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田《廖氏族谱》家规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族谱》之家规廖名龙摘录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族谱》于民国十七年修订,内有“孝亲敬长、鞠育教养、隆师取友、教子读书、节义勤俭”家规五条。
一.孝亲敬长之规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原人能尽得此道天地相之邻里重之凡有父母兄弟者不可不及时勉励施。
二.鞠育教养之规
古有胎教凡妇人妊子寝不侧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故生子形容端正材德过人今之妇人鳥得而知之为夫者当预舆之言。
三.隆师取友之规
凡家素清约自奉宜薄然待师友则不当薄也切不可因己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务要加勉励则所闻者皆尧舜周孔之道所见者盡忠信敬让之行渐磨既久身体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
四.教子读书子规
子弟幼时必就师读书庻免陷于愚昧倘性鲁不能明达成童後或令之耕令之贸及专一艺可也若有灵敏子弟为父兄者宜专心送读决不可惜费致误子弟前程即家赀有限房户亦宜帮给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其在斯乎倘读书有成则扬名显亲宗族亦兴有光焉。
五.节义勤俭之规
节义之人乃天地正气所锺光祖宗荣亲族莫大乎是後世但有男子仗义而穷妇人守节而苦不能自存者岂可不为之虑而使之失所耶合族俱当义处给资以成其美不得轻慢靳啬。
勤俭为成家之本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闲务执一业以精其器具薄其利心为长久之计日遂所用亦须节省以适其宜慎勿侈靡骄奢博奕饮酒宴安怠惰妇人夙兴夜寐罨(?)敏同心执麻枲治丝茧织紝组紃不事浮华惟料理检点毋暴殄天物如此则衣食常盈而先业不坠矣。
鸡田《廖氏族谱》恭錄圣谕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族谱》恭錄圣谕十六条来于廖名龙(摘录)
鸡田廖氏五修族谱:《廖氏族谱》于民国十七年修订,其中有圣谕十六条(其实只有十五条,不知何故):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郷黨以息争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講法律以警愚顽、明禮讓以厚風俗、敄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戒非爲、息誣告以安良善、戒窝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饵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欣逢圣天子学兼三代首重要明伦和协万邦先隆睦族千百年之伟业……:
敦孝弟以重人伦
父母生爾身,深恩难尽说,饮食须及时,衣服随寒热,百事都顺从,只要亲欢悦,为弟当敬兄,莫听妻和妾,有话让兄先,有事憑兄决,不可为家财,两争下口舌。
笃宗族以昭雍睦
教爾待宗族,务必先诚敬,本是共祖生,不可分远近,九世常同居,豈比另一姓,凶事共相帮,喜事宜相慶,急難相扶持,錢財不可吝,切勿因些微,一族互争竸。
和郷黨以息争訟
爾等居郷黨,切勿相争閙,告狀打官司,空费錢和鈔,有何大冤仇,彼此圖相报,不可恃富毫,不可逞强暴,些小不平事,何必深計較,大家心氣平,公庭戒勿到。
重農桑以足衣食
人生患饑寒,先要足衣食,衣食有根源,全在耕和織,耕田當努力,荒地早開闢,空土好栽桑,喂蠶婦女事,桑樹壅要肥,蠶室糊宜密,男女各撐持,不可圖安逸。
尚節儉以惜財用
儉是持家本,爾民须細聽,銀錢得来難,常思有餘剩,倆看致富人,惜財如性命,你看敗家子,金銀霎时盡,粗飯布衣裳,奢華當首禁,可省即便省,从儉非慳吝。
隆學校以端士習
四民士爲首,立品須端正,出入黉門中,師儒勤教訓,莫言未讀書,學校就無分,居家能孝友,待人存忠信,爲善不爲惡,就是大學問,官府必表揚,郷黨皆欽敬。
講法律以警愚顽
朝廷待百姓,愛之如赤子,何故裂五刑,笞杖徒流死,總因人不薺,善惡難同此,惡人不處治,爲惡無底止,重罪故難熬,輕刑亦可恥,立心作好人,終身莫犯此。
明禮讓以厚風俗
先王制禮教,尊卑興大小,不容稍僭妄,不敢毫顚倒,爾等明禮讓,風俗自然好,耕田知讓畔,行路能讓道,賤者須敬贵,少者當敬老,刻薄變淳良,雍容無價寶。
敄本業以定民志
士農舆工商,各自習一業,既在这業中,心專力當竭,就是不遂心,不可輕抛别,天不負苦功,自有好時節,倘又想别椿,故把本行歇,作個两頭忙,弄巧反成拙。
訓子弟以戒非爲
爲父敎兒子,爲哥敎兄弟,聰明讀詩書,愚昧耕田地,有本學經營,無錢學手兿,就在幼小時,教训當嚴厲,勿令起邪心,勿令作匪僻,一步一防閑,稍寛無避忌。
息誣告以安良善
百姓打官司,原是申冤屈,若無冤屈事,告狀可不必,何必告謊狀,學這害人術,暗中有鬼神,明中有法律,誣告必反坐,誰道無天日,害人反害己,莫逞訟事筆。
戒窝逃以免株連
背主私逃走,犯罪原不宥,切莫圖小利,舆彼相親厚,窝潜在家中,藏污而納垢,莫道人不知,終久風聲漏,自己受嚴刑,干連及隣右,爾等相儆戒,勿被他哄誘。
完錢糧以省催科
田地納錢糧,古今有定例,所取原不多,災荒還赈济,家宽早完官,此语人人识,何苦要延挨,必待籖票至,这是紧要事,节省别冗费,常存急公心,自享田园利。
联保甲以饵盗贼
保甲若不严,匪类时侵扰,总因有窝家,暗中作盗薮,遵法联保甲,置牌挂门首,日里细稽察,夜间共防守,贼来无处藏,贼去难逃走,妇子得安眠,盗贼自无有。
解仇忿以重身命
人命上关天,人身不易得,父母生我身,自家当爱惜,甚么大冤仇,行凶作横逆,杀人要抵偿,到官问大辟,更有愚蠢人,投河并自缢,人当重性命,仇恨自当释
廖氏族谱简介
廖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廖步宵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
12170【上海】嘉定廖氏宗谱六卷
(民国)廖寿图续修
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北京师大上海文管上海嘉定县博
12171【江苏扬州】维扬廖氏家谱二卷
清光绪元年(1875)敦化堂刊本二册
上海图
12172【浙江兰溪】廖氏宗谱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本一册
浙江兰溪县文管
12173【浙江兰溪】武威郡廖氏宗谱一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12174【浙江常山】廖氏宗谱不分卷
(清)绕文重修
清光绪二十年(190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金源乡(二部)
12175【浙江常山】武威廖氏宗谱□□卷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金荷材(存卷首、1、
3-7、9)
12176【浙江常山】廖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十二年(1923)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金源乡
12177【浙江常山】西恒廖氏宗谱六卷
(民国)廖继文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何家乡黄岗村
12178【浙江常山】定阳廖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广楫重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乡修书村
12179【浙江常山】武威廖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光绪五年(1879)刊本
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
12180【安徽绩溪】廖氏族谱不分卷
(清)廖忱道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华阳廖氏刻本二册
南京大学
12181【福建福州】武威廖氏家谱
(民国)廖毓英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一册
福建图
12182【福建将乐】廖氏族谱十一卷
(清)廖伟傅纂
清嘉庆二十年(1815)木刻本
福建将乐县档
12183【福建上杭】梅川廖氏族谱
(宋)廖绍洙序
宋宝祐四年(1256)序写本一册
美国
12184【福建龙岩】京源廖氏族谱十卷
(清)廖自芳廖永坦等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廖正柯写本
辽宁图
12185【江西】宁都衡田廖氏族谱四十九卷
(民国)廖灿荷纂修
民国三年(1914)桂馨堂活字本十六册
北图
12186【江西宁都】廖氏族谱六卷
(民国)廖萱荣纂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六册
北图
12187【湖北新洲】廖氏宗谱二十六卷首四卷
(民国)廖朗阶廖一楷等三修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七里村
12188【湖北崇阳】廖氏宗谱
(民国)廖绍夫总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本
湖北崇阳县高见乡石嘴村(不全)
12189【湖南】湛田廖氏家乘二十六卷首二卷
(清)廖世清廖元吉三修
清宣统三年(1911)世綵堂木刻本 二十七册
河北大学
注:散居武冈、绥宁等地。
12190【湖南长沙】廖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一卷
(清)廖光泽廖光芬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武威堂木活字本
八册
湖南图
12191【湖南宁乡】沩宁廖氏重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廖章富廖新敬等修廖灿珍纂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万春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8-12)
12192【湖南宁乡】沩宁廖氏重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清)廖章煦廖镇橙等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世綵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16、末,又一部存
卷首)
12193【湖南茶陵】宜阳廖氏族谱不分卷
(清)廖文恩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德庆堂活字本三册
吉林大学
12194【湘南湘乡】青陂廖氏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廖必定等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2、6)
12195【湖南邵阳】楚南邵辰廖氏宗谱
(民国)廖名缙纂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12196【湖南宜章】宜邑廖氏五修族谱一卷
(清)廖大授编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活字本 一册
历史所北京大学
12197【湖南永兴】廖氏族谱
(民国)廖必大廖辉纂
民国四年(1915)世綵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12198【湖南汉寿】廖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廖序钰修廖序彩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注经堂活字本八册
湖南图
12199【湖南益阳】廖氏五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廖豫章序
民国三年(1914)世綵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下)
12200【湖南】廖氏宗谱一卷
(民国)廖名缙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辽宁图
12201【广东广州】珠江廖氏族谱二卷
(清)廖金策等纂
清光绪十四年(1888)珠江廖氏木活字本
六册
南京大学
12202【广东广州】廖氏族谱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写本一册
日本
12203【广东番禺】廖氏族谱
(清)廖道南序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写本一册
美国
12204【广东】南海廖维则堂家谱十二卷
(清)廖升昭廖景曾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日本美国
12205【广东南海】廖维则堂家谱十二卷
民国十九年(1930)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12206【广东新会】廖氏家谱二卷
(清)廖文峰纂
清嘉庆十一年(1806)钞本二册
广东中山图
12207【广东新会】武咸「廖氏]族谱一卷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钞本
广东连山县档
12208【广东】惠阳廖氏族谱二卷
(民国)廖佩鎏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一册
美国
12209【广东大埔】廖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廖惠庵廖海寰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一册
广东中山图
12210【广东】大黄沙廖氏族谱三卷
(清)廖涂奎廖庆源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三册
日本美国
12211【四川成都】廖氏积庆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廖学仁等纂
民国六年(1917)刻本八册
南京大学
12212【四川彭县】廖氏世芳支谱不分卷
(民国)廖举之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一册
四川图
12213【四川新都】廖氏族谱二卷
(清)廖玉湘纂
清光绪八年(1882)廖氏祠堂刻本二册
四川图
12214【四川富顺】廖氏燕詒祠族谱十六卷
(民国)廖文濂等修廖文沼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十二册
吉林大学
12215【四川内江】廖氏族谱四卷
(清)廖为兴纂
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四册
四川图
12216【四川内江】廖氏族谱三卷
(民国)廖校成续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四川内江县碑北乡
12217【四川资中】续修资中廖氏族谱五卷
(清)廖小锋廖西浦等纂
民国四年(1915)成都大昌公司排印本五册
南京大学四川图
12218【四川】资阳廖氏续修支谱□□卷
氏国十九年(1930)廖氏世綵堂木活字本
十九册
武汉图(存卷2-4、6-13)
12219【四川宣汉】廖氏族谱一卷
(民国)廖吉成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2220【四川华阳】廖氏族谱一卷
(清)廖洪铣纂
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一册
四川图
12221【四川华阳】廖氏族谱六卷
(民国)廖萱荣廖文炳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成都排印本
吉林大学四川图
12222【香港新界】廖氏宗谱
(明)廖绍洙撰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写本一册
美国
12223【香港新界】廖氏宗谱
民国三十二年(1943)写本一册
美国
(武威廖氏族谱)修订本广东省惠东县廖桂亭
廖氏移居海外
关于「武威」廖氏的得姓及向南发展的经过,有如下刊载于本省「廖氏大族谱(民国五十八年编修)」的一项扼要文献可资参考:「廖姓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性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花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己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迨后汉昭烈皇帝时,骠骑将军廖化公事汉,传二十七世至廖圭公时,适唐朝陈元光将军开辟漳州,乃从戎随军,驻扎上杭。圭公字白光,生八子,其第五子讳义公字居申,移居漳州防讯,后入诏安二部官坡垦荒山林,廖三十九郎公郎其所传后裔。」
所谓「廖三十九郎」,就是「清武」张廖氏的「廖妈」之父,因此,「清武」廖氏的系出 「武威」廖氏,道理是非常明显的。
本省的「清廖」,亦即纯粹的「武威」廖氏,大多奉唐代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至九年)的虔化县令廖崇德为始祖——这江廖崇德,也正是今天闽粤各地大多数「武威」廖氏所共奉的始祖。
关于廖崇德的裔孙遍布闽粤各地的情形,前清乾隆年间的翰林学士廖鸿章曾撰有专文详尽说明,木文留待下篇介招。
唐代贞观年间的廖崇德,是「武威」廖氏得姓始祖叔安的第七十八世裔孙,而目前其子孙在台湾的繁衍情形,从以下刊载于「廖氏大族谱」的分派世系,便可以一目了然。
武威郡派:是廖崇德之孙,八十世的廖光景的孙裔,目前已经传到第一一四至一一五世武威黄砂派:祖籍广东省嘉应州松口堡官坪乡,梅州始祖为九十三世的廖思敬,官坪始祖为九十八世的廖逸土,目前在在台湾已经传到了一一五至一一六世。
武威云车派:祖籍广东省嘉应州松口堡云车乡下村塘尾头,云车始祖为九十七世的廖以仁,渡台始祖为一○八世的廖胜英,目前已传到第一一八至一一九世。
武威荣寿公派:祖籍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径尾楼下,硫砂始祖为九十五世的廖荣寿,渡台祖有一○八世的廖允卫、廖尤琳、廖友宝,一○九世的廖鹏翼、廖贤俊,一一○世的廖梅秀,一一一世的廖达晋、廖拔轩、廖拔朝,一一二世的廖淑武,一一三世的廖麟玉等。目前,他们在台湾已经繁衍到了第一一七至一一八世。
武威相标公派:祖籍广东镇平南坑头,渡台始祖是一○八世的廖相标,他是于乾隆九年自南崁竹园登陆,启基大浦,目前已衍传到了第一一七及一一八世。
类此的实例,多得不胜枚举。「源远流长」四个字,台湾的廖姓家族的确当之无愧!
南安廖姓
廖姓 溯源南安廖姓源出江西宁都县。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地之一,开基始祖是崇德公。崇德是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子璋的后裔,从子璋至崇德,共经历12世。崇德于唐太宗贞观庚子年(640 年)由科举中明经登第,官授虔化县令,后携家定居虔化(宁都),自迁宁都至今,已有1300 多年历史.崇德后裔廖俨,字端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父廖琼,唐懿宗咸通初年榜眼及第,历任福州佐威武军节度使,漳州司马、爵光禄大夫。廖俨在唐僖宗 乾符二年(875年)高中榜眼,登上仕途,历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等。他于公元909年携家定居安溪,由于组织领导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年),廖俨病逝,廖俨的大多数儿孙在安溪蕃衍,明清时期开始迁居南安。廖俨后裔衍传至今已1000余年,近 四十代总人口超地40000人。还有的迁往浙江、广东、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南安廖氏 主要分布在翔云头梅村、东田西坑村等地。头梅村有1576人,《武威堂廖氏族谱》内容十分丰富,比较完整记载支系与分布,是廖氏家族的宝贵历史文献.廖长官祠位于安溪县城凤山南麓,占地266平方米,祠高12米,四瑞三层,宫殿式结构。列 为安溪县重点保护文物。 首页| 民族| 服饰| 铸币| 历史| 文物| 旅游| 古建| 敦煌| 遗产| 诗词| 文学| 作品| 新书| 书史| 典籍| 善本| 人物| 饮食| 烟标| 酒文化
舞蹈| 小戏| 汇演| 话剧| 戏曲| 曲艺| 杂技| 歌剧| 影视| 音乐| 美术| 农事| 科普| 海洋| 军事| 法律| 医药| 体育| 奖项| 茶艺| 百家姓
廖
姓氏名称: 廖
拼音: liao[四声]
序号: 0341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廖姓分布
廖姓分布
江苏省
海属两灌地区廖氏 高祖原定居苏州市阊门廖家巷,清康熙年间,迁江北海州府辖区西南廖沟居住。廖沟今属灌南县。人口分布于汤沟镇汤沟村、金星村、白皂乡白皂村,连三村廖庄、张家店镇大前村等地。自高祖体字辈至今已传11世。
浙江省
平阳县廖氏 平阳处于浙江南部,西邻福建,东南是大海,北接瑞安,揽山海之胜,是鱼米之乡。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玉苍奇峰,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平阳、苍南两县,今属温州市。平阳、苍南廖氏集居廖家烊、熊岭、内塘、廖(土羊),共计3万多人。由福建安溪一世祖琼公派下迁入。迁入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传至37世。
泰顺县廖氏 聚居泰顺县大安乡北底后样村。开山祖吾斯,系出福建汀州上杭县,为花公18代裔孙。
永嘉县廖氏 居永嘉县城东北杭郭村。开基祖镇七,原籍福建建宁。
江西省
丰城市廖氏 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顺昌县迁入丰城湖塘乡定居。其他还有明清时期陆续迁入境内居住的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 主要聚居在渝水区,约2500百户,万余人,分布在204个自然村。多为宋代迁入,主要来自湖南、福建长乐、甘肃凉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 分德翁公和花公两个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宁都光景的9世孙,宜春廖氏的开基祖,有12个支系散居在全市15个乡镇,有的已传至36世。
万载县廖氏 居万载白良乡范塘。始祖俊文,字彦章,生于唐元和二年(807),卒于唐大中元年(847)。范塘廖姓,自唐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初居龙江(即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宋天圣年间迁居现址范塘。
奉新县廖氏 属湖南衡阳廖氏分支。宋代廖择,字从善,在奉新为官,有善政,奉调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于奉新,发展成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 一为西关清河郡廖氏,一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寿郎,是宁都县廖氏始祖崇德21世嗣孙少四郎的长子,于宋代景炎年间迁入瑞金。已传至29世,约有 2000多户,1万余人。武威郡廖氏,开基祖起兴,字席麟,系花公传下24世裔孙(徽公房),青年时期由粤人赣,在瑞金成家立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于都县廖氏 大部分是崇德的后代,也有从福建迁来的顺昌廖刚的后裔。居住在于都的廖崇德的后裔,有的其祖先从福建迁入,有不少是广东兴宁县开基祖德源的后裔,从广东迁入。分布在小溪上嵊、张天窝、上北乡油麻坑、山塘窝、西乡坳背、南乡李坑、南乡新居前、下北乡珏田村、马安大坪脑、贡江镇蔬菜场等处。
兴国县廖氏 兴国县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后裔。友麓任兴国县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传至42世。兴国聚景堂廖氏,开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现已发展到花公第35世。
萍乡市廖氏 萍北廖氏,清顺治年间由新余徙来,始祖期祥系凝公30代孙。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公的后裔。
宁都廖氏 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地之一。开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阳迁入,始居西门鹅鸭塘,后迁清泰乡麻田、汉源之间。后分流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现有人口约42000多人。
石城县廖氏 全县廖姓人口约万人。清河郡廖氏均从宁都迁入。还有先后迁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布在屏山镇、横江镇、小松镇、琴江镇、大由乡、木兰乡、龙岗乡等城镇乡村。
会昌县廖氏 自南宋宁宗开禧年间第一支廖姓家族进入会昌开基创业,至今已有790多年的历史。其间先后有36支廖姓家族从福建、广东和省内县外徙居会昌。分布在全县22个乡镇中的小密、洞头、高排、文武坝、中村、麻州、白鹅、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晓龙、永隆、湘江、筠门岭等15个村庄。
寻乌县廖氏 分别居住在县城以南的留车和县城以北的澄江两个镇的5个自然村。石碣村现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间,由花公传下的第8世孙文兴从广东平远县迁来。族亨村,明成化年间由福建武平迁入,开基祖是廷卓、廷兰。桂岭城下村,明万历年间迁入,开基祖是汉玉。北亭村,明朝末年迁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岭水东村,明代大六公为避祸乱,从福建汀州迁入开基立业。
安远县廖氏 出福建汀杭花公系下,北宋仁宗朝迁入定远县长河村。开基祖为政公4世孙念二郎。念二郎字德明。
定南县廖氏 开基祖法明公系福建上杭花公8世裔孙,明朝建文年间由广东长乐徙居老城,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为全县大族之一,人口有4万多。县内还有天花一九曲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的后裔。
龙南县廖氏 桃川太平廖氏,古之桃川,即今龙南。太平廖氏源于福建侯官,属武威郡系。始祖符三生于元朝延祐年间,殁于明朝洪武年间,闽之侯官进士,曾任广东翁源县尉。元至正年间定居桃川太平,至今已有650多年,衍传了23代,现有人口12000多。龙南江东廖氏,明朝宣德年间,开基祖子盈公由广东翁源县迁江西龙南江东,子孙蕃衍,已传24世,人口已过3万,为龙南望族。龙南下迳廖氏,开基祖盈满于明朝初年由福建永定迁入,繁衍生息至今。下迳是一个小山村,有“雷峰毓秀,渥泉钟奇,俗则敦尚朴素,人则常存真诚”之美。龙南鸦背廖氏,开基祖文宽是福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实蕃公的 11世孙,明朝宣德年间徙居江西龙南。
上犹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梅水乡、营前镇、社溪镇、黄埠乡、沿湖乡、平富乡、金盆乡、双溪乡、水岩乡、陡水镇、源溪等地城镇乡村,多为德源公后裔。其中源溪廖氏,系武威郡望,最早进入上犹县境内是在唐末,开基祖十三宣义,由赣县迁入。
崇义、大余、赣县、遂川等县廖氏 以上各县如崇义磨刀坑、金坑乡,赣县廖家村、大田乡等地均有廖姓分布。
南康市廖氏 主要居住在城区附近的珠和田、洋台上、大坪乡,潭口的迳背、岗背、案背和金银坪,唐江的藕塘、黄麻坑等乡镇的181个村落,有廖姓4万多人。花公第20世孙翔仪于公元1660年首迁南康。敏公5世孙德源由闽西迁居广东兴宁,其子敬斋生9子,人称“九思”,其中就有“六思”的后裔于明末清初陆续移居南康,以思明公房裔孙在南康廖姓人口中居首。
福建省
南平市延平廖氏 延平是闽中廖氏的发祥地。上溯83世祖为四十一郎,88世祖花公由延平播迁上杭(今永定),96世祖钱公(即始祖生才)由永定迁居延平龙溪口。生才衍行已27世,按花公算起,已衍行36世。延平廖氏加上建宁、太宁、将乐等县以及峡阳镇、顺昌县谟武乡廖氏,人口总数有3万多人,为居住地的大姓望族。
顺昌县廖氏 顺昌廖氏约15000人,主要分布在元坑、郑坊、水南、双溪、洋口、埔上、大干等7个乡镇,自唐至今1000余年,为顺昌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顺昌廖氏是中原廖氏最早南迁的一个支系,在中国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宋代著名的爱国名臣廖刚,朱熹的著名弟子、理学名家廖德明,明代廖中,以及廖澄、廖天觉、廖邦杰、廖逊、廖执象、廖蛲、廖衡、廖伯宪等,他们对廖氏的繁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宁县廖氏 居住在朱口镇王坑村。始迁祖万一由将乐迁居泰宁朱口镇,至今已传41世。
清流县廖氏 居住在田源乡廖武村。廖武村,古称廖屋坪,现百分之九十村民是客家廖姓。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景色秀丽,历史上有架上金盆、三峰耸峙、二水萦回、虹桥跃鲤等十二景。廖氏家庙的堂联就是这样写的:“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
宁化县廖氏 人口约15000人,主要分布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济村、中沙、安乐、治平等乡镇。有如下几个分支系:达郎后裔,北宋嘉祐年间,镇万之五子达郎自江西宁都迁入宁化济村定居。英郎后裔,明万历年间徙居宁化石壁桥头,现已传至39世。景祐后裔,明洪武年间从江西宁都迁来禾坑村。卿祥后裔,宋代由石壁迁居安乐碟上。宠应后裔,明成化年间徙居宁化县中沙乡上官畲村。
大田县廖氏 广平镇苏桥村廖氏,开基祖是廖刚的曾孙节祖。湖美乡仁美村廖氏,自一世祖六三传至今已历26世。湖美乡旺建村廖氏,开基祖是旺建。
永安市廖氏 永安市廖姓约1万余人,分属刚公、花公、维德公、德安公四个宗支。其中绝大部分属刚公的裔孙。
长汀丁县廖氏 现居长汀县境内的廖姓人有1800多户,11000多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聚居较集中的有城关、河田、四都、南山、新桥等镇。长汀廖氏分属清河、武威廖氏,均系崇德的后裔。
安溪县、南安市廖氏 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廖俨的后裔,衍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总人口超过4万人。廖俨是江西宁都始祖崇德的后裔,他的大多数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龙岩市廖氏 龙岩市进贝村廖氏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代,是东汉末年鼻祖权公的直系裔孙。开基祖宗长,字翠峰,自明永乐年间徙居进贝,已传24世。近数十年来,族人外出的很多,宗亲散布国内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
永定县廖氏 永定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县内廖姓人都是廖氏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在14个乡镇37个自然村,共计5000余户,2万多人。廖姓是永定县的望族,是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永定县廖氏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永定县10名翰林,其中廖姓就有5名。永定廖姓人继承发扬了廖姓坚忍卓绝,吃苦耐劳,独立奋斗,敢于冒险犯难的精神,不断向有利于自身和宗族发展的地区迁徙定居。他们迁播定居的地方除国内广东、江西、江苏、湖南、广西、海南、香港、台湾之外,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永定县廖姓,在廖姓家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当地廖氏家庙知本堂堂联所说:“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武平县廖氏 千七郎与其子文一郎是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廖氏的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后裔。经500多年的繁衍,至今已近30代。
湖南省
长沙市廖氏 廖永忠后裔,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徙居长沙湘春门北门正街。始迁祖垂远,字建源,传至宝贤;兴贤由省城迁北门外壕上落业。崇祯末年,元章、元轼迁居善化二都马营煅。其中一支的后裔衡玉入赘湘潭石(山侖)森家,成为迁潭的始祖。
浏阳市廖氏 白沙镇廖氏,白沙廖家煅是宗支的发源地和聚居地,始祖万一于明朝初年由浙江金华迁来。北区社港廖氏,必华后裔。必华系万一曾孙,迁社港后另立支系,尊万一为始祖。当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即出浏阳北区社港廖姓。东乡荷塘廖氏,开基始祖上达,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22世孙,清康熙年间,由广东兴宁迁居江西龙泉县,再迁湖南浏阳东乡荷塘成家立业。浏萍廖氏,指浏阳大光园、三口、宝盖洞,萍乡泉江堰、芦溪、大安里廖氏,大多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也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实蕃的子孙。清朝前期陆续从广东大埔迁来。始祖是翁一,共分8房:萍乡5房,浏阳3房。
涟源市廖氏 桥头河镇大屋村廖氏,以廖爽为开宗始祖,爽公由福建始迁衡山,历6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6世至淇惠迁长沙,淇惠曾孙城景又由长沙迁宁乡县横田。城景第三子万仪,再由宁乡迁至安化县丰乐乡(现划人涟源市)双陂而后分徙大屋村等地。开基祖是万仪。桥头河镇车田村廖氏,鼻祖廖爽。与大屋村廖氏同出廖迟之子理安。
连源(原安化)、宁乡、湘乡廖氏 连源、宁乡、湘乡三县廖氏多是城景次子万重后裔。万重的子孙除历代迁往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外,现居住在连源、宁乡、湘乡的人口约3万人。其中以添庆一梦颜一纹义支系人口最多,今约2万余人。万重在元朝时曾任指挥之职,殁后葬于湘乡罗汉山,墓联为:“山势似星罗,支界分明,且喜群峰顾祖;水光接天汉,源远流长,争看万派朝宗。”
耒阳市廖氏 耒阳地处湘南,北揽衡阳蒸湘之胜,南接彬州南岭之秀。鼻祖廖爽,爽公生廖凝。凝公生二子:长秉乾,卜居末阳,为耒阳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兴,即松垣房廖氏始祖。秉乾初卜居耒阳县治其后子孙繁衍,遍及四乡,如夏塘、长岭、石准、春光铺、双洲、芭蕉、黄岗等地。历代从耒阳迁出者,省外有福建、四川,省内有常宁、永兴、安仁、桂阳、衡山、湘潭、长沙等县。耒阳廖姓,现已传至40代。
常宁市廖氏 始祖廖爽,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下马头上五村。常宁廖氏,大多是贵清和显清兄弟的后裔,明初从江西泰和县徙居湖南常宁,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 6万左右,其中贵清后裔5万多人。
东安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金江水库下的七甲廖和八甲廖、山口铺和大庙口等地。全县约有廖姓2万人。
永兴县廖氏 松垣坊廖氏,廖爽后裔。始祖廖凝,字熙绩,生子二:长子秉乾,次子秉坤。秉坤,字巽兰,宋太平兴国年间,举为岳州太守,不就。由衡山至郴州,后卜居永兴松垣坊,现已传至31世。鲤鱼塘再逢祖廖氏,再逢祖系浙江杭州钱塘人,由进士第人选翰林院编修,于唐文宗开成年间仕宦郴州,任满定居永兴樟田。子孙繁衍,至今已传40代,是鲤鱼塘镇的一个大族。“五四”运动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廖书仓即出自永兴鲤鱼塘镇再逢祖廖氏。
新化县廖氏 分布在新化县官庄桥、旧县、宛平、廖家湾、天门乡、汝溪桥、水口、县城廖家垣等地的廖璋孙的后裔,人口有13400余人。新化廖氏是唐末廖爽的后裔。璋孙后裔,除散居本地外,还有部分迁往四川开县和本省的龙山、江华等地的族人。新化璋孙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世济其美。
邵阳市廖氏 邵阳市辖区内的廖氏,大多是如琥公的裔外。如琥封镇国将军,守武昌,其先世为饶州人。如琥的10世外尔宇于清朝初年由湖北沔阳茅埠迁湖南邵阳,始居城东高家巷,后迁邵东县简家垅乡双板桥一带。从如琥至今,已传21代以上。
邵东县廖氏 双板桥廖氏,双板桥属简家垅乡管辖,因两座石拱桥得名。蒸水流人湘江,卵石游鱼清澈见底。始祖如琥公10世孙尔宇于清初由湖北沔阳茅埠徙居邵阳,爱邵东双板桥山水秀奇,民风淳朴,于是迁来定居。
邵东县、新邵县廖氏 廖万邦公后裔廖氏,万邦是福建顺昌廖刚13世孙。殁后葬邵东县廉桥镇炉前村寒铁庙屋后,其碑联为:“炉前炼出寒铁秀;万代邦国后人贤。”万邦生四子:必珑、必琥、必佐、必佑。必珑迁隆回,必佐迁衡山京南,必琥居邵东东塘村,必佑派系世居廖家村。魔家村即今新邵县大芝庙乡龙竹村,村中有庵院名园映庵,俗称坪庵。庵前左侧有古枫一株,高数十米,树冠荫盖三亩有余,轻围须13名成年入手牵手才能合抱。
隆回县廖氏 大水田廖氏,属武威郡祀,开基祖德贞于明初携其子万福由武攸湛田(今洞口县醪田镇湛田村)徙居隆回五都大水田,至今260余年。现已传至29世,人口约10300人。全乡13个自然行政村,村村有廖姓。始祖发祥是元朝翰林院侍讲学士廖人俊的后裔。廖人俊是宋末廖璃之孙。大秧田廖氏,发祥生4子:德行、德文、德贞、德据。德行住湛田,德文住野鸡田,德贞住大水田,德据住大秧田,称四大房,又名“四田”。六都寨镇野鸡田廖氏,开基祖德文,发祥次子。发祥后裔繁衍已达10多万人,分布于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黔阳、辰溪、泸溪、溆浦、新化、涟源、新邵等10多个市县。
洞口县廖氏 湛田廖氏,廖人俊后裔。湛田过去历属武冈州所辖,也叫“武攸湛田”。发祥后裔已传至29世,人口在数万以上,是一个人口众多、人文蔚起的大家族。
黔阳廖氏 黔阳今属洪江市,这里的廖姓人大多是伯九的后裔。伯九,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北门外的鹅颈大(土丘)。元朝至正年间,伯九随兄伯六外出做官,伯六任职于贵州都匀,伯九任职于湖南辰州,后来便各自在任职的地方留居下来,至今已有700多年。伯九因功诏封镇南将军,后裔始居辰阳王岔尾,后迁本邑石二里桐湾。传至明科由桐湾徙居黄桑坪,复迁安江中胜村。中胜村,过去又叫廖家院子,即今硖洲乡红村,近靠安江镇,负山带水,有平野绿畴,良田沃土,旧多柑柚,物产丰饶。沅水临河浅岸,水洁沙澄,游鱼细石,历历可辨,光影闪烁。伯九后裔,子孙繁衍,分布硖州、龙田、岔头、茅渡、大崇、雪峰、群峰、铁山、洗马、塘湾、湾溪、沙湾、太平、熟坪、龙船塘、土溪、深渡、双溪、黔城、岩垅、红岩、沅河镇、安江镇、江市镇等城镇乡村,衍传至今已25代。
常德市、汉寿县廖氏 常德、汉寿廖氏于明代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来。同来者五兄弟,嗣兴、嗣容及侄辈明善之父落汉寿,嗣德、嗣福落常德。繁衍至今已有590多年,人口18000余人。
临湘市廖氏 方山廖氏,又称“龙形廖家”或“方山廖家”。迁湘始祖月山于元朝末年由湖北蒲圻徙居方山洞中央屋。月山有5子:仁位、义位、礼位、智位、信位。仁、义、智皆远迁异地;礼位后裔还有少部分居岳阳廖家煅;信公后裔除部分外迁,大都在方山附近及本市各乡镇。信公的3个儿子国洲、国清、国华都在朝廷为官。国洲授荣禄大夫,国清任户部尚书,国华任工部尚书,国洲之子敬元授殿前贝勒右将军。今当地尚书墓、将军墓巍然犹存,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列。月山定居方山迄今,已700多年,子孙衍递到30多代。从第14代起的派行字是“天、应、长、兴、永”,接着是“祖源敦大启贤良,孝友传家世泽芳,国华文章膺上选,登朝佐治庆隆昌”。
湖北省
湖北廖氏散居全省各地,多是明朝以来先后由江西迁往湖北的。白兰山、旭山兄弟二人洪武年间宦籍汉皋梅子山由赣迁鄂,至今已有600余年。汉川、沔阳、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圻、钟祥、孝感、汉阳等地都有廖姓分布。总人口最多的是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此外,还有4支廖氏宗亲:一是洪湖石码头支系,二是江陵支系,三是麻城支系,四是鄂州支系。其中洪湖石码头支系于明末由江西迁入湖北,居住地较为集中;江陵支系于明代以前迁鄂,历史较长。
应城市廖氏 陈河镇廖家嘴廖氏,江西吉水县莲花埠鼻祖希愚4世孙兰山公,因仕宦落籍湖北梅子山。明正统年间,6世祖辅谟由天门市沉湖徙居廖家嘴。
洪湖市廖氏 始祖如琥,自明初由赣人楚,奠基业于长江之滨,取赤壁之灵秀,垦湖泽之富饶,历数百年子孙繁衍,根深叶茂。如琥公有3子:长子宣一,落业湖南华容;次子宣二,落业湖北天门岳口;三子宣三,即洪湖廖氏之属祖。
天门市廖氏 马湾镇廖氏,马湾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天门市东南边缘,是内地闻名中外的侨乡。这里的廖湾村,是廖姓居住最集中的区域。村内廖姓有两支,西支是宪昭的后裔,由天门沉湖迁来;东支是宪春的后裔,由沔阳(仙桃市)迁来。宪昭和宪春为嫡堂兄弟,迁入的时间前后相隔不久,都在明朝正统年间。
广东省
深圳市廖氏 三洲田村廖氏。三洲田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地处梧桐山东麓沙尖山脚下,四面环山靠海,东临大亚湾,南与香港一水之隔。这里是革命老区,廖姓子孙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洲田廖氏开基祖信公字肖波,是花公传下的17代后裔,原籍福建汀州上杭,明朝隆庆年间徙居惠州府归善县三洲田。至今400多年中,子孙繁衍了14代。
惠阳市廖氏 陈江镇廖氏,惠阳市陈江镇幸福管区下径村廖姓,系兴宁始祖德源世系思温公裔孙。离下径村不远的鸭仔步自然村是廖仲恺的祖籍居住地。仲恺父宾竹早年往美国经商,仲恺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他家乡的祖屋后来改建成为仲恺纪念碑,在陈江还建有“仲恺中学”,有“仲恺大道”。淡水、秋长两镇廖氏,系兴宁始祖德源公世系思明、思聪、思恭等房派裔孙。淡水镇廖姓,大多是因建水库由惠东县迁入落户的。秋长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周田村、苦练、白水碟等地。横沥镇廖氏,主要分布在水东管理区和排沙背自然村。开基祖广谦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思义房后裔,明代从兴宁新圩镇石崖头迁来此地立业。良井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北联管理区松洋村。开基祖登南号云峰,系花公传下德秀之裔孙。矮坡镇廖氏,布光管理区,开基祖麒麟系兴宁始祖德源(思温公房)12世裔孙。霞郎塑管理区,开基祖仕一系兴宁德源公传下(思温公房)12世裔孙。观音山村,其中一支是兴宁始祖德源14代裔孙备明、德凤徙居此地立业的。
东莞市廖氏 凤岗镇廖氏,分布在镇内的竹尾田村、松木岗村、小塘村,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后代。奉实蕃为一世祖,现已传至31世。明清期间就有族人涉海越洋到国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创建业绩。
龙门县廖氏 广东龙门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后裔。宋庆元年间,廖坚自宁都至广东任增城县令,后立籍于西林都(即今龙门县王平镇)。坚公是龙门廖氏的开基祖。
惠州市廖氏 惠州市惠城区廖氏主要分布在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秀湖、河南岸镇的边塘、冷水坑,惠环镇的横岭村及小金镇的乌石移民二村等地。这里的廖姓,多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的九思的后裔。其中金带街、朱紫巷、水门仔、朱屋墩、桥东等地的廖氏,是兴宁德源传下的思问派志良的后裔。小金口镇乌石管理区移民二村的廖姓系由惠东迁来,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派12世德遂公的嗣孙。
丰顺县廖氏 下八乡镇贵人村廖氏,贵人村在丰顺县西南36公里处,地处高寒山区。这里廖姓的开基祖永昌系花公 17世裔孙。清朝顺治年间,永昌公由福建长乐泉沙徙居揭阳县下八乡贵人村,当时还没有丰顺县的建置,丰顺县的设置是在乾隆年间。贵人村廖姓现有1300多人。
潮阳市廖氏 潮阳市廖姓主要分布在司马浦乡和贵屿镇下陇村。司马浦乡在潮阳东,普宁西,练江北。廖姓始祖发皇,昔由武威人潮,后复迁居司马浦,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子孙繁衍,人口过万。此处无崇岩山谷之险,有安居德业之风,农业繁荣,商贸发达。所谓“南岭有钟鸣鼎食之家,北流有云帆扇海之驶”,或曰“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舟来车往,纵横交错海陆程”,可见一方水土风气。贵屿镇下陇村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传下(彳+撤-扌)公房的后裔。传至达聪公,由广东潮安县移居潮阳县贵山都下陇村,立为8世,为下陇村廖氏始祖。
大埔县廖氏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接梅县,南邻潮汕、饶平,东北与福建交界,全县廖姓有3万多人,为大埔县大姓之一。按福建杭永始祖为1世,传昌公为2世,昌公生三子,长子(彳+撤-扌)公,次子政公,三子敏公,为3世。后(彳+撤-扌)、政、敏三房裔孙分流各地,辟基繁衍。其中(彳+撤-扌)公2世孙百一郎为避战乱,于宋末从福建迁居潮州海阳县(即今大浦县)长教村开基创业,成为大埔县廖氏的开基祖。至今已有700多年,衍传29代。百一郎的子孙分布在大埔境内的有:湖寮镇的长教、莒村、长新、黄坑(即今龙岗);三河镇的深渡、五丰;平原镇的平原、北坑;银江镇的葛藤坪、昆仑、坪上;洲瑞镇的三洲坑、排头;高陂镇的鸟槎、黄泥凹;桃源镇的上墩、尖山下等地。后裔迁居省内外和海外的很多。单就海外来说,定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裔孙就已超过万人。
蕉岭县廖氏 蕉岭廖姓同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分布3个镇5个自然村。南辄镇富足村水坊廖氏,开基祖文亮系花公传下第10代裔孙,于明代经梅县迁来。三圳镇铁西村廖氏,开基祖荣寿是花公传下的第11世孙,明朝嘉靖年间迁居铁西村。兴福镇园墩上廖氏,开基祖回宗系花公11世孙。园墩廖姓,有一支系是清末由五华县徙居蕉岭的。
梅州市廖氏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连福建,北邻江西,西接河源,南与潮汕接壤,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梅州市下辖梅县、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6县和海江区、兴宁市,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廖氏的开基祖是廖仲远。仲远公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实蕃的5世裔孙。700年来仲远公的后裔遍布梅州。其中梅县、梅江区以及兴宁、五华,几乎全是他的后裔,大埔、蕉岭、平远也为数不少。至于迁出梅州而至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至少有20万以上。梅县丙村镇廖氏,主要分布在人和、联和、溪联、红光、黄梅等10多个自然村。从始祖念一公传丙村五大房系,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繁衍了24代。梅江区水南坝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8世孙得贵的子孙。得贵是仲远公的长曾孙,择居水南坝,成为梅州附城区一带的开基祖。
兴宁市廖氏 廖姓人口包括外出的约4万人,全部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后裔,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德源公的子孙。德源是实蕃的8世孙,敏公的6世孙,仲远的曾孙,大约在 15世纪迁入兴宁县南厢石崖头井塘面上开基,而成为兴宁廖氏的开基祖。
龙川县廖氏 龙川县东部的新径村,四面皆山,森林茂密,中间有一条河,登山俯瞰,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是一个游览胜地。这里所居住的廖姓人的先祖是念一郎。念一郎是杭永始祖实蕃公的第13代裔孙。念一郎生于五华县大都镇,后来因避乱夫妻各逃一方,妻带次子三郎迁到龙川新径龙华围居住,后迁新径枫树塘立业,故三郎是新径廖氏的开基始祖。
连平县廖氏 连平地处九连山,境内大部是中山,多峡谷地形,自北向南延伸的青云山、九连山两列山脉贯穿其间,群山环抱,峰峦重叠;东南部多丘陵地带,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连平廖姓人口约1万,分布于10镇。其中元善镇廖氏,县城廖姓开基祖崇轩公,系花公23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福建永定黄竹坑迁来。南湖廖姓开基祖一德公系武威堂苗裔敬斋公之孙志敏公传下11代后裔,由广东河源黄沙大寨迁采乌石坳居住。坳牡廖姓系从广东兴宁县石崖头迁来。江西朱陈坑廖姓开基祖盈聪公,系政公传下7代后裔,于明洪武年间闽汀上杭县溪南迁粤程乡石鼓寨再迁连平县陂头腊溪居住。至8世祖乾广公由陂头腊溪迁连平县之善镇江面古楼岗朱陈坑廖屋居住。隆街镇碓砍石廖氏,龙门廖姓始祖坚公后裔,清禄新丰沙田廖氏第四代廖钦公之第三子思忠三郎从沙田镇缠良地方迁入碓砍石,落地生根,长期定居,现已传至15世。陂头镇廖氏,开基祖系花公传下第9代裔,即汝明公的曾孙盈聪公。明朝洪武年间,盈聪携妻戴氏、张氏随父由闽西上杭溪南迁居广东翁源腊溪。宣德年间,盈聪又携妻张氏及两个儿子迁居江西龙南江东。戴氏及4个儿子留陂头镇繁衍生息。陂头镇廖姓江西龙南江东廖姓一脉同源。高莞镇廖氏,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后裔,开基祖系12世祖安叔公。现已传至32世。族人有移至云南广南府阿普地方及广西西林等地居住的。绣缎镇廖氏,红星柏塘廖姓开基祖鸿业系花公传下21世后裔,清康熙年间自本省兴宁迁居连乎乡缎柏塘居住立业。沙径廖姓开基祖系政公 9世孙千一郎。其父百一公原籍福建上杭郭坊,为花公10世孙,也系大埔县长教乡廖姓始祖。坳头水唇村廖姓始祖是兆兴公,由广东兴宁移居连平县绣镇坳头水唇村立基开业,今已传至16代。忠信镇廖氏,原籍广东大埔县长教乡廖族“武威堂”之“百岁公”支派西迁至和平、河源、忠信等地开基创业。清道光年间,20世祖晋魁公、日泉公迁入忠信,以裁剪制布为生,艰辛劳顿,立下基业。此后,逐渐有长教乡亲迁来,集居一条街,因以布业为主,故称“布街”。
河源市廖氏 源城区埔前镇廖氏,主要分布在埔前管理区塘角村、下浪村。塘角村廖姓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10世裔孙腾灿公,下浪村廖姓开基祖是兴宁始祖德源公传下思聪公房9世孙维公。东源县黄村镇铁岗管理区廖氏开基祖云溪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文派志渊房14世裔孙。云溪于明朝时期从兴宁迁河源蓝口居住。柳城镇围星村廖氏,始国玉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衣锦乡来广东河源县上莞安家。国玉公孙名智,字尚素,号东山,由上莞移居东源县创业,智公是围星村的开基祖。
紫金县廖氏 紫金县廖姓总人口约19000人,主要分布在紫城镇、龙窝镇桂山围、敬梓镇、上义镇、蓝塘镇、黄塘镇长岌管理区、九和镇官坑等处。紫城镇廖氏,开基祖新柏,号念楼,念四郎系花公传下德山房之后裔。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符桥头迁广东永安(今紫金)县城南门口居住,后移响水桥尾立业。龙窝镇桂山围廖氏,开基始祖叔胤。2世祖蕃初,字广成,系廖氏南京始祖子璋35世裔孙,福建始祖花公之政房后裔,广东平远县廖氏始祖念四郎10世裔孙,曾跟祖辈居住平远县河头铁嶂下。蕃公在其父叔胤逝世后曾带领弟弟移居江西,不久仍回平远故里。明朝万历年间迁来永安县上黄砂白石脑居住。明朝天启年间,4世祖配乾兄弟5人由椒坑徙居桂山围,现已传至19代。敬梓镇廖氏,主要分布在敬梓、联和、正联、塘尾、南村、扬眉、冯坑、田头、甘田等9个管理区,人口有1万余人。开基租月辉公系花公传下17代后裔,约当明成化年间从五华滴水徙居敬梓,先居冯坑莲塘角,后移正仔寨双口沥小河唇。上义镇廖氏,开基祖元龙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8世孙,于明代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洋头柘开基创业。子孙繁衍,分布在石头潭、石下及好义文光、塘肚等村庄。蓝塘镇廖氏,居住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上楼、下圩、茜坑龙渡和圩镇。上楼廖姓,是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聪公房)8世孙元凤的后裔,下圩廖姓,开基祖必斌是花公传下17代裔孙(永安县桥尾堡开基祖新柏公第4代),于清康熙年间从桥尾堡(今紫金县永安大道北路寨下)迁下圩立业。茜坑廖姓,开基祖彩先是本县敬梓镇廖1世祖碧贵公传下10世裔孙。蓝塘圩廖姓的先祖,是德源公传下 18世、19世的裔孙,由兴宁马岗等地迁来的。黄塘镇长岌管理区廖氏,开基祖柏流公是南粤始祖德源传下14代裔孙,即下九子二房思聪公的后裔。清康熙年间从东源县黄村镇迁长岌开基立业。九和镇官坑廖氏,开基祖从易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 10孙普猷的儿子,于明万历年间从兴宁石崖头迁永安下黄沙约(即今九和镇)官坑下围开基创业。
惠乐县廖氏 县城平山镇草街廖姓是紫金县敬梓开基祖月辉的后裔,大岭镇塘角沐坑村廖姓多是从博罗或新丰江水库移民迁入的。安墩镇石鼓坑廖姓是紫金县龙窝镇桂山政公房的后裔。增光镇园潭管理区的涧头村廖姓系兴宁始祖德源传下思恭房后裔。白花镇上下苗眉埔村廖姓是福建永杭始祖花公传下仲达的裔孙。稔山圩镇以及该镇船凹村、松坑镇石溪村等地也有当地廖姓和部分廖姓移民居住。
五华县廖氏 五华县廖姓,主要居住大都镇的泮田、栋梁坑、黄蜂寨、圹背、圣靠岭、古楼圹、小径、桥江镇的唐纯、绿水 (九安寨、廖屋角)、桥江(泮田)、溜沙(竹园背),棉洋镇蕉坑,梅林镇的米埠、白泥坑、上礤、华光、琴口(圣官寨),长布镇的北洋、栋岭、栋新、源潭,双华镇的大岭下、田心、禾沙径、利圹径、冰圹,郭田镇的蕉洲,油田镇的再兴,中兴镇的龙洞,潭下镇的新田,转水镇的廖屋角,安流镇的三江,华城镇的五口圹 (塔岗)等管理区或自然村中。全县廖姓有36800多人。五华县廖氏大多是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德源是梅州始祖仲远之曾孙。德源生敬斋。敬斋生9子即“九思”。华城五口圹廖姓是思聪的后裔,潭下新田廖姓也是思聪的后裔。郭田镇蕉洲廖姓则源自思明长子志诚。转水镇廖屋角廖姓是思敬后裔。棉洋镇蕉坑村廖姓于清道光年间,从郭田镇蕉州迁入。中兴镇龙洞廖姓系由大都迁居栋岭下观峰(10世)裔孙世科(12世)之后裔。安流镇秋前湖亦有廖姓人居住。大都镇廖姓主要集中在大都、胜利、联和、丰田、双径5个管理区。开基祖系叔安的95代孙、江西虔化崇德世系的15代孙、广东兴宁德源之孙思明。
汕尾市廖氏 明末清初,廖振威来汕尾市捷胜镇落籍,为捷胜镇廖氏一世祖。二世祖尚华传下子孙至今14代。历史名人有明朝进士廖天佐。
南雄市廖氏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北部的大庾岭南麓,史称居五岭之首,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自唐宋至清代,大批珠玑巷先民南迁珠江三角洲各地,如今有百多姓后裔遍布海内外。其中廖姓主要分布在珠玑、邓坊、黄坑、湖口、水口、鸟迳、江头、古市、全安、澜河、帽子峰、梅岭、油山、主田、百顺、坪田、雄州等17个镇20多个管理区。珠玑巷廖氏,廖姓人居珠玑巷至迟当在宋代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南宋咸淳年间发生“胡妃之变”,度宗胡妃出逃至南雄沙水村,皇上下令追查,因而祸及珠玑巷。廖道南所撰《新会廖氏族谱序》中曾提到此事,说宋代有廖氏先祖德明白南雄官至正郎,相传5世,遭胡妃之变,他的子孙有直祖兄弟17人乘筏逃散,分居东顺、南新、番禺、从化、新宁、增城、四会、广郡等地。
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雄前后,珠玑巷有以贡生罗贵为首的33姓97户因避难离开南雄,沿浈水至韶州,又从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广州,再由广州分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这33姓中就有廖姓人,据说廖姓人的名字叫德举。关于这一传说也有说是南宋绍兴年间发生的事。有的族谱中记载,廖永安的从子景明在明成化年间自金陵选任广东惠州通判,有治绩,离任以后在昌邑珠玑巷安家,后来搬到南雄县城居住。他的孙子、曾孙、玄孙都在外地做官,后来也就迁离了南雄。现在南雄下城廖姓的始祖是廖永忠的儿子志广。永忠征两广时,东莞伯何贞把女儿许配给他,永忠出兵西征,何氏寄居南雄,生子志广。后永忠获罪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志广公便和他的母亲在南雄安家成为开基祖。其他如南浦井水垅及白泥坑、老井、鹅公头、小口塘、里源、邓坊、春坑村、溪塘水西、寺背岭村、密下水、上垅桠坑、牛石多、柴岭,县城小南门、下黄姿村、武台冈、旱楼下、上湖洞、县城小门关、横坌村、瓦寮岗村、申站、黄步水,上坑、黄龙岗村、洋湖下罗田、上城龙勾卷、南雄城马路口、下塘湾、下河塘、上黄岭村等处,均有廖姓分布,其中多为光景派下政公房的后裔。
始兴县廖氏 分布在刘张家山乡、都亭乡、罗坝镇、顿冈镇、澄江镇、司前镇6个乡镇。始兴县廖姓人大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实蕃的后裔。第11世孙盈聪(政公后裔)于明朝洪武年间与父一起从福建汀州上杭溪南迁广东省程乡(今梅县)石鼓寨。再迁广东翁源县银梅铺腊溪。明朝宣德年间,又由腊溪迁江西龙南县江东。12世彦璋迁居广东省始兴县跃溪善亨堡水横江(今澄江镇善亨管理区廖屋)开基立业。
连州市廖氏 连州廖姓居住在6个乡镇31个村,有 11600余人。主要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湘东王常侍廖冲的后代。梁武帝中大通年间,冲挂冠隐居于静福山之后,子孙便落籍于所在地的今连州市保安镇一带。此外有明代从福建省迁来居住在上河村的廖姓,还有从广东省惠州迁来居住在东陂寨江村以及从广东兴宁县迁来居住在连州镇半岭廖屋的廖姓。连州正河村廖姓历史悠久,梁朝的廖冲,宋代的廖玖、廖颐都出自这里。
怀集县廖氏 居住在怀集县西北与广西贺县交界的蓝钟镇,廖永安、廖永忠后裔。明成化年间,始祖登宝公自湖广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迁广东省怀集县由下坊,再迁蓝钟居住创业。至今已传25代。
肇庆市廖氏 肇庆市廖姓人口约15000人,主要分布在鼎湖区莲花镇布村、蔗村以及高要市大湾镇大田村、莲塘镇、白诸镇、活道镇。肇庆市廖氏分两大支系。一是大布廖氏支系,始祖廖振雷,南雄珠玑巷人,宋末元兵陷赣州,避迁高要县东桂峰岗。元初,其子廖贤、廖英,分迁樟树村一围大布村,成开基祖。一是荷木园廖氏支系,据说始祖是宋代廖德明,由鄂州 (今属湖北)迁来。
广宁县廖氏 广宁县清桂镇、木格镇廖氏的开基祖是廖河公。河公于清康熙初年从河源迁广东厂—宁县清桂镇。河公的后代有的住在木格镇。
从化市、清远市廖氏 平善是从化廖氏的始祖。平善,字盆龙,八郎长子,坚公的9世孙。1世祖平善传至8世祖聚源,由从化迁籍清远,系清远廖氏的始祖。
新丰县廖氏 在新丰县的黄碟镇和沙田镇,有两支兰芝公以下不同宗支廖氏后裔。一是廖嗣孙的后裔,一是廖仲一郎的后裔。廖嗣孙是新丰县黄碟镇廖氏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始祖实蕃公的11世孙惠明公之孙。原籍福建上杭县,他的父母约于明朝中期迁来广东翁源县(石祭)下村。到嗣孙时举家迁到黄碟镇。廖仲一郎的儿子仲全是新丰县沙田镇廖氏的开基祖。始祖廖仲一郎是光尧的后裔,原籍广东省龙门县。仲全于明成化年间迁来广东省新丰县沙田镇。
佛冈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佛冈县东部水头镇的石潭、桂田、桂元、筒下四个管理区。开基祖以俊,是广东龙门坚公11世孙,约于明朝宣德年间由从化迁至水头镇石阶口居住,现已传至20世。在汤塘镇、龙山镇的背底海、中闸村、长腰岭、白沙塘、官路唇等村也多廖姓居住。龙门始祖坚公后裔,法明是汤塘始祖,有的现已发展到33世。全县廖姓人口约1万人。
英德市廖氏 居住在翁江流域中段的东乡亚婆石村。这里三面环山,南临翁江,江边矗立着两块巨石,各高约6米。一块较小的显得健壮威严,另一块较大的酷似安逸慈祥的阿婆,亚婆石村即由此而得名。亚婆石村廖氏支系的开基祖是法行公。法行公是崇德公的后裔,于明代经闽人粤,到此定居,垦荒种植,繁衍生息。
翁源县及连平夏田廖氏 翁源四面环山,群峰叠翠,翁江自东向西南贯流县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翁源廖姓主要分布在南浦(包括连平陂头夏田)岩庄、江尾、翁城、三华、华仙、坝仔、周陂、铁龙等乡镇。大约在明洪武年间就有花公后裔的几个宗支分别由江西、福建等省迁入翁源各地。笋洞廖氏,开基祖千七郎,洪武年间由闽汀迁入。南浦镇廖氏,嗣孙公后裔,南浦镇丰山廖氏,法震公后裔,2世祖蒸公由江西迁入。翁城镇廖氏,主要分布在詹坑、泉坑、下泉坑及雪庙。开基祖为崇四郎。
云浮市云安县富林镇廖氏 江西宁都光影公后裔,是福建上杭实蕃公之孙彻公的子孙。开基祖为富公,啁万历年间迁入。
信宜廖氏 双垌廖氏,双垌位于信宜城西北大人山背面。廖族聚居于令坑、文坑、龙骨坑、里村廖屋4个村寨。开基始祖是振盛公,传至今已历15代,约400年。明朝末年,振盛公从福建古田珠玑巷迁广东高州,再迁信宜县双垌落业。中垌廖氏,开基始祖廖爱峰,是花公的14世孙,为政公之子懋孙公的后裔。爱峰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迁入广东,至今已传17代。
化州廖氏 田界垌廖氏,田界垌位于化州南15公里,交通方便,村后依傍大山,村前田野开阔,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田界垌廖氏是江西宁都廖氏始祖崇德公的后裔,太祖是仲六。开基祖思麟公于明朝嘉靖年间由英德迁高州化邑,后卜居田界垌。合江荔枝洞廖氏,原籍福建莆田县珠玑巷大井头村,始祖胜旺于明嘉靖年间随兄胜由、胜用来化州,至3世祖仲富、仲华从中垌中牯堡上西岸迁荔枝洞、根竹等处创业。七里廖氏,开基太始祖是廖胜由公。胜由公字高远,即仲一郎,明代贡生。定居州南七里村,至今已有450多年。
廉江市廖氏 丰三上石水廖氏,开基始祖是裕奕,名玉琛,号万寿。明代弘治年间由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迁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即今廉江市,公居于今廉江丰三上石水(即今廉江市河唇镇),其子孙散诸四处落业。
雷州市廖氏 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南部”海、遂两县明清时属于雷州管辖。雷州海、遂廖氏属武威郡。开基祖六三公,原籍福建省福州清福县,曾任福建仙游县典史,后调任瓯宁县主簿。明朝中期随儿子六三奉旨人雷。至今已传23代以上。
海南省
三亚市廖氏 主要分布在崖城镇的水南村、城西村、羊栏镇的羊栏村、南海办事处的西岛。三亚市廖姓分两大支系。水南、羊栏、西岛为一源,来自福建省凤城,从移崖始祖廖永宣至今相传已有12代。城西村为一源,相传始祖允芳于清顺治年间从江西柴湖村移居崖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合浦县廖氏 合浦县公馆廖氏。公馆镇位于合浦东部,三面群山环抱,一面濒临铁山海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交通方便,是北海市第一大镇。全镇 24个村(居)委会中,14个有廖姓人居住。公馆廖姓现住人口有13800人,是公馆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族。公馆廖氏太始祖光景原籍江西,后分居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光景裔孙日恭公于清咸丰年间从福建迁居广东恩平,后经商到公馆街上立业。光景公裔孙玉琛公后裔益富公于清咸丰年间由广东廉江迁到合浦县公馆圩镇创基立业。光景公的裔孙敬修公原籍福建上杭县珠玑街瓦子巷。敬修公逝世后,夫人萧氏携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广东石城彩门山定居。后裔一部分迁移公馆、合浦、钦州、防城等地。文广公为上南山、珠砂岭支派始祖。3世祖何琮公生下一子转姓廖,名千祥,称廖千一郎,子孙繁衍,分居珠砂岭。文庄公是公馆廖屋支派始祖。其孙景文公,即廖宣二郎是公馆廖屋开业始祖。现已传至23代。公馆廖氏,祖辈重视教育,族内人才济济。
博白县廖氏 博白县廖氏共有25000多人,分布在城厢、径口、三育、浪平、大利、水鸣、那林、江宁、屯谷、旺茂、凤山、新田、宁潭、三江、大垌、沙陂、菱角、龙潭、大坝等20多个乡镇居住。博白县廖氏的始祖是光景公的后裔玉琛公。玉琛公,号万寿,也是广东省廉江县、广西合浦县廖氏的始祖。
浦北县廖氏 六碾镇横岭里德村廖氏,六碾镇位于浦北县北部,里德村现有人口全是廖姓族人。里德村廖氏太始祖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县,夫人萧氏携子文广、文桢、文庄、文经于明弘治年间迁居广东石城县彩门山居住。至文桢后裔志现、志达兄弟始迁浦北县横岭里德村。
灵山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太平、沙平、平南、丰塘、石塘、旧州、三海、佛子、那隆、新圩、屋陆、三隆、文利等十多个乡镇。灵山县廖氏大部分是广西宾阳廖姓开基始祖廖监元的后裔。明崇祯年间,监元的16世孙霖斗的儿子喜章迁居灵山县三海镇石龙村,后分支到今各行政村。由宾阳迁灵山县的廖姓至今已有360年以上的历史,全县廖姓人口已达14250多人。
宾阳县廖氏 宾阳县廖姓始祖廖监元,名六,原籍山东青州府演乐塘。宋皇祐年间,随狄青南下广西征侬智高,因功封千户侯,遂居宾阳。6世祖理成、用成、才成、锦成、潭成、克成,分下六大房。六大房现约86000人。理成生茂华、北持、士立、茂清。茂华住宾阳县芦圩乡上廖寨村;北持住芦圩乡下廖寨村;士立住宾阳县芦圩乡下廖寨村中门;茂清由芦圩乡上寨村迁到新宾乡展志村委大木门、安东门;用成生彦经、彦伦、彦缙、彦绩、彦绅,分支迁居各处;才成住宾阳县芦圩乡中廖寨村;锦成由宾阳芦圩乡廖寨迁宾州镇铜鼓廖村;潭成住宾阳县新桥乡东感良村;克成住宾阳县新宾乡高门村。各房子孙繁衍,分布很广。监元裔孙人才众多。
武鸣县廖氏 主要分布在宁武镇长安村那庄、东庄屯;马头镇小陆村板廖屯;罗波镇凤林村板廖屯;锣圩镇高一村伏廖屯;锣圩镇高一村塘伏屯。长安村廖氏祖籍江西吉水县,始祖是德兴公。传至寿远公,于明初从大明山下,即今小陆村板廖屯迁来本村。
南宁市廖氏 郊区那龙镇邓圩村横坡廖氏,太始祖廖源
兴,原籍江西省,徙居广西南宁。传至能宽,迁那龙横岭。能宽是那龙镇横岭坡廖氏开基始祖。那龙镇居联村八东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先公。居联村兰廖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赐公。郊区金陵镇南岸村冲卜坡廖氏,是市郊石埠乡灵湾村廖氏的分支,13世祖圣焕迁冲卜坡,是冲卜坡廖氏开基祖。居联村花浮坡廖氏,始祖是源兴公与德兴公,于宋末由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广西于横塘居住。传至11世祖应魁公迁至九窖花浮坡,已有25代。郊区坛洛镇上正村招能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金陵镇金陵村朝阳坡廖氏,是源兴、德兴公的后裔。郊区双定乡武陵村木罗坡廖氏,是德兴公的后裔。郊区江西乡同新村木村坡(上)廖氏,开基始祖是世英,世英原居南宁郊区灵湾,在灵湾廖氏中属11世,在木村坡(上)是1世祖。上尧乡秀厢村廖氏,开村始祖是德兴公。
邕宁县廖氏 百济乡平派村廖氏,第一代始祖是廖明聪。明朝万历年间,从上思县公正乡那垌村移居平派村,至今已有380年以上。
天等县廖氏 何都镇廖氏,分布在中和街、汉洞、定明3个村。中和街廖氏始祖富和,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移居天等县向都镇中和街。至今已繁衍至15代。向都镇福元屯廖氏,始祖廖白和廖马二公,于清顺治年间由湖南零陵县生桑屯迁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向都镇金洞乡廖氏,相传祖籍福建,为广东长乐、兴宁的始祖德源的后裔。
扶绥县廖氏 江西岸村廖氏。江西岸村位于扶绥县城内,与县、镇政府一河之隔,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小半岛。村中廖姓是德兴公的后裔。传至13代祖圣和,始从灵湾迁至扶绥江西岸村落户,圣和是江西岸村廖氏的始祖。至今已传至26代。
防城港市廖氏 广西防城现住廖氏人数约5万人,是明朝弘治每周,由福建省上杭县迁来的。其中有绕广东的廉江 (原石城)、梅县(嘉应)、广西的玉林、博白而来,主要来自在廉江长山镇至塘蓬镇居住了200多年的廖姓,他们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又陆续迁到原防城县大录落业。郡名同是“武威郡”。最早到防城大录居住的是10世祖伦昌、积昌、辉昌三兄弟。防城县(区)大录镇廖氏,现有13000多人,建有“有德廖公祠”,设有廖氏有德祠理事会。
上思县廖氏 叫安乡那布那郭屯廖氏,是敬修的后裔,敬修夫人萧氏生4子:文桢、文广、文庄、文经。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其子由福建迁广东,再由广东迁广西,今防城、合浦、浦北、上思均有其裔孙居住。那郭屯廖姓1世祖敬修,2世祖文广。叫安乡叫昔屯廖氏,祖籍广东南海县。1971年由广西上思县百包乡凤凰村迁入叫昔屯居住。
钦州市廖氏 钦北区四村廖氏,分布在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文头麓、小董镇鸭屎坪、板城镇杨屋山和新塘岭等4个自然村。50年代申报汉族(始迁祖原址邕宁县那楼镇那务村的廖姓后裔均为壮族)。先祖由广西宾阳县续迁邕宁县永安村,再迁那务村。在永安初时有廖若干、廖若梅。廖若干生4子,第三子云权迁那务村。云权据传为明末抗清英雄,立誓“宁为明朝鬼,不做清朝臣”。他的孙子振凤(易名文盛)、振威(易名文选)二公避乱徙居钦州,是钦北区四村的始迁祖。如今四村廖姓文风之盛,不亚于城市。小董镇石龙村廖氏,小董镇石龙村青山秀水,风光绮丽,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所产大蒜驰名远近。石龙村廖氏开基祖是文贵。明末清初,太始祖明玉从潮州府大埔县迁居广西灵山县那隆镇高兰垌村,其后裔志杰又迁至钦州沿海的平吉三冬村,传至芳儒之子文贵再迁至小董镇石龙村,至今已有200多年。
苍梧县廖氏 京南乡沙占村廖氏,远祖籍隶江西,分支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寨,分支再迁广东省广州。远祖为崇德公,历代瓜瓞繁衍。传至遗清,为沙占廖姓始祖。现已繁衍至
13世。古榄村廖氏,散居在古榄、蒙冲寨、古董、岭岭、南毛、深步、立木、礼田、岭坪、双方坪和狮寨各地。开基祖仞弘,是江西崇德第26代孙野仙之子,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广东迁入广西,初为商贩,走村串户,最后落脚古榄村,开基创业。旺甫镇龙洞平岭村廖氏,始祖廖槐,字永享,原籍福建汀州连城县,明初任都尉之职,后移居粤东田州演庄。传3世至廖观有,迁广西苍梧县旺甫镇龙洞村平岭小冲上木坪。观有是苍梧县旺甫镇龙洞平岭廖氏的1世祖。平岭村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廖大谦,字若荣,追随孙中山革命,与李济深是亲密的朋友和同乡。
岑溪廖氏 最先人岑的廖氏始祖是廖野仙(思梅),原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长牌里二十九都。野仙于元朝至正年间宦游来岑,始居岑溪都宫,传数代后部分后裔分居于县城,再传数代逐渐散迁于各地,至今已传28世。其次迁入岑溪的是廖世北,明朝时期从广东罗定迁入,始居归义罗沙,后分支移居各处。近百年来有广东信宜县爱峰公养中后裔迁至岑溪南渡、高坡、南渡街落业。以上各支全是崇德公的后裔。岑溪廖氏有天葬墓,是件世所罕见的奇事。5世祖廖章,弘治拔贡,任道州知州,终于任所,运柩归岑,途中至斗塘根子岭,适值天晚,停柩岭上,第二天早上发现灵柩已为蚁穴所掩没,于是便让灵柩就地天葬,该墓一直奉祀至今。
容县廖氏 容县廖氏开基祖之一是朝高公。朝高公曾任容县正堂,祖籍江西泰和县。他的后裔有不少人侨居海外,有的侨居泰国,有的侨居马亚西亚,有的留学日本。现已传至17世,历时500年。容县立业村廖氏,始迁祖可揆,其子廖德贞于清朝时期由广东高州迁来广西容县立业村定居。崇尚拳术是立业廖姓的一大传统,历代都有一批拳术好手,有的成为出名的拳术师。
北流市廖氏 北流市位于厂—西东南部,呈长狭形,全市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形成自南向北流向的圭江及其两岸谷地,故名北流。居住在北流市的廖姓,现有2万多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迁入的,也有部分是清末从相邻的容县、陆川县迁入的。分布在全市南、中、北部的清湾、六靖、石窝、华东、平政、大伦、大坡外、隆盛、六麻、清水口、新荣、兴隆、塘岸、北流、新圩等15个镇。北流廖姓,大致可分7个世系。法海世系:该世系现有15000人,是市内人数最多的世系。明朝万历年间,1世祖法海有兄弟5人,由福建曾成县法门勒古巷石滩村迁居广东省翁源县(电白县),后复迁茂名、化州。再其后法海迁进二都播阳里冲村,再迁鸭娜坑落业,是为北流廖姓开基祖。传至 4世达荣,由广东金坑村迁居北流县卞二里冲表(今六靖镇),子孙繁衍,散居各地。法闪世系:法海之兄法闪,其部分后裔清初迁入北流县。仲远世系:隆盛圩廖姓为仲远17世振生、喜生之子孙,北流镇金背塘廖姓为仲远后裔18世展芹子孙。公鉴、公凿世系:原籍福建,今大坡外镇廖姓为公鉴长子法章、次子法保之后代,新安村车子垌廖姓为法保后裔显的后代。野仙世系:岑溪市廖姓始祖野仙后裔共有两支迁入北流市兴隆镇。一支为应震子孙从容县沙田迁入丰垌村、甘竹村,一支从陆川县沙湖迁人丰垌村。纪德世系:由新荣镇五常村迁入。朝秀世系:由化州迁北流民安镇才旺村落业。其他还有解放后维钦从贵县迁入,庆光从容县迁入。北流市廖姓一贯重视兴学,读书育人,蔚然成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陆川县廖氏 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主要集中于乌石镇那壤、子良,清湖镇陆波、永平,良田镇鹿垌,平乐镇平乐,沙湖乡官山、新街,未场镇南中,古城镇长径和大桥镇的平山等地。开基始祖是肇绪公,武威郡支裔。其先由江西迁福建,至肇绪公迁广东化州新圩梧村落业。肇绪公裔孙自明代迁入陆川县,世代蕃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玉林市廖氏 玉林廖氏现有1万多人,居住较集中的是高峰的集义,茂林的金谷、鹿峰,城隍的陈塘,樟木的新发,中村等地。其余居住在城区的四川角、垌口,名山镇的凤凰塘、白头塘,南江的常乐,城西的莲塘,茂林的陂石垌心,蒲塘镇的洋坡、三湾,高峰的龙文、靖文、新河、大同,蔡阳的山背,仁东的东高,福绵的马头岭,成均的东高,新桥的运车岭、高山坡,石和的石脚堡,沙田的六斯江口等,共15个乡镇。玉林廖氏主要是廖光景后裔文兴、文亮的后代,都属武威郡,肇始于元末明初。文兴一支,传至恩明,历15世至元景,由合浦诸子街迁至郁林茂林。文亮一支,传至义芳为广西博白三合圩开基祖,再传至宗足、宗器、宗彝三公,移居郁林高沙湖,为郁林樟木等廖氏始祖。高峰集义一支,七世祖广贤、斯贤、敬贤三公由广东惠州府迁郁林鲤塘村安居,后散居集义各自然村。此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从邻近县市迁采的。蔡阳镇陈塘廖氏,太始祖是廖贵承、贵享、贵顺三公。陈塘村1世祖是善明、善立。高峰乡黎江桥廖氏,开基始祖是日超、日阳、日华兄弟3人,于清道光年间迁至黎江桥村定居。茂林镇陂石垌心村廖氏,太始祖是敬修公。10世祖识明由北流迁居玉林茂林镇陂石垌心村。
贵港市廖氏 殿僚廖氏,属武威郡,源出西晋子璋后裔,太始祖监元。明嘉靖、隆庆年间,始迁祖非庸、国我、老晚三与 2世祖文章、西章从宾州大阮村迁至贵县东津开基,今已衍至 21代。木梓坡廖氏,是广东兴宁廖氏始祖德源公的孙子思恭的后代。思恭为1世祖,传至16世鸿贤,全家迁广西贵县木梓坡居住。现已传至24代以上。木格镇廖氏,是广东兴宁始祖德源公的后裔。传至16世于和,于和生4子:东麟、东凤、东鳌、东珠。其后裔分居于溢塘、竹根圩、木格街、漠塘三盛塘等处。
桂平市廖氏 桂平地处广西东南部,宋、元、明、清时,属浔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市廖姓分布在木乐、油麻、理瑞、罗秀、麻垌、金田、石龙、桂平镇等地。现有人口约12000多人。始祖盛泰,福建莆田人,参加讨元义军,授都督、总兵之职。明洪武年间,挥师西粤,封广西御史都督、清益将军,经两广各地,深爱武宣山清水秀,遂留居武宣县平安村。传至4世庆恩,庆恩生7子:贵真、应广、师千、应州、应府、午养、奏奇,分居武宣、贵港、桂平、平南、来宾等地。
平南县廖氏 廖氏在乎南县是大姓之一,现在分布在乎南、官成、思旺、东华、赤马、丹竹、大鹏、安怀、大安、镇隆等乡镇的廖姓,大多数是德源的长孙思明、第四孙思恭和盛泰、帝生、永忠、君门、维川的后裔。
藤县廖氏 藤县古称藤州,位于广西东部,浔江流贯县境中部,以江为界划分为藤南和藤北。藤县廖姓主要分在藤南的城关乡礼秀村、中和村、赤水镇和六坊村,(土良)南镇的大(氵並)村、界田村,同心乡的平顶村,金鸡镇的镇安村,象棋镇的同乐村,天平镇的新马村;滕北的津北乡永隆村,(氵蒙)江镇的新城村及(氵蒙)江街,太平镇的七政村及太平街,东荣乡的杨洞村,大黎镇的来历村、和安村,古龙镇的合隆村、古龙村。藤县廖姓中有不少人的先祖是江苏华亭县(今上海市)人。津北乡廖氏的开基始祖是廷秀。古龙镇合隆、古龙村相传为明洪武初廖广的后裔。(土良)南镇界田村是野仙的后代。天平镇新马村廖氏,开基祖茂尊,字秀生,原住广东顺德县,清康熙年间移居广西平南县武林乡。传至杰业,于清咸丰年间徙至藤县天平镇新白马村开基创业。
蒙山县廖氏 蒙山廖氏的开基祖廖隆公,明成化年间从广西平南迁到蒙山,开山辟岭,植树造林,耕田种地,为子孙造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下传裔孙19代,分别散居蒙山各乡镇,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有上下北荡和佛子等处。
平乐县廖氏 榕津街廖氏,榕津由于古榕树多,又有直达平乐府的大河码头渡口,因而得名。后来有了公路,通了汽车,交通比以前更加发达。榕津廖氏是当地的大姓,就其渊源而言,主要有两大支。在榕津最早落户的一支是源海、源广兄弟。明洪武初年兄弟二人由楚南衡州府珠玑巷迁来粤西平乐县东乡里,先在石子埠暂住,再迁榕津落寨山,最后在榕津山脚根定居。据族谱载,这支的先祖为永忠公。另一支虽然人数较少,落户榕津也较晚,但因人才辈出,影响较大,这支据说是清末从浙江迁来广西。始祖为鸿模,他的孙子发龄、保龄皆有建树。发龄急公好义,为乡人所重。保龄自幼习武,人平乐武庠,历任协标、把总、千总。光绪年间,抵御外侮,中法战争中配合冯子材取得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成为民族英雄。发龄的孙子振榘、振荣均有名。振榘官至兵部侍郎,封中宪大夫、中义大夫。振荣任过县长,在乡筹建中学。
湘、粤、桂三省毗邻区域廖氏 贺州古城即广西贺县贺街镇,汉设临贺县,隋、唐、宋、元设州,明以后复改为县。这里 2000多年间均是州、县治所,历来是湘、粤、桂三省邻接地区的商埠和交通要道,是桂东重镇。早在五代之前已有廖姓先人生活居住于贺州,从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有20多支廖姓族人陆续迁到各县乡村城镇落籍安居,繁衍生息。如广西富川、贺县、钟山、昭平、苍梧,湖南江华、道县,广东连州、连山、广宁、怀集等地都有廖姓散居各处。铸于南汉大宝四年(961)的乾亨寺铜钟,重1500斤,钟身镌有1288字,众缘弟子中就有廖师进、廖廷通、廖仁亮、廖二娘等人的姓名。又有宋进士廖必强曾作《甑山道中》诗:“丹障峰前路,驱车且暂停。山从来耸翠,水自尔清泠。草劲支寒露,鸡灵唱晓星。秦鞭挥不到,天末数伶仃。”
富川县廖氏 石脚村廖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石脚村,是全县廖氏最主要的集居地,全村都是廖姓。始祖辰子公,字飞龙,于明朝初年从粤西连州连山迁居桂东富川立寨,名为石脚村,堂号世彩堂。石脚村家家有果树,户户有鱼塘,是全县养殖淡水鱼的基地。石脚上村廖氏。石脚上村位于富川东面,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是全县养殖淡水鱼的基地。始祖是致政公,传至赞元,自明初迁入富川县石脚上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钟山县廖氏 珊瑚廖氏。珊瑚位于钟山县东家垌南端,因始祖敏珊、敏瑚而得名。珊瑚是东家垌一个大寨,现在廖姓人口约1万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珊瑚狮山下周围。太始祖廖徐璧,字崇远,是昌公17代裔孙,元末明初由南京珠玑巷南迁至广西平乐府。长子敏珊,次子敏瑚于明朝宣德年间移居钟山东家垌,开创珊瑚寨。后敏瑚移居湖北,敏珊世居珊瑚,子孙繁衍,枝繁叶茂。
贺县廖氏 莲塘口廖氏。贺县信都镇莲塘口廖姓,是崇德的后裔,是敬斋第九子思义的裔孙。信都镇莲塘口的开基祖是廖锦秀。锦秀生于清嘉庆年间,幼年随祖辈和父辈由广东兴宁迁居广东河源,又从河源迁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的清水坑和杨梅坪山区一带谋生。后历尽坎坷才找到莲塘口定居下来,艰苦创业,家道日兴。仁义镇福安村架简寨廖氏,开基祖廖仁龙是敬斋的第九子思义的后代。传至肇旺,由广宁县清水坑迁广西贺县仁义镇白石冲。肇旺的曾孙仁龙在民国初年从白石冲移居福安村架简寨。肇旺为移居贺县仁义镇的1世祖。
全州县廖氏 全州廖氏的始祖是廖国器公。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陷东京,宋室南渡。兖州太守廖国器公当时也带领数千百姓渡过长江经洞庭湖溯湘江而上,到达零陵,然后在今广西全州的龙水乡樟树脚安顿下来,就在这里定居了。后来子孙繁衍,分徙湘、桂等处。现在全州县的廖姓,就是国器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全州县绍水镇的锁石岗村、赤兰老铺里、段美田村、赤兰铺、石塘堰、才湾乡乌石村、安和乡萝卜冲、安和乡沙国村、绵福村、小磐古村、贤山村、茶源村、蛇尾村、下村、新圩村、大口岩、杨岭村、廖家岭、界顶纳口村和两河乡的鲁水村、上宅新屋里村等处。现全州县廖氏宗族人口约有 21000人。
灌阳县廖氏 西山瑶族乡罗家村廖氏,是全州廖氏始祖
国器公的后裔。开基祖登瀛公于17世纪从全州县鲁荐瓦子脚移居灌阳西山罗家村。现已传至15代。
融县廖姓氏 融县包括今融安、融水两县。融县廖姓主要分布在融安县浮石镇的西茶村、仁村、蒙洞、晚渚,东起乡的古黎,大良乡的木林,潭头乡的大境,城东乡的塘寨、大乐岗、大乐村,大巷乡的大巷,长安镇,桥板乡,沙子乡等自然屯和乡镇。融水县的廖姓主要分布在贝江边的小狮,和睦乡和大里,永乐乡的永乐及汪洞乡等地。融县廖氏均为外省籍人,在兵荒马乱或天灾人祸时逃荒避难而迁入融县的。如融安县浮石镇西茶村廖氏,就是广东大巷口鸡爪屯的廖椿公于乾隆、嘉庆年间只身逃荒而来繁衍的后代。融安大陆村廖姓,是湖南下石洞江口廖氏的后裔。
武宣县廖氏 宣武县廖姓人大多是廖盛泰的后裔。廖盛泰,原籍福建省莆田白石乡赖溪村人氏,生性刚强,少而博学,精通兵法,曾参加朱元璋的讨元起义军,为朱元璋所器重,授以都督、总兵之职。明朝建立后,奉命挥师西粤,荡平两广的残余反明势力,以功封广西御史都督清益将军。盛泰在广西期间,深爱武宣山清水秀,遂归莆田携眷来武宣三里乡定居于平安村(今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传至25代。盛泰的4世孙庆思有7个儿子:贵真、应广、师千、应州、应府、午养、奏奇。七兄弟分为七大房。
象州县廖氏 象州县廖氏大多是廖盛泰的后代。盛泰生一子总彩,总彩生子廖政,廖政生子庆思,庆思生7子,七兄弟分七大房。象州廖氏主要分布在马坪乡洞村、木堂村、朝南村、竹官村、回龙村、木怀村、古达村、和弄村,其塘、大塘,马坪街以及寺村、妙皇、大乐、罗秀二水品各乡镇。自盛泰至今,已传 23代。
鹿寨县廖氏 中渡镇石龙村廖氏,石龙村廖氏是廖扶架的后裔。扶架约于清初偕其子持崔从广西柳州马平县五都迁修仁县龙虎村(今属利浦县),再从龙虎村迁居中渡县(今属鹿寨县)石龙村。扶架与持崔是石龙村廖氏的1世祖与2世祖。中渡镇黄腊廖氏,居住在古车村、塘头村、林村、中村、六洛村、大门村等6个自然村,其中以大门村人数最多。据老一辈人说,大门村廖氏始祖叫廖正乾,大约于明末清初由桂林地区永福县三皇乡清水塘迁来,塘头村廖氏始祖叫廖郎平,来自湖南武岗县。
阳朔县廖氏 福利镇洞心村廖氏,原籍湖南,于明成化年间迁入广西阳朔县富和里山尾村,始迁祖廖金生。明朝万历年间,由政郎公移迁洞心村定居,至今已历22代。
田东县廖氏 平马镇、林逢镇廖氏,主要聚居在乎马镇的街道、靖逸村、四平村,林逢镇那娄、中山、冻务、那录及布兵乡保利村等地,几乎都是江西廖姓后裔。据现存家谱及老人口述,此处廖姓始祖为宋朝号千四官源兴、千六官德兴兄弟,原籍江西省吉安泰和县城内道前街,堂号归“武威堂”。宋时迁至南宁府宣化县。清乾隆年间,传至踊螯公,率族人迁至今田东县平马镇靖逸村及林逢那娄屯创业定居。
平果县廖氏 鼻祖廖永忠,后裔在广西安居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受珍官监察御史,应先官至中宪大夫。传至日胜,至果化州布思村定居,他就是布思村廖氏的太始祖。
贵州省
威宁县廖氏 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廖氏,牛棚镇、迤那镇、斗古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牛栏江的中上游,与云南接界。这里四山横卧,山清水秀,地处云贵高原。明清时期受土司管理,号称“威镇凉山都督府,管辖夷蛮九土司”,历来是个远离“王化”之地,长期受土司的高压统治。威宁县约有廖姓人口
7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盐仓、二塘、龙场、金钟、猴场、草海、黑石、观风海、秀水、海拉、牛棚、迤那、斗古等13个乡镇。威宁县廖氏始祖之一是时作公,原居湖广宝庆府武岗文版桥白马街柳树巷锣锅井。明初奉命人贵州“征剿夷蛮”,任“八大指挥”之一周国瑞的副总指挥,在平定“水西叛乱”等战役中立有战功,后定居在威宁北门水井湾,成为贵州省威宁廖氏开基始祖之一。新发乡廖氏,始祖文贤,原籍江西省清江县,后迁湖广衡州府衡山县司天辛辛街。文贤后裔隆发由湖广衡山县迁居贵州省威宁县二塘区小湾街。
六盘水市廖氏 钟山区大湾镇顶拉村廖氏,大湾镇小湾村廖氏始祖隆发之子孙。诗定之子书方,由大湾镇小湾村迁居威宁县二塘区顶拉冲子即现在的六盘水市大湾镇顶拉村。
赫章县廖氏 哲庄乡娃多村廖氏,哲庄乡娃多村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东北与镇雄头屯毗邻,东接毕节县放珠乡,南接赫章县平山乡。娃多村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始祖由江西吉安府迁到贵州毕节定居,后裔辗转迁至赫章县哲庄乡娃多村。
毕节市廖氏 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太始祖尧汉公,曾任唐僖宗乾符年间的江南道都御史。子绍升任衡州太守,遂居家于衡州。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传至应松,应松是毕节放珠镇廖家院子廖氏的始祖。
四川省
宜宾廖氏 远祖廖万八郎于明初由金陵迁湖广宝庆府邵阳县小东路富阳二都大山冲。清初四川遭兵燹后荒芜有年,康熙年间旨令调湖广之民人川开垦。国正公于康熙五十四年带领弟兄子侄人川。因人丁众多,一地难居,一半留住宜宾义下乡慈菇塘,一半迁居泸州忠信乡中背石。
云南省
镇雄县廖氏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云贵高原乌蒙山北麓,是云、贵、川三省交界地,自汉代置县起,曾有“大雄古邦”之称。镇雄县廖姓有300多户,1300多人,除部分在县城附近外,多数散居在坡头,大湾以萨、塘房、中屯、南台等地。镇雄廖氏大多是周文王的后裔。先祖登华,原居湖广麻城。其子廖鲁,因家遭冤难,避居贵州威宁州遵化里翟章坝。传至连山,于清道光年间移至镇雄县定居,为云南镇雄县廖氏始祖。银厂廖氏,先祖原籍湖广武昌汉阳,康熙年间迁至云南镇雄县。中屯乡廖氏,原籍湖广麻城孝感乡,太始祖是天源。传至应魁,在云贵交界处翟底河落业。中屯廖氏为应魁部分后裔。堰塘乡新场村廖氏,始祖仕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白马庙镇学院街乡廖家村,明朝初年迁至云南镇雄县堰塘乡落业。高山廖氏,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花公后裔,为花公之燕及的次子廖政的子孙。传至廷惠公之孙国生,自闽人蜀,居富顺兆化镇。国生子兆堂由蜀人黔。再传至顷德,迁云南镇雄县柳林。板桥镇廖氏,是明开国大将廖永忠的后裔。开基祖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县平坝立业。
香 港
香港上水乡廖氏 系出西晋子璋公。降及元末,其聚居于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廖仲杰公,原名仲达,因避先祖讳,故改名仲杰。由闽迁粤,辗转南来,落籍新安,今改宝安县,遂成上水廖族开基祖。传至7世祖南沙公,与其侄润宇公共寻村址,合力建村,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建成围内村。围内村地呈长方形,围墙分有四斗,东斗子孙居围内村东面,西斗子孙居围内村西面,南斗居南,北斗居北,各居一方,从而形成上水乡三房四斗的格局。又立围于梧桐河上,因以上水乡为名。此后廖族生齿日繁,遂于村外建屋,由原有围内村,而分成今日之门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及兴仁村共8村,合称为上水乡。上水乡建有祖祠廖万石堂。600余年来,人口增至4000余人。
介绍文件
廖姓起源
廖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颛顼后裔。
1. 廖姓始祖之颛顼后代叔安、皋陶
颛顼(zhua Xu专须),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继黄帝而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位78年,据说活到98岁。死后葬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水上游也有颛顼墓。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一个玄嚣,也就是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担任氏族首领。另一个是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担任氏族首领。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阳神,以双日为图腾。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枢、淖子。据说有一天晚上女枢抬头看见天上的瑶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动,便生下了颛顼。颛顼继承了父族崇拜太阳的传统,故号高阳氏。
颛顼具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便由他继任。当时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世袭制度也还没有出现,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嚣、昌意因德行不够完美,都未能继立,颛顼便是最适当的人选了。从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来看,首领的继承重视血统的高贵已经初露端倪。此后由颛顼到帝喾到尧舜的禅让,再到禹传夏启,建立奴隶制国家,过渡阶段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应该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颛顼继承了黄帝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他沉静稳健而有机谋,通达干练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通过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来制定礼仪加强教化。颛顼还当过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许昌、杞县一带迁至山东曲阜,并在那里建都。当时那里的地名叫穷桑,所以颛顼又称穷桑帝。后又迁都于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阳颛顼城。在此期间,与炎帝族的共工氏发生激战,击败共工氏,发展了部族的势力。据有的古书记载,他乘龙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临的地方,莫不归附于他。可见颛顼在位所控制、活动的地域较黄帝时期更为广大。
关于颛顼,古代有不少神秘离奇的传说,大致是因为人类处于文明初启阶段,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缘故。就拿古书中所说的“龙”来说吧,确实是令人费解,黄帝骑龙升天,颛顼乘龙巡行,如果从后世神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龙来看,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坐实,却非常困难。犬,可以称为“龙犬”;马,可以称为“龙马”;蛇,可以“龙蛇”连用;扬子鳄,又叫“鼍龙”或者“猪婆龙”。犬、蛇、扬子鳄都无法骑;骑马巡行说得过去,但骑马升天似乎过于平淡,意味不足。那么“龙”是不是一种古老原始图腾的变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鲶鱼般的须,鳄鱼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狮子的眼,蛇的身,鹰的爪,还有满身鳞甲,能兴云播雨,真是够精灵古怪的了。从上古三代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摇)、伊尹一班人,非常讲求实际,及至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原始神秘色彩渐趋消退。汉代出了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据《史记》记载,颛顼号高阳氏,姬姓,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古籍中也有说他是黄帝曾孙的,谓昌意之后为乾荒,乾荒之后为颛顼。颛顼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两位大神“绝地天通”。据说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意来到人间,地上的人也可以随时上天,神人之间可以随便来往,自由交谈,所谓“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这种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状况,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谈不上有什么规矩,也谈不上有什么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乱,这对社会的管理来说,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颛顼便命令他的孙子开天大神重和辟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从此,普通人就不能与神来往了,只有至高无上的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他本人和专职的巫觋祭司才拥有沟通天人的特权。后来的帝王更有所发展,都宣称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动,无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号。这种规矩、秩序的确定,足以威慑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颛顼。
1)叔安受封于飕国,以国为姓
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
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本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黎和吴回也称祝融。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后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苏、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朝时被封在飕国为侯,飕,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女+戮-戈)或廖。据说是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飕伯高把“飕”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的。飕国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曾在廖山山顶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有条小河叫作蓼阳河。
古飕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汉江。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分布着许多小国,后来均为楚国所灭,这些国家的国人后来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鲁桓公十一年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郧与随、绞、州、蓼五个小国伐楚失败,楚国兴师问罪,次年伐绞,随后灭蓼。后人改“飕”为“廖”,成为廖姓。
2) 皋陶后裔受封于蓼国,以国为姓
颛顼又娶邹屠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虞舜时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xie zhi谢志)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秦汉以下,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担任要职,并被举为禹的继承人选。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经赞美他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舜在位时皋陶的职务是掌管刑狱,断狱根据实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
禹在位的时候,准备禅位给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建立的。 他的后代封于蓼,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公子燮灭蓼。
二、出自黄帝后裔
据古史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生长在姬水之滨,所以又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黄帝受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据说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晚上见到天上的闪电感而受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幼年时期非常聪明,长大以后诚实勤奋,见识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
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势力已经衰落。炎帝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姜水在今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他与黄帝一起,同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部族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更早一些。炎帝传至榆罔时,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榆罔没有力量征讨。这一时期,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力量日益强大,据说有兄弟 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并且善于制造兵器,威振天下。他们是古代苗蛮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兴盛和发展起来,首先与炎帝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和战争,驱逐榆罔,夺取了炎帝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炎帝战败以后,向黄帝部落联盟求援,共同对付蚩尤九黎。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与蚩尤九黎大战于涿鹿之野,战斗极为惨烈,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擒杀蚩尤,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经战争以后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形成新的“三苗国”。
战胜蚩尤九黎之后,炎帝再度扩张势力,兴兵攻伐各部落方国,但部落方国皆归服轩辕黄帝。黄帝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发展生产,安抚民众,发展了力量,威望越来越高,并与炎帝战于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黄帝征服了炎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在炎黄部落集团中的领导地位。炎帝势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派兵征讨,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劈山开道,忙于开创基业,没有空闲的日子。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今甘肃东部的崆峒,登上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驱逐了荤粥(Xun Yu熏玉,匈奴的祖先),来到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的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轩辕部族生长于黄土高原,活动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宽敞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是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
黄帝战胜蚩尤,取代炎帝以后,设置官职,祭祀山川鬼神,天下归心,万国安定。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轩辕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间的长期混战,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颜色是黄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穿戴黄色衣冠以作为受命于天地神祗和拥有权力的象征,对黄色的崇拜也就由此产生。后世帝王依此故事,黄色便成了象征权力和尊贵的帝王专用之色。古代凡皇宫、祭坛、太庙的台基,都用黄土筑成,其他如龙袍用黄色,宫殿覆盖黄瓦等等,都属此类。
相传黄帝的时候有许多创作发明,历法、算数、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等,都是从这时开始的。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高阳,高阳就是颛顼帝。玄嚣的孙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喾。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
帝喾(ku酷),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33年,活到63岁。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15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部落联盟的事务。30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市附近)。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诚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他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于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执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tai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女原)。姜(女原)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他。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农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穴出)(zhu竹)继位。不(穴出)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穴出)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密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著名首领,夏朝末年率领周族迁到豳(bin宾)地。豳,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诗·大雅·公刘》写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dan fu胆甫)继位。
古公亶父,周族著名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因戎狄侵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强盛。《诗·大雅·绵》即叙述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文王的事迹。《绵》与《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太妊生昌,有圣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古公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时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禁于羡(you有)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后归附的诸侯有40国之多。周文王灭崇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南)。当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认为无主祐骨,可以不葬。西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殓以衣冠,为之改葬。人们听到这件事,对西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30国。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武王封他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后裔召伯廖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前667),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爽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由召穆公再传至召伯廖,他的后人有取“廖”字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汉代的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廖姓曾经为望族。
三、赐姓及他姓改姓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在宫廷中任职的缪、颜二姓因之弃官隐居,改姓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民国五十八年编修)中都有相同的说法:“廖姓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淫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淫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据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 (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 (1375年),张愿仔48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张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帝重用,引起朝内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保举廖国宝出征,在阵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
另一说法认为张简联宗是为了避祸。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而为奸臣媾陷,为避祸九孙分三姓埋名隐迹,后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自唐代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崇德生三子,长子兰芝,讳佩,唐总章戊辰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兰楷,继清河郡公;三子兰德,承太原郡祀。兰芝次子光尧,讳德登,为宣州刺史,生三子,长瑞碹,次琼碹,三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老大文广、老二文兴、老三文举,仍然本姓廖,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禄,分姓为简,以“太原”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随母姓为张,袭用张姓的“清河”为郡望。
四、少数民族廖姓
壮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姓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到了明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说:“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檀萃的《说蛮》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廖姓出于苗族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凤凰县廖家冲一带。
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毛南族原名“毛难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难族简史》说:“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毛南族现在仍有廖姓。
高山族: 《台湾省通志》载:清乾隆二十三年 (1761年),赐台湾高山族七姓,第四姓为廖。
瑶族: 《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今属广西)之后散居于富川,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仫佬族: 《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称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县志》也说上海嘉定有廖姓,为贵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壮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介绍文件
廖姓迁徙史
廖姓古今迁徙史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国时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见于记载的南方人。至于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廖立,字公渊,临沅人。临沅属今湖南常德市。刘备为荆州牧,用廖立为从事,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廖立因恃才自负,没有被列为上卿而当面质问诸葛亮并诋毁朝臣,诸葛亮亲加弹劾,将他削职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种自守,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叹息。后来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他从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说是迁徙,他的后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临沅,或是蜀亡后去了北方,无从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许许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难免湮没无闻了。
台湾省
台湾廖氏 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姓人口约28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山侖)乡最多,约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镇,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来都是中原河洛人。台湾廖姓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渡海人台垦殖的廖姓人,他们为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移居海外
唐宋以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交通更为便利。就拿广州来说,唐时设置市舶司和海关,成为外商海舶凑集之地。又如泉州,北宋时期也已设置市舶司,到南宋、元朝时期,这里就成了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称泉州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因为有了基础,后来这些地方就成了著名的侨乡。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郑和小时候就对外洋的情况比较熟悉,说明当时到过海外的人已经不是少数。郑和在28年中,7次出国,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非洲的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对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出海受朝廷派遣,属政府行为,但对民间的影响也很深远。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打开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教育的开办,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的是出国经商,有的是从事垦殖,有的是出国留学。
廖姓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但至迟在清朝前中期已经有一些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就拿人台垦殖来说,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早在康熙年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姓人已经进入台湾。到了乾隆年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与此同时,一些人便向邻近的东南亚各国寻求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军阀混战,一方面是民穷财尽,一方面是政府失去控制力。于是有权有钱的出国留学镀金,无权无钱的出国打工谋生,这也是势所必然了。对于老百姓来说,背井离乡,飘泊异域,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但与其窝在家里坐以待毙,何不到外面去闯出一条活路呢。廖姓人流向海外,当以这一时期为多。通过先人艰苦创业,后人继承发展,以至事业有成。
廖姓人在海外的分布,以东南亚最为集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有为数众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姓华侨、华裔也不少。
海外廖姓华人的祖先多数是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代。海外廖氏宗亲团结齐心,慎终追远,光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辈遗留下来的精华,在他们中得以代代薪火相传。
更多...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廖姓家谱介绍
廖姓家谱介绍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世系的书,有“家谱”、“族谱”、“宗谱”、“家乘”等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并无多少区别。谱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因为有了甲骨文,于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记录下来了,这实际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谱。到周朝的时候,已经设置了专写王室家谱的史官,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著作《世本》。谱牒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司马迁写《史记》就从中得到很大帮助。《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谱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族谱,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连先人是谁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谈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过得越久,子孙后代不通采往,亲情就会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谱看得很重,认为国无史就会有失国政,家无谱就会有失家法,国史、家谱二者同等重要。宋代苏洵曾经说:“人家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认为修谱能够起到垂范后世的作用,他说:“古之贵乎谱者,非特以著世次,纪官位,而夸于人也。盖将使后人观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泽之广狭,而益思所以自立云尔。”
廖姓族人历来重视修谱工作,如张廖家族谨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规定:“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族谱的倡修以欧阳修、苏洵最为得力,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本族的家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他们的谱法、谱例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族谱形式的规范。
从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来看,年代是相当的久远。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封国,召伯廖虽然不是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应该算是贵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写《离骚》,开篇就是叙述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测,最迟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记录,尽管名称不一定叫谱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七雄并起,像廖国这类小国陆续被大国所兼并,且不说沦为奴隶,起码诸侯、贵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读书人隐姓埋名都惟恐来不及,能够顾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会很多。汉代廖姓出了个名人廖扶,人称北郭先生,教过许多学生,算是凤毛麟角了。此后,历三国两晋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会动乱,而廖姓从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传下来,实属不易。虽因时代久远,其中不免有错乱的地方,但其价值仍然十分珍贵。
唐宋时期,廖姓人文蔚起,谱牒随之而兴。从唐代天宝年间廖琳碹所撰谱序来看,《虔化廖氏族谱》当是现在确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谱。既有谱序,族谱的存在也就无容置疑,只是可惜现已失传。宋代廖姓人修谱的盛况,从欧阳修、朱熹、陆九渊、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国,可以说是举国上下,无族无谱。
家谱体例
从家谱的体例上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从编排体例上看,尽管在门目设置和内容详略上不尽一致,但就整体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说来大都有谱名、谱序、凡例、谱论、恩荣录、图像、源流考、五服图、世系表、仕宦记、家传、祠堂、坟茔、族产、族规、昭穆、后跋等内容。如民国十四年廖佩(王旬)先生监修,廖佩鎏等编纂的《惠阳廖氏家谱》,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载宗支谱,内分族姓源流、宗图及各地始祖简明图等;次载恩荣谱,内分进士、举人、贡生、仕宦、封赠、文学、国学、学校毕业、保举,及捐纳、旌节、耆寿等目。下卷首载坟茔谱,内述各代墓域;次载艺文谱,内分经、史、子、集四目;次载家传谱;末载杂录谱。清宣统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谱》 18卷,卷一至四谱序、碑记、传记、寿序、墓志铭,卷五至十四齿录,余卷为宗规、墓图、祠堂记、祭田、契约、四礼、山图等。民国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谱》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纪表,卷四传状、碑铭,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陆九渊、廖鸿章撰文。 ”
《廖氏族谱诗》廖鸿章
源头深处话流长,本固根繁万代扬。敦义人伦明上下,家兴孝友乐虞唐。
天伦莫大尊亲至,人道当归太古常。幸得名公文叙谱,笔端花彩永生香。
《廖氏族谱诗》廖文旦
武威世德绵千载,衍秀分支绪万重。五岭东南联一气,八闽遐迩旧同宗。
渊源悠远传忠孝,恩义周全笃友恭。还望光前无遏佚,根深实固比乔松。
家谱文件
廖姓字辈
廖姓字辈
广东连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宗祠碑记上所刻的班辈词句即为: 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
广西全州县廖氏民国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谱》时,从《千字文》中选出60个字,作为廖氏新增60代辈派:
宏惟嘉晋运,达士志连承。
启盛长思建,益安宝惠新。
任朝如茂学,济义敬超明。
与庆良生广,作康景以文。
受贻宗道远,秉定咏业敦。
用振为发永,则章万世英。
廖氏新的统一字辈: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江西龙南廖氏的字辈谱是:
绍庭为国瑞,光彩振家声。
大雅乡马冈厝德安公的字辈谱是:
德 (十五世)先春荣瑞景明,祥公衍庆自天成,文章显达仁为贵,远绍渊源启俊英。
东势镇武威千十公的字辈谱是: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庆昌期,朝廷承裕随芳锡,华国文章启应时。
三岑乡田尾三口灶盈汉公的字辈谱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锡钦绍盈世,文才登科甲,
振作泰隆兴,家声布春晖,光前子孙贤,祖泽喜超然。
观音乡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
国(十五世)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厚福道烈、道顺公的字辈谱是:
寿则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禄;椿松千载茂,兰桂四时春,燕翼诒谋远,鸿图德业新。
厚福道昭公的字辈谱是:
崇(十二世)天有荣华,富贵万年嘉,克守祖功德,兴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兴公的字辈谱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时世,大有进德,
继述显名扬,传家礼义长,箕裘隆百代,宗绪庆荣昌。
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辈谱是: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土,良名万世钦,文章千载荣,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属于张廖)
老六大位公派: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
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庆式五金门。
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辈谱是: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为先,乃能世守,受福于天。
台北县土城乡子燧公的字辈谱是:
子 (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鹏程,绳武光前烈,诒谋奕世享。
台中市西屯区勤朴公的字辈谱是:
光 (十五世)明正大,克夺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问公的字辈谱是:
傅 (十八世)家德谊(忄享)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桃园县大溪镇大鱼池及马坑的字辈谱是:
烈(十四世)世文国以,丁财福禄昌,苍梧千载茂,丹桂五枝香。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辈谱是:
上 (十世)国朝廷时士天,正心大学本宜先,荣光献瑞成名世,列位圣君亦尚贤。
武威根标公的字辈谱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镇贵天新振,庆运兴文元德昌;
(晚房)相 (十四世)朝镇庚水集瑞,德胜荣华国家兴,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凤彩传芳发,
修学文武锦兰清,忠良仁义鸿龙王,桂汉雄光万世英。
西螺镇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辈谱是:
文(十六世)明登仕锦松国恩,武有正镇奉天发隆。
西螺镇小茄(艹冬)理明公的字辈谱是:
利 (十三世)文士子日初兴,必世居仁郁乃登,恒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义有芳称,
时逢茂对宜恭仰,秉礼传家蔼善能,溶哲向辉延博庆,扬光大智缵高腾。
郑坑的字辈谱是:
荣(十四世)后登朝上,光华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贵庆绵长。
图片
Image
典故趣事: 廖司南除弊变俗 廖有方卖马葬寒儒 牛犬救主 白鸭助祖
历史名人: 廖仲恺 廖容标 廖文毅 廖毓文
http://share.jxlib.gov.cn:8088/datalib/2004/HundredName/DL/DL-20040210132235/
廖氏辈分
四川廖氏辈分廖名龙
辈分:亲族或世交中长幼的行辈,班次次序也,除此之外还有班辈、排行、字行、字辈等等。本文摘录了部分四川廖姓的辈分,希望各位宗亲补充和完善。
一、 发祥公班次
1.班次引:班次之设所以叙宗派联世系使不预为画一能无淆溷失次乎我族自 行公兄弟分隶值兵燹之余人民新定武邵迢隔虽一本天潢至亲不惟合享之礼荡然无存即班次亦紊乱矣越至乾隆二年我房族执 卣一 胜人 亶锡 林昌 公玉 诸公会鸡田 荣芳公 大水田 郁文公倡义始祀其祖坟墓合食祠堂徐讲
圣谕敦孝明伦始正班歌自德字以下十五代各房遵原句后依世代振鸿名合立二十五班承前接后庶无参差之弊自弭乱宗之端则称谓既正昭穆攸分矣爰列旧班次。
2.江西旧班次
人哲照长发 英雄尚后来 永言多福显 景运自和开
自祥公肇迁另置新班次
3.各房第一至十五世原班次对照表
世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湛田: 德 仕 介 景 福 仁 思 宗 彦 祖 文 运 启 家 声
鸡田: 德 子 玉 必 仁 思 文 宗 福 显 景 泰 添 芳 秀
大水田: 德 万 添 梅 正 原 仲 仁 思 宗 彦 凤 吉 光 懋
大秧田: 德 必 仁 应 祖 宗 思 文 才 添 国 泰 运 开 福
石板铺: 德 仕 介 景 志 思 仲 迁 时 永 文 汝 大 国 正
小茶山: 德 仕 永 子 志 仲 显 文 友 思 朝 应 政 大 成
城步大古:德 仕 永 祥 福 彰 中 兴 显 迁 应 祥 传 张 兴
新化江东:德 华 志 祖 昌 仁 义 礼 添 玄 黄 任 声 忠 信
车田: 衍 古 黄 源 远 流 长 文 绪 敬 绍 世 泽 益 芳
武冈黄毛:庆 忠 必 寥 应 振 廷 文 学 家 声 世 大 成 礼
4.各房第十六至三十世班次对照表
世系: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湛鸡水三田:世 代 振 鸿 名 继 述 承 昌 国 敦 崇 展 达 才
大秧田: 世 代 振 鸿 名 继 述 承 昌 炽 敦 崇 展 达 才
石板铺: 世 代 振 鸿 名 继 述 承 昌 兴 敦 崇 展 达 才
小茶山: 志 仁 君 天 德 继 述 承 昌 国 敦 崇 展 达 才
城步大古: 显 承 应 德 月 继 述 承 昌 国 敦 崇 展 达 才
新化江东: 世 代 振 鸿 名 继 述 承 昌 国 敦 崇 展 达 才
车田: 功 深 克 复 维 仁 廉 昭 祖 德 忠 直 锡 龙 章
武冈黄毛: 义 继 凌 当 可 述 承 昌 国 敦 崇 展 达 才
5.一九九一年辛未腊月统一新班次(各房第三十一至五十世)
安乐常康惠 聪智富贵来 钟毓豪盛瑞 东满建立尊
6.原四田所定“才”字班以后的班次:盛朝隆建立 富贵应常来
二、龙威廖氏班辈
四川金堂县龙威廖氏是清朝雍正已酉年(1730)从湖南邵阳县大田乡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到四川的。来川时是廖大杰、廖大英、廖大汉、廖大儒、廖大缙、廖大位六弟兄的遗孀或儿子,现在龙威的廖氏,就是他们的后代子孙。龙威廖氏的始祖应该是:廖大杰的遗孀黄氏、廖大英的遗孀王氏、廖大汉的遗孀王氏。廖大儒之后廖应刚、廖大缙之后廖应志、廖大位之后廖应诰,这些都是我们龙威廖氏的启祖,是劳苦功高的创业者,我们龙威廖氏子孙要永远缅怀他们的历史功绩。
传说,欧阳修还赠送我们龙威廖氏一百余个班辈。即:《宗德才文仲,景志廷思有,大应兆维学,光显耀宏兴,绍先嗣承祖,希贤子习林,传家守信义,尚国立俊英,时遇天相瑞,泰安昭明仁,其崇彦美敬,若克怀澶(去掉左边的三点水)》元,谦逊智协惠,建鼎新胜朝,隆礼让世达,宪道可通涵,以仕郭邦尔,自申安定之,如奇淑茂乃,常存予曰章,千善永继万,树德长流芳》,这是我们廖氏家族的自豪和荣耀!在我们廖氏家族中,不少的支派只有2O个班辈,已经快排完,而我们龙威廖氏这个支派却还有八十多个,还可用两千多年。
三、廖姓客家人在筠连的字辈为“元世德廷正,国鸿新运昌,孝友敦宗礼,文昭武穆光”。现在筠连廖姓客家人多为“新运昌孝”四辈。
四、内江市廖凤伟提供的辈分资料:前井自私隐,书文鲁大臣,国正天心顺,德宗启凤鸣,山朝排石定,万代更有名(音同字不同)。
五、山塘廖氏字辈
1.《中国廖氏通书》中山塘字辈(山塘脈派,五世长房字辈,从第八世起):源祖隆宗永 仲璋道文天 士崇夣斯世 德明振承先 忠正安仁厚 吉兆福日全。
2.《廖氏族谱》山塘字辈:源祖隆宗永 仲璋道文天 士崇夣斯世 德明振承先 忠正安仁厚 吉兆福日宣(金堂县廖承益手抄本山塘字辈一致,与上面山塘字辈只有最后面一个字的区别)。又诗:朝廷家国理相通 天子庶人必有宗 正大文章光福泽 荣华万代庆兴隆。
3. 仁寿县尖茶溪五里坝廖姓由福建龙岩州入川,康熙四十九年迁内江县桂湖街,康熙末年入仁寿,其辈份排行:源祖隆宗永 仲璋道文天 士从周斯世 德明振承先 忠正安仁厚 吉兆福日新 朝廷崇后秀 家紊广心传 ?锦成增添。
六、京源辈分排行
1.金堂县廖氏积庆祠京源字辈排行(五世幺房字辈,十二世起排行):文宗仙仁兴 天日辰正永 富庶明学校 纲常礼义敦 荣耀光家国 孝顺承祖恩。
2.元亨利贞 忠孝思懿 宜慈惠和 世远吉昌
七、新都县石板滩明达公辈分排行:明谷君琼道 为仁士品芳 家传兴礼义 国宝重贤良 尚德宗永泰 崇文世奕昌 斯名周复序 代远有纲常(按上、下、上、上、下次序排列。
八、双流华阳兴隆镇廖皇寺廖姓由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入川,奉志通为始祖,其辈分排行:志思启廷 玉子永明 正修崇化 文学长存 仁孝宏美 尔其昌荣 斯为周序 大定章程。廖皇寺廖姓“崇”字辈现在还有老人健在。
华邑大面乡龙华寺杜家湾廖姓也是志通-思琦-天启公后裔,其辈分排行:思文从尚正 永怀芳泽声 万代轮流转 千秋孝发崇。
华阳黄龙场世隆为广东兴宁迁入,其辈分:世巨廷扬开 天成俊秀才 南华修福泽 永卜中元魁。
九、仁寿籍田镇、新津瑞林寺辈分(纯一公入蜀后迁仁寿籍田,随后又迁新津瑞林等地):洪国明盛世清吉 江山四庭如先华 蜀在宗田兴家远 陵仁广粤寿亨通。
仁寿隆兴场辈分:子明凤世玉 启正君嘉扬 邦国成光大 怀源锡晋堂。
敖林场辈分:永万有兴子 明凤世元良 国德怀巨志 辅星开大伦
十、月忠公四川阳邑新都知事,曾孙弘义于乾隆十四年迁简阳邓家沟南山庙,其辈分:月继宗济极 弘先忠文绍 理兴降永庆 光学显荣昌。
十一、廷礼、廷佚乾隆初从广东长乐县入川,居简州镇子场,乾隆二十四年迁华邑东山奉花公为始祖,其辈分:花昌敏三仲 安四德敬思 开通时国宗 法诚隆大观 兆廷沛兴文 秉锡贤如玉 清华惟吉士 富贵尚含章 大道传心一 乾元绍正方 鸿恩承盛世 家学启龙光。
十二、大邑县安仁镇廖姓启通、启胤、启进三兄弟清朝由孝感填四川(洪雅、丹棱、蒲江等地有分布),为安仁地区廖氏家族第一代祖宗,1989年4月24日编印的廖氏家族有发源和辈分排行,其辈分:启亮道且元 蔚文有如洪 玉全廷善开 宗荣培孝义 先籍树威武 润章朝国瑞 星华绍旭晖。原来辈分只有十五代,至“开”字辈以后,第十一代孙廖发云(廖玉碑)又续排“宗”以后的二十代。
崇州廖家镇(廖家场、廖家乡)廖家巷廖正平其祖先三百年前由江西迁入,辈分为:大廷万事兴 龙奇凤元正 光照忠魂胆 显成振家声。
鸿烈先生提供的资料:世章携子希曾、希孟三人于雍正二年九月初三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古田里清水塘黄坑口土楼外福神岗落业重庆府壁山县城内文庙坎夫子池,重庆、成都等地都有其后裔,人丁兴旺,其辈分:世希友富 辉曜映成 鸿开书策 骏焕纶旌 心源广裕 建德繁纓 和光家国 道赞枢衡 紫芝宝蔚 金符景荣 凤麟代启 运际永平。
此外,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龙南江东廖氏新辈系
龙南世系为廖世高直系是政房。一世祖;花
二世祖;昌
三世祖;1彻2政3敏
四世祖;1宗诚2懋钢3懋实4懋孙5宗诰 为政公五子
五世祖;1百九郎2千九郎 为懋孙二子
六世祖;汝明2汝贤 为千九郎二子
七世祖;1均禄2均用3均保 为千九郎三子
八世祖;1文通2志夫3善夫4实夫5崇夫 为均用五子
九世祖;1子盈2子文3子谷 为文通三子
十世祖;1彦琳2彦城3彦璋4彦棕5彦广6彦璘 为子盈六子
十一世祖;1世贵2世荣3世高4世英 为彦城三子
十二世祖;1思雍2思壁3思积4思钦5思贤6思齐7思庄
主题:龙南江东廖氏新辈系
一世 盈
二世 彦
世思充尚廖
乾元逢泰运
绍庭为国瑞
光彩振家声
懋敬修名立
宗经正学成
贤良宣盛治
扬显日昌荣
花公---徹,政,敏三房世系詩
現將徹,政,敏三房世系詩。徹房
崇德功深裕後長,蘭芝光景發其詳,瓊瑄四十一郎後,九子文興花又香,
傳至昌公三子秀,徹公派下百三郎,湛一四郎從尋鄔,明九宗九振網常,
敬五大六傳桂嶺,原廣隆五啟前光,順二德寬垂教順,尚政麟祥科甲昌。
政房
崇德功深裕後長,蘭芝光景發其詳,瓊瑄四十一郎後,九子文興花又香,
傳至昌公三子秀,政公派下懋孫房,梓儒德衍遷平遠,福延飛山見小康,
萬爵相傳文仲繼,永寧兄弟霧光芒,安平祖遠憑修德,叔胤遷居紫金鄉。
敏房
崇德功深裕後長,蘭芝光景發其詳,瓊瑄四十一郎後,九子文興花又香,
傳至昌公三子秀,敏公派下三三郎,二男仲遠及安叔,兩派分支三六郎,
我祖德源興建業,敬齋九思立綱常,志淵生下明德祖,寶傳伯道法震彰。
要注意的是詩中祖先不一定是父子關係。
這些世系詩最先可能只有前八句,後面的可能是後世加上去的。
廖氏清河郡
廖氏清河郡清河郡廖姓也是出自崇德公的
一世祖 : 崇德公
二世祖 : 蘭芝公
三世祖 : 光堯公
四世祖 : 友福公
五世祖 : 昌信公
六世祖 : 念二郎公
七世祖 : 崇郎公
八世祖 : 希廣公
九世祖 : 必仁公。公避元朝之亂,由寧都遷江西石城縣蜀溪。
十世祖 : 中立公
十一世祖 : 世傑公
十二世祖 : 從善公
十三世祖 : 啟忠公
十四世祖 : 延政公
十五世祖 : 以武公
十六世祖 : 子厚公
十七世祖 : 應遷公
十八世祖 : 期球公
十九世祖 : 鍾灝公
二十世祖 : 志暄公 (字瓊玉)
二十一世祖 : 士豪公 (字用章)
二十二世祖 : 德範公 (字來禧)
二十三世祖 : 宏模公。清朝國學生,以軍功授命浙江東陽縣令,生七子
二十四世祖 : 自穹公。宏模公第五子,生三子。
二十五世祖 : 有義公。有穹公長子,生三子,光恢、光懌、光恬。
廖氏武威郡
廖氏武威郡一世祖;崇德
二世祖;1兰芝2兰阶3兰得 为崇德三子(注:阶继荣,得继韬)
三世祖;1光禄2光荛3光景 为兰芝三子
四世祖;1琼瑄2琳瑄3瑞瑄 为光景三子
五世祖;四十一郎 为琼瑄子
六世祖;国清
七世祖;滔刚
八世祖;元景
九世祖;1文广2文兴3文举4文福5文亮6文禄7文用8文明9文峰
十世祖;花公 为文兴 子
待接
《廖氏總族譜》花公世系
一世祖 實蕃。宋參政,諱花,娶馮氏,誥封夫人,葬上杭廬豐大路背葵山,地形田雞浮塘。世居延平順昌下陽墟,因避亂播遷於上杭郭坊,是為武威廖氏始祖。上溯順昌之祖莫得而詳,故此
譜斷自公始。當干戈擾攘之際明哲保身安居樂土,其事蹟書闕有間,而器量識見當必有過
人者,迄今八百餘年,傳世四十,其間理學文章、德行、治績、忠孝、節義,代有傳人,
而支派繁昌,轉移閩、粵、贛、楚者亦復繁衍。凡此枝榮葉茂,實由蒂固根深景仰至德,
誠創垂之可溯也。\r
二世祖 燕及。恩廕縣尹,諱昌,娶楊氏、周氏。元泰定二年公葬永定溪南里茶樹下張公前,未兼丁。
架上金盆形,即今蕭家後龍背也。二妣合葬郭坊大埔坪棋盤形花心穴,申兼庚。
三世祖 甫田。太學生,諱徹,娶張氏,合葬上杭峯市河頭墟白露樹下路面上,黃龍過江形未山。此地失祭
多年,於喜慶七年認祭,又於庚午二月初四築墳更葬。
拱辰。寧陵縣丞,諱政,娶梁氏合葬永定南門外大富村葛布叚乙山。嘉慶間居上杭古田鄉千七郎之
裔用銀牌合葬龍巖黃畬芋卵墩屋後,庚兼酉。
訥齋。德安府通判,諱敏,娶趙氏合葬永定南門外古鎮坪,坤兼未。
四世祖 百三郎。娶宋、陳二氏。公墳在武平象洞岡背祖祠後龍山上畔。
百一郎。娶鄭氏。(以上二人為徹公所出)
宗誠。諱懋息,即太一郎,娶謝氏,移龍巖小池,葬大挖高岡大盂頂。
懋實。太二郎。
懋孫。太三郎,駕前指揮,娶朱氏。
太四郎。諱懋綱,娶林氏。
宗誥。太五郎,娶黃氏,移龍黃畬,葬大埔上,艮兼丑。氏葬龍潭廂,艮兼丑。千五郎裔移葬
小吳地茅坪,乾兼戊,上下有輔墳二穴。千七郎裔用銀牌復葬原墳。(以上五人為政公所出)
念六郎。娶何、張、蕭三氏,合葬李田隔,午兼丙。
三十郎。
三十一郎。娶趙氏。恩貢生,諱廷英,號五齋,合葬箭灘。
三十二郎。
三十三郎。(以上五人為敏公所出)
五世祖 三七郎。娶林、鍾二氏,公墳在武平永平寨官樓門下后龍左邊二妣墳附近。
三六郎。娶鄭、翁二氏,公墳在上杭白沙里。
百十五郎。
百十六郎。
百七郎。
千七郎。
八郎。娶葛、范二氏。
湛一。娶雷氏,公妣合葬尋鄔桂嶺茶子尾頭乾山。(以上八為徹公長子百三郎所出)
五十郎。娶黃氏。承事府君。
百七郎。娶邱氏。
千一郎。
千二郎。
千三郎。
千九郎。
千十郎。(以上七人為徹公次子百一郎所出)
公孫。生宋理宗二十四年九月初七未時,卒元英宗元年四月二十日子時。娶江氏,生理宗二十三年
四月初六午時,卒武宗二年三月十九未時。居小池山塘。公葬前菜洋。妣葬黃土庵頂。
公義。字念十一郎。(以上二人為政公子宗誠所出)
千八郎。娶王氏。
千二郎。 (以上二人為政公子懋實所出)
百九郎。
千九郎。娶康氏,合葬永定南門外大富村葛布叚,與拱辰公暨懋孫公墳相近。
千十郎。
千十一郎。號梓儒,娶徐氏,葬東豐鄉水尾山虎形,氏葬東埔大洋湖田雞浮塘形。
(以上四人為政公子懋孫所出)
言時。 娶朱氏。(此人為政公子太四郎所出)
百一郎。
百二郎。
百三郎。娶華氏。
百四郎。
百五郎。
百六郎。娶嚴氏,公移古田,葬井頭。氏塋桃樹坑,墳失。乾隆丙寅用銀牌合葬黃畬芋卵墩屋後
祖墳左下,申兼庚。墳頂輔墳一穴。(以上六人為政公子宗誥所出)
三四郎。
五四郎。娶沈氏。
四九郎。 (以上三人為敏公子念六郎所出)
四十郎。
四十一郎。(以上二人為敏公子三十郎所出)
榮宗。娶徐氏,中書舍人。
宏宗。娶杜氏,桂林府教授,號四一郎,葬新寨坪。
仲迪。
仲選。娶鄭氏,合葬燕子窠。 (以上四人為敏公子三十一郎所出)
萬安。
居安。
元孫。 (以上三人為敏公子三十二郎所出)
仲達。
仲遠。娶林氏,宋任三院太尉,鎮守梅州,葬壢林坪,妣葬聖人寨下。
仲琳。(以上三人為敏公子三十三郎所出)
(以上来于khliao《廖氏總族譜》花公五代所記的紀錄)
花公始祖第六代祖輩
花公始祖第六代祖輩名抄錄如下:第六世
徹房
千九郎。三七郎長子。
千三郎。三七郎次子。 (無後代記載)
千二郎。三七郎三子。 (無後代記載)
百六郎。三七郎四子。 (無後代記載)
四十郎。三七郎五子。 (無後代記載)
六十三郎。三七郎六子,諱清,娶葉氏。
百一郎。三六郎長子。
百三郎。三六郎次子,娶高、劉二氏,合葬上杭藍溪河西則峰坪。
百五郎。三六郎三子,娶梁氏。
千一郎。三六郎四子,娶項氏。
明亮。百十五郎子,娶張氏,元未移贛縣五雲橋村頭。
明達。百十六郎子。
文一郎。千七郎子,娶藍、盧、胡三氏,移武平象洞岡背,葬雞馬窩,妣葬黃家田。
百八郎。八郎長子,字仕金。
百九郎。八郎次子,字仕全,移河源中信都。
祖一郎。湛一長子,娶袁氏。
祖二郎。湛一次子。(無後代記載)
祖三郎。湛一三子。(無後代記載)
祖四郎。湛一四子。
文振。五十郎長子。
應宗。五十郎次子,娶蕭氏,由杭移武檀嶺隘歸郡里歸一圖八甲豐田鄉,葬凹子下,妣葬潭溪裏水口。
應隆。五十郎三子,娶蔡氏,字大三郎。(無後代記載)
文龍。五十郎四子,娶林氏,合葬北門岡。
萬一郎。百七郎長子,號鍾徽,娶聶、溫二氏。
唐寶。百七郎次子,娶林氏,合葬黃螺山。
千五郎。百七郎三子,洪武七年葬永定藍岡梨子隔後,永樂十年癸巳九月初六日更葬,本月又葬千三郎於右邊,此一脈原居永定禮田上寨,子孫移松口。
政房
仁卿。公孫長子,娶楊氏,葬赤峰溪,妣葬石峰寨。
仁甫。公孫次子。(無後代記載)
厚甫。公義長子,娶張氏。
德甫。公義次子。(無後代記載)
汝善。千八郎子,娶王氏,公妣合葬永定東門。
汝明。千九郎長子,號日山,娶鄒、王二氏。
月山。千九郎次子,字汝賢,娶蔣、劉、黃三氏,合葬永定南門城外三龜石面上。
四一郎。千十郎子。
念一郎。千十一郎長子,移瑞金塘背。 (後代無記錄)
念二郎。千十一郎次子,移安縣長河。 (後代無記錄)
念三郎。千十一郎三子,移石城。 (後代無記錄)
念四郎。千十一郎四子,字德衍,娶徐氏,合葬河頭賴田灣象形丁山癸,又一說葬河頭布心坪田雞浮塘形,公由福建移廣東平遠縣河頭鄉義化都開基,公墳左右上下山岡及荒埔草隔竹頭背,因清時與范姓爭訟不已,後經縣長百大爺斷決歸六十元與范家為息訟費,其山岡荒埔草隔竹頭概歸廖姓管業,有堂斷存據,並立有山岡界石。
念五郎。千十一郎五子。(無後代記錄)
念六郎。千十一郎六子,移武平。(後代無記錄)
念七郎。千十一郎七子,移澄海。(後代無記錄)
念八郎。千十一郎八子,移龍門。(後代無記錄)
念九郎。千十一郎九子。(無後代記錄)
堂鵬。言時之子,娶李氏。
俊夫。百一郎長子,葬古田,娶張氏。
俊山。百一郎次子,娶謝氏。(無後代記錄)
千一郎。百六郎長子,娶華氏,查上杭上長壩及半逕譜,千一郎娶華氏生子雲騰;娶李氏生子萬三郎,萬三郎娶張氏生子天一郎,諸譜不同,但上長壩及半逕係從長嶺鄉徙去,今只照長嶺鄉譜編之,不敢將雲騰一名遽為添入,懇為確查,註明下次續修方好照編。
千二郎。百六郎次子,葬范家坊山後。(無後代記錄)
千三郎。百六郎三子,娶曾、溫二氏。(無後代記錄)
千四郎。百六郎四子,娶劉氏,公葬黃畬龍潭口,妣葬彩眉亭對面。(無後代記錄)
千五郎。百六郎五子,葬苧園黃埔畬白蜡地,龍頸及後頂輔墳各一穴,右砂 四穴,墳左下案有宗興碑輔墳三穴,另又一穴,妣葬石岡背,墳左墳輔三穴,墳前禾田三丘。
千六郎。百六郎六子,娶嚴氏,葬肩下溪,妣葬楊梅瓏。 (無後代記錄)
千七郎。百六郎七子。
千八郎。百六郎八子。葬賴坊案山背,娶黃氏。(無後代記錄)
千九郎。百六郎九子。公附六兄墳,妣葬梅子峽。(無後代記錄)
敏房
六郎。三四郎長子。
五郎。三四郎次子。(無後代記錄)
四郎。三四郎三子。
七郎。三四郎四子。(無後代記錄)
八郎。三四郎五子,娶張氏。公葬李田隔祖墳左,氏葬馬岡,查鵠譜及王思畬柄扇林鰲頭窩各譜俱載公係三四郎子,惟嘉慶間上塔譜改為五四郎之子,不知果何所據,今遵鵠譜更正羅灘譜載,五四郎范生子七郎、念八郎,與鵠譜不符,兩存俟考。
十郎。四九郎子,娶藍氏。公葬壩頭關上,氏葬松源板棟下,由永定溪南里遷平遠大柘鳳朝村。
百二十郎。四十郎子。
百八郎。娶陳、張二氏,貢元,諱朝道,號弼直。
世芳。四一郎子,字百五十郎,娶范氏。
盛茂。仲選長子。(無後代記錄)
盛芳。仲選次子,娶范氏,俱葬附父墳。
安叔。元孫之子,移外無考。(後代無記錄)
壽郎。仲達之子。
安叔。仲遠之子,娶林氏,生元統元年正月初一辰時,卒明洪武三十年
二月初六卯時,林氏生至順四年三月初七酉時,卒建文四年七月
初十亥時。
實蕃公第七世祖輩
實蕃公傳下第七世祖輩名抄錄於下。第七世
徹房
百二郎。千九郎子。
念一郎。千九郎子,娶熊、李二氏 。(無後代紀錄)
念二郎。千九郎子。 (無後代紀錄)
念三郎。千九郎子。 (無後代紀錄)
念四郎。千九郎子。 (無後代紀錄)
念五郎。千九郎子,娶李氏。
百六郎。百一郎子,娶丘氏。
百十五郎。百一郎子,娶曹氏。
百九郎。百三郎子,娶巫氏。
百十郎。百三郎子,娶巫氏。
百十一郎。百三郎子,娶李氏。
百十三郎。百五郎子,娶賴氏。
孟一郎。千一郎子,娶羅氏。
文興。明亮子,娶劉、藍二氏。
文賢。明亮子,娶李氏。 (無後代紀錄)
文祿。明達子,娶吳氏。
文禎。明達子,娶鄧氏。
文發。明達子,娶張氏。
貴榮。文一郎子,娶王氏。
儀宗。文一郎子,娶鄭忘。
千四郎。百八郎子,諱寬,娶楊、張二氏。
千七郎。百九郎子,娶藍氏。
清一郎。祖一郎子。 (無後代紀錄)
清四郎。祖一郎子。娶鍾氏。
明九郎。祖四郎子。娶趙氏。
榮甫。文振子。
昇甫。應宗子,娶王氏,移廣東連州棕樹坪。
亨甫。應宗子,娶陳氏,葬油羅寨。
榮勝。文龍子,娶李氏,公葬教場裡,妣葬溪口。
五郎。文龍子,娶嚴氏。
五十郎。萬一郎子,娶黃氏。
五四郎。萬一郎子,娶周氏。
千一郎。萬一郎子,娶朱氏。
念一郎。萬一郎子,移惠州九椏樹。 (後代無紀錄)
念二郎。萬一郎子,號仲魁,娶藍、嚴二氏。
念三郎。萬一郎子,娶蔡氏。 (無後代紀錄)
子龍。唐寶子,娶林氏,合葬羊公嶺。
四三郎。千五郎子,娶吳氏,葬陳坊瓦窯前。
政房
烏番。仁卿子,娶朱氏,生元成宗元年十一月初九日酉時,卒順帝三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未時,葬佛子嶺,妣葬連坑口。
一成。厚甫子,娶王氏。
均仲。汝善子,住箭灘。 (後代無紀錄)
均壽。汝善子。 (無後代紀錄)
百八郎。汝善子,娶劉氏。
百九郎。汝善子,娶何氏。
百十郎。汝善子。
均祿。汝明子,娶杜氏。
均用。汝明子,娶曹氏。
均保。汝明子,娶羅、劉二氏。
均顯。月山子,娶鄧氏,公葬永定東城外羅灘虎形,妣葬南城外新寨。
均得。月山子,娶江氏。
念一郎。四一郎子。 (無後代紀錄)
念二郎。四一郎子。 (無後代紀錄)
念三郎。四一郎子,娶徐氏。
伯八郎。念四郎子,娶賴氏,公葬河頭祖墳右側,妣葬左側。 ((無後代紀錄)
福延。念四郎子,號伯九郎,娶蔡氏,葬祖墳右旁,妣葬墳腳下荒埔裡。
鸞祥。堂鵬子,娶朱氏。
文一郎。俊夫子。娶張氏,葬小坪坑。
行二郎。俊夫子。 (無後代紀錄)
忠三郎。俊夫子。 (無後代紀錄)
信四郎。俊夫子。 (無後代紀錄)
萬三郎。千一郎子,娶丘氏。
仲一郎。千五郎子。
仲二郎。千五郎子,娶鄧、陳二氏。
文卿。千七郎子,娶傅氏,合葬烏株山。
文顯。千七郎子,娶黃氏,派衍廣東及長汀宣河里上下廖坊。 (後代無紀錄)
文德。千七郎子,娶林氏,葬德國墩。
文政。千七郎子,娶陳氏,派衍石岡背。 (後代無紀錄)
文旻。千七郎子,娶俞、伍二氏,合葬下茜坑溪山裡。
敏房
觀四孜。六郎子。
十三郎。四郎子,元明鼎甲之交,長子成旻負公骸移田叚葬牛眷坑上蕪塘,遂以公為田叚開基祖。
觀福。八郎子,娶王氏,合附葬李田塥祖墳。
六郎。十郎子,娶何氏,葬板棟下。
六孜。百二郎子。
德榮。百八郎子,號予懷,娶陳氏。
萬七郎。世芳子,娶張氏。
天禹。世芳子,娶林氏,公葬箭灘湯面員墩上甲山,氏葬南門。
大二郎。世芳子。
朝仟。盛芳子,娶童氏。
六七郎。壽郎子。
大二郎。安叔子,生至正二十年四月初七日酉時,卒洪武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寅時。
四六郎。安叔子,娶周氏,生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初九日戌時,卒永樂十三年九月初九日辰時,周氏生至正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子時,卒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卯時,葬松山下。
實蕃公傳下第八世祖: 徹房
實蕃公傳下第八世祖輩名抄錄在下,請參閱。第八世
徹房
千七郎。百二郎子,娶張氏,葬黃姜坪,坐北向南。
百五郎。念五郎子,娶劉氏。
千五郎。百六郎子,娶劉、楊二氏。
廣秀。百十五郎子,娶黃氏。
千二郎。百九郎子,娶羅氏。
細哥。百九郎子。 (無後代紀錄)
千十一郎。百九郎子,娶嚴氏。
千三郎。百九郎子,娶羅氏,先葬松口,後葬龍川和平紅羅洞寨下。
千四郎。百九郎子,娶余氏。
千五郎。百十郎子,娶曾氏。
千二郎。百十一郎子,娶丘氏。
千四郎。百十一郎子,娶黃氏。
千六郎。百十一郎子。
千七郎。百十一郎子。
千九郎。百十一郎子,娶黃、鄭二氏,公與鄭妣合葬上杭藍溪黃坑口, 查高坡半逕舊譜公又與黃妣合葬於大埔石雲區半逕。
佛應。百十三郎子,移外。 ﹝後代無紀錄﹞
萬四郎。百十三郎子,娶黃氏。
萬三郎。百十三郎子。
仲一郎。孟一郎子,娶黃氏。 (無後代紀錄)
仲二郎。孟一郎子,娶鍾氏。 (無後代紀錄)
仲三郎。孟一郎子,娶謝氏。 (無後代紀錄)
仲四郎。孟一郎子,娶鍾氏。
子安。文興子,娶張氏。
子敬。文興子,娶李氏。
子高。文祿子,娶劉氏。 (無後代紀錄)
子奇。文祿子,娶丘氏。 (無後代紀錄)
子誠。文祿子,娶丘氏。 (無後代紀錄)
子信。文祿子。 (無後代紀錄)
子忠。文禎子,娶謝氏。 (無後代紀錄)
子真。文禎子,娶鄧氏。 (無後代紀錄)
子瑞。文禎子。 (無後代紀錄)
子恭。文禎子,娶張氏。 (無後代紀錄)
子能。文發子,娶劉氏。 (無後代紀錄)
子富。文發子,娶蕭氏。 (無後代紀錄)
永安。貴榮子。
永和。儀宗子,娶鄒氏。
萬一郎。千四郎子,娶鄒氏。
萬二郎。千七郎子,字子恭,娶張氏。
宗一郎。清四郎子。 (無後代紀錄)
宗五郎。清四郎子。
宗九郎。明九郎子,娶李氏。
仁壽。榮甫子。
招興。昇甫子。
春興。昇甫子。 (無後代紀錄)
旻興。昇甫子。 (無後代紀錄)
智興。昇甫子,娶王氏。
德通。亨甫子,娶余氏,移翁源。
德達。亨甫子,娶林氏,葬黃泥叚。
仁泰。榮勝子,娶唐氏,合葬佛子岡。
四七郎。五郎子,娶羅氏,移汀州水口。 (後代無紀錄)
四八郎。五郎子,娶李氏。
文振。五十郎子,娶林氏。
壽山。五四郎子。 (無後代紀錄)
祖壽。五四郎子,娶黃、呂二氏。
丙郎。五四郎子,娶張氏。
百一郎。千一郎子,娶李氏。
維富。念二郎子,娶黃氏。
維貴。念二郎子,娶何氏,移惠州藍坊。 (後代無紀錄)
維綱。念二郎子。
維發。念二郎子,娶文、徐、曾三氏。
維績。念二郎子,移惠州半河橋。 (後代無紀錄)
寧興。子龍子。 (無後代紀錄)
寧德。于龍子。 (無後代紀錄)
寧盛。子龍子,娶曾氏,公葬下坑塘,妣葬牛欄窩。
寧旺。子龍子。 (無後代紀錄)
大二郎。四三郎子。 (無後代紀錄)
六七郎。四三郎子。娶劉氏,葬黃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