏。
这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
今天我想要探讨的是,有没有一个人能灵活应用方言词汇讲把一篇文章讲通?讲的灵活?甚至有没有一个人能在台上用客家话演讲能打动人心的?
老一代的不去深究,年轻一代或者说文革后的的那一代人,恐怕已经没有几个能熟练运用客家话来演讲了吧。
印像中,我只有一个高中的同学做到用客家话在台上演讲,而且还带着他独特的上山口音的。
究其原因,原来是该位同学的老师没有几个会讲普通话的,甚至客家普通话会的也不多。
他的语文老师,应该会客家普通话,但可能是客普中的客的含量太高了。
潜移默化中,该位同学也受到了他的老师的感染。
也能非常熟练地用客家话念课文。
加上他本人能说会道。
所以HE DO到了。
惜乎,他只是这一代人的异类罢啦。我上小学的时候,除了几个老头讲的数学课,基本上都用普通话教学。
上了初中更不用说了,至于高中的时睺,遇到一个较老的语文老师,终于认识到了什么叫客普。
所谓客普,即客家话,即用大多数客家音来读普通话文的意思吧。
客家话没有“的地得,你我他”,用客家话读之,妙趣横生。
这样一位讲客家普通话的语文老师还是“特级教师”呢。
而且不像有的老师,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讲“客普”。
他说的客普还是正宗的那种客家普通话呢。
可惜我们那时都太老了,不能得其精髓。
否则,我们也能熟练地讲客普了。
直到我到外地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用粤语念文章,然后他叫我们用各自的方言念文章,彼此取笑。
我那时才发现,我居然能听的懂潮州的同学念的文章是,平时的说话却一句也听不懂。
那时,我才确信,原来潮州话和客家话一样都是汉语呀。
但我们都念的嗑嗑碰碰,没有粤人同学流畅。
后来在实习时还见识了什么是纯粤语讲课。
发觉客家话在实用性方面确实很差。
我们以前也在强撑,什么客家话也可以教学。其实,就是我那讲客普的语文老师,我也认为不能使我满意,很多词汇客家话都是不能读出来的。
所谓客家话教学,只能适用于词汇量比较窄的数学课,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自然课,政治课。
一遇到比较复杂的语文课,演讲课等,客家话恐怕只能退出此类舞台了。
从这方面来讲,客家话是纯正的方言,是不全面的语言。
粤语比我们全面的多,但也逊于普通话。
造成客家话“读”不出来的原因有很多,你可以从经政角度,地理历史角度解释之。
但愚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客家话在历史不同阶段不断受到官话及优势方言的影响,而历史上书生用语与普通百姓用语的脱节。
加上客家地区工商业不发达,客家书生无法在工商业活动中取得地位从而影响普罗大众的语言,致使客家话的土音与书面语兼融性差。
其中主要是因为客家地区没有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致使客家地区有文化的人士不能够聚集起来,因为或分散在四野乡里,或外出谋生。
这样,客家话不但不能在官话的影响下保持客家话口音的纯正性,还因为欠缺有文化人士群体对外来用语的拿来主义,失血严重从而导致文白异读。
在粤赣闽三省边区发展起来的客家人,尽管能人辈出,但都是过江龙而少地头蛇。
我们祖先生存在贫瘠的山区,客家人能有今天已属不易,何况今天还是全球村的年代。
这个时代大城市的号召作用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贫瘠的客家山区正是周边城市的主要人口来源。
我们来自乡村,我们的大多数必将沉寂于城市。没有城市的客家话,消失只是时间问题罢啦。
世界上大多数人类都居住在城市,中国的城市化其实也来了(放口户籍限制的话,可能已经完成了),所以就有了客家问题。
但如果我们都坐在家里,在家里耕田,而没有在城市里有不同地方的客家人交流的话,也就没有了客家问题了。
城市化带来“客家风情”的繁荣,也将消灭客家话的生存空间。
这是一种笑话还是幽默?或者是无奈?
《枪、炮与病菌》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研究,我们可以痛惜,我们可以感慨,我们可以歌唱,我们可以YY,,,但我们都将随波逐流。
[ 本帖最后由 30000 于 2008-10-9 15:01 编辑 ]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各个民族所处环境的差异,而不是各个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枪炮、病菌与钢铁》(上面书名有误)。
读后感:
1.地理位置主宰了人类各个族群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2.两河流域和中国都是人类作物的源流,但中国只是一个比较弱的源流罢啦。
3.其实,一万多年前的地理环境已经决定了现在国家的强弱与盛衰。
4.中国为何能在中古时期兴起,而在近古以来衰落,都是因为地球环境的因素而致。而非中国人民蠢笨或聪明。
5.同样适用于客家,为何兴宁人比五华人有文化?为何梅县华侨多?等等。:lol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人顶。 我上过纯客语课,我的同伴也上过,我们那一代人都能用客家话流利地读教科书上的课文。不过,现在的一代几乎都不行了。 原帖由 深水鱼 于 2008-10-7 03:08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人顶。
真的很好吗?只觉得只有下面一句比较中肯,比较符合事实。其它都比较个性化,纯属楼主个人观点,不好作评。
5.同样适用于客家,为何兴宁人比五华人有文化?为何梅县华侨多?等等。
楼主触及的不是客家话问题目,而是客家城市化过程的问题目,正如其讲到的,没有客家话的城市,客家话的存在就是很大问题的.
客家需市发展落后,显得客家话不得不借词,借普语、粤语词,这很正常,中国还借日语词呢。 建議藍客筒子多看幾本客家語(梅州)辭典,提高阿姆語書面轉換能力。
上升到涯等講個係梅州語个境界就做得誒i:lol
廣虎話也做得借鑑得下誒.... 这么好的东西,我得转进客家人的明天去 是写的不错,不少方面深有同感 讲客家话,确实不能很好的体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
伟大的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就算是人数再少的少数民族,他们也能从自己的语言中找到伟大的文学品味和乐趣。客家话当然也不例外,何况客家话的使用人口还非少数。我就曾经接触过一些客家的文学作品,如诗、歌词之类,很美,很生动,美得让我都觉得惊讶。
拿客家话与普通话相比是相当不合适的,因为普通话是一抽象、规范化书面语,而不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如果不是强制性推行以及交流的需要,没有人会在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丰子凯在评论方言时,就指出方言具有“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神奇功效,这是普通话所不能比拟的。在文学中,普通话是主流,但看多了觉得腻了,佐以方言作调料,反而会使语言更生动,看看当前国内的一些文学大家,如莫言,贾平凹等人的文学作品,便可知之。文学素质很大程度与语言的感受能力有关,一个对自己最亲切的母语都缺乏感受力的人,能有出类拔萃的文学素养,能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方言和普通话一样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
不过,鉴于客家话的式微,也难怪楼主会有这样观点。语言对人的思维有巨大的影响。按广府人的说法,楼主的思维已经被“捞化“了。呵呵,最近常在大洋网上逛,学习借用一下广府词汇。请别介意。
楼主的其它一些看法,我也有很多不能苟同的地方,但都不如这个重要,就不谈了。
[ 本帖最后由 greatpro 于 2008-10-9 14:33 编辑 ]
这个贴子随意写的,是在休息的时候听着音乐写出来的,其实大多是老生常谈。
贾平凹写的方言文字你看的懂,你写的客家字别人看不懂,这就是区别。现在我的语言也含有大量的北方方言词汇,最著名的是“忽悠”这个词,全国人民都看的懂。:lol
普通话是建立在北方方言基础上的,并不是简单的一种书面语,也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所以我们要掌握好普通话就需要了解与掌握北方的方言词汇。就是你不想去了解它,它也会在无意中入侵你的脑细胞。从这个角度讲,捞化是不可避免的了。
就是粤语的实用性,现在也被夸大了。香港的所谓中文教学,实际并不很受学生家长的欢迎。现在也开了有普通话班,研究证明讲普通话的比讲粤语的中文素养要好的多。香港的作家很多都是从北方或江浙一带过去的,张五常写的文章文笔就看着别扭,他的文笔还不如中学生呢,好在他的论文是用英文写的。: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