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婆作家张肯堂及其作品
http://www.intimes.com.my/yeo05/05yeo515-4.jpg年高91岁的河婆作家张肯堂,2005年4月10日出席第十三届全马河总大会,并获得河总颁发表彰他对河婆文化作出贡献的纪念锡盘。
??上图:张肯堂和部分河总代表合影。左起黄扬祺、张壮业、张肯堂、李福安、蔡展文、本固鲁李祥禾、甲必丹李捷。
??张肯堂生平编写的稿件,不下五百万言,可以说是著作等身。然而,对于他的生平,他本身却没有作太多的介绍。我和他交往数十年,他经常邀我到他那儿吃“肉骨茶”,我却经常来去匆匆,没有机会经常见面,确实无法作详尽的介绍。
??张肯堂原籍河婆溪角村,生于1918年9月27日(农历戊午年八月二十三)。1930年毕业于原乡大光学校,1934年毕业于五华县立第三中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经作过小生意、小学教师(在井田学校教书)和通讯记者。1949年,由表哥刘新策申请到印尼谋生,在农历元旦抵达坤甸,后来在坤甸一间潮州人开的商店工作。在坤甸生活一段时间之后,迁到山口洋创业,经营小生意。1960年,印尼发生动乱,张肯堂搬迁到砂拉越,在马当地区种植胡椒。1969年,张肯堂又举家前往吉隆坡,从此一直定居吉隆坡。他曾经从事屋业发展,也担任过吉隆坡和平俱乐部的座办,最近二三十年,他在吉隆坡燕美路附近经营小食馆,起初专卖野味,店名叫“野珍园”,后来改卖“肉骨茶”,招牌也改为“阿喜肉骨茶”。他健康良好,虽然年高八十七岁,仍然到店里帮忙。他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今天仍头脑清醒,身体尚健”。
??张肯堂好学不倦,勤于写作。他自修语文,并在1957年间报读厦门大学,函授修习中国文学。他在民俗学上的成就,获得国际上的肯定。1992年,成为北京东方文化馆俗文学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中国大学校友会属下北京逸仙学院名誉教授,1996年受聘国际孙子兵法研究所研究员。张肯堂笔名方唐、薇凤。河婆风采、潮汕百科辞典、现代潮汕名人录、潮汕人物辞典、新马文坛人物扫描、南来作家手稿图片展目录,均有他的传记。
??张肯堂先生多年来一直参与河婆同乡会的活动,他由1999年至2002年担任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组第一和第二届主席,并协助社团编辑特刊。他负责编辑的社团特刊包括:《吡叻拱桥河婆同乡互助会二十五周年银禧纪念特刊》、《和平俱乐部40周年纪念特刊》、《傅氏公会十周年纪念特刊》、《龙岗亲义总会十周年纪念特刊》和第二、第三及第七届河联大会纪念特刊。其中在1990年编辑的拱桥河婆同乡互助会银禧特刊,厚达九百二十余页,重约两公斤,实为钜作。
写尽河婆风土人情
??张肯堂作品众多,也曾经编辑过多本图文并茂的特刊。他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有关河婆人与事的,可谓写尽河婆风土人情。他编著的五部有关河婆文化的著作,深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也在河婆人中广泛流传,可以脍炙人口来形容。这五部著作是:
http://www.intimes.com.my/yeo05/05yeo515-1.jpghttp://www.intimes.com.my/yeo05/05yeo515-2.jpghttp://www.intimes.com.my/yeo05/05yeo515-9.jpghttp://www.intimes.com.my/yeo05/05yeo516-1.jpghttp://www.intimes.com.my/yeo05/05yeo516-2.jpg
一、《河婆风土志》
1976年10月出版,十六开本,厚二百六十余页。主要内容为:河婆六约沿革、河婆各姓源流、河婆历史、河婆掌故、河婆民俗和河婆人士商业介绍。张肯堂的同学杨子渊形容《河婆风土志》“是故乡缩影绮丽风情画,血汗旧诗篇,来自故乡者,人手一卷,可温故而知新,童年景物回味无穷;本土出生者读之,水源木本有所探索”。
二、《河婆民间故事》
1986年12月出版,24开本,厚二百六十五页。内容分为:先哲事迹、名贤传说、人物掌故、神奇传说、逸闻趣事、杂锦集萃共六辑收七十九篇文章。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著作,由张肯堂主编和修订,他形容此书所收集的作品“都是以环绕河婆历史本位为论述中心,也概括了六约久为人所熟悉的风土人情、逸闻掌故、名胜古迹、山水传说的历史面貌”。
三、《河婆乡土情》
2001年12月出版,16开本,厚六百五十页,约65万字,插图500张。内容分为12章:1,乡史记忆、2,泪滴南洋、3,情牵乡彦、4,缅怀先哲、5,河山碧血、6,山水有情、7,乡情民俗、8,农村情歌、9,诗范新声、10,瞬息人生、11,历史殷鉴、12,乡贤论著。该书图片方面收集各州同乡先贤,时贤、妇女精英和现届各州河婆同乡会理事、青年团、妇女组彩色精印照片。第1,2两章,是历史、源流、文化的追索;第3,4两章是跨世纪乡贤史略;第5章是纪述抗日、抗英,排华和日治时代的死难同乡实录;第7,8,9章是游记、山歌和诗词作品;第10章是作者个人生活体会片段;第11章,全面记述近两百年来原乡农村的重大案件;第12章收辑30多位同乡作家,对张君思想、创作的评价和回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出版后,将一部份分送各州河婆同乡会发售,所得书款、全数捐赠各州河婆同乡会为教育基金或乐龄部为活动基金。
四、《河婆客家山歌选辑》
2002年9月出版,32开本,厚二百四十三页。这本山歌选辑,一共收录山歌和童谣两千首,分为六大章。第一章河婆山歌(大部份是河婆口传山歌),第二章创作山歌,第三章粤东山歌,第四章山歌杂萃,第五章童谣民歌,第六章山歌故事。
??张肯堂编辑这本山歌选辑时,已经年高84岁。他认为山歌“内容丰富”,“如果不及时编纂一本《河婆客家山歌集》,年老的同乡,逐渐远去,年轻一辈对山歌又索然无味,河婆山歌将会失传,而遗憾终生!因此,不自量力,以衰老之身,趁着夕阳馀晖的片刻时光,毅然决然的负起编辑这本山歌集的繁重任务。”他也体会到客家山歌直到今天“仍然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客家民族的历史文明、感情习惯、思想信仰、生活哲理,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于本书的名称由来,他说:“河婆山歌多是以情歌为主,它汲取了粤东客家山歌的养份--血肉相联的关系,积聚了感情丰富和情节动人的歌词;又经过历代的流传和不断的修改后,自然的汇集了客家山歌最精彩的内容,所以,我把这本山歌集定名为《河婆客家山歌选辑》。”
五、《河婆文史拾萃》
2004年10月出版,24开本,厚三百九十六页,约23万言。这本书共分六章,1,历史回顾(45篇)、2,人物掌故(74篇)、3,对比诗联(54篇)、4,民间笑话(94篇)、5,神鬼迷思(22篇)、5,转载诗文(38篇),加上澳大利亚谭达先博士和张子深的序文及编者的后记,共三百篇文章。全书附有二十余帧彩色照片,可谓图文并茂。
??张肯堂在他的后记里有这么一段话:“这本拾萃有真人真事的野史实录,有乡贤掌故的文人风彩,有诗联巧对的隽永题材,有神鬼笑话的怪诞传说;更转载了高人名士的警世箴言与生活哲理,它具有传统文化的严肃篇章,也有开怀消闲的小品,雅俗共赏,值得一读。”
??澳大利亚谭达先博士在序文中说:“此书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多样化,编著者视角敏锐,它不但反映了河婆人的古老民俗,也反映了今天马来西亚河婆人的社群、乡贤及其种种新建树,……值得马来西亚内外研究马华文化、民俗、民间文学及其社会的读者与专家一读。”
??张子深在序文中则形容:“张肯堂以八十七高龄,仍然醉心笔耕,精神可嘉。他能用一整年时间,耗费无数心血,念兹在兹,编订内容,搜寻资料,详细考证,仔细落笔,牺牲了可以悠悠的岁月,放弃了许多睡眠的时间,才完成这本厚达四百页的作品,真是难得。”
〈河婆风土志〉自序???张肯堂
??国之有史,犹家之有谱,地方之有志也。盖国史所以记兴亡;家谱志世系清源流;地方志则述利弊,纠善恶;是则志之为用实大矣!
??我河婆旧属揭阳县之第五区,面积约三百平方里,人口十五万(编者按:今揭西县人口已近80万);地偏揭西,群山环抱,文风蔽塞,政令不行。明、清数百年来,匪盗啸聚,被视为化外。且河婆村民,系客属源流,多操客语;在人民风俗和情感上,与县属各区形成一定之距离和隔阂。故家乡历史文物,不惟很少记载于县志之中;且各姓族谱及上代文人,又缺实录,致今日同乡,一提起家乡历史,辄感茫然。此实令人痛心与遗憾事也。
??吾人已是炎黄之胄,源自中原汉族。自古以来,家庭观念,素重伦理;社会生活,能亲亲谨厚;对人类和平,急公好义;此客族精神之孕育与发挥,实不逊其他民族者。因此,吾人身为河婆人,自应详谙家乡历史;比如各姓始祖之迁徙历程,南关城之兴亡,霖田都与六约之沿革,千多年来农村风貌及掌故,如能汇集成志,备为后人流览,不亦宜乎!
??职是之故,笔者斗胆尝试,首先汇辑各姓源流,使人手一册,木本水源,知有所自;嗣后不以世远年湮,同悲失祖之人;溯木追源,无劳跋涉之苦。其次,收集吾河社会沿革与史料,”别舆地、辨土宜、考民俗、彰士行“。备为县志文献,免贻吾河无文史之讥。其三,搜集民间掌故与历史习尚,藉补族谱之不足;以启后人前车之鉴,而收彰善瘅恶之训。其四,希望此书能撩起同乡对家乡史物之串串回忆,从而达到团结同乡与建设大马来西亚之愿望,此笔者编写本书之由来也。
??笔者不文,为保存吾河真实史料,于行文时,未尝不谨慎将事,全力以赴;自忖并无闭门造车之嫌,亦无耸人听闻之意图。但整部史篇,因时间忽促,难免逸遗,尚祈乡贤读者,赐予教正。吾人深知今天所处之时代,与对人类社会之责任,不应食古不化,但保存固有文化与家乡史料,亦是义不容辞之事,是则本书之问世,对吾乡人士,或有小补焉,是为序。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于吉隆坡。
<河婆民间故事>前言??张肯堂
??河婆旧称霖田都,村民系迁自中原的客族。他们先后由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南迁定居于此。姓氏有六十多个,其中以张、蔡、刘、黄、彭、李、温、陈、贝、韩、吴、邓、邱、杨等姓人数较多,上溯迁徙历史,已有六、七百年。
??河婆在民国时代,是隶属揭阳县的第五区,一九六五年并入第三区的棉湖镇、五经富,及陆丰县的五云洞、上砂等乡村,成为揭西县。
??在我们的上代祖先还未迁来河婆之前,已住着其他居民,大概他们比不上后来的客族的勤劳和智慧,在强烈的竞争和时代的淘汰后,原住民经不起时代的浪涛,不久就相继他迁,遗留下来的小部份也给同化了;于是,整个河婆地区仅留下纯客族的后代。
??客族在历史上经过了不少苦难和折磨,他们敢于向恶劣的环境现实挑战,从不向困难低头;因此,我河婆各姓自迁居以后的六、七百年来,自然地遗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痕迹,也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近十年来,不少干文艺工作的民间文学家,不辞劳瘁地,日以继夜地,大量搜集、整理、编写了不少绚丽的篇章,出版了很多专集,它给人一个印象:河婆是有多彩多姿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上代文人不计其数,它不是文化沙漠,而是文化绿洲!
??为了保存这些具有生命力和教育气息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会随时日而流逝,或因湮没后变成历史陈迹。笔者不自量力,特采集各家有深度和具意义的作品,汇集成“河婆民间故事”集问世。也许本书所收集的作品,因各人的观点、立场不同,文章的结构、体裁不能一致,但都是以环绕河婆历史本位为论述中心,也概括了六约久为人所熟悉的风土人情、逸闻掌故、名胜古迹、山水传说的历史面貌。全书二十多万字,和珍贵的图片,相信这本故事集的问世,可给同乡们或社会人士有研读的机会,进而引起共鸣,发生历史感情,激励我马来西亚同乡,奋发上进,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多撰写先贤拓荒故事,启示后人。
??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执笔者:黄国汉、黄乐研、石泉、张肯堂、黄朝凡、蔡俊举、刘天干、蔡高暖等。
??全书由笔者主编和修订。自觉学识有限,搜集资料不足,不论在编排上、内容上,尤其在校对方面,一定存在很多错误和缺点,欢迎读者们不吝批评和指正。
??本书承拿督刘南辉、张纬添、李志明、无名氏四位乡贤热心赞助。蔡琦珍先生设计封面,刘天干先生为封面题字,以及文友们的帮忙,使本书能如期出版,统在此敬致谢忱!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征求“河婆山歌”缘起
??编者按:张肯堂所编的《河婆客家山歌选辑》,深受山歌爱好者欢迎,今天我们阅读其缘起,颇有意义,以下是怨气全文:
??山歌是人民文学之一。它是劳动阶层在工余之暇,一种内心感情的发泄,也是青年男女在花前月下的爱情流露,多少民间的风流韵事,都寓意在山歌对唱之中。
??山歌是人民心声之一。他们在劳苦和被压迫的恶劣环境下,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肉体的痛苦,把心中的抑郁或欢乐,尽情的畅快的歌唱出来,它是生活的插曲,也是可歌可泣的诗篇,能发人深省,引起共鸣!
??山歌是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学,家乡的山歌,明快、爽朗,幽默、智慧、感情丰富、情节动人,这是河婆人民传统的文化精华,富有特色的俗文学瑰宝。
??我河婆先民是中原客族的后代,在五、七百年前,由遥远的北方迁来。由于山区贫瘠,农耕辛苦,文化不高,对民间文学——山歌,很少人收集过;同时,同乡中喜唱山歌的老一辈,逐渐远去,新一辈对山歌索然无味,若不趁此时收集,日后,将更感困难,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部仝人,每提起这件事,就感到无奈,深自引疚和心痛。
??现在,我不自量力,决定负起搜集、整理,出版的责任。并分函国内外同乡,给予协助,更希望各地同乡会/互助会,宗亲会和民间组织,能响应这个号召,人人有责,自动自发,向亲友们收集“河婆山歌”,“童谣”,数量不拘,抄录后寄吉隆坡河婆同乡会收转。截止日期是本年(2001)年底。提供文稿者请书正确的姓名,以便书内留名。
??这或是河婆文化史上的创举。我己老迈,有任何需要改善的地方,请不吝指教。并在此先向热心的前辈们敬致谢意。
张肯堂(02/09/2001) 《河婆之声》与河联特刊
在第一次河联大会在古晋召开时,由吉隆坡秘书处出版了第一届纪念特刊,编辑是杨子渊,张肯堂。由于同乡们热烈的反应,为了联络同乡感情、互通声气、提升文化水平、提供精神粮食,和发扬可婆人勤奋创业精神,议决出版《河婆之声》会讯。主编是刘伯奎先生。编委是李福安、刘细畅、黄优才、蔡益源、张肯堂,第一阶段(1978年11月1日至)共出版了六期会讯,共382页。由于印刷精美。内容充实,和传达了原乡和海外同乡讯息,受到海内外同乡和社会人士的称赞。
《河婆之声》创刊号,刊登了第一届河联大会的特辑。第二届河联纪念特刊,是在柔佛州配合第二届河联大会出版,主编仍是刘伯奎原班人马,厚322页。柔佛州河婆同乡会值年期间,出版了会讯《河婆之声》第7和第8期共158页。第三届河联特刊是在吉隆坡配合第三届河联大会同时出版,张肯堂任主编,厚360页。同时出版了第9和第10期会讯《河婆之声》,共154页。第四届河联大会特刊在美里出版,主编李友梅,厚400页。同时出版了会讯第11和第12期共172页。第五届河联纪念特刊在森甲同乡会出版 ,主编张雪群小姐,厚222页。第六届河联纪念特刊在古晋同乡会出版,主编杨谦俊,厚164页,同时出版了会讯第十三期35页。第七届河联纪念特刊由柔佛州轮值,主编蔡少华,于1994年出版,厚640页。第八届河联纪念特刊由霹雳河婆同乡会于1995年出版 ,厚172页。第九届河总特刊在1999年5月30日由吉隆坡河婆同乡会出版,厚368页,编委会主任为蔡冠群。第十届河总特刊于2001年三月由美里河婆同乡会出版,厚460页,编委会主编为张子标。
张肯堂原著,李福安增补
以下是各期《河婆之声》及《河联特刊》封面:
http://www.hepo.org/
[ 本帖最后由 海外客家人 于 2008-6-30 10:24 编辑 ] http://inlinethumb51.webshots.com/42290/2573297690103339120S200x200Q85.jpg
[ 本帖最后由 海外客家人 于 2008-6-30 10:24 编辑 ] 一个可怜的流离逃亡,换来他对家乡的爱,书生文人换来的苦与乐!当我见到他讲述身世流下老泪时,我真的同情可怜他.每当谈到他自己他多说自己没用,不会找钱只会抄抄写写,他与解放初因为自己原先读书出来成在国民党揭阳县里当过文员,加上姑表哥哥刘新册从印尼三口洋回国,动员他一同前往印尼逃避清算,就这样背井离乡远渡三口洋经商,又在三口洋从新组织家庭,后因印尼局势不稳结束生意,举家迁往马来西亚古晋海外山区种胡椒园,生活艰苦难当,表哥又来看他对他说了一句话[宁可大海淹死,也别在岸上徘徊],他就带大女儿留下妻儿到吉隆坡生活,稳定后在结束古晋海外山区胡椒园,全家团聚吉隆坡,大女儿出嫁.二儿子在吉隆坡成家开办“阿喜肉骨茶”。三儿子前往台湾学习中华饮食,在台北成家后东渡日本开中国餐馆,后因生意惨淡结业继续工作候机..真的欣慰两兄弟多是孝敬父母的楷模.
http://cimg2.163.com/catchpic/2/23/23B02AB59E001FBEC852428A31FE470A.jpg
吉隆坡阿喜肉骨茶店里,90岁的张肯堂专注地看着中文报纸
[ 本帖最后由 zhong 于 2008-7-2 21:48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