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人才 发表于 2006-12-11 13:37:36

兴宁部分地名来由pk兴宁方言

兴宁的人口2003年底为113.1万人,其中城镇14.61万人,是兴宁的城市中心人口地区,梅州市490.6万人,兴宁人口占梅州23.1%;兴宁市面积为2105平方公里,梅州15836平方公里,占梅州13.3%。以上数据是年鉴数据。)

      先开个头,兴宁是客家人口大县,人口120万,与五华相仿,可是面积只有五华3/5大小。

      兴宁方言很有特点,早年的罗香林先生相关客家著作就有初步的涉及。暨南大学中文系的饶秉才教授也曾经描写过兴宁话。

      兴宁人善于经营,商业发达。兴宁的医生,教师,食品都非常有名。素有"无兴不成市",以及"小南京"等美誉。近年来,兴宁人经营的天才,在广东政坛有很响亮的名声:黄华华省长、刘志庚市长(东莞市)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兴宁海外华侨不多,可是对广东的经营非常出色,在粤北,粤中乃至全省,都可以看到兴宁人勤恳忙碌的身影。我个人小时候,对兴宁的杂货笼,兴宁布有较深的印象。兴宁人是客家文化积极的传播者,兴宁方言口音有点特别,可是与周围的县份都能通话,与赣南,闽西的客家也大致可以交流。

      这次调查机缘,是因为《汉语方言地图集》的课题,这次做面上初步调查,有1000个左右的调查项目(词汇/语音各一半,加上几十个句子)。




   大坪口音兴宁话语音特点:

1,最典型的是 十-熟 入=玉 金=弓,原来im/ ip变成了iung/iuk,客家话这样的不多。
2,芋影用....读 类似普通话的 r-声母
3,ui韵在ts-条件下变成-i,最罪醉翠
4,hi-变为sh-:响=赏 去=势,香=商
5,初锄疏楚 读 o韵母
6,听 为去声,*近南片口音
7,en变为 ien 登灯跟曾
8,am>ang 三甘
9,ap>ak 鸭塔腊
10,

   2,最典型的表达:adj+啊+死比如:热啊死=热得要命

   兴宁话的有特点的词汇举例:

   1,肚子饿:一般客家话叫做 肚饥,兴宁叫做 "肚泼拗"。

   子尾,在兴宁、五华常常被嘲笑,编写了"涯个赖子同你个妹子在打交子....."故事来嘲笑。

    兴宁的石马等地就是这样的。
    说di的也有,我的发音人偶尔也这样。据说在黄槐镇就是di。

    其实本来就是"子"弱化的,在梅县就是 ei3,平远弱化为 rii,丰顺弱化为te/ne,兴宁五华是li(似乎与闽西的li不同,闽西的li是去声调的)。

    兴宁部分地名来由

永和
明朝年间在上蓝排建圩,因居民多温、何2姓,故名温何圩。两姓二人常因圩名发起争执,后将圩迁今址,并改名永和,寓意两姓"永远和睦"之意。

刁坊
600年前,此地有刁、高2姓居民开设有店铺和染坊,故名"刁高铺",后传为"刁岗铺"。高姓外迁后,人们将染坊称之为"刁坊",沿用至今。

新陂
明朝时在境内围岭上西北的河道上用木桩、石块垒筑一座堵水陂,故名"新陂"。

叶塘
旧时圩镇旁的宫门、李大、米祗待有几口大水塘,盛产莲藕,莲叶盖满塘面,故称"莲叶塘圩",简称为"叶塘"。

龙田
早期有戴、龙、田三姓在此定居,故名戴龙田。方言谐称"大龙田",简称"龙田"。

合水
因黄陂河、罗岗河汇合于此,故名"合水"。


大坪
据史籍记载300多年前,集镇附近有1大草坪,为清朝屯兵操练的跑马场,因而得名"大坪"。

罗浮
唐宋时期称"鲤湖湾",元时改称"大腹湾"。相传南宋宰相文天祥与将领张元模率师勤王,兵败至此,张与当地肖姓女成婚,人丁渐旺。乡人谓张肖(谐音装硝)要箩,加上此地山形似浮着的箩,故称"箩浮",读音"罗浮"。明洪武四年(1372年)建立十三都司城,司址设于城内榕树下。

黄槐
1978年从黄陂分出。因该地黄泥坪上植有大槐树,属黄陂管辖,故名"黄槐"。

岗背
1962年从黄陂分出,2004年12月又并入黄陂。黄陂为九龙岗(今岭祗岗)分成两段,因地处九龙岗以南,故称"岗背"。

石马
因境内有一褐色巨石,其形状似马,故称"石马"。


2 兴宁部分地名来由pk兴宁方言

径心
因处梅城与兴城的中心部位,故称"径心"。


坜陂
1961年从坭陂分出,2004年12月并入坭陂。传说100多年前圩场附近有一条小溪(兴宁话中"溪"为"沥"),人们为了引水浇灌,在溪沥中筑一座水陂,故名"坜陂"。

坭陂
数百年前因九子坑沥水流入宁江处,筑在一座泥陂,故名,后写为"坭陂"。

新圩
1961年由水口、坭陂各划出部分地区成立。传说150年前境内没有圩场,群众到坭陂赴圩路远诸多不便,于是在河旁逐渐开设交易场所,故名"新圩"。

水口
因地处宁江与琴江交汇处,为梅江之始,故称"水口"。

福兴
1961年从新陂分出,2004年(或更早)撤并入兴城。清朝年间,有秀才张仁为本地的"文昌帝庙"题了一副对联,上联首字"福",下联首字"兴",故据此取名福兴。

坪洋
1949年坪心里、韭菜坑2村成立农会时,因坪心里多杨姓,故命名为"坪杨农会",后改为"坪洋"。

下堡
水口圩以下有3条小河谷,两岸聚居着几千人,形成3个寨,分别称作上、中、下三堡。1962年水口的中堡、下堡设立公社,因社址设于下堡,故称。

宋声
    1962年从水口分出,以驻地宋声命名。
    附录一:黄槐部分地名来由
    西埔据传黄槐西面路边原有几间卖尽可能货的小铺子,村人称该地为"西埔"或"西布"。
    禾村禾村别名"三溪",由宝龙、黄槐、双下三条河汇合而得名。因三溪四周水田广阔,土质肥沃,为黄槐水稻高产区,故名禾村。
   黄溪又名黄沙溪,因村中小河多黄色沙子,故名。
   宝龙因盆地形状特长,像"龙",而地多煤、铁、钨、铜等矿产,故称"宝龙"。今分为宝丰、上宝龙(联新)、下宝龙(红光)三个村。
    新村属深山区。海拔800米的嶂顶上(山名,实高海拔799米)耸立东北端,中间为稍低的狭长盆地。人们原认为是一块荒无人烟之地,故名"荒村",后进行开发,初步繁荣,改名"新村"。
   双下原名"双溪",意取自炉下径和双头无溪汇合的1个村。因其处在双头村下面,故更名"双下"。
   双龙原名"高松树下"、"双头"。因此地有"龙潭"而改名"双龙"。


    附录二:黄陂部分地名来由
    陶古据传明洪武年间村中有陶、胡、唐三姓,故称"陶胡唐"村,后改"陶古塘"村。
    径口原叫天洋径堡,又称山径门口。因村民进山劳动途中需通过一条长山径,劳动地点正好在长山径口,故名。
    后山因位于陶古山后,故称。
   甘砖相传数百年前有一名叫"廿一"的人家定居此地,后来家业兴旺,他的后代把"廿一"当中的"一"加进"廿"中,变作"甘",作为"廿一"的后代,称为"甘传",故此地称为"甘传",后音读为"甘砖"。今分甘砖、甘一两村。
    粒坑原称"坜坑",据传该地受黄陂河的常年冲刷形似小山坑,故名"坜坑",后音为"粒坑"。
   三佳村清代谢、刘、郑三姓居住此地,故称三家村。因三姓和睦相处,又改称"三佳村"。
    翁公相传百年前因村民多姓翁,故村中由江西流下来的河名"翁公溪"。今分上翁、下翁两村。
    大坑因山坑较多,水流较大,故称"大坑"。今分大一、大二两村。
    中心据传数百年前此村是长满杂草的黄陂河沼泽地,故称"洋湖田堡",又称"湖洋村"。曾名"东岭村"。在分村时因其地处于黄陂盆地中间地段,故名"中心"。
    寺岗境内原有一座"回源寺",寺庙周围是一个大岗坡,故称"寺岗"。
    土墩因此地有座土墩岭而得名。
    张坑此地坑内原有一条大樟树,故名"樟坑",后改"张坑"。
    学士据说明朝有一个入学中举,后又考中进士,故地名称为"学士"。


   宁新以前属宁中区,1957年分出,因从宁中新分出而命名"宁新"。1958年与宁中合并设为"红旗公社",1961年又将红旗公社分为宁中、宁新两个公社。1983年设宁新区,1986年冬设宁新镇。


   龙田地名集锦:
   盘石:因袁姓老屋盘石围命名。
   凉伞:村中有一株大榕树,状似大伞,故名。
   金星:原名"金陂塅",是龙田最先成立农业合作社的,办得出色,被誉为一颗明星,因改名"金星"。
      曲塘:宁江经此地河道曲折,且村中多池塘,故名。
      坪垷:村内平地、坡地各占一半,平地称"坪",坡地称"垷",用故名。
      龙华:以附近跨越宁江的龙华桥命名。
      鸳塘:该村古时有一面积达40多亩的水塘,生长着水草,塘内常有鸳鸯等水鸟出没,因起名。
      环陂:由草环岗、新楼、张陂三个村民点组成 。"环陂"取"草环岗"和"张陂"各一字。
   鸡公桥:相传300年前,村中船形屋侧的小河上建一桥,竣工时正值雄鸡报晓,因命名,后来村名也因此命名为"鸡公桥村"。
   蓼塘:因此地曾有一口长满辣蓼的大池塘而得名。
   五一:该村在组建高级合作社时正值5月1日,故名。
   丽溪:因村中有一条美丽的山溪,故名。
   碧园:由禾碧秀、茶园下、华隆等民点组成,取"禾碧秀"、"茶园下"各一字得名。
   赤山:由赤石陂、茶子窝、陈丙围、白面湖、松山下、山寮下等村民点组成,取"赤石 陂"与"山寮下"各一字而成。
   羊岭:村附近有一可供放牧的小山坡,叫羊子岭。村名因此叫"羊岭"。
   高陂头:村中原有一条小溪,筑有一丈多高的石陂一座,故名。
   石壁:该村有一座石山,陡峻如壁,故名。
   螺坑:村内有一山峰,形似田螺,又在山坑中,因取名"螺坑"。
   水陂:相传古时许姓最是在此聚居,故名"许陂围"。后人认为"许"字不雅,又有石马河流经该地,因此改称为"水陂"。
http://post.baidu.com/f?kz=125913651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6-12-11 14:27:59

兴宁部分地名来由 之前的文字,是我寫的。

在興寧方言調查日記帖中,轉來轉去,成這個樣子了。

原創帖子請看: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57

Pingmu 发表于 2006-12-18 03:36:27

兴宁北部一般发"砥DI",中部一般发"哩LI",水口和石马发"子ZI"

2,最典型的表达:adj+啊+死比如:热啊死=热得要命
这个说法非常的常见,随时随地都能用得上,好像也不一定就只是形容词+阿+死,是很随意就可以搭配的那种.
比如:"畏阿死","打阿汝死","足相阿死",等等

兴宁还有种很常见的表达是:麦XXX阿哩
比如:"麦烦阿哩","麦苦阿哩","麦有意思阿哩","麦攒阿哩"等等..

另一种常见的是:XXX阿XXX
比如:"收阿汝","水泼阿是","赶阿汝走","嘬阿渠","湘阿渠"等等..

...

老马识途 发表于 2006-12-28 13:16:30

又学了不少东西啊,老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兴宁部分地名来由pk兴宁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