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展翅
被法国远东学院学者劳格文先生誉为“中华客家文明瑰宝”的江西赣县白鹭明清古民居,是至今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民居群……
探访白鹭,正是夏风送爽的日子。沿着一条顺着山势弯曲延伸的水泥公路驱车前行,公路两边绿树成荫,野花斗艳,馥郁阵阵。
司机钟师傅是个土生土长的白鹭人,他笑着对我们说:“要了解白鹭,首先要了解白鹭的历史。”
据族谱记载,白鹭的开基人是唐朝著名宰相钟绍京第16代孙钟舆。公元1136年,钟舆携妻带子牧鸭来到这里,因天色已晚便露宿河边,夜里梦见一群白鹭栖息于此,白鹭的地名由此而起,村前的那条河也自然名曰“鹭溪”。
明代中期,白鹭村成为一方的商业中心,这得益于它一脚踏三县(赣县、万安、兴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全县惟一一条无须通过贡水直入赣江的“黄金水道”———鹭溪河,它可缩短北下流程60多公里,使白鹭、兴国、万安等地盛产的竹木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
白鹭的第二个鼎盛期是乾隆年间。钟舆后代里出了一位经商能人钟正瑛,他带领族中青年闯荡商海,将当地的农副产品放木排运到南昌、江苏、上海销售,同时把外地的布匹、食物、银元等带回来。于是,富裕起来的白鹭人建起了雄伟壮观的崭新屋群,也就是现在这片明清古民居。
在白鹭乡乡长赖国茂的引领下,我们漫步在白鹭古村鹅卵石铺就的深街窄巷,只见气势恢宏、清秀俊丽的华堂秀屋错落有致,依山傍水呈月牙形分布。这些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选材均显示其不凡的一面。园逸堂、兴福堂、友益堂、绣花楼、王太夫人祠等一个个建筑名称及其特色在赖乡长口中如数家珍,徽派的石雕门罩,浙派的民居祠宇,雅致的园林式庭院……如果说龙南燕翼围象征客家人的团结、友爱,那么白鹭民居更多的是体现了客家人的开放与沟通。
在王太夫人祠边,村民钟昌森热心地给我们介绍,王太夫人祠是清朝嘉庆年间嘉兴知府钟崇俨告老还乡时,为纪念一生乐善好施的母亲所建的,建成后楼上主要作粮仓储存义谷,楼下则为赤贫子弟读书的场所,钟昌森笑着说:“也可以说是一所希望小学吧。”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说到旅游开发这个话题,赖乡长半开玩笑地说:“白鹭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识是被文人墨客们唤醒的。”1996年,《家在白鹭》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让白鹭声名鹊起,但那时白鹭人仅仅是以身处这片土地引以为豪而已。2001年5月,当散文MTV《山水赣南》以白鹭为主要摄制点再次引来四面八方关注的目光,同时赣县的文艺工作者利用手中的笔、镜头,将白鹭古民居和“抢打轿”、“烧瓦塔”、“东河戏”等民俗活动用各种形式在人民日报、香港凤凰卫视等媒体推出时,白鹭人坐不住了,他们意识到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些古民居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在政府的引导下,村里专门制定了《保护客家古民居的村规民约》,规定对重点保护的16栋客家民居只能修缮建设,不准拆一砖一瓦。
客家人的血是一脉相承的,客家人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开发白鹭的喜讯让海内外每一位客家人心血沸腾,他们纷纷捐钱捐物支持、参与开发。香港实业家詹益邦先生参观完王太夫人祠后,当即捐资八万港币对该祠进行修缮。
返回乡政府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古民居保护联谊会”的3位老人,他们正在巡察古民居周边有无乱丢垃圾和乱放鸡鸭现象,垃圾箱、路线牌有无损坏。看到来了几个外地口音的游客,他们又热心地当起了义务导游。
八十年代初期村里就有许多年轻人赴外打工,白鹭人秉承了客家先辈们勤劳勇敢、奋发进取、纯朴无私、谦让讲理的优良品质。走上富裕路的钟小平、钟隆亻全兄弟自筹资金3万元修了一座水泥桥方便村里人进出;听说要建“民俗博物馆”,家家户户自发送来了世代珍藏的宝贝;每年交公粮(农业税),白鹭村总是全乡第一完成……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白鹭村多方筹资兴修了白鹭到田村的水泥公路,架起了横跨鹭溪河的公路桥,修通了乡里到14个村的村级公路,接通了万安、兴国、永丰的公路。没有沟通就没有发展,如今的白鹭村,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起了农贸市场和客家饮食一条街。人流、物流、信息流,让沉寂的古镇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白鹭村重教兴学,村内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哪家有子女“金榜题名”,各家各户都会前往祝贺,集体也会拿出一定资金予以奖励。
(道英梁飞 江西日报)
http://www.jxnews.com.cn/n661/ca445275.htm :jump:
[轉貼] 白鷺客家古村 98%鍾家人
王綽中 要真正瞭解贛南客家文化的精髓,一定要走一趟白鷺古村。從贛縣縣城往北出發,沿著崎嶇山路車行一個多小時,來到了充滿深厚古代文明的這片神祕淨土。
走進村內,映入眼前的是一大片陳舊的客家民居與豪宅,而如此規模巨大、集中成片的客家古民居堪稱世所罕見。當地人士介紹,在民國初年,白鷺古村當時堂屋、祠宇就有六十九座,清一色是青磚黑瓦,排列有序的封火墻飛檐翹角,櫛比鱗次,十分壯觀。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多為明、清兩代所建。
經歷時間的滄桑,這些建築有些已經斑駁敗落,但大部分仍保存完好。白鷺村面積六萬多平方公尺,現今仍住有五百多戶人家、兩千五百多口人,村民百分之九十八姓鍾,他們都是一位叫鍾興的趕鴨人後代。
隨行的贛縣客家文化研究會專家向記者述說了白鷺村的興衰:南宋紹興年間,興國縣的鍾興攜一家四口,趕著百餘隻鴨母,放牧到距離家鄉三十多公里的一個地方。在這裡第一個晚上,鍾興夢見了白鷺紛飛,第二天發現他的鴨母在這裡竟然能一天產下兩個鴨蛋,鍾興認為這裡是風水寶地而安下家來,並把這裡命名為白鷺村。
隨著後代子孫的辛苦耕耘,白鷺村日漸繁榮。當時村民利用村前小溪便利的水路交通,將山中木竹運往外地出售,村民生活逐漸富裕,白鷺村也成為附近商品集散地。村民見了世面後,開始重視興辦教育,因此清代早、中期,鍾氏家族出現了大批讀書人,不少人取得了功名,出任地方官員。
在此階段是白鷺村鍾氏發達鼎盛時期,權、錢、勢俱備的鍾氏家族,紛紛大興土木,一片片青磚大瓦房、祠宇豪宅雨後春筍般矗立,氣勢宏大,形成了今天的白鷺古街道。可是,到了民國初年,村外交通日趨發達,傳統利用水路交通的白鷺村開始黯然失色。
現今的白鷺村,有幾個特殊建築及其背後的故事,值得向人介紹。鍾氏總祠:是奉祀白鷺村開村始祖鍾興,其字「世昌」,故稱「世昌堂」。當地導遊說,世昌堂是白鷺村最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動場所,只准族人在此舉行集會祭祖、喜事慶典和重大的文藝演出,不許死人入內,即使出葬時要「辭祖」,也只能在院外廣場稍事停留。此外,白鷺村還有一個古代少見的王太夫人祠。古時受到男尊女卑的影響,祠堂以女人命名者極為罕見,王太夫人祠就是其中之一。據當地人士介紹,王太夫人是清乾隆年間布政司大夫鍾愈昌的生母,經常勸導丈夫和兒子要濟弱扶傾,她將節省下來的積蓄給貧窮者買糧、給病人看病,臨終前,要求子孫將積蓄拿出來設義倉,每年賑災濟貧。
中時電子報
http://ec.chinatimes.com/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2&Single=1
RE:[轉貼] 白鷺客家古村 98%鍾家人
确实如此赣县东北部的白鹭村为钟姓旺族系江南第一宰相钏绍京后裔4000多人口除一户王姓和一户胡姓外其他全部姓钟该村的明清古建筑保存非常完好现存有座祠堂幽深古巷让人流连忘返。我是白鹭人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白鹭人,我为我们前人的智慧和勤劳感到自豪!我们白鹭村古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是中国近古时代江南民居的典型模式。整个村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青一色的青砖灰瓦,气势恢宏,朴实素雅,大门设在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进门后依次为门厅(或称下堂)、天井、正厅(或称上堂)、宝壁、后堂等。明井暗沟,美观大方,既考虑到了防风防火排水,又注重了通风通气及居住便利。房内墙体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两层,上层多用于藏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厅大房小,厅明房暗整栋建筑富丽堂皇。在白鹭只要你仔仔细细阅读,每一个门楼、每一个窗户、每一扇屏风、每一厅堂、每一个屋檐都各不相同,自成风格,这里的门楼,于精巧别致的石雕、灰雕、木雕中饰以麒麟、雄狮、凤凰、鲤鱼等吉祥动物,栩栩如生,伟岸高峻,富贵逼人,这里的窗子各式多样,千姿百态,这里的屏风精雕细刻,如花似锦,这里的厅堂雕梁画栋,流金溢彩,这里的屋檐飞檐翘角,雕花饰物,如鸾如凤,似栖似飞,所有这些,看后都会使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感叹祖先的灵巧与智慧。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游玩,我的QQ是469768349。 我更想了解的是白鹭人的生活现状和人生思想。毕竟,祖先的荣耀更应该成为咱们后辈努力学习的榜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