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y 发表于 2006-2-22 16:02:34

一套平装版200元、精装版280元。

zmy 发表于 2006-2-22 16:04:41

Posted by 夏荷 at 2006-2-22 16:02
zmy ,請告訴我哪篇有亂碼的情況,因為我轉用簡體字會發生的,看是採用什麼字體不會亂碼。
可能是系统的原因,刷新以后又不会了,我们把我发的内容改了。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11:07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系列访谈之二
从客家方言看客家文化
——访《客家方言》作者、嘉应学院教授温昌衍
本报记者 张远明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之一《客家方言》最近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嘉应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温昌衍教授独立编著,该书的出版,促进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丰富了客家方言的研究成果。春节前夕,温昌衍就此书编著出版的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教授忙中受命
  2004年6月温昌衍在嘉应学院教学和科研任务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接受了“客家研究丛书编委会”撰写《客家方言》任务。编委会给他的时间是一年。幸好他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深造阶段都是以客家方言为主攻方向的。2001年他博士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嘉应学院,之后也一直做着客家方言方面的研究,他所开的选修课和指导学生写作的论文也几乎都是客家方言方面的。所以紧张是紧张,但研究和撰写工作一直开展得很顺利。
  客家方言的研究和撰写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定写作提纲,二是收集整理有关的方言材料和研究论著,三是撰写书稿。在方言材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温昌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了收集、调查梅州市属各县(市、区)的客家方言外,还要涉及到周边和外地的客家方言,以及古今客家方言研究论著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自制了统一的调查表格,以便理清客家方言的研究史,展示客家方言的研究概况。2005年3月至2006年1月,按照编委会的计划,温昌衍先后完成了初稿、二稿及三稿的撰写和5次校对的任务。

[之一]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12:47

客家话流传四海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操此种方言的人大部分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温昌衍教授在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客家方言的分布、调查研究、特点等进行了综合阐述。他指出,客家方言和赣方言都来源于古赣语,“它们之间有天然的紧密关系”。他在书中介绍说,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我国的江西、福建、广东,以及广西、四川、湖南、海南、香港、台湾部分地区,总共200多个县市。其中主要的区域是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的东、中、北部,这一带是闽粤赣边区,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大本营。另外,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也有不少讲客家话。使用人口大约有6000万人。梅州是客家方言的中心区域,这里的“客家话”具有客家方言的典型特征,而且对内外都有扩张影响。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是客家方言的“标准语”,是不少外地客家人维持或仿效的对象。

成果七个亮点
  该书内容全面,与同类著作相比有7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从客家方言的独特性出发,揭示了客家方言的特征、特点。二是详细介绍了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概况,从宋代的文献记载,到当今最前沿的研究,都有交代说明。一部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三是以最具客家方言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梅县话为例,从语音到词汇到语法对客家方言作全面分析介绍。四是展示了客家方言特别是梅州的客家方言的内部异同,读者在重点了解梅县话面貌的同时,也能了解梅州市属各县客家方言的内部异同。五是讨论了客家方言的形成和演变,论证了客家方言是在江西形成雏形的,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方居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的一支——傒语的底子上形成的,时间在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之前(即唐末五代以前)。六是从文化角度对客家方言作了较大篇幅的分析和阐释,为认识和研究客家方言提供了一个文化的视角。七是对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问题作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中国民俗语言学会会员、梅州市客研会副会长谢永昌先生阅读书稿后评价说“写得很好、很详细,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齐全”。他尤其推崇“从客家方言看客家文化”等几个章节,认为写得很有特色。同时也对部分客家方言的用词和释义方面与作者提出了有益的商榷意见。

2006-02-06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15:13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之《客家围屋》
http://www.oliodu.com/upload/00300.JPG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16:38

《客家围屋》:诠释客家人的史诗
(张远明)
  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崇岳与深圳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杨耀林,两位先生合著的《客家围屋》一书共有6个专题章节:第一章“客家围屋是客家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史诗”,包括中原文化的传承、鲜明特色的建筑、方圆变奏的韵律共3个小节。第二章“闽赣粤客家围的风采”,有闽西、赣南客家围掠影和南粤客家围风貌两小节。第三章“南粤客家围的地区衍变”,包括饶平、大埔和蕉岭的方圆寺楼,饶平、大埔的半月楼,梅县、兴宁等地的围龙屋,兴宁、五华等地的四角楼,惠阳、深圳等地的城堡式围楼,深圳的围村,英德、翁源等地的高围墙四铁楼及“锅耳”山墙,始兴等地的“棋盘围”和碉楼等共8个小节。第四章“南粤客家围与畲族、福佬、广府及外来文化的关系”,包括饶平、大埔客家围与畲族的关系,饶平、大埔客家围与福佬文化的关系,深圳客家围与广府文化的关系,梅州、深圳客家围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共4个小节。第五章“梅州、深圳客家围楹联文化内涵考释”,包括门联、祠联、堂号、堂联、吉庆联等5个小节。第六章“深圳客家围对梅州建筑文化特色的传承”,包括深圳客家围的文化特色和客家围的保护与利用两个小节。
  按照两位专家的研究归纳,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客家围屋大致可分为:闽西的方形、圆形土楼,赣南的口字、国字形土围子,粤北的四角楼、碉楼,粤东梅州的围龙屋、带有雕镂的围龙屋、杠楼、圆围、半月围、八角围、多角围屋和方、圆土楼,粤中惠阳、深圳的城堡式围楼和围村等10余种类型。在客家围屋的流变过程中,有些还融入了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和西洋的建筑文化,这是客家人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包容开放的历史创造。书中不仅图文并茂地对围屋加以分类描述,还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结晶——围屋内外的楹联作了典型剖析,使“内文外武”的客家围屋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使客家人尊教崇文的优良传统得到解释。   
      
2006-02-13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 Last edited by 夏荷 on 2006-2-22 at 16:21 ]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18:46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系列访谈之三
客家围屋 客家史诗
——访《客家围屋》作者黄崇岳、杨耀林
本报记者 张远明
      
  在闽粤赣交界葱茏的群山之中,在曲折的江河湾畔,屹立着一座座土墙黛瓦、方圆变化的客家围屋。它是孕育客家人的摇篮,是客家人的史诗。最近出版的客家系列丛书之一《客家围屋》,就是调查研究成果之一。近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书的两位作者黄崇岳先生和杨耀林先生。

一路同道共请缨
  黄崇岳是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博学会与深圳市博物馆顾问。杨耀林是深圳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他们都出生在梅州,并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改革开放后又一起在深圳博物馆工作,可谓志同道合。两位专家怀着对客家故土的深厚感情和对客家文化的强烈兴趣,很早就开始涉足客家围屋的研究。还在较早的时候他们就完成了深圳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南粤客家围》。为完成这一课题他们曾先后驱车数千里,到粤东、粤北以及闽西、赣南地区,征集客家民俗展品。对客家民居代表性建筑客家围屋进行逐一调查询问、登记和照相,前后历时10年,积累了20多万字的原始资料和千余张照片。并于2001年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书,得到学术界的好评。
  此项研究结束后两位专家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感到对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发掘不足,有言犹未尽、继续研究的冲动。所以当有关领导提出编撰客家系列丛书时,他们非常高兴,主动请缨承担《客家围屋》一书的编著工作。鉴于他们掌握了有关客家围屋的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扎实的基础研究,所以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两位专家一方面把《客家围屋》作为已出版的《南粤客家围》的续编,一方面把它作为奉献给梅州客家父老乡亲的一份礼物。

[之一]

[ Last edited by 夏荷 on 2006-2-22 at 16:21 ]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20:27

客家围屋是客家史诗
  据这两位专家介绍,《客家围屋》全书以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聚族而居”的围屋这一活化石为着眼点,站在闽、粤、赣客属地区的大背景下,纵横相连,点面结合,从历史渊源、建筑形式、流变过程、文化内涵、文化交流和保护利用等方面,全面展示客家围屋的面貌和风采。书中以事实说明:客家围屋是古代中原汉族庄园、坞堡和殿堂建筑的承传;是客家人自中原南迁历史的实物见证;是客家人进入闽、粤、赣交界的山区之后,为适应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就地取材,用泥土、三合土(泥、沙、灰)夯筑,或土坯、青砖、石块砌起来的防御性很强的血亲聚居院落。
  该书还对鲜为人知的梅州客家围屋的承传与发展——深圳客家城堡式围楼,作了对比研究,并联系实际地对新时期客家围屋的保护利用问题作了探讨。让古朴壮丽的客家围屋和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重放异彩。
      
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相结合
  在谈到该书的特色时,作者对记者说: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三结合”是《客家围屋》一书的特色。
  客家围屋是客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该书运用考古器形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纪年、营造法式、建筑构件等研究方法,辨断建筑年代,排比建筑风格,揭示出不同地区客家围屋的流变过程。在把客家源流研究奠定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再用民俗学的方法,揭示客家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往在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在本土本地区的范围,该书将闽粤赣客家围屋作为总体研究对象,捕捉典型,从“大客家”的视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突出其共性和个性。在发掘文化内涵方面,该书从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从建筑到文化,从客家民居到广府和福佬民居,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客家围屋本身的文化特色和外在文化联系,确定客家围屋的历史定位和文化价值。
  为了增加科学性和可读性,两位专家依靠现代交通和摄影设备,从各地拍摄了大量的客家围屋照片,并从中挑出上百幅典型之作,插入分类描述之中,力求图文并茂,使幅员辽阔的闽粤赣客家地区的各地客家围屋均尽收读者眼底,饱览客家围屋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之二]
      
2006-02-07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 Last edited by 夏荷 on 2006-2-22 at 16:22 ]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25:06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之《客家艺韵》
http://www.oliodu.com/upload/00400.jpg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26:48

《客家艺韵》:客家民间文艺的“百花园”
(刘龙胜)
  在历史的长河中,客家民间文学艺术犹如甘浆乳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灵。由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和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科长、梅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小华合作编著的《客家艺韵》一书,让人们有“窥一斑以观全豹”的感觉,读者朋友们从中可以尽情地领略客家民间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客家艺韵》一书主要由“楔子”、“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后记”等几大部分组成。其中,“民间文学”部分收录了有关客家祖先、宗教、八仙、风物、历史人物、地方人物等的“神话与传说”,有关造反、除妖灭怪、风水、创业、求学、对联、机智人物、伦理、巧媳妇等的各种“故事”和梅州、宁化、上杭等地的“寓言、笑话”,以及山歌、童谣等客家地区的“歌谣”,此外,“民间文学”在末尾部分还收录了一批客家地区流行的“谚语和歇后语”。该书在第二大部分“民间艺术”中收录了汉调音乐、于都唢呐和南康古文、竹板歌等“民间器乐和说唱”,广东汉剧、赣南采茶戏、梅州山歌剧、梅州提线木偶戏、五华花朝戏等“地方戏剧”,以及大埔乌龙和花环龙、丰顺埔寨烧龙、梅州民间舞狮、梅州竹马舞、梅州船灯舞等“民间舞蹈”。可以说,《客家艺韵》一书的内容囊括了有关客家神话与传说、故事与寓言、笑话、歌谣、谚语与歇后语,以及民间器乐与说唱、地方戏剧、民间舞蹈等几乎所有具有典型性的客家民间文学艺术,可谓是客家民间文学艺术的“百花园”。
  翻阅该书,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一一跳进眼帘:田伯公的来历、泮坑公王保外乡、罗隐的传说、宋湘的故事、“歌仙”刘三妹、“山歌妹”选郎、古怪精灵的李文古、廖昆玉的故事;“尖尾剪”对歌、竹板歌、花朝戏、大埔乌龙和花环龙、九狮拜象,石城罗汉灯,建宁傩舞……一本书读下来,犹如一幅幅客家风情画卷闪亮而过。
   
2006-02-13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29:09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系列访谈之四
中原风雅 南国飘香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谈《客家艺韵》
本报记者 刘龙胜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之一的《客家艺韵》于近日出版,该书由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梅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小华合作编著。日前,记者就该书的编著经过、内容概况和特色等读者关注的问题采访了杨宏海。
  谈到《客家艺韵》的编撰经过,杨宏海说,2004年底,他作为梅州市首批发展战略顾问之一,与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一起提出建议:联合梅州、广州、深圳三地的研究力量,共同编纂一套客家文化普及丛书,着眼于大客家,立足于客都梅州,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历史文化,打造“文化梅州”的特色品牌。他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客家民间文学艺术犹如甘浆乳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灵。他说,当他们接到《客家艺韵》的编撰任务时,心头立即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激动,儿时的记忆犹如水闸打开,喷涌而出,一幅幅具有浓郁客家民俗风情的画面在脑海中不断浮现:山山水水之间,豆棚瓜架之下,小楼闲阁之中……客家人用歌声陪伴自己的劳动;用歌舞戏剧再现劳动和生活的场景;用谚语来总结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用各种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来反映现实,表现理想,满足精神的享受。于是,大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产生并流传开来。杨宏海表示,编撰《客家艺韵》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留住客家文化之根、弘扬客家文化精神的重要举措,亦是对后人功德无量的一项文化工程。因此,他们不畏跋山涉水的艰辛,深入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客家人聚集地进行采风和调查,掌握客家民间文学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之一]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30:31

  据杨宏海介绍,《客家艺韵》一书主要由“楔子”、“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后记”等部分组成,内容囊括了客家神话与传说、故事与寓言、笑话、歌谣、谚语与歇后语,以及民间器乐与说唱、地方戏剧、民间舞蹈等。如田伯公的来历、泮坑公王保外乡、罗隐的传说、宋湘的故事、“歌仙”刘三妹、古怪精灵的李文古、廖昆玉的故事,“尖尾剪”对歌、竹板歌、花朝戏、大埔乌龙、花环龙、九狮拜象、石城罗汉灯,建宁傩舞等。
  说起《客家艺韵》的特色,杨宏海说,客家人爱唱歌,确是到了“一日三餐歌送饭”的地步,人们上山打柴,下地犁田,谈情说爱,甚至开会发言,都用山歌。每逢元宵或中秋佳节,各县(市、区)都有山歌赛事,1984年梅州市把每年中秋节定为山歌节。一册《客家艺韵》,从故事传说、歌谣到民间艺术,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此外,《客家艺韵》还有三条编撰原则:一是“学术性”。客家民间文学艺术是客家人创造的文化财富,是客家人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抒发,也是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历史宗教、民俗文化的一种真切的表现,具有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客家艺韵》一书对其各种文体和艺术种类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剖析,尽可能地保留其本土性与原创性。二是“可读性”。客家民间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长的艺术生命力,充分表现出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客家艺韵》一书力图用通俗化的大众语言,把客家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和艺术魅力展现出来,使广大客家民众喜闻乐见。三是“资料性”。客家民间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限于篇幅,只靠一本书难以一一记载下来。《客家艺韵》采取“选取典型、兼顾全面”的方法,尽量将各种文学题材和各类艺术加以介绍,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翻阅和研究的需求。

[之二]

2006-02-08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31:56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之《客家民俗》
http://www.oliodu.com/upload/00500.jpg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33:27

《客家民俗》:集客家民俗之大成
(何碧帆)

  《客家民俗》是一部详细介绍描述包括台湾在内的粤东祖地客家人传统风俗习惯的民俗志,也可以说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不仅纵向地对当代近代以前的民俗作了比较研究,而且横向地跟粤闽赣台等其他地区的客家民俗作了比较研究。因此,本书对加深理解客家民俗的持续性和变迁结果,增进了解跨地域性客家民俗的异同,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本书的作者房学嘉教授是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所长。多年来,房教授精研客家民俗,对梅州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搜集、挖掘、整理,写成这部可谓是“集梅州客家民俗之大成”的力作。全书分十三章:包括衣食住行、婚嫁生育、丧葬习俗、民间节俗、生产习俗、民间信仰、传统会社、客家交际、地理风水、民间禁忌、宗教文化、尚武习俗、成年仪礼等方面。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读性强。书中收录了不少客家民间故事、传说,如第三章《丧葬习俗》的“目莲救母”,第六章《民间信仰》的“三山国王”、“泮坑公王”以及第十二章《尚武习俗》中的“李威光上京考试”,等等,几乎都是梅州地区家喻户晓的传说。
  在内容的取舍上,本书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文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书中所述,基本上是曾在粤东梅州等地流传过的民俗,有些已不存在,有些虽然还存在,但也只有在少数人或少数地区中流传。在行文上,较好地处理了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关系。因为,客家地区广袤千万里,除粤闽赣边大本营外,还有广西、四川、台湾及海外等地。各地民俗千差万别,但在一些大的民俗方面,许多又是基本相同或是大同小异的。一般取一地或数地的民俗某个过程作为代表,其余则取各地不同侧面或其中具有特色者,以避免同一事象的重复。            

2006-02-13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夏荷 发表于 2006-2-22 16:36:25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系列访谈之五
田野考察下的活民俗
——访《客家民俗》作者、嘉应学院教授房学嘉
本报记者 何碧帆

  近年来,随着客家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出版反映客家民俗的论著林林总总。检视这些成果,就其所参考资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方志文献进行整理,二是利用田野考察资料进行整理。而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所长房学嘉教授新著《客家民俗》的特色是使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口述史资料,将方志文献与田野考察资料进行有机结合,让读者感受到活的客家民俗。日前,记者就《客家民俗》的编写经过、内容及特色在嘉应学院采访了房学嘉。
  在嘉应学院的客家研究所,房学嘉指着橱窗里的一条黑色的裙子对记者说:“这是梅县一个小山村80多岁的老阿婆送给我的。当她告诉我这是她结婚时穿的裙子时,我着实感到吃惊。过去我们总以为客家妇女结婚穿的是红色的裙子。可现在看来却不是这样。由此可见,客家文化博大精深,要了解真正的客家民俗,就必须作实地的考察。”
  房学嘉告诉记者,《客家民俗》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写一本书。为了编好它,10多年来,他曾多次利用赴国外讲学或学术交流的机会,到北美、东南亚等地访问当地客家聚居地,拜访客家社团、会馆的领袖,但总感觉走马观花,就视野所及,连梅州都感觉范围大,更不敢对客家民俗进行概括。就资料收集而言,近年来,他确实积累了不少介绍各地客家民俗的资料,但要将几本书的内容浓缩在一本书里实属不易。为避免挂一漏万,《客家民俗》在行文上以梅州地区为主,旁叙其余各地的见闻,尽量少用“客家如何”等概括性字眼。

[之一]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