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发表于 2008-7-6 17:40:19

謝英俊專訪—(川震)重建就是這代人對未來的想像

全文詳:
http://pots.tw/node/4425

地震發生時,我在北京辦公室。天花板的燈搖了幾下,這對習慣台灣地震的我來說,一點都不算甚麼。後來同事從網路上看到,震中是在四川、震級7.8,我才意識到,這個地震恐怕不是小事。恰好那時候謝英俊建築師在SKYPE上,我馬上跟他講了這事,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會很嚴重!!」................

幾個災區重建的比較

從台灣921災後的經驗當中,可以看出四川災後的重建線索與難度。新奧奧良的重建比較是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上,至今尚無法克服;房屋還是小事。南亞海嘯方面,大部分可以原地重建,同時多半是農業,回復比較快。

四川的重建經驗會是全新的局面,這已經是生態等級的重建,不只是生計或房屋的重建。如果要移民,就像是生態移民的狀況。

再加上,震中附近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生計問題之外,文化與族群聚落的滅絕是最大的威脅,處理這種問題需要特別細緻,在台灣也是一樣。我們在日月潭邊的邵族社區蹲點已經九年,我們很清楚文化的重建是高難度的。他們的文化是依附在生活與環境裡頭,少了生活平台的依託,文化就會是虛假的、樣板化的。

今天,龐大的財經力量投入四川災區,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與生活平台會是很大的挑戰,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必須面對。


家屋重建的要點

重建是百年大計,如果做得粗糙,會是另一種破壞。在南亞海嘯災區,如果是大的慈善單位進行重建,蓋出來的房子千篇一律都是規格化的標準房。因為他們為了求效率,使用的只是少數幾套設計圖,很有效率,但很粗糙,沒有辦法因地制宜。

在台灣,政府對家屋重建的投入是間接的,比較是資本主義的模式;透過補貼、利息優惠,由銀行來支持重建,而不是由政府主動蓋房。模式跟中國大陸不太一樣。在大陸,因為這類的機制還不太成熟,政府就必須直接介入。要注意的是,如何因地制宜,避免流於標準化、一體化。

另外一點是,其實,重建本身就是一個生產活動,這裡頭需要多少勞動力、提供多少就業機會?災民自己是否有機會參與在其中?在台灣,重建多半被大的承包商、包工頭給壟斷了,災民只是等著接收房子。只有我們是讓災民能夠參與到重建的生產過程。

如果四川災區的重建施工過程讓災民可以參與,那他們至少有一兩年的工作收入與生活來源,這可以作為他們農業損失的過渡期,而不是讓他們坐等救濟金。

在建築專業領域,從日月潭邵族社區的經驗開始,我們的設計就一直是可以讓居民參與的,並且是環保的綠色建築。災區的重建通常是大量而快速,生態環保的問題就容易被忽略。但,蓋房子是百年大計,要有一百年的眼光。

災難也是一個機會,重建就是在呈現我們這一代人對未來的想像,及其結果。想像通常會很美好,但實際結果可以做多少?台灣的重建有許多的挫折,希望四川的重建不要重蹈覆轍。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7-12 15:19 编辑 ]

andrew 发表于 2008-7-6 17:41:45

http://pots.tw/node/4425

重建農村社區的價值

台灣90年代的社區總體營造對921災區的重建有大規模參與。「社區」這個概念,基本上是城市裡的中產階級跟知識份子對於災區或農村的想像;或許這是二十世紀末左翼運動在全球範圍內式微之後,往城市的一種概念轉進。

在城市化、都市化、現代化過程當中,知識份子與中產階級企圖從社區的經營來重建人與社會的連帶,以避免同住一棟公寓裡卻老死不相往來,人際關係被社會機制切斷的狀況發生。但是在鄉村,這種人與社會的連帶並不缺。當災難發生,知識份子與中產階級把自己的「社區」想像帶進鄉村,他們投射的多半是自己缺失的東西,但要如何跟具體現實結合?這是高難度的。

但如果這方面的技巧跟經驗處理得當,就能夠從鄉村發展出新的價值體系,形成運動,像日本的造町運動,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在生產跟生活上都可以重新建立可能性,農村的價值與社區的價值重新被認可跟肯定。

這一點對現在的中國大陸特別重要。今天大家都要離農、離開鄉村,農村的價值崩解了;在都市中產階級的生活裡,對農村的印象只有「農家樂」。如何以農村為基地來重建新價值、重建城鄉的平衡關係?讓災區的農村可以保有自主性與社區意識?這些問題也是台灣921災後重建的一個重點,但不見得都成功。

現階段的準備工作

我們現在在做尿糞分離廁所的設計,這是非常急需的、也是帶入環保觀念的一個起點。另一方面,我們也在設計各種各樣的臨時過渡房。基本上的材料會是輕鋼架、竹子、夾板、遮光網、草簾、鋼板、雨布等等,在牆體間填入草料或是泥土,視不同的屋型與功能而定。這些屋型都會是施工簡單、造價低、容易拆裝、可以保暖過冬、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甚至可以使用災區廢墟的材料。

根據台灣的經驗,災民在過渡房裡頭可能會住上一兩年,甚至好幾年,因此要有一定的堅固性;我們正在趕工設計不同的屋型,從簡易型到長效型都會有。將來會把設計圖放在網路上讓有需要的人下載,同時會有材料說明與施工步驟的演示。

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希望可以儘快建立起幾個範例,讓大家看得到、摸得著,而不只是嘴巴上說說。至於接下來,能夠做什麼、能做到什麼,我不敢說,也沒有預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災區重建不僅僅是建築技術問題,更是政治、經濟與文化上面的問題,需要更多更細緻的作為與投入。比方說,在震中附近有許多歷史古跡跟民族文化的痕跡,必須要結合人類學、歷史學、生態學等方方面面的觀點,才有可能比較周全。

華客山莊: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120050263

2006.07 河南 蘭考工作營紀錄短片 Earth House 003 (google vedio)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3474763428983049029&q=earth+house&hl=en

晏陽初 鄉村建設學院:http://www.yirr.ngo.cn/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7-24 11:01 编辑 ]

zibill 发表于 2008-8-24 22:44:58

好帖
四川灾区重建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次不能更多的借鉴唐山经验
不光是建筑的重建
生态、文化的重建
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个文化失去了自己本来的环境
只有被同化的
这点在客家语言的流失现象里有充分的体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謝英俊專訪—(川震)重建就是這代人對未來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