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 发表于 2007-10-24 16:52:38

假设粤西-桂南客家话不是今天的面貌

假设在客家人迁徙到粤西-桂南时的人文环境是一个荒凉无人烟之地。那么,经过300~500年的语言的自身发展,粤西-桂南的客家话今天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众所周之,粤西-桂南客家话自称他称均为“涯话”、“新民话”,无“客家”意识。与梅州客家话比较,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涯话-新民话受当地的语言,特别是白话的影响较大。从声韵到词汇、语法特点,都深深地打上了白话的烙印。比如一些涯话-新民话,有的声母有边擦音sl(如我的母语防城港涯话),有的有撮口呼韵母y(如博白、陆川新民话),有的有元音韵母ê(如信宜涯话),词汇受白话影响更加显著,如宰杀称劏,寻找叫揾,娶叫攞,猴子叫马骝,等等,不甚枚举。语法方面,表否定的不用“唔”用“无(或冇)”,如无有(没有)、无知(不知道)、无爱(不要)。

抛开这些白话特色鲜明的声、韵、词汇和语法特点,涯话-新民话是不是就与梅州、闽西的客家话没有差别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就算是闽西内部,闽西与梅州之间,其客家话本身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涯话-新民话,亦不可能在500年的时间里一层不变。500年的时间里,原先的客家话,特别是闽西客家话,也是在变化的,而且变化是很大的。
涯话-新民话在客家话各次方言中,自成一系,并不仅仅因为是受白话或当地其他语言逐渐影响所致。或者说,受白话影响并不是涯话-新民话自成一系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而是涯话-新民话在历史长河中,在客家人迁入粤西-桂南地区的300~500年的时光里,在面对与原乡闽粤赣地区不同的全新的地理环境,自然而然会走向一条自身演变之路。我相信300~500年后,如果涯话-新民话不消亡,与今天的面貌也肯定是不相同的,更与500年前不同。

下面是今天涯话-新民话内部一致性较高的一些特点:
声母方面,粤西-桂南地区的涯话-新民话几乎一致,都是只有z/c/s,没有大埔、兴宁、五华客家话的舌叶音zh/ch/sh。涯话-新民话有舌尖前浊擦音r,惠阳惠东一带也有舌尖前浊擦音,但大埔、兴宁客家话是舌尖后浊擦音,而梅县既没有舌尖前浊擦音也没有舌尖后浊擦音。
韵母方面,一些梅州、闽西客家话内部不统一的语音,涯话-新民话内部却都相同,如哥豪不分,哥=高=o韵(梅州市区读ao韵)。悲=杯=ui韵(梅州市区读i韵)。
词汇方面,大多数涯话-新民话将指示代词“脉介”读音合二为一为“埋”,即mak+gai=mai。

以上这些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当然,有的演变或许也与当地的白话有一定关系。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涯话-新民话是一在经历了客家话本身来源不同,但最后都经过磨合、发展、演变为一种内部一致性较高,既不是粤语的一个次方言,也与原乡客家话不同的“本地话”(客家话的一个次方言)。
不管它的名字是“涯话”、“新民话”,还是“客家话”。

火德 发表于 2007-10-24 17:01:19

粤西-桂南的涯话-新民话无论怎样变,都变不出客家方言的范围。
中原汉语到了闽粤赣,虽演变成了汉语客家方言,但也没有变出汉语的范围。

前者历史是300~500年(明代开始),后者历史是800年(按客家方言南宋形成说)。涯话-新民话正是客家方言形成时间的一半。

[ 本帖最后由 火德 于 2007-10-28 13:08 编辑 ]

pangjim 发表于 2007-11-10 15:54:35

回复

粤西-桂南的涯话-新民话 本质是客家方言的一个支流 就像粤语也有很多支流
粤西-桂南的涯话-新民话和其它地方的客家话比较 最大特点是:发音方式 有了较大的变化
粤西-桂南的涯话-新民话主要用胸腔发音 所以粤西-桂南的涯话-新民话 听起来比较低沉 宏厚 不像其他地方的语调那么高
但粤西-桂南的涯话-新民话 用词、语法方面基本保持一致:)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假设粤西-桂南客家话不是今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