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5:16:01

河源市经济发展重要信息汇集(请跟帖)

河源“十五”经济发展回眸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2-17蓝曼珍 欧伟辉


2005年9月,市高新区。建设中的龙记集团二期工程。 成子 摄


2005年9月,明珠工业区。美平工业城的一个生产车间。 成子 摄
    跨入新世纪,河源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五”期间写下了继往开来的新篇章。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打造“四个河源”特别是“后发河源”,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呈现“总量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后发河源”已显端倪。我市“十五”时期实现了由农业阶段向初级工业化阶段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河源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重、经受考验最多的一个时期。五年来,我们积极应对“非典”疫情、40年一遇旱灾、百年一遇特大洪灾、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加入WTO以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混合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加快市直和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得到显著增强,市场内生机制逐步成为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市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增长、高效益的“三高”发展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水平。
    (一)综合实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新提升。“十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在较高增长平台上形成了高开高走、逐步提升的运行轨迹,总体发展速度比“九五”时期明显加快。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0.13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增加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3%,增速创建市以来最高水平,“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4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目标提高3.3个百分点,比“九五”期间年均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九五”期末的3033元增加到6606元,五年年均增长15.1%,比“十五”计划目标增加1591元,提高3.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税增速稳居全省各市首位。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2亿元,增速达到41.5%,增速创“九五”以来新高,稳居全省地级以上市首位(2004、2005年两连冠);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66亿元,当年增量比2000年全年财政收入仍多0.1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9.6%,比计划目标增加2.52亿元,提高10.6个百分点;全市五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67个县(市、区)中的排位连续两年领先,分别排第1、2、3、6、15位(2004年为1、3、4、5、8位);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81元,比2000年的89元增加了192元;财政支出保重点,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85亿元,增长23.0%,增支幅度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主要是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工业园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农业、社会保障、科技、救灾复产等的支出所致。2005年全市累计实现国、地税收入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增速创建市以来最高水平,稳居全省各市首位。
    (二)运行质量在产业升级中得到新改善。五年来,我市着力加大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力度,努力培植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优势,全市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继续改善,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体现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2005年达到4.26%,比“九五”期末提高1.33个百分点;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等七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2005年七大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的比重达七成多;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6.7%,比2000年提高76.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均提高15.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64.35亿元、利税总额达18.06亿元,利润总额达10.5亿元,分别相当于2000年的4.8倍、7.3倍和42.9倍,5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36.8%、48.8%和112.1%。
    (三)经济结构在调整优化中呈现新格局。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运行质量的改善,我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也发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变化,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趋巩固,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十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4.8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5:19:19

梁伟发:五个“进一步” 加快河源发展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2-19记者 李建华


梁伟发参加政协河源市四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会,认真听取委员们的建议。 邹建新 摄
    本报讯昨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伟发参加政协分组讨论时提出,我市要继续努力,快马加鞭,发奋图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做到五个“进一步”,加快各项事业发展。
    市政协主席黄煜祯主持讨论会。市委常委、秘书长刘嘉文和市政协常务副主席袁南炽参加讨论。
    9位政协委员在讨论会上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梁伟发听取了政协委员的发言,对市政协大力支持市委的工作表示感谢。他认为,市政协为河源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了大量工作,各方面工作都抓得很紧、很实、很有成效。这次政协委员提的建议多,调研活动有高度、有深度。
    梁伟发认为,委员们所提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建议都能够围绕如何加快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促进“五大发展”等方面来提。所提的建议很有水平,有高度,有深度,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同时,委员们提建议时很有感情,是带着关心、热爱、支持河源的感情来提的。
    梁伟发说,河源这几年的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与政协委员做出的贡献和历届市政府、市政协打下的基础分不开。他强调,我市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快马加鞭,发奋图强。只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发展下去,河源就大有希望。
    梁伟发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进一步树立追兵意识,树立“大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要认真克服个别机关干部“应付、畏难、自满、守旧”的思想。二是要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抓发展,又要保护好环境。环境是河源的资源优势,破坏环境等于自杀。三是要进一步加快打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实现“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目标。河源的硬环境近几年来已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关键是要打造好软环境。软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打造更好的投资软环境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要重视对企业的“引进后服务”,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四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抓落实的能力。要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从今年起,不管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对企业对群众不依法行政、“吃拿卡要”受到投诉的,由市监察局牵头,投诉一个查一个。查出是主观人为因素造成的,单位的年终评议要降级,负责人要受到纪律处分。五是进一步抓改革创新和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决定活力,我市要制定更多更科学的管理办法、奖惩办法、激励措施、考核办法,以调动更多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梁伟发指出,我市的发展势头很好,但发展道路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全体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要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三个超百亿”、“五个进一位”、“五个更加”的目标。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2:47:19

梁伟发:考虑多上大项目 拉动山区快发展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6-2-25特派记者 毕醒世 吴建勤

    本报广州电昨日,我市代表团审议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河源代表团团长、市委书记梁伟发提出,希望省政府增加对山区、老区特别是16个贫困县的感情投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尽可能在项目布局上优先考虑山区。
    梁伟发说,河源近年来经济建设得到了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
    梁伟发说,河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各方面的条件差距明显。山区如何发展?除了按照市场竞争规律切实做好工作以外,省里应该考虑为山区多上一些大项目。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在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山区,为山区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以大项目拉动山区发展。
    梁伟发建议,广河高速公路可考虑延伸至五华和紫金区域;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可考虑安排东源蓄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省政府可考虑将河源恐龙遗址公园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梁伟发说,河源有“龙”、有“蛋”、有“脚印”,这在世界上是没有的,河源恐龙遗址公园是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全国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其他代表还就山区建设、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 Last edited by 天地人999 on 2006-3-3 at 13:01 ]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2:52:23

非常好、非常实际、非常有水平、非常大胆、非常积极主动的建议与要求!客家地区的父母官们,在这些场合,就应该、就需要如此的大声疾呼!!!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2:55:31

吴锐成:建设和谐广东重点要加快山区发展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6-2-24特派记者 毕醒世 吴建勤

    本报广州电参加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列席代表吴锐成,在昨日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小组会议上作了发言。
    吴锐成说,报告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创新,体现了和谐,体现了后劲。他说,我省“十一五”规划很重要,建设和谐广东,重点是要加快山区发展,缩小山区、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的距离。
    吴锐成说,报告提出了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建设,对此,要将“大珠三角”与“泛珠三角”和“环珠三角”结合起来,对“环珠三角”进行专门规划、研究。吴锐成说,就河源而言,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农业阶段向工业化初级阶段转变;二是实现了从闭塞到开放的转变;三是实现了从后劲到后发的转变。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河源经济总量小,发展的后劲不够足,工业结构不太合理,以及发展中的落后之处。他说,河源要更好地加快发展,不能拖全省后腿。
    在谈到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作时,吴锐成说,省政府要进一步关注河源,要考虑河源的实际。他说,高速公路通了,河源到广州近了,是否可以考虑到河源兴建汽车配件产业;河源离大亚湾才100公里以内的路程,是否可以考虑到河源兴建石化配套产业;河源矿产丰富,是否可以考虑到河源进行矿产加工。

[ Last edited by 天地人999 on 2006-3-3 at 13:01 ]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2:58:20

全市旅游总收入18.29亿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3-1记者 陈小玲 实习生 邓宁


两位厨师在为客人精心制作菜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从事餐饮业的人越来越多。范建国 摄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万人
    2月18日,苏家围景区。“这些土特产都是自己种植的,没有污染,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刘阿婆站在用两张凳子加一块门板搭成的小货摊前,向一群游客推销自种的农产品。2005年,刘阿婆通过卖木瓜、红薯、菜干、鸡蛋等农产品就赚了2000多元钱。
    刘阿婆今年63岁了,对于现在的生活,她感到很满足,用她的话说就是:“还可以。”像刘阿婆这样年龄的农村老人能通过劳动挣到钱,完全是因为家就在苏家围景区附近,她也成了一名因为旅游业发展而得以“重新上岗”的人员。市旅游局局长古敏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旅游业发展有着广泛的关联性,其中对解决就业更是有着非常大的拉动作用。据市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市有1.5万人直接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工作。
    一般而言,旅游经济的就业包括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除了上述1.5万直接就业人员外,像刘阿婆这种间接就业的就更多。据我市最主要的旅游土特产品产销企业、生产“望郎回”品牌板粟的东源县板粟有限公司的李先生介绍,该公司每年所需要的大量板粟原料,就是东源县灯塔、顺天、船塘等镇数百户农户、近1000名农民种植的几千亩板粟所提供的。而据河源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4年末,全市个体经营户55680户,其中第三产业48994户,占个体经营户88%。而个体经营户当中,住宿和餐饮业从业者有3225户,占5.8%。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236973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10314人,占4.2%。
去年旅游总收入达18.29亿元
    “2003年销售量为100吨左右,2004年销售量达250多吨,2005年销售量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了5倍,销售总量达520吨。”这是一组由东源县板粟有限公司提供的近三年的销售数据。与之相对应的还有该公司税费也在逐年增加,在2005年,该公司上缴税费达到100多万元。
    “望郎回”板粟的热卖只是河源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市旅游局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市2004年旅游总收入为15.1亿元,2005年则达到了18.29亿元,同比增长21.1%。而去年我市GDP生产总值为200.13亿元,旅游收入占到10.9%。
    对于这个数字,古敏生还有另外一种算法。他说,按照WTO/OMT的模式统计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作用比例为1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05:35

叶选平视察河源掠影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1-25记者 李建华

    本月16日至19日,原国家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对我市进行了为期4天的视察,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河源的变化比他想象中的“大得多、好得多”。
    河源给叶选平留下了美好印象,而他也给河源人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叶选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完全不像是一个年届八旬的老人。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他到过的视察点不下30个,但他却毫无倦态。在万绿湖视察时,他多次婉拒工作人员在上下船时搀扶他;在和平东山岭视察时,他轻快地跳过一条土沟,给人以老当益壮的感觉。
    叶选平在视察时十分仔细,为此多次推迟视察行程。在龙记工业城,高级工程师出身的他对现场的高精密机械十分感兴趣,他先后和多名负责人及工人交谈,有时一问就是10多分钟。龙记工业城的负责人和工人感叹甚至惊诧地说叶选平“十分在行”。在市博物馆,他就如何认定恐龙蛋、某恐龙牙齿里的“放血槽”的构造是否有科学根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前国家领导人之一,他没有一点架子,而是十分幽默风趣,让人感到亲切。在东山岭眺望和平县城时,他慨叹:“这样的环境能让人多活几十年。”他的书法很出名,因此不少视察点的负责人都提前为他准备好墨宝。对此,叶选平幽默地说:“我虽然不是学生,但又要写作业了。”当陪同的领导就行程的临时变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风趣地说:“不用问我,一切行动听指挥。”
    短短数日,叶选平的和蔼、风趣、细致、睿智,给河源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10:31

“流体金矿”铸就河源“金色前景”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1-13记者 张伟燕


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生产基地于2005年12月28日建成并试产成功。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高层称,此举标志着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在河源“诞生”。该基地占地总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0亿元。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所有生产线将于今年2月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6—8亿元。该公司高层在试产仪式上表示,他们相信农夫山泉和万绿湖的珠联璧合、天仙之配一定能结出美好的果实。
核心提示:
■为保护万绿湖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河源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水库建成40多年来,万绿湖区内工业产值几乎为零,万绿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至今仍然稳定保持一流。
■如何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工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统一?市委书记梁伟发上任伊始就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保护好万绿湖水,我市提出了不仅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还要通过开发利用来保护,发展水业及相关产业,把水资源优势变成商品、经济优势。河源,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20多年前珠三角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据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以净水为产品的企业有19家。目前除了农夫山泉万绿湖生产基地外,其他食品饮料企业的生产规模整体仍然偏小,实力偏弱,产品品种单一,至今未能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势产品”。
■食品饮料业被列为我市重点培育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河源是否能通过农夫山泉来河源建厂这一契机作出具体的水产业战略规划,打造属于河源的水产业航母,让河源的水产业大起来、火起来、活起来?让万绿湖这座“流体金矿”变成真正的“金矿”,为河源带来更多的财富。


    “一城风景半城水”是许多都市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河源是一座由新丰江(万绿湖)、东江及城内的鳄湖环绕的“水城”,得天独厚的半城碧水造就了河源迷人的风景。
    河源人为自己拥有优越的水环境、充裕优质的水资源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水质纯净的万绿湖更是吸引了众多追随者的目光。2005年3月28日,总投资10亿元的农夫山泉河源生产基地项目在美丽的万绿湖畔隆重奠基;2005年12月28日,该项目首期工程竣工,并试产成功。
    按照农夫山泉高层的经营设想,将依托河源生产基地开发河源造农夫山泉饮用水及系列饮料,打开华南市场,并以此全面进军珠三角、港澳乃至全国饮品市场。
    水,是河源日夜奔涌的“流体金矿”,河源期待着这个“养在深闺”的“靓女”能为山区人民争取更多的荣耀,带来更多的财富。
为养“靓女”忍贫负困
    万绿湖位于我市东源县境内,距河源市区6公里,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它原名新丰江水库,是1958年筹建新丰江电厂时,在新丰江流径的最窄山口——亚婆山峡谷修筑拦河大坝蓄水形成的。
    新丰江是东江水系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韶关新丰县,自西向南经河源市区流入东江,全长163公里,集雨面积5813平方公里。蓄水时淹没面积390平方公里。新丰江水库湖面面积370平方公里,库容量139亿立方米,因四季皆绿、处处是绿而取名万绿湖。万绿湖距广州、深圳均在200公里以内,堪称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
    为建设这一人工湖,新丰江流域的人民群众付出了很大代价。据统计资料显示,当时有23091户94311名群众迁移到韶关、惠州及东源县的其他村镇,同时有15524人虽未移民但土地被淹没而从山脚迁到山腰居住,至今库区内仍遗留有6个镇,共7万多移民。清库时共淹没山林28333公顷、稻田12000公顷,号称河源“鱼米之乡”的地方——新丰江流域上的南湖,变成了万顷平湖。
    据悉,万绿湖与浙江千岛湖同是以浩瀚的湖水、青翠的群岛构成风景资源的主体,称得上是“姐妹湖”。两湖均是人工湖,同于1958年开工建设,有“华南新丰江、华东新安江”之说,新安江水库因有1078个岛屿而得名千岛湖;千岛湖区内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而万绿湖区内工业产值几乎为零。
    水资源是河源最具发展潜力的优质资源,但是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护好万绿湖和东江水,河源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增值、增效、不增污”。
    据环保部门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不少外商看中了河源的蓝天碧水,有意前来投资建厂,那时仅纺织印染行业的意向书就有近20份。但河源提出了一个不容商谈的条件,就是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结果,因为环保投资成本过高,当时只有5家外企选择了留在河源。还有一家外资造纸公司拟投资10亿元兴建年产30万吨的亚洲最大纸浆厂,但是,考虑到纸浆厂的污染太大,河源最终还是摇头谢绝了这个非常有诱惑力的项目。
    不仅对招商引资如此,我市还关停了环湖和沿江的上百家污染及破坏森林植被的企业。位于万绿湖边的一间投资达3000多万元兴建的水泥厂,是当地政府的财税大户,前几年也被市政府强令停产,将其改造成环保艺术展馆。
    为保护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河源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水库建成40多年来,万绿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仍然稳定保持一流。如今的万绿湖是深圳、东莞、香港等地2000多万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源。
    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直到2003年,河源全市人均GDP仅4000多元,还不到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4,也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称得上是广东最穷的地方。我市所属的5个县都是广东的特困县,占广东省特困县的近1/3。
品牌与资源“联姻”
    因为万绿湖这个“靓女”而拖着一个贫穷落后的尾巴,这不是河源的初衷。河源人民的脱贫愿望极为迫切。
    如何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工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统一?市委书记梁伟发上任伊始就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不发展是死路一条,发展以后污染了环境更是死路一条。河源为什么会抱着万绿湖这座“金矿”过穷日子?我们再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万绿湖水这些宝贵的“流体黄金”白白地流走!河源,终于迈出了工业化起飞的步伐,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20多年前珠三角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为了保护好万绿湖水,我市提出了不仅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还要通过开发利用来保护,发展水业及相关产业,把水资源优势变成商品、经济优势,造福河源人民。
    2004年3月份,河源专门邀请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专家对河源水资源进行全面评估,为科学开发万绿湖寻找良方妙计。专家们认为:河源淡水资源量大、质好,发展优质饮用水及与水相关的产业前景广阔。对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门授予河源第一个“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让河源的水资源进入了全国开发利用的视野。
    在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后,农夫山泉公司决定在河源建设其第4个水源生产点。2005年3月28日,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生产基地首期工程奠基,7月16日正式动工,投资5亿元,目前已建成一座6.2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据了解,该厂房采用轻钢结构,并按照国际饮料行业的通行规范进行设计,生产区域整体洁净度达到10万级,整个生产环境均满足饮料安全生产标准的要求。
    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生产基地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万绿湖畔,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设总规模为8.9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0亿元。项目分二期建设。设备配置为首期装备3条国际、国内最先进的饮料生产线:从意大利引进当今国际最先进的热罐饮料生产线,每小时生产能力为3.6万瓶;从德国和意大利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天然水生产线,每小时生产能力为4万瓶;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桶装水生产线,每小时生产1200桶。该公司有关管理人员表示,上述设备为近期配置的生产能力,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生产能力40万吨,年产值达6—8亿元。同时,万绿湖生产基地一期工程投入生产后,农夫山泉公司将按计划实施二期工程,在河源基地最终装备7条生产线,使其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项最全的基地,届时年生产能力将达到70—80万吨,实现年销售产值15亿元左右。
    在2004年2月13日广州举行的“农夫山泉生产基地落户河源签约仪式”上,农夫山泉总裁钟目炎目炎表示,万绿湖是一座“金矿”,他曾到欧美国家一些著名企业的生产基地考察过,从水源水质的角度来看,万绿湖的水质绝对是一流的,而且可能是世界第一的,这也是吸引农夫山泉到河源投资的主要原因。钟目炎目炎还表示,河源人民几十年来守着一方净土,为保护好优质水源作出了巨大贡献,农夫山泉公司来到河源建设生产基地,特别要感谢河源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当地的老百姓。今后,农夫山泉公司将以合格“公民”的身份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力争成为带动河源投资热潮、提升河源旅游知名度的新生力军。
    2005年12月28日,农夫山泉试产成功。在当日的试产仪式上,农夫山泉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相信农夫山泉和万绿湖的珠联璧合、天仙之配一定能结出美好的果实。
    市委书记梁伟发在有关场合也指出,农夫山泉公司是我国饮料行业屈指可数的优秀民族品牌企业,具有资本、市场、技术、品牌和人才优势;农夫山泉项目落户河源,是最佳的合作,是“双赢”的合作,是名优品牌与优势资源的良好“联姻”。农夫山泉落户河源,就好比“流体金矿”招了一个“佳婿”,是河源人民的福气。
依托“万绿”打造水业航母
    一泓碧水,是上苍赐予河源人民的福祉。河源市淡水资源水质优良,尤其是新丰江水库水量大、质优,多年来平均进库流量为61亿立方米。据2004年3月29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组对万绿湖水质所作的评价:万绿湖水质全面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是水域功能最高的源头水,是难得的未受污染的清洁水源,经常规水质处理后即可直接饮用。
    经过几十年的呵护和培育,万绿湖水成了我国湖泊(水库)少有的优质饮用水源。1987年1月至今,国家监测部门对万绿湖水质逐月监测的结果表明,水质稳定保持一类标准,在全国独一无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等部门对万绿湖水质也进行了全面鉴定,在2004年3月26日出具的检验报告中评价:万绿湖水质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和水源水质Ⅰ级标准饮用水。目前,万绿湖库区绿化率达98.8%,河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河源还是全国64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13个城市之一。
    如今的万绿湖,连场暴雨,湖水不浊;久旱不雨,溪水长流。河源也被誉为“青山绿湖碧水城”,是广东省唯一同时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的地级市。因为拥有丰富而良好的水资源,我市与之相关的食品饮料企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
    据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以天然净水为产品的企业有19家,其中依托万绿湖水开发食品饮料的企业有4家、制药企业数家。目前全市饮用水生产企业中,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2家。但是,目前我市的水资源开发除了水力资源开发形成相当规模外,其他淡水资源开发如食品饮料企业的生产规模仍然偏小,实力偏弱,生产项目品种单一,这些企业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制约,缺乏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空间有限。
    据有关方面介绍,目前除了农夫山泉万绿湖生产基地外,全市较具规模的食品饮料企业有8家左右。其中,河源市新丰江天然净水有限公司生产的新丰江天然净水是国内的第一例天然净水,该公司创立于1997年7月,目前拥有标准厂房6000平方米,日产天然净水生产能力在440吨左右,年销售收入可达1.13亿元。龙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则是我国最早生产矿泉水的企业之一,于2000年由原广东省龙川矿泉水厂转制成立。目前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年产1万吨全自动化矿泉水生产线两条,创立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霍山牌”。此外,还有宝源饮用水有限公司、桂山泉天然净水有限公司、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九连山泉饮用水有限公司、聪明人实业有限公司、万绿宝食品有限公司、德轩食品有限公司等食品饮料企业,在生产上均具有一定的规模。不过,尽管这些企业的部分水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小有名气,但由于产品档次偏低,生产规模较小,至今未能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势产品”。
    据业内人士分析,饮用纯净淡水已成为现代人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的重要需求,水产品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的趋势不断增大。从2004年开始,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始对饮料行业实施市场准入,许多不达标的小水厂、伪劣水厂将被淘汰出局,市场将逐步走向良性竞争。从长远来看,优质天然饮用水取代一部分纯净水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全国以生产天然优质饮用水产品为主的较大型的企业只有农夫山泉一家。农夫山泉来河源建厂是件好事,关键是河源是否能通过这一契机作出具体的水产业战略规划,打造属于河源的水产业航母,让河源的水产业大起来、火起来、活起来,让“流体金矿”铸就河源的“金色前景”。


新丰江(万绿湖)水资源开发大事记
    1、1997年1月2日,河源市16位人士业余自费考察新丰江水资源,并召开研讨会,建议上马河源天然净水开发工程。1月19日,《河源报》(现为《河源日报》)第二版刊发了河源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王泉声撰写的《该卖水了》和《打响名牌:河源“一车水”》的评论文章和经济策划,从此拉开了我市新丰江水资源开发的序幕。
    2、1997年3月3日,《河源报》第一版发表时任市委书记的一篇文章《纯水开发,应予支持》,为开发新丰江水资源鸣响了发令枪。
    3、1997年7月31日,我市第一家天然净水生产企业——河源市新丰江天然净水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据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98年6月4日完成的《科技情报报告》确认,这是全国第一家天然净水生产企业。
    4、1997年10月11日,我市召开专家评审会,评审通过《广东省企业产品标准——天然净水》。据悉,这是我国第一部“天然净水”企业标准。
    5、1997年12月26日,我市第一家天然净水生产企业——新丰江天然净水有限公司的一条瓶装水生产线和一条桶装水生产线建成投产。
    6、1998年3月20日,河源市政府和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广州联合举办“新丰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暨组建天然净水女子乒乓球队”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出席大会并为新丰江水资源开发题词: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
    7、1998年4月27日,河源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在深圳联合举办“新丰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暨天然净水项目新闻发布会”。
    8、1998年9月10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视察新丰江天然净水有限公司时,作出“要把天然净水这盘蛋糕做大”的重要指示。
    9、1999年8月9日,河源市绿洲净水工程设计研究所挂牌成立。
    10、2000年5月,我市第二家天然净水生产企业——河源市宝源饮用水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11、2000年6月15日,农夫山泉在广州举办恳谈会,邀请广东省饮用水业界朋友和新闻界人士共商饮用水发展大计。河源市绿洲净水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罗忠廉带领我市几家天然净水生产企业有关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罗忠廉与农夫山泉总裁钟目炎目炎畅谈,表达了邀请农夫山泉到河源办厂的意愿。次日,钟目炎目炎委派人员到河源考察,参观了宝源饮用水公司、新丰江天然净水公司和新丰江水电厂大坝。
    12、2000年11月20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我市召开专家评审会,评审通过《瓶装饮用天然净水》广东省地方标准。
    13、2003年3月22日,在苏州举办的《世界水日——中国饮用水行业高层论坛暨展示会》上,农夫山泉总裁助理郑波与我市参加会议的代表罗忠廉会面,就农夫山泉在河源办厂取得共识。3月27日,市政府向农夫山泉发出邀请函,正式邀请农夫山泉的高层领导到河源考察、洽谈办厂事宜。
    14、2003年8月22日至24日,农夫山泉总裁助理郑波首次到河源考察;11月4日至5日,郑波第二次来河源考察,期间重点考察了双下村厂址和黄沙大道金信安厂址。
    15、2004年1月9日至11日,农夫山泉总裁钟目炎目炎来河源考察洽淡。市委书记梁伟发等会见了农夫山泉客人。双方经过洽谈初步确定合作事宜:农夫山泉河源生产基地首期投资5亿元,最终将建成中国最大、世界最好的饮用水生产基地和花园式旅游景观工厂。厂址选定双下村。
    16、2004年2月13日,市政府和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举行“农夫山泉生产基地落户河源签约仪式”,双方在《关于投资兴办饮用水生产基地合同书》上签字。
    17、2004年2月18日至20日,农夫山泉再次派人到河源,期间重点考察了白田火车站,并在新丰江水库取水样送美国检验。
    18、2004年3月15日至16日,农夫山泉派人前来河源办理企业登记、项目立项等有关事宜。公司名称确定为“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厂址红线图确定。
    19、2005年3月28日,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生产基地首期工程奠基,7月16日正式动工,首期投资5亿元。
    20、2005年12月28日,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生产基地首期工程建成并试产成功。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14:55

期待“河源设计”助推经济腾飞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1-9记者 胡剑廷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河源的经济发展之路将会更宽。本报记者 胡剑廷 摄
核心提示:
■自1985年国家专利法实施以来,20年来河源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不足1000件,一直排在全省地级市的末位。
■到目前为止,全市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只有12个,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的仅3个,国家级的名牌名标产品为零。
■近几年来,我市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具有可贵生命力的自主品牌,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国内其他一些地方,政府已通过制订产业政策,创造环境,引领、支持、鼓励乃至“逼迫”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河源在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征途中,政府绝不能缺席。
■市委书记梁伟发在有关会议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市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打造“后发河源”的根本动力。他还说:“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对河源来说,当前要抢抓机遇,奋起创业,壮大工业,做大经济“蛋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一句话,要坚持“创业”、“创新”两手抓,同时河源企业家要积极解放思想,打造属于河源人的品牌。
---------------------------------------------------------------    今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主题锁定为“自主创新”。
    上月下旬,广东省委举行九届八次全会,会议部署了明年的经济工作。据悉,我省明年的经济工作有六项重点,摆在首要位置的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去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6年经济工作时强调了四个“着力”,其一就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回首2005年,不难发现,在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自主创新”是最为强烈的一个音符。据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流行语中,“自主创新”以词频最高、流通度最广荣登2005年中国流行语之首。
    当“自主创新”这一强烈的音符奏响时,河源大地引起了怎样的激荡?在新的一年,河源如何对接中央、省的有关“自主创新”工作精神,为打造“后发河源”提供强力支撑点?
1河源有什么
    在自主创新方面,河源有什么?
    对一个工业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近半个月的采访中,许多人就被记者的这一问题困扰住了。但是,记者也感受到一种创新的激情——近几年来,我市一些企业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具有可贵生命力的自主品牌,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今天的河源,不知道“雅达”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但在当年“雅达”刚成立时,知道“雅达”的人肯定没有几个。
    1995年,“雅达”还是一家资金只有几万元、员工不足10人、产品单一的小作坊式的公司。2000年“雅达”改制后,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均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10年后的今天,雅达公司已有员工160多人,企业资产3500万元,建有3.5万平方米的配套齐全的工业园。2002年,“雅达”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支撑“雅达”迅猛成长的是其自主创新能力。
    2000年以前,“雅达”只生产电量变送器。现在,“雅达”已开发出20多个新产品并全部投放市场。值得河源人骄傲的是,“雅达”研发、生产的YD2000智能电力监测仪被神舟六号主控室选用,飞上了太空。而该公司YD3000智能电力监测仪更先进,其精度高、成本低,市场需求额每年约30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紫金蓝塘镇有一间制药厂,名为“立国”。这间远离都市的制药厂,却是国内第一家成功开发并获得头孢克肟原料药生产批文的厂家。“立国”生产的这种第三代头胞类抗菌药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随着该产品的不断推广,“立国”的销售额将达到1.5亿元。
    “富马”公司生产的富马牌硬质合金产品是广东名牌产品,去年该公司销售额达720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富马”公司在巩固亚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美高端市场,2005年该公司在欧美高端市场上的销售额比上一年翻了一番,预计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雅达”、“立国”、“富马”三家公司分别在电子、生物制药、新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关键是通过自主创新,推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打造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43.8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30亿元,同比增长47.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4%。
    据市科技部门有关人士分析,像“雅达”、“立国”、“富马”这些公司,与其他企业相比,有“四点”明显的不同之处: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研究机构,有专门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力王实业公司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现有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158人,占公司总员工数的27%,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2人。富马公司组建了广东省硬质合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二是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由于河源经济落后,对人才的引诱力不足。这些企业为解决自身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富马公司目前已与中南大学、湖南冶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聘请了国内冶金行业的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三是企业舍得花钱进行技术开发。由于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投放市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因此这些企业也愿意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如雅达公司,最近两年投入研发经费达600万元,该公司研制并批量生产的智能电力测控仪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技术难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投入研发经费8100万元,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6.6%。四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不少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懂得技术查新,申请专利前也懂得技术查新。有了发明创造,开发出了新产品都能及时申请专利保护,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雅达公司至今已申请各类国家专利10余项,获授权专利8项。
2河源缺什么
    在“自主创新”这一主体背景下,要回答“河源缺什么”,不妨先看一组数据:全市70%的制造企业属于传统产业,技术指标为“中低”;大中型企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9%,低于全省12.7%的平均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倒数第2位,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16位。目前,全市只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1985年国家专利法实施以来,20年来河源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不足1000件,一直排在全省地级市的末位。在深圳,有个别企业的专利授权量已超过万件。到目前为止,全市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只有12个,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的仅3个,国家级的名牌名标产品为零。
    河源缺什么,答案已写在上面的数据中。
    应当承认,我市已有了一批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但更应该承认,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一样,我市大部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薄弱。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传统工业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自主知名品牌不多,竞争力弱。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资金与人才,其中创新人才的匮乏与不足,已经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瓶颈”。
    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科技成果优势和信息优势,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市尚无一定实力的科研院所。由于资金制约,一些企业也很难聘请到外地高级人才。记者查阅去年11月获得市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时发现,这些获奖项目的研发人员,90%以上属于外地引进的人才。在现有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引进人才或吸引“外脑”才能改变我市研发人才不足的局面。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应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河源一些经营者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致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有关人士认为,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没有在自主创新方面起到主导作用,那么这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提升。
    强调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很容易使人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有人说,没有地方政府的参与,自主创新这个车轮就不能顺利前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县区在本地企业申请认定广东省高科技企业时就有顾虑,因为企业一旦申请认定成功,按照有关政策,可享受几年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企业多半又是民营企业,是税收贡献大的企业,这样一来就影响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从长远来看,这种顾虑不利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地方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地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在国内其他一些地方,政府已通过制订产业政策,创造环境,引领、支持、鼓励乃至“逼迫”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上海投资1亿元建成的公共技术平台开通后,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创造了无限的创新可能。江苏常熟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品牌经济,为名牌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环境。厦门积极打造“科技”之城,集中资金资助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项目,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去年全市科技投入3.27亿元,用于鼓励企业实施产业科技工程或建设研发机构等。
    当然,河源无法与上述城市相比,但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征途中,政府绝不能缺席。
3河源做什么
    河源在变。河源人的观念也在变。
    2005年11月16日—18日,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召开,12名省长经济顾问和12名观察员聚首羊城,掀起南粤“头脑风暴”。会上,诺基亚公司总裁彭培佳一语破题:广东各行业应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飞跃!
    去年11月21日,也就是南粤“头脑风暴”刮过没多久,我市召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梁伟发在会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市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打造“后发河源”的根本动力。他还说:“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对河源来说,当前要抢抓机遇,奋起创业,壮大工业,做大经济“蛋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一句话,要坚持“创业”、“创新”两手抓。
    事隔两天,梁伟发又到市区“雅达”等多家企业调研,提出“河源企业家要积极解放思想,打造属于河源人的品牌”。
    去年4月28日,梁伟发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市企业自主创新与争创名牌名标工作座谈会。此会召开前,梁伟发率市有关部门到富马公司等多家企业就“自主创新”进行调研。
    市委主要领导在一年间多次高度关注“企业创新”,其深层的意义是河源要生产更多的工业产品,更应生产更多属于“河源设计”的产品。
    记者从市经贸局了解到,广东大顶、河源龙记两家公司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材料初审及申报工作已完成,市经贸部门正在积极跟进。同时完成了“霸王花”等7个商标申报广东省著名商标,其中“丰达”商标已通过省级初审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经贸部门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为努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市经贸部门将联手科技、工商等部门,从2005年起,力争经过3年努力,新创6个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创20个以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并实现有国家级称号的突破;力争到2010年,全市拥有10个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拥有50个以上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产品。
    市经贸局还透露,该局充分利用国家、省技改扶持鼓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先后组织了13个技改项目、3个技术创新项目、24个中小企业项目申报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目前,广东大顶公司的选矿厂改扩建二期工程已列入省技改重点扶持项目;广东霸王花公司即食米粉技术改造和产业化等18个项目获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总计805万元。
    市科技部门表示,他们今后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当前要充分发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华南理工大学河源技术服务中心的作用,帮助我市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解决技术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市科技部门还将重点帮助和支持市高新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在市经贸、科技部门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为企业求解技术难题的同时,上月7日,市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与争创名牌的意见》,该文件提出,要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培育发展一批研发机构和名牌名标产品,从而提高全市工业产业竞争力。这一文件从政策层面上给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外在驱动力。
    政府部门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的进展是喜人的,但应该承认,这也是初步的。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种子”,而各级政府对于创新的推动则是“阳光”。如何让“种子”在“阳光”照耀下早日发芽,这仍是政府部门正在探索的课题,如今后如何在构建信息、人力资源、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促进创新要素有效结合,等等。
    只有在企业、政府、科技部门共同作用下,才会有更多的“河源设计”产品涌现,才能构建河源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奋起创业 加速创新
    当下,在河源谈“自主创新”的话题,似乎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自主创新”无疑是当前最炙热的一个词。
    我市工业总产值预计2005年可超过200亿元,在2004年首次突破百亿元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毫无疑问,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喜人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快速发展是在基数很小的基础上的发展,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发展的后劲还不够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在去年11月21日召开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梁伟发提出了要“创业”、“创新”两手抓,并阐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坚持“创业”、“创新”两手抓,是针对河源的现实形势提出来的。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欠发达地区要赶超先进,实现经济腾飞,不外乎从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这两个途径来实现。外延增长主要是通过增加资金、劳动力、资源、设备等要素的投入,加快经济的增长。当前我市要通过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争项目、抢项目、上项目,提高经济总量。内涵增长主要是通过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实现经济数量与技术的同步增长。要实现内涵增长,加速技术创新是关键。显然,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河源要实现“后发”,关键是要发挥后发优势,从技术层面看,首先是要克服技术落后现状。如果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依靠自己的发明来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但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变迁,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的主要意义。韩国、芬兰这些新兴电子国家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做得比较好。
    我市确定了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生物制药七大工业产业,目前这七大工业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在,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外延增长的方式来扩大产业总体规模,另一方面要不断通过内涵增长的方式来构建这七大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七大工业产业中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自然绕不过自主创新这一重要环节。
    通过自主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也非易事,但我们应该看到,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方法,就是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应该借鉴技术创新取得突出成绩者的经验,通过成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有人说,技术引进到技术模仿是一种转折,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场革命。从事这七大工业产业的企业,不仅要“转折”,更要“革命”,尤其是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据专家分析,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多元化、多领域和集群的特征,技术分工相当细化,在某一环节上实现技术突破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紫金“立国”制药厂就是在第二代头孢类抗菌药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成为国内众多药厂的原料药供应商。据悉,该厂生产的头孢呋辛钠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0%,现在该厂又开发出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的代表产品,并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的厂家。可以说,“立国”制药厂通过自主创新,始终在生产头孢类抗菌药方面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形成了市场竞争优势。若我市有更多的企业能在某一环节上有所突破,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其市场竞争力也必会增强, 这样就能支撑起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这七大工业产业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如果这七大工业产业的增长方式转变了,竞争优势提升了,河源发展的后劲自然更足了,从而也就可以实现河源经济的繁荣。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19:34

小水电开发建设方兴未艾
河源日报——金河网   2006-1-6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黄子立


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能有效地推动镇、村一级的经济社会发展。据市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拥有小水电或小水电股份的行政村村级经济基本上都能达到脱贫目标。 本报记者 黄春胜 摄
■2005年是我市的小水电开发大年:在我市“三个100亿”项目中,竣工、新动工、签约的小水电项目有63个,共有市风光水利枢纽等8个梯级水电站动工。
■在未来几年内,我市将继续加大小水电开发建设力度,估计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可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以上,使全市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0万千瓦,成为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市。
■我市绝大部分乡镇都建有小水电站。市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拥有小水电或小水电股份的行政村村级经济基本上都能达到脱贫目标。
■现有的小水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用电紧张的状况,加大我市小水电的开发建设力度,有利于缓解我市用电紧张问题。
■小水电开发建设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将产生灌溉、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2005年称为我市小水电开发大年并不为过。
    这一年,在我市“三个100亿”项目中,竣工、新动工、签约的小水电项目有63个,占全市完成任务量的8%,投资总额近30亿元。在我市境内规划建设的东江干流枫树坝水电站以下的9个梯级水电站项目中(龙川枕头寨、东源木京两个建成发电的电站除外),已有市风光水利枢纽工程等8个梯级水电站动工建设。
    自我市2003年颁发了《关于加快小水电发展的意见》以来,各地开发建设小水电站的积极性高涨。目前,我市的小水电开发建设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昨日,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寿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度全市在建的小水电站有68个,装机容量共7.457万千瓦,总投资近9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的小水电站有27个,装机容量1.964万千瓦。”
    我市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有149.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水力资源114.3万千瓦。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小水电站共798个,总装机容量达30.29万千瓦,占目前全市已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73.96万千瓦的41%。目前全市还有可待开发的小水电资源40.34万千瓦。赖寿雄说:“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市会继续加大对小水电的开发建设,估计在‘十一五’期间内全市可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以上,使全市水电装机容量达到90万千瓦,成为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市。”
    水力资源不仅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而且其生产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并兼具发电、防洪、航运、养殖、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业内人士称,加大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对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小水电撑起一方经济
    对于紫金县瓦溪镇新龙村来说,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年4月,该村装机容量为400千瓦的新龙水电站建成发电,使得该村集体经济从一直以来的零收入迈进了“小康”,年进账至少3万元。
    据新龙村村支书赖志强介绍,2004年村里建水电站的时候,得到了外出干部的支持,他们出资参股水电站建设,使村里拥有水电站10%的股份权。
    “水电站去年4月10日开始建成发电,到9月份的时候,村里就得到了2万元的分红收益。”赖志强说,“自从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后,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坏了,现在很快就可以得到修复;哪个贫困户需要救急了,村里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村里的办公经费也有了着落,村干部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与新龙村一样,瓦溪镇有6个村对村小水电站的开发进行了参股,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瓦溪镇镇委书记许冠兴说,“瓦溪镇目前已在9个村建成投产了12个小水电站。有3个村虽然没有在小水电站开发中参股,但由于参与了小水电站的管理,村里每年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小水电的开发建设不仅为村级经济发展撑起了一方天空,而且对镇级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5年瓦溪镇完成税收104.5万元,其中小水电站的税收就高达30多万元,占了总税收的30%。”2006年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许冠兴说起该镇的小水电的情况,显得格外高兴,“水电站已成了瓦溪镇的主要税源,也是瓦溪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据介绍,瓦溪镇于2002年开始重点开发小水电项目,4年内,该镇已建成发电小水电站8个,加上以前的4个小水电站,瓦溪镇已有12个小水电站,年发电1100万千瓦时,年产值达500万元。在资源匮乏、区位优势较差的瓦溪镇,小水电项目已成为了瓦溪的重要经济支柱。瓦溪镇目前还有2个在建的小水电站,预计在今年6月建成投产。
    据了解,目前我市绝大部分乡镇都建有小水电站。据市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拥有小水电或小水电股份的行政村村级经济基本上都能达到脱贫目标,这些村从小水电开发中获取的收入少则几万元,多的达到几十万元。
小水电开发
可缓解用电缺口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源用电紧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的加快,工业的电力需求将大副度增加,预计2010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将达67.01亿千瓦时,最高负荷139.6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2%。据市供电部门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市缺电的情况还将持续。
    有关人士分析,加快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市用电紧缺的情况。据了解,目前我市主要属于电源性缺电,即电站发电量不够。新增小水电站,无疑可以增加总的电源供给量。
    “现有的小水电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用电紧张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市的用电缺口,对我市用电起到了调节补充作用。”市供电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加大我市小水电的开发建设力度,有利于缓解我市用电紧缺矛盾。”
    对于开发小水电所起到的调节补充作用,业内人士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假设我市在某一季度的用电缺口为10万千瓦,而如果在这个季度新建成了10个装机容量为2000千瓦的小水电站,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这10个新建小水电站就能发电1万多千瓦供供电部门调配,从而大大减小我市的用电缺口。
增加观光型生态景点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好了就是一个观光型生态景点。我市开发建设的小水电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据了解,在“‘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期间动工建设的市风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可以形成一个水域面积达12.4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不仅为我市新增了一座水库,而且将增添一道绿水、青山、楼宇交相辉映的优美景色。
    “水库正常蓄水位为34.2米,基本上能与新丰江黄金水道的水位持平。”市水务局副局长刘百云介绍市风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情况时说,“这使得水库与东江画廊景区、市区新丰江黄金水道、河源文化广场连为一体,为我市新增了一处旅游景点。风光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对促进市区沿江两岸经济带的形成,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小水电的开发还将产生灌溉、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紫金县瓦溪镇红光村建成了一个小水电站后,从水库开挖一条灌溉的水渠,全村以前靠用水泵抽水灌溉的100多亩农田现在全靠水渠灌溉,大大方便了农户。市风光枢纽工程设置的船闸等级为V级,最大通航能力为300吨,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改善东江从木京—河源市区—惠州市航段的航运条件。

我市小水电开发建设已呈现一新特点——
开发投资主体民营化
    目前,我市小水电开发建设力度加大,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是小水电开发的社会化日益成熟,投资主体民营化。据统计,我市近些年开发建设的小水电站90%以上属于民营企业或个体。
    二是投资回报效益型好。从小水电本身的效益来看,投资小水电具有经济效益好、回报稳定、风险小的特点,这使小水电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外商和民营企业都看好小水电的资源开发市场。
    一位已经在我市签下数亿元水电开发投资项目的民营企业家称,小水电项目属于资源型工业,预期受益较好,且运行管理比较简单,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投资水电项目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是东江梯级水电开发成为了我市水电开发的热点。市水务局副局长赖寿雄称,东江梯级水电开发项目在我市2003年举行的招商引资会上,受到众多投资商的青睐,很快被“抢”签一空。
    四是形成了以县为基础的分散方式管理体制。我市在小水电开发管理方面是以地方为主分散进行的,除了小水电发展战略、目标、标准及政策方针由中央政府确定制订外,其它关于规划、开发、运行、管理、设备制造等均由地方政府承担。
    与此同时,据市水务、经贸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我市小水电开发建设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应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一是安全问题。据了解,我市现有的小水电站中,有近15万千瓦建于八十年代前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运行时间长,存在电站设备残旧、绝缘老化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给电站带来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电站自动化水平较低,给电网运行安全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是小水电市场运作还存在一定问题。据了解,我市对一些小水电政策执行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我市小水电站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缺乏、管理手段不科学等方面。此外,部分集体办的小水电缺乏经营自主权。
    市供电部门有关人员分析,小水电在开发建设中须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水电站的配套设施建设。我市在电网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村民的配合不够,存在一定的建设难度,水电站建设方应该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并网线路的挂设,尽量做到水电站和并网线路同期竣工。二是要与供电部门办好并网手续。据介绍,办理小水电并网手续比较简单,主要有并网协议和调度协议。

链接:2005“3个100亿”主要水电项目
风光水利枢纽工程
    风光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源城区埔前镇高埔三坑村,上距市区约11公里,是广东省水利厅《东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及《东江干流梯级规划方案专题报告》中东江河源—惠州河段3个规划方案中的第一个梯级,控制集雨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
    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发电和承担新丰江水库反调节为主,兼顾航运和改善水环境。风光水利枢纽工程正常蓄水位为34.2米,相应库容为4400万立方米,电站设计装机容量2.49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51亿千瓦时,总投资5.12亿元。工程已于2005年正式开工,预计2007年5月1日前第一台机组将投产发电,2007年9月底前整个枢纽工程将建成投入运行。

龙川稔坑水电站
    稔坑水电站坝址位于龙川县黄石镇新联村,距枫树坝水库27公里,计划总投资2.6亿元,是枫树坝水库下游东江干流的第二个梯级水电站。项目按低水头河床式径流电站设计,正常蓄水位为84.5米,总库容2060万立方米,设计装机容量为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7420万千瓦时。该项目已动工,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东源黄田水电站
    黄田水电站位于东源县黄田镇聂木村,正常蓄水位为48米,设计装机容量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9600万千瓦时,总投资3.7亿元。项目已于2005年12月16日举行了开工仪式。

东源蓝口水电站
    蓝口水电站位于东源县蓝口镇白泥塘村,是东江干流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第八个梯级。电站正常蓄水位为54米,设计装机容量2.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9002万千瓦时,总投资3.3亿元。项目已于2005年12月25日举行正式动工庆典。

东源柳城水电站
    柳城水电站位于东源县柳城镇上坝村,是东江干流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七个梯级。电站正常蓄水位为60米,设计装机容量2.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8698万千瓦时,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已于2005年12月25日举行动工仪式。

和平罗营口水电站
    罗营口水电站位于和平县东水镇罗营村,电站正常蓄水位为77米,设计装机容量为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6340万千瓦时,总投资2.2亿元。该项目已于2005年12月26日举行动工仪式。

龙川苏雷坝水电站
    苏雷坝水电站位于龙川县四都镇福光村,正常蓄水位为72米,设计装机容量为1.48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6100万千瓦时,总投资1.8亿元。项目目前已动工。

龙川龙潭水电站
    龙潭水电站坝址位于龙川县黎咀镇龙潭村,正常蓄水位为90.5米,设计装机容量为1.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4600万千瓦时,总投资1.3亿元。该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中,预计在2006年10月初第一台机组将建成投产发电。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23:22

一区六园崛起座座工业新城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6-1-5记者 周鑫


市高新区一景。全市目前已开发建设了“一区六园”30多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赵锋 摄
■如果说项目是工业发展的“发动机”,那么工业园区是引进项目的载体。没有园区,引进项目就只能停留在“散兵游勇”式的小打小闹上,发展工业最终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我市各县区今年围绕“三个100亿”任务目标,坚持一手抓园区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以园区吸引项目,通过项目促进园区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2005年年初下达的任务,为“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根据市委书记梁伟发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我市各县区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积极引进规模大、效益好、低污染项目,有意识地培养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增强了河源工业发展的后劲,提升了引资竞争力。
--------------------------------------------------------------

    我市在日前隆重举行的“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期间,“三个100亿”项目签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典礼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的高度关注。据悉,去年以来,全市完成“三个100亿”项目774个,投资总额545.22亿元。其中,全市“一区六园”(市高新区和五县一区工业园)共落户项目400多个,投资总额达270多亿元。项目,是我市2005年年末盘点最丰厚的收获;而承载这些项目的园区,则成为我市去年能劈荆斩棘夺取丰收的重要“法宝”。
    提及有关园区建设的话题,许多在河源投资创业的客商常会发出“今非昔比”的感叹。这正如市委书记梁伟发在“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上的致辞所说:两年前,说要在河源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真的是有点好高骛远;现在,我们高起点、高速度开发建设了“一区六园”30多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了“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
园区建设开创“河源速度”
    日前,连平县生态工业园的首个开工项目——金洋工业小区动工。
    连平县生态工业园位于忠信镇和三角镇之间,总体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建设4.3平方公里。自2005年9月21日施工队正式进场施工以来,目前该工业园已经完成了一期、二期共3000亩土地的平整工作,今年将完成首期4.3平方公里土地的“三通一平”工作。
    据悉,连平县生态工业园建设之初,从确定工程建设方案到制订初步规划方案、完成近2000亩土地的数据化地形测量及首期工程四个标段的招、投标工作,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园区自去年9月份正式动工建设以来,已刷新了连平县园区建设的多项纪录:管委会一天内成功筹备指挥部;三角镇一天内完成了向阳村的林地征用工作;各施工队在中标的第二天进场施工等。
    有人形容我市的园区建设开创了新的“河源速度”,这话毫不夸张。两年前,已经在“借外发展”道路上走了多年的河源,园区建设仍然比较滞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园区数量不多,二是园区建设标准不高。2003年5月8日,新任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在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上提出,建设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是吸引投资的重要载体,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并明确提出要把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抓好抓落实。会后,各县区迅速掀起工业园区建设的热潮。这年5月,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该区总共面积40平方公里,中心区面积18.3平方公里,启动区6.5平方公里,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开发区。
    开发建设高新区是我市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市委书记梁伟发明确提出,要把市高新区建设成为“财源工程、示范工程、环保工程和阳光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市高新区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开发建设进度,力争用10年时间把市高新区建设成为一个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税收总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按目前河源市的城区面积、城市人口、工业总产值、税收等指标比较,这相当于再造一个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完善、产业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新城。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市高新区已投入4.5亿元用于征地拆迁、农民安置以及“六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发的中心区首期6.5平方公里园区主干路网已基本建成,其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正不断完善。截至目前,该区共引进208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7.6亿美元以上。
    市高新区承载着全市人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梦想,也为各县区的“六园”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去年,东源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完善徐洞工业园、县城工业一区和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斥资6000多万元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蝴蝶岭生态工业园区。该园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是东源今年规划建设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工业园区,自去年4月份创办至今,半年多时间内,园区已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开发了3平方公里用地,已有8个项目落户工业园。目前,东源县城工业一区及二区、徐洞工业园、蝴蝶岭工业园的规划总面积达26.1平方公里,共引进项目170多个。工业园区已逐渐成为该县县域经济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
    连日来,源城区新开发的工业园区——龙岭工业园正在紧张地施工。该工业园计划今年上半年要完成1平方公里“三通一平”用地。近年来,源城在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下了大功夫,将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坚持区办园区与镇村办园区相结合、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办法来拓展新园区。截至目前,源城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200个。源城工业园从南到北沿205国道规划了10个工业村。
    去年6月,位于205国道旁的宝塘工业园动工。同月,距离梅龙高速公路龙川西出口不到1公里的南岭(龙川)工业园动工。加上2003年6月动工建设的宝龙工业园,至此,龙川县三大重点工业园建设全面开花。这三个工业园总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且各具特色,为满足不同外商的投资需求搭建了平台。
    2004年11月29日,临江东江大桥建成通车,将临江与市区连接起来、与高速公路连接起来,消除了紫金因东江造成的与市区的地缘差异。之前,该县按照工业发展的需求,对原有的临江工业园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将园区面积扩大为20平方公里,首期土地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已“三通一平”面积2平方公里,落户项目24个,实际到位资金3.17亿元。至此,该县临江、古竹、县城等三个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园区建成面积达4.2平方公里,落户项目共66个。此外,由外商独资兴办的新泰工业园建设也正稳步推进。为进一步提升紫金的经济发展潜力,该县还计划从临江镇沿东江兴建一条20公里的沿江路一直到古竹镇,再延伸到义容镇,打造“临江—古竹—义容”工业长廊。
    和平县充分利用粤赣高速公路开通带来的发展机遇,去年确立了“一园多村”的工业园区发展方向,规划了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提高了园区的项目接纳能力,为园区新型工业的招商引资项目进驻做好了准备。
    目睹昔日的荒芜之地今日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去年7月来河源视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高兴地说:“看了河源的高新区,就看到了河源的希望,坚定了山区搞工业的信心。有了高新区,不要说再造一个河源,我看再造三个都可以!”可以预见,依托一区六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不久的将来,河源大地将崛起座座工业新城。
科学规划引导产业集聚
    东源县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潘耀强形容该县新开发的蝴蝶岭工业园是东源县工业园区建设向高档次、高水平,工业经济发展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重要标志。
    潘耀强认为,蝴蝶岭工业园之所以称得上东源档次最高的园区,理由有三:一是区位优势好;二是配套设施完善;三是规划科学超前。关于前两点理由,显而易懂;至于规划科学超前,潘耀强举了一个例子:当地一位颇有作为的民企老板找到他,表达了要在园区兴建一食品加工企业的愿望,结果没有如愿。原因很简单,这位老板希望厂房能落在东江边,也就是蝴蝶岭工业园区的一类企业规划范围内。潘耀强说,一类企业规划区的招商对象集中为产业前景好的电子行业,食品加工项目只能列入园区的三类企业规划区,也就是加工型企业区。
    据潘耀强介绍,去年,该县斥资6000多万元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蝴蝶岭生态工业园区,邀请有关规划、设计专家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意在将蝴蝶岭工业园区打造成该县的高科技生态型工业示范园区,引导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根据东源的工业发展情况,该区规划为一类、二类、三类企业区,其中一类企业区占园区面积的50%左右,主要集中电子产业项目;二类企业区主要集中制造业项目;三类企业区主要集中加工型项目。潘耀强说,该工业园区建成后,将与市高新区并称为河源的“南北硅谷”。
    之所以这样形容,是因为市高新区根据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河源市自然环境优越的特点,以产业为导向实行重点招商,重点发展电子、模具制造、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及汽车配件等行业,以形成行业的集群效应。在目前园区引进的项目中,就有48%的项目属于上述的五大行业。按目前高新区落户的项目和发展前景看,10年内可形成六大支柱产业:一是以西可通信公司为龙头的电子工业,产值可达到10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二是以龙记集团为龙头的模具及机械工业,产值可达到10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三是以达航科技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产值可达到10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四是以农夫山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业,产值可达到60亿元,税收2亿元以上;五是以以纯集团为龙头的制衣业,产值可达到50亿元,税收1.5亿元以上;六是以永勤、新威利、豪劲等企业为主的玩具工业,产值可达到50亿元,税收1亿元以上。
    科学规划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已成为当前我市各县区建设园区、发展新型工业的趋势。正如潘耀强所说,以前工业基础差,园区建设水平比较落后,引进项目也基本是没有选择性的,结果引进的项目很“零散”,虽然当时收到了效益,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这种规划滞后的园区建设模式招商效率低,发展后劲不足。现在,工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我们不能再搞这种低水平、低效率、低辐射带动的园区建设模式和招商办法。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地区间的引资竞争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优越的硬环境;二是服务优质、效率高速的软环境;三是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四是产业链的延伸。以产业为导向实行园区建设和重点招商,能有效发挥“多米诺”效应,提高招商效率和引资竞争力。


“筑巢引凤”各亮高招
    有人形容建设工业园区是“烧钱”的事,尤其是“三通一平”、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园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似乎是件相当困难的事。200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全市最高规格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时,就有人对此表示过疑虑,担心河源的财力承受不起。然而,仅仅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市高新区如今已是一座工业新城,面貌焕然一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河源人民摆脱“后无追兵”的决心和艰苦奋斗的毅力,也可以看出只要有了求发展的决心和毅力,办法总比困难多。建设工业园区也是如此。
市高新区出让经营权搞建设
    市高新区是我市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市委书记梁伟发明确提出,要把市高新区建设成为“财源工程、示范工程、环保工程和阳光工程”,力争用10年时间把市高新区建设成为一个工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税收总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这相当于再造一个现代工业新城。
    为实现市高新区的良性滚动发展,市长吴锐成提出“发展高新区必须经营高新区,经营高新区才能发展高新区”的经营理念,注重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按市场化运作推动高新区的开发建设。
    据介绍,在经营园区方面,市高新区主要采取了“三垫三补,六防二控四坚持”的手段。“三垫三补”指工业用地垫、商业用地补,服务方面垫、经营方面补,眼前收益垫、长远收益补;“六防”指防污染、防圈地、防贱卖土地、防侵害农民利益、防短期行为、防腐败行为;“二控”指控制开发成本、控制出让土地规模;“四坚持”指坚持适当价格出让工业用地、坚持以较高价位出让和出租物业、坚持控制好黄金地段、坚持控制好优质项目。
    其中,高新区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控制好土地的类型与级别,真正把土地资源当作稀缺资源来经营,同时注重有形和无形资产使用权的出让,充分利用市场杠杆,从经营权的转让中获取收益。目前,市高新区已成功推向市场的项目有:首个生活区21万平方米,融资约1.1亿元;2个加油站经营权出让1000万元;出让科技五路东段道路冠名权,收入100万元;出让六个候车亭广告经营权收入38万元;将环卫和工业废品回收绑在一起公开招标,实行准入制,高新区不用任何付出,一年可节省费用至少40万元,每年还可以收取不菲的经营利润提成;引进广东中人集团投资弱电管线项目,不但全部弱电线路下地,解决配套问题,而且市高新区将获得营业总额的8%收入;同时学校、医院、通讯等项目用地也都全面推向市场。
    按照这样经营,高新区可以收回成本6亿元,加上首期规划区工业用地1亿多元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首期规划区的开发成本。目前,市高新区首期6.5平方公里园区的商业氛围渐成气候,工业新城的雏型渐显。
东源出台政策支持镇村办园区
    蝴蝶岭工业园是东源县去年4月份开始创办的,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是东源今年规划建设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工业园区。为解决建设资金紧张的问题,该县引进汇通工业园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其中1平方公里,这既加快了园区的建设速度,又减轻了政府对园区建设前期的投资成本。不到1年时间,目前蝴蝶岭工业园已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开发了3平方公里用地。
    此外,该县还出台资金扶持和税收返还等财政激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及村建设工业园区,各乡镇纷纷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镇村联合开发、投资商投资开发、老板带资开发等方式建设工业园区。其中,仙塘镇徐洞村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群众参与招商引资的形式率先在全县办起了首个村办股份制工业园区,目前已完成15万平方米的土地平整工作。
紫金向老板“借钱”开发园区
    临江工业园于2004年7月开始规划建设,首期土地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共规划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是紫金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此,该县采取各个“击破”的开发战术,设立工业小区,采取向老板“借钱”的办法来搞“三通一平”。
    据介绍,引进项目的合同签订后,临江工业园管委会采取优惠让利政策,让投资者先垫资搞“三通一平”。目前,临江工业园正在开发的工业小区有金珠工业小区、井水工业小区、塘尾工业小区、利华自办工业小区、TCL自办工业小区等。即将完工的井水工业小区和塘尾工业小区的“三通一平”工程,就是采取这种办法筹措资金的。据悉,由深圳市一位老板创办的利华自办工业小区也已于上月初动工,该县给其的让利政策是:建成投产后的前五年,县提留税收部分的8成给予返还;再过5年,县提留税收部分县与自办工业小区各得50%。这一政策调动了创办者的积极性,所引进的项目都是高税收项目。
    此外,目前准备在临江工业园自办工业小区的还有深圳泽海公司和港鹏基等企业。深圳宝安群发公司准备投资5亿元用于临江工业园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和搞房地产开发。一些外商在古竹投资设厂,也采取了自办工业园的方式,大大化解了当地政府搞工业园区建设的筹资难题。
和平创新园区经营理念
    和平工业园是该县工业的主要集中地,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为了开源节流,该县结合实际,创新思维,用经营理念开发管理工业园:一是调整标高,梯次开发,降低工业园造价,使工业园土方由外运转为内填;二是搞好工业园商业街的规划与建设,由此产生了10多万平方米的商业用地用于招商,以此来以商补工。50%。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26:11

0—232,河源建成泛珠战略大通途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6-1-2记者 张伟燕


以粤赣高速公路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拉近了河源与广东其他城市和邻省的时空距离,河源这座山区城市开始融入珠三角经济生活圈。本报记者 邹建新 摄
    编者按:日前,我市隆重举办“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对全市2005年完成“三个100亿”进行汇总,并大力推介河源良好投资环境。是日,河源收获多份“厚礼”:完成“三个100亿”项目774个,投资总额545.22亿元;粤赣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农夫山泉万绿湖基地建成并试产成功;“世界500强”企业萨基姆牵手丰达进入河源……这些亮点,展示了河源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优越的交通条件及如日中天的工业发展势头。从今日起,本报特别报道部将陆续解析我市2005经贸盛会所展示的亮点,作为对河源2005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次盘点。
---------------------------------------------------------------
■随着全程136.103公里的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市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32公里,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地级市。
■全新的高速公路网络,不仅提升了河源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而且使受交通瓶颈制约的山区市一跃成为高速公路发达的交通枢纽城市。
■市委书记梁伟发说,“路通财通,小路小富,高速公路快富”,如何抓住粤赣高速公路开通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路突围”,是河源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

    今天是2006年新年的第二天,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中国传统的旧历年春节了。春节到了,离春天也不远了。
    2005年12月28日,一场“报春雨”洒在河源久旱的大地上,也同时滋润了330多万河源人的心田。
    随着全程136.103公里的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东交通建设史书写了新的辉煌:不仅胜利完成了2005年年底打通出江西省的大通道,而且为泛珠三角经济区构筑了战略通衢。
    至此,我市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龙头,打造市、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基本实现。以粤赣高速公路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拉近了河源与广东其他城市和邻省的时空距离,为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河源这座山区城市开始融入珠三角经济生活圈。
3年,从0到232
    2003年以前,河源高速公路建设还是一片空白。
    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把高速公路作为政府十项重点工程的第一项,并提出了确保2003年年底前完成全省中心城市通山区高速公路建设、2004年实现全省地级市通高速公路、2005年打通出省高速公路通道的战略目标。
    对于长期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河源人民,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无疑让山区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高速公路的梦想马上就要变为现实。
    从2003年开始,高速公路建设在河源开始捷报频传。
    2003年12月20日,全长81公里的惠河高速公路二期建成通车,结束了河源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5年6月30日,全长46.736公里的河龙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2005年10月30日,路线全长为118.41公里的梅河高速公路通车;2005年12月28日,全长136.1公里的粤赣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到“十五”期末,也就是2005年年底,我市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32公里,实现了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多的地级市。
    与此同时,我市正在全力配合做好广河高速公路前期项目实施工作,积极协助省有关部门争取汕昆、揭茂高速公路尽早立项;广河高速公路也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全新的高速公路网络,不仅提升了河源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而且使河源从过去的受交通瓶颈制约的山区市一跃成为高速公路发达的交通枢纽城市。
粤赣高速,希望之路
    位于粤东北的河源市,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1.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绵的群山高耸着,清澈的江河蜿蜒着。居住在这里的330多万山区人民,日日企盼着早日缩短与珠江三角洲的时空距离,实现脱贫奔康。但是,大山,这些望不见尽头的山峦,成了阻挡他们跟上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步伐的天然屏障。
    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为了加快“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建设“和谐广东”,粤赣高速公路项目必须在2005年年底建成通车。
    而说起建设粤赣高速公路,岂是一个“难”字所能概括。
    粤赣高速公路全线穿行于南岭复杂构造带、河源华夏断裂带以及闽粤赣隆起区,属于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高挖深填多、高边坡多、隧道多、桥梁多且桥隧相连,坡长路陡,险障叠出,工程难度大,而实际工期还不到2年。
    面对如此艰巨的建设任务,粤赣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清醒无畏,迎难而上,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在全线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粤赣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时间仓促的施工图设计,经历了工程招标的反复,经历了钢筋、水泥价格的暴涨,经历了开工伊始即遭遇雨季的困境,经历了2005年河源市百年一遇洪灾的考验……面对诸多困难,他们最终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确保了公路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在2005年年底建成通车。
    粤赣高速公路是粤赣两省的运输大通道,也是新世纪以来我省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对这条高速公路,河源人民寄托了太多的希望。它是河源的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希望之路。两年前,粤赣高速公路河源段破土动工,一曲脍炙人口的旋律开始在建设工地上回荡,河源党政军民用汗水、爱心与粤赣建设者们共同谱写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建设之歌。
    上月28日,粤赣、渝湛和西部沿海珠海段等3条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并在河源市(主会场)、湛江市和珠海市同时举行隆重的通车庆典仪式。至此,我省规划建设的15条出省公路全部建成,广东连接泛珠三角区域的高速通道全面打通。
    粤赣高速公路上陵至埔前段是国家重点公路——(内蒙古)阿(荣旗)深(圳)公路粤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北连江西境内的粤赣高速公路,南接河惠高速公路,东连河龙高速公路,全部位于河源市境内,路线跨越和平县、连平县、东源县和源城区等四县(区),北起粤赣交界的和平县上陵镇,与江西省的赣粤高速公路连接,经河源市的阳明镇、合水镇、绣缎镇、大湖镇、忠信镇、黄沙镇、灯塔镇、仙塘镇、源城区,止于埔前镇,全长135.7公里,总投资约46.66亿元。
    粤赣高速公路广东段全部位于河源市境内,对这条穿越河源境内的出省高速公路,河源人民倾注了如血般浓厚的深情,它在河源的崇山峻岭间延伸着,载着河源人民的希望高速飞奔。
“黄金大道”
为河源带来“3个100亿”
    粤赣高速公路将往日交通不便的河源的几个山区县连上了泛珠战略大通途,被河源人民称为“黄金大道”。
    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大大拉近了粤、赣两省以及河源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不仅促进了河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加快流通及运输效率的提高,更带动了河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当日,我市举行了“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粤赣高速公路为河源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很多在珠三角置业的投资商因此将产业转移至河源。据悉,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河源带来了3个100亿工程,即项目签约10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100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00亿元。市有关部门预计,粤赣高速公路开通后,将使全市农民收入提高三成,河源明年的财政收入将比2002年翻两番。
    其实,我市早在粤赣高速公路动工之时,就发动各县镇充分利用高速公路修通的机会,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广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打造“后发河源”的目的。去年以来,我市各县区积极依托粤赣高速公路兴办工业园区,并纷纷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举行招商活动,他们打出最吸引人的招商标语就是“粤赣高速将通过我们县,到我们那里投资很便利”。
    时至今日,我市各县区均在粤赣高速公路沿线各出口附近兴办了工业园区。上月28日,东源、源城、紫金等县区分别在“后发河源”2005经贸系列活动分会场举行了“项目签约100亿、开工建设100亿、竣工投产100亿”庆典活动,推介投资环境。
    粤赣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河源市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目前,各县区闻“路”而动,积极谋划高速公路经济带,准备抓住粤赣高速公路开通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路突围”。
    境内拥有粤赣高速公路长达46公里的和平县,是粤赣高速开通后得益最大的县。没通高速公路之前,和平里离珠三角最远,交通极为不便,工业基础薄弱,吸引外来投资者十分困难,是河源最为贫困的一个县。当粤赣高速公路要修通到家门口的消息传来后,和平全县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和平人民早就翘首等待粤赣高速公路通车的这一天到来了。
    紧靠江西的和平县,地处粤赣交界的九连山区,过去,“背负”着层层峦峦的山脉,和平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热(温泉)资源等,可无奈山高路远,阻挡了许多仰慕者的脚步。自从粤赣高速公路开通后,通过这条高速通道,和平到河源只需要一个小时,到珠三角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外商来和平开展商务活动当天就可以返回香港和澳门,曾经阻碍和平招商引资的最大难题——交通瓶颈已经迎刃而解。粤赣高速公路使和平投资环境的优势大大得以提升。去年,该县顺势出台了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商前来考察。而当地的工商业、房地产业、饮食服务业和开发性农业等更是蓄势待发。
    与和平县毗邻的连平县,在粤赣高速公路建设初期,许多精明的外商早已奔着“高速”来到连平。该县忠信镇是粤东北地区的重镇,被誉为河源第一镇。高速公路建设的消息传出后,忠信镇内的一个工业区一下子就吸引了多家玩具厂、塑料厂、高尔夫球制品厂落户,这里的招商引资工作比以前开展起来容易多了。马来西亚的一个经贸招商团到连平考察时,对粤赣高速公路沿途经过连平的位置询问得特别仔细,他们对当地政府表示,他们看中的就是粤赣高速公路开通后连平至深圳便捷的交通。
    目前,我市境内拥有惠河、河龙、梅河、粤赣等4条高速公路,而且这四条高速公路都相接,共同打通河源至梅州、赣、闽、珠三角、港澳地区的经脉。完善的交通设施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而沿高速公路带的市、县、镇、村,都把自身的建设规划、产业布局与之相衔接,兴起了又一轮投资热潮,出现了各类专业的工业生产基地,高速公路经济走廊正逐步形成。
    道路通了,经济发展快了。如今,伴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建设速度的加快,河源经济也在快速增长。在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各地经济运行排行榜上,河源在连续两年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夺得“双冠”——生产总值增速、财政收入增速位居广东21个地级市之首。这正如市委书记梁伟发所说:“路通财通,小路小富,高速公路快富”,粤赣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河龙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等黄金大道已成为河源最有效的脱贫路、最直接的开放路,最快速的发展路,它们是河源人民的希望之路,必将促进河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的开发,促进河源迎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必将加快河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促进河源经济社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借路突围,河源如何实现新崛起
    区域合作,交通先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现代市场发展的四大要素中,有两大要素都要依赖交通——没有交通先行,“泛珠三角”合作便成了一句空话,更谈不上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异地设厂了。以交通换时空,交通网络化、一体化,这是维系“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条件。在经济日益频繁的交流中,河源曾因为地理上的天然屏障造成交通道路不畅通、经济发展落后,打通交通梗塞,编织快捷交通网的呼声一直都很高涨。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当去年底广东21个地级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成为现实后,今年,广东又建成与江西、广西连接的两条出省通道。到2005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00公里,基本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连接港澳,以沿海为扇形面向山区和内陆省份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一条条出省高速公路,让广东21个地级市携手迈进了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曾经错失发展良机的河源又看到了新的机遇,如何实现新的崛起,河源人在思考着、实践着。
“借路突围”破壁垒
    2005年底,粤赣高速公路全程通车,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出省高速通道之一,粤赣高速公路就在粤东北的这片崇山峻岭间延伸。如今,北连江西境内的粤赣高速公路,南接广东境内的河惠高速公路,以及河龙高速公路,全部位于河源市境内,全长135.7公里。
    粤赣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拉近了河源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距离。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现,使河源成为承接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首要基地和投资热土。“世界500强”中的两家企业在高速公路通车前后,首次搭上快车选择落户河源。粤赣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河源各地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各级政府积极谋划高速公路经济带,准备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路突围”。
    车出河源市区,沿粤赣高速公路循北而行,途经源城区、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等,全新的“高速公路经济带”乍现,使河源的工业“借路突围”赢得第一招。
    2005年岁末盘点,河源喜传佳讯,774个项目,545.22亿元投资总额,“三个100亿”成绩令人振奋。迎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积极引进项目落户,河源在“借路引资突围”之外,力求在工业园区建设、品牌创建、技术创新、外向新突破等方面全面走上“突围”之路。179个项目落户市高新区,丰达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萨基姆公司合作投资,以及农夫山泉“河源造”等一批品牌的打响,都为河源工业的全面“突围”开了个好头。
“快慢有道”求和谐
    随着区位优势的凸现和资源的相对丰富,山清水秀的河源,自然受到了一大批亟待扩张的企业的青睐。面对纷至沓来的投资企业,河源人多了几分冷静,把紧选择关,将一批批有污染的企业拒之门外。
    河源在寻求“工业突围”中并没有盲目求进,而是更加注重环保,追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宁可把速度放慢一点,也不要引进有污染的项目”,市委书记梁伟发的这句话道出了河源加快工业项目“快慢有道”的发展观。   
    河源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2%,碧水青山,蓝天白云,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森林,被誉为珠三角“后花园”的河源,是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梁伟发在回答河源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问题时,归纳了三大做法:一是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河源不发展是死路一条,发展破坏了环境,更是死路一条,河源的工业化,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第二,严把项目关。近几年,河源卡住了110多个想来河源投资、但有明显污染的项目,意向投资额数百亿元;由于把关严,2000年以来河源引进的工业项目中96%以上均为低污染或无污染项目。第三,从严抓环保执法。2005年,全市共有36家企业因环保不过关而受到行政处罚。
    到目前为止,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市区大气质量稳定在国家大气标准一级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8%,河源基本做到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二者兼得。 河源在挖金山银山的同时,不仅没有破坏绿水青山,而且还通过保护好绿水青山挖到了更多的金山银山。
    因为万绿湖,农夫山泉投资10亿元在河源建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商“精电电子”到河源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河源水质非常有利于生产高质量的液晶显示器。目前,像农夫山泉、“精电电子”这样冲着河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前来投资的企业日益增多。
“强健筋骨”快发展
    迈进“十一五”,发展交通仍是第一要务。我省还将继续加快出省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大与周边省区间的相互合作和进行优势互补。这对于河源来说,是机遇,是挑战,更是压力。
    作为与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紧紧相连的唯一省份——江西,同样是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被誉为中国“最绿的省”之一。作为“长珠闽”的共同腹地,江西的低成本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日益凸显。2003年,江西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2005年,江西又提出了“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战略。江西崛起的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深化。
    为实现“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交通承载着把江西拉出去、把世界拉进来的使命。为此,加快出省高速主通道建设,成为江西首要的交通建设战略任务。当地曾流传“江西一大怪,修路先修家门外”这样的一句玩笑话,也因此才有了粤赣高速公路北面的江西省赣粤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的事实,并且使得粤赣高速公路建设提前加速,从原“十一五”规划跃进“十五”中,提前在2005年底建成通车和北面的江西省赣粤高速公路对接。
    面对种种形势,和江西相邻的河源,唯有强健筋骨,才能预防因为粤赣高速公路的开通而被边缘化。
    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河源在抢抓机遇,抢项目、搞建设、谋发展的同时,必须全力以赴完善我市路网结构,进一步提高路网功能,增强自身的接纳能力。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环市(各县区)、环江(东江、新丰江)、环城(市区)、环湖(万绿湖)“四环”公路建设。力争至“十一五”末,全市通车里程达到9600公里,公路密度60.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及京九、广梅汕铁路为骨架,水路运输为补充的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同时,我市仍将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龙头,加快国、省、县道改造,打造市、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全力配合做好广河高速公路前期项目的立项工作,积极协助省有关部门争取汕昆、揭茂高速公路尽早立项。
    这些举措,表明我市已经在提高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交通条件,增强引资竞争力方面迈出了更快的步伐。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29:29

[魅力河源]工业文明魅力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2-27记者 胡剑廷

视点:
---------------------------------------------------------------经济之基 活力之韵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文明发展相继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几个阶段。今天,河源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工业文明之风拂面。
    追寻历史,探究长河,我们发现,工业文明肇始十八世纪英国,在200年的时间里,工业文明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投身其中或置身其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发展进程。
  河源历史数千载,透过历史尘埃,期间既有古代文明绚丽的华章,也有朝出晚归的农业文明,既有诗情画意的生态文明,也有“出土”的恐龙文化。然而,在今天,工业文明正在被河源人书写。
  文明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开启。河源在书写工业文明时,是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型工业化道路为蓝本,既吸收了外地工业文明之精华,同时也摒弃外地工业文明之糟粕。
    在不同的时期,财富不断地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来自土地的粮食作为财富的符号是农业文明的光环;在现代社会,以信息数字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则成了一个地区拥有财富的象征。工业,是一个地方的经济之基,是一个地方的活力之韵。近两三年来,河源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无不以工业经济增速为动力。
  时间不会停止,历史不会停止,河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脚步不会停止,河源创造工业文明思路会不断演进和创新。“后发河源”、“新型工业化”已成了今天河源经济发展的中心词。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有创新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行动,农业河源可因此完全踏上新型工业化之路。
  抢抓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拓宽内源经济,河源工业文明已初显精彩,已彰显魅力。
  科学地创造工业文明成果,坚定地走向河源的未来,这是河源人民的永远追求。

观察
---------------------------------------------------------------
且看工业势磅礴
    河源工业好消息不绝于耳!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43.82亿元,同比增长41.2%。2005年1—11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77.09亿元,同比增长37.7%,增速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
    从珠三角地区驰向河源,一抵达便是连片的工厂区跃入眼帘,若走一走河源的“一区六园”,更是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大开发的气势。
    此时的河源工业,正呈磅礴之势,工业文明的浪潮正夹杂着资本的啸声拍岸而来。
激扬的起步
    当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被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时,躲在山区的河源不得不面对一种尴尬的场景:落伍。2003年,河源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国低一半,不到广东的1/4。有人说,如果山区是广东经济的“短板”,那么河源就是最“短”的那一块。“后无追兵”成了河源最真实的写照。
    一直以来,农业文明是河源的主旋律,这一主旋律隔离了工业文明,而撕开隔离带必须创新思路,唯有创新思路,才能摆脱农业文明的束缚,搭起走向工业文明的桥梁。
    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曾说,一个地区发展的快或慢,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兴盛,关键是工业的兴盛,河源要摆脱贫困,要加快发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河源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这是河源在落笔书写工业文明时,蘸满了生态文明的墨水,是工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的无缝对接。欠发达地区寻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发展起步晚与起点高的矛盾,既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又要吸取教训,发挥后发优势。为此,河源提出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新型工业化之路,新上项目原则上都进入园区,坚决拒绝高污染项目,重点发展对地方财税贡献大的工业项目。市高新区从动工的那一天起,就确立了一个标准:引进的必须是无污染或少污染、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各县的工业园也坚持“科学发展增值、增效、不增污”的原则。
    2002年10月29日,惠河高速公路通车,河源区位优势得到提升。河源也因此多了一条通向工业文明的有形路径。2003年始,“工业立市”成了河源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这一年,河源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总产值91.52亿元,同比增长33.1%。
    经过理性抉择,河源终于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激扬起步,开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
    2004年,河源工业经济更是呈现出强劲势头。 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总产值143.82亿元,同比增长41.2%;对GDP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3.6%提高到45.1%,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工业利税总额为9.76亿元,增长96.9%。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实现了二产占比1/3的历史性突破。
    两年来,河源呈超高速增长态势,各县区围绕各自的优势确立了主导产业,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省前茅。河源经过大胆创新,初尝了工业文明的果实。
精彩进行时
    欲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2004年12月29日,一个即将告别过去的一年向新年迈进的日子,市委四届三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的重头戏是部署2005年的工作。2005年,河源以打造“后发河源”为核心,续写工业增速奇迹。
    随后,河源提出“三个100亿”目标,即签约项目100亿元、开工项目100亿元、竣工项目100亿元。项目,成了今年河源工业发展的关键词。找项目、争项目、上项目,成了今年河源各级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确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时,河源就意识到: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慢,就是因为项目少,而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在项目上下功夫。
    从2003年始,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悄悄降临,河源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抢抓机遇,关键是要抢项目。2003年,河源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36宗,同比增长8.8%;合同利用外资4.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2004年,河源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52宗,同比增长11.8%;合同利用外资4.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4亿美元。今年12月前,“三个100亿”的目标任务也基本完成。
    正是千方百计地进行招商引资,积极抢抓项目,工业的快速增长率才有了坚硬的基石,工业文明才多了一份厚重。
    有项目,还得有项目的载体——工业园区。实施“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园区经济是河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路径,这是河源吸纳了一些地区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的选择。那种搞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满山放羊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必须摒弃,要先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强化集聚功能,有效引进大集团、大项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集约经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工业污染,努力发展循环经济。那种工业园区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注重产业内在关联度和产业配套的老路必须摒弃,新型工业园区必须提高门槛,双向选择,有意识地引导同类的企业、产品在同一园区内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使其更具集聚力,产生1加1大于2的效应。
    “一区六园”,是河源工业文明的一组符号,而市高新区,则是其中最显赫的一个符号。现在,“一区六园”已有300多家企业进驻、170多家企业建成,年产值超亿元的项目近30家。
    河源在抢抓项目的同时,致力改善软环境,不断营造发展优势。“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已成为河源招商引资的座右铭。
    招商引资,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河源对其他地区工业文明的吸收、传承和改造,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工业文明。
    河源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两年保持了良好势头,这一势头今年持续保持,1—11月份,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106宗,合同外商直接投资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增幅同比提高17.8个百分点。
    即将召开的经贸系列活动,是全面展示和推介河源优良的投资环境,促进一批项目的引进、签约、开工和投产,促进市直和县域经济在发展。
    伴随工业项目的增多,工业生产亦持续高速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据统计,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77.09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工业增加值52.23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49.60亿元,同比增长43.1%,实现工业增加值43.99亿元,同比增长44.6%,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9和9.2个百分点,增速均排在全省地级市第二位 。
    从这几组数据来看,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这一切昭示,河源工业,奇迹正在续写,精彩正在进行。
铆足劲冲刺
    2003年,我市骨干企业——龙记集团产值是7亿元,2004年是10亿元。到了2005年,龙记集团第二期项目上马,铆足劲准备冲刺。
    “龙记”的成长是河源工业经济发展的缩影,经过两三年时间的追赶,河源经济亮点可用“速度较快、效率较好、结构越来越优化、发展后劲足”来概述。
    河源工业快速前行的步伐让人欣喜,但河源头脑依然清醒:近两三年的高增长是因为原来的盘子小、底子薄,要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就算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也要铆上劲干上三五年。
    要进一步积蓄发展力量、鼓足发展后劲,就要把工业摆在核心位置。上月16日,中国共产党河源市委四届四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河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建议》中我们可看出,工业被置于“十一五”时期我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分析人士认为,这既是“十五”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河源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河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次升华。
    《建议》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县域和市直经济发展”。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工业经济仍将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河源要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必要阶段。
    近年来,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工业发展层次低、总量小和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不明显以及区域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建议》强调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完全符合我市实际,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生产力较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其加快发展的捷径就是充分利用先进文明带来的后发效应,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近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战后日本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发展以及美国加州硅谷的出现等。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2005年8月,河源举办学习论坛——打造“后发河源”发展战略研讨会,一批专家为打造“后发河源”战略构想把脉,同时也进一步梳理出河源的后发优势,以便创造更多的工业文明成果。
    正是在客观分析河源后发优势等自身现状和科学判断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建议》提出,“必须始终不渝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县域和市直经济”。这份河源发展的战略性文本,提出了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即“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技术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和投入产出率较高”。这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工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厘清了工业发展思路。
   《建议》提出,“必须按照‘快、好、高’的原则,全力推进‘一区六园’建设,尽快形成我市工业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分析人士指出,加快推进以“一区六园”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我市工业由弱质分散向规模集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是优化我市投资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项目接纳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县域与市直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相信,未来五年,河源工业的步伐会迈得更快些,河源的工业文明内涵会更丰富。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31:53

[魅力河源]客家文明魅力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2-27记者 罗仁忠

视点:
---------------------------------------------------------------客家精神:精髓是进取创新
    客家精神是什么,精髓又是什么?当前学术界的认识并不统一,对如何理解,学者也各有各的表述。丘恒兴在其《客家人与客家人文化》一书中认为,客家精神,作为客家人的优秀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伦理观念和文化习俗的集中体现,可以归纳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和爱国爱乡四种特征。
    丘说并不能完全概括客家精神的多个层面,也可以说不尽准确,但若择其要义而体认,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应该说,客家精神源于中原汉民族精神,其与中原文化传统具有一脉相承性。但是,客家人是由于躲避战乱、灾荒而渐次南迁的,即使贵族、名门士子,在这一过程中,万事都不得不依靠自己,这就培养出了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以适应陌生的生活、文化环境。具体表现是,客家先民每迁一地,便自己动手,披荆斩棘,烧荒垦植,再建家园。还有就是鼓励向外发展甚至旅居海外谋生。
    由于是弃家舍财的逃亡,重建生活形态时,客家先民必然勤俭,以积累家资;而环境恶劣,艰苦奋斗自然成为动力。因为南迁客户,多有名门望族,从继承传统的角度来说,客家人崇文重教也是自然的,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具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南为客,衍化出爱国爱乡,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真正具有特殊性的,也就是客家精神的精髓,个人以为,应该是进取与创新。这是因为它与客家先民不断迁徙、播迁的历史密不可分,生存环境也与其它汉族民众大相径庭。一方面是被迫,另一方面是自觉,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客家进取、创新精神的生成。
    对于当前,对于河源,客家先民熔铸的进取、创新精神尤其富于启迪意义。河源五县一区,尽管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我们面临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毕竟不是几十年,而是数世纪之差,只要发扬光大先民的创建新家园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河源的“后发”,当属可期矣!

虚与实:一个客家人的精神漫游
    一回头,我便看见了历史。
    这是我所在的位置:粤东北,河源。龙川、和平、连平、紫金、东源和源城同体一气,1.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绵的群山高耸着数千年智慧的头颅,清澈的江河蜿蜒着330万客家人的操守。
    暮云低垂,黄昏四合,低矮的光线透过高耸的楼阁,如金蛇,如银线,缓慢地爬过楼群的谷地,营造出怀念的气息,与我在一扇宽大的玻璃窗边相遇。
    一回头我便看见了历史。一支烟缩短岁月的长度,历史的细节如恒河沙数,粒粒闪光,粒粒迷眼。
    暮色让我想起一匹马,急促而尖利的蹄音敲碎了空寂黄昏归鸦扇动着的翅膀的阴影。我知道我遇见了谁。粗厉的山风撞在沉重的铠甲上发出嘎嘎声响,翻阅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日子,氤氲瘴气沿着高大的树木迟疑上升,在树叶的叶脉上留下痕迹,并抬高着马的蹄印。
    我知道,赵佗,我们的王,那来自遥远的陕晋清冷极地的老祖宗,高大而威猛,英明而神武。在他的身后,我还遇见了秦王朝始皇帝的数十万铁骑;我也遇见了身怀亡国之痛、夕阳下面色凝重而疲惫的一群又一群的六国旧贵族;还有商贾、还有无夫之女……
    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抑或是锦绣的前程?风卷残叶,一枚树叶缓缓坠地,山岗上,一地清音透彻全部的心灵。
    暮色入侵眼睑,引导黑暗进入房间。泪水垂地无声,悲悯挥之不去。
    我又一次想起马匹。马蹄耕耘土地,烽烟起于飞扬的尘土,如浪,如流,推挤着仓皇南逃的人群。
    我知道我还会遇见谁?他们是唐朝的名门,宋元的望族,明清的士子,他们是山野村夫、贩夫走卒,中原的不归人,他们也是我久违了的祖先!
    一袭青衫裹身,一双麻鞋为船,伫立高岗,猎猎山风是送行曲,嘤嘤雁语是催程歌。回首之际,家园已远。残坦断壁,衰草连天;山村水廊,酒旗凋零;峰回路转,松竹遁身。青衫布履的远足,承载重建家园的困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夕阳下的山川,这泪光中的土地,是安家立命之所,还是离乡背井的归宿?
    迁徙写就了客家历史。一回头,我便看见了历史,看见了一次次沉浮在历史中的客家先民;看见了伫立在河源山水边上,穿着客家服饰,说着中原古语,审视脚下这片土地的客家先民。每一次迁徙都是提炼,每一次审视都是顿悟,凝结成一句话:客而家焉。
    谁是客?谁是主?没有家园便是客,建起家园便成主。谁说客家人总是在路上?停下脚步的地方,便是家乡!
聚族而居
    水塘是一个宿命的名词。
    明月如霜,好风似水,清景无限。微风轻拂,月光浮在水面上,半月形的水塘,透出不可提摸的神秘气息,在潮漉漉的迷蒙中将村庄的寂静尽数收藏,仅仅一点点的起伏,是来自不远处也呈半月形建筑房间中的一个一个梦的脚步。
    我知道,我的漫游已经进入了一座围龙屋中。我不知道我是身在东源的仙塘,还是在连平的油溪,抑或是在和平的大坝,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看见的水塘是围龙屋前的水塘,是承载客家人命运的水塘;我看见的月光,是围龙屋前的月光,是客家人淡泊宁静的月光。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我小心奕奕地触抚,是对一个家族灵魂的悄悄探望。
    月光的脚步漫不经心,配合着村庄历经时间摩娑时同样缓慢的寂静的节奏。轻风带领月光爬上墙,使善于延伸的藤蔓露出细芽,叶子碰撞叶子的声音,摇晃着一地的银白。纯洁而干净的地堂,显影出活蹦乱跳的欢声和劳作的呼吸。更深处,上厅、中厅和下厅,静若处子。天井束紧月光,清扫着岁月遗留的暗尘,祭奠并且抚慰一代代先逝者深藏清砖之下、尘土之中的寂寞心灵。缓慢、悠长、持久的月光,有若哀哀歌哭的长调,接通了“认祖归宗”长长短短的路径。
    月光下的围龙屋,是轻风抚慰着的村庄寂静的核心。房房相连,排列兄与弟,牵手姐和妹;层层拱卫,长房连近房,远房接五服,聚族而居,聚族成团,聚族成力。围龙屋,它所围着的是在年深月久中,时时担忧而不安的隐隐作痛的心;它所围着的是时时被排挤、被欺侮、被侵扰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谁说它只是中原遗风,先民记忆的复写?它更是客家人艰难求存的活生生的证据。
    半月如弓。直指山林间的风吹草动;幽窗如眼,洞若观火,一扇一扇的月光洞见黑暗中的种种敌意。隐蔽处,冷兵器透出幽暗的光芒,溢出喝血的欲望;热兵器隐忍着怨怒,显露着优雅与大方。围龙屋,它所围着的,更是一种不屈,一种抗争。
耕读传家
    围屋。围屋。还是围屋。向阳的窿地,坐北向南,或者,坐西向东。
    在另一座围屋,我去会晤我们的另一些祖先。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以一句家训开始的一天异常清新、鲜活。东山岭上,日头露出全新的面孔,一只鸟儿的轻吟,掀开晨曦的潮动,青草随之吞吐清香,大地仍然沉静,裸露一丘又一丘田地的丰厚与贫瘠,接受早起客家农夫的审视。八山一水一分田描写的山川土地,粗糙地勾勒出披荆斩棘的遗迹,初垦的疼痛一丝一丝传递到深远,吟虫饮露,唧唧随风,澄明阳光贴近土地的皮肤,晾晒祖传的耕作技艺,农事被又一次捂热,并又一次获得新意而被传递下去。
    一个清新鲜活的早晨是令人振奋的,也是令人欣慰的。我知道,在一个围龙屋稳定住的不再摇晃的村庄里,我将会与谁共活桑麻,与谁共论天下兴亡。我的灵魂是赤裸的,福与祸,禄与寿,是我无法剔去的胎记,存录着我的每一种脉动与喘息,与这掩藏于峰峦层嶂深处的村庄,息息相关,丝丝相连。
    我还知道,我仍将与另一些场景相遇。母亲教子,先生课读,耕读传家的人们,一回回演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演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清洁的阳光浸淫画梁雕栋,承续祖公堂祭祀的香火,提高稚童的琅琅书声;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处处雕绘,生动塾师的背影,鲜艳少年的风流。《三字经》、《幼学琼林》诉说懵懂无知与混沌初开;经史学集铺垫英才魏晋风度,唐诗神采,宋词精神。
    围龙屋,一脉传承,隐隐约约的是中原名门望族的高贵流风;时隐时现的是中原士子的高蹈情怀。
    耕也传家,读也传家,客家家风历久衰!韦昌明、古成立、李焘、颜氏父子,一个个踱出围屋,走向天下。
放歌山水
    我的精神漫游戛然止于一首山歌:“打渔唱歌歌满河,掌牛唱歌歌满坡,砍樵阿哥满山走,满山满岌都是歌。”
    山歌的弦律让我想起一帧摄影作品:《东坝山川最后的歌者》,一位本真的客家摄影者内心激情自然的流泻。那是山歌放达的证词,那是山歌浓情的隐喻。东坝山川最后的歌者,仅仅吼出一嗓,便吼出了山歌王者的气象。
    我知道,他是那个对唱山歌时带头的青年男子,而在对面山坡上,袅袅回应的是我们天足的客家女。那曾被曾国藩恨恨地叫着“大脚蛮婆”的女子,勤勉、贤淑,素面朝天却爱憎分明。他们对唱山歌,唱得最多的是情歌。哥一首来妹一首,“人人都有忧愁事,山歌一唱心就开。”山歌一唱情也开!
    太阳正当顶,在万绿湖里,在新丰江的一条支流上,辉煌的阳光辉映着清澈的江水,亦虚亦实,阳光江水一般流淌,江水阳光一样波动,山光水色间,歌者的倒影如金如银,鱼鳞般扩散,成为歌,成为曲,成为历史印迹,成为客家的记忆。于是,满湖便尽是歌声了。
    一回头,我就看见了历史。
    一回头,我还看见了我辉煌的背影,那起伏在蜿蜒山道幻化而成的山歌曲调的背影!

资料
---------------------------------------------------------------
六次迁徙
    客家人的历史,是中原汉族人一次又一次迁徙的历史,不断的迁徙造就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与精神。
    学术界认同的客家先民大的迁徙共有六次。(也有五次之说,此取六次说,直接与我市客家先民源流相关——辑录者注)
    第一次大迁徙始于屠睢、赵佗率50万秦军南下,数十万秦所亡六国之贵族、官吏、“赘婿”、“贾人”发配岭南,以及和赵佗所求、始皇所允的一万五千无夫女子移居南粤。这些人中,在与南越人融合后,大部分人成为粤语地区的先民,另一部分便成为今赣南、粤北、粤东地区客家人的祖先。
    第二次大迁徙始于东汉末年的黄中起义,并延续至西晋末年的“五胡乱中华”和“八王之乱”。期间,中原士民纷纷南逃,跨黄河而渡长江,逐渐迁至安徽、江西长江两岸,一部分人更溯赣江而上,进入赣南及赣闽交界处。
    第三次大迁徙则缘于唐代末年的黄巢农民战争,烽火起处,波及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各省,使客家先民居住地成为战乱频仍之地,从而迫使他们再次南迁,最远处,已抵达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大约在南宋末年。由于北方蒙古铁骑席卷而来,无能的南宋王朝仓皇南逃,定居江西、福建的客家先民随之南迁,流入了广东东北部。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清初,约在公元1645-1843年间。与前几次迁徙有所不同的是,经过明代的休养生息,闽粤赣交界处的客家地区,经济繁荣,人丁兴盛,适逢西南各省因明末农民战争造成人口锐减,朝廷实行移民政策,于是客家人群起响应,大举西迁、南移,南移者迁入珠江三角洲及广东西部一些地区。
    客家人最后的一次大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及将士多为客家人,且由于客家人人口激增,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在1856年发生了持续12年之久的大规模械斗。清政府在调解、弹压之余,不得不再次移民,同时部分客家人也被迫向南方迁徙,甚至移居海外。
    河源五县一区的客家先民,除部分与第一次大迁徙有关外,绝大部分为宋元明清时入境,特别是到明清时,定居者众。唐时的《越井记》载,“秦迁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所谓陕中四家,即今龙川之赵、韦、官、任四姓。《和平县志》载,全县90余姓居民,绝大部分于明清时代迁入。《河源县志》载,河源客家先民大部分在宋元以后由闽入粤东北,辗转迁入河源。
方言传承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由于语言的保守,当代的语音框架,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面貌,因此就有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之说。语言是区别不同民族、不同民系、不同乡里的重要标志。客家人是客家方言的传承者,客家方言是以客家来命名的方言。正因为客家话的历史价值使其不同于别的方言语系,它需要人类共同来保护。
    客家人巍然屹立于世界,并为民族、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们不但是古文化的传承者、还是人类亘古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糅合剂,客家人必须融入世界并作为人类发展的动力,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客家人融入了世界,客家方言必然会在部分客家后裔中流失,那客家方言的传承之路在何方呢?
    客家话传到现代,粤赣闽边区是大本营,并由此流传到世界客家人的群落中。对客家方言的传承,静态来说可以用大量的音像资料将当代客家方言加以保存,使后人能获取当代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声像资料。动态来说就是客家话要在客家群落中广泛使用。因为是一种语言,不在交流中使用它必然会废弃。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语言要有一定的规范,才会使人们在交流使用中没有障碍。普通话作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就是在北京方言的基础上,用汉语拼音加以规范的。因为各地客家话口音不同,要作为客家通用语言,客家话同样需要规范。从传承古汉语的角度出发,以梅县口音来规范客家话是可行的,因为梅县口音比起其它地方的客家话口音,更接近中原旧音。进一步规范后的客家话,也要广泛应用于客家人群落、社区及聚会,这样才能使客家话得以流传。

纯客家县
    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目前,关于客家人的总人口,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说4500万人的,有说6300万人的,也有说8000余万人的。虽然客家人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但因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性,从而形成了相对集中、且为数甚多的聚居区。除海外客家人外,学术界将国内客家人居住地分为“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前者指该县客家人在90%以上,后者指客家人在该县形成了聚居的乡镇、村落或独立的文化区。著名客家学学者罗香林1950年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全国9个省区共有客住县184个,其中“纯客住县”33个,“非纯客住县”151个;而林嘉书1995年在《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说,全国19个省区中,共有286个客住县、市。
    河源五县一区,除畲族约1.5万余人,居民主要由汉族组成,属客家先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远在90%以上,均是典型的“纯客住”县区。因地处东江上游,河源地区被人称为东江流域客家人的中心。

客家民居
    客家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屋,以及五凤楼、走马楼等。
    河源地区客家民居,有走马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五凤楼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古代中原的一种府第建筑形式。建筑围龙屋讲究地势、坐向,一般多选择向阳的窿地,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形,前半部分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正中主体建筑为方形。围龙屋的结构,一般为三堂二横一围龙,三堂即前中后堂,一横即沿左右侧进去的房屋;一围龙即由两边横屋向后延伸到成半月形的后围屋。
    最小的围龙屋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围龙屋可居住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被人并称为中国民居五大特色。

客家婚嫁
    客家婚姻习俗有保留中原民族古风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表现在婚俗观念上的几个特点是:(1)客家是父当权的家长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儿女婚姻起主宰作用。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男方向女方求婚,女方嫁入男家成婚。(2)客家宗族兴盛和传宗接代的观念特别强,希望多添男丁,家大业大。如果膝下无子,就常以女招郎(招赘婚)的办法把男方招入女家,不致断了香火。(3)客家女子从事家务和参加劳动的能力较强,所以地位比中原汉族的女子高。在婚嫁礼节上同样受到父母的重视,隆重排场,嫁妆也尽可能丰厚。而夫家,也务须依照传统的礼节,毕恭毕敬,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4)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乡村基本是按姓氏聚居的,邻村不同姓可以结婚,同村的一母子孙不许结婚,跟仇族也不通婚。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其后,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来办理。现时的客家婚姻习俗,虽因阶层不同而繁简不尽相同,但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1)说亲;(2)送定;(3)报日子和送聘金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3 13:35:07

[魅力河源]生态文明魅力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2-27记者 何逊

视点:
---------------------------------------------------------------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文明形态是原始的采集文明,然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持续至今已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使地球的自然资源遭到了过度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人类自身也出现了无节制地膨胀;资源的开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面对种种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人类必须作出的一次理智选择。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市委书记梁伟发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等媒体采访时指出,河源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后发河源”的发展思路,是把河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后发”优势和“后发”基础。“后发河源”潜能无限。河源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是河源的最大特色、名牌与优势。生态文明应是河源塑造和推广城市品牌的理念,把河源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我们不应有丝毫动摇。要环保,也要发展,这是河源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发展河源特色经济之路,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的更大发展,真正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塑造和推广城市品牌,关键是要做好城市策划、包装、推广等文章。生态文明是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结果,生态文明不是发展工业的阻力而是引力。工业化不在于能不能搞,而在于怎么搞。考虑到河源的特殊情况,走工业化的老路绝对走不通,必须创新思维和方法,科学规划,严格管理,走出一条“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工业化新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先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改变过去那种零星办厂、无序发展的局面,强化集聚功能,有效引进大集团、大项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集约经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工业污染,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不能走以往一些地区工业园区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注重产业内在关联度和产业配套的老路,新型工业园区必须提高门槛,双向选择,有意识地引导同类的企业、产品在同一园区内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使其更具集聚力,产生1加1大于2的效应。
    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要坚持绿色主导发展之路,就是说河源利用优质的水资源做大做强水产业,适当发展绿色产品加工工业和洁净型工业,要远离污染严重没有治理的工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从全国来看,拥有像河源这样水质优良的城市不多了。作为拥有这么好的水的地方,河源应注重发展食品工业,搞食品工业园区,依托水产业形成聚集效应,带动当地就业、财税等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可喜的是,作为我市“三个100亿”动工项目之一的农夫山泉万绿湖(广东)有限公司,将于本月28日举行隆重的动工庆典暨第一条生产线上马仪式,使“农夫山泉河源造”的美梦成真。这一信息不仅雄辩地论证了河源生态文明的无穷魅力,更让人真实地触摸到河源人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的良好端倪和诱人前景。

特稿:
---------------------------------------------------------------
    人类需要绿色,需要森林,需要洁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守护生态文明,就是守护一方财富。

河源:绿的天使绿的巨富

    是百花仙子的衣袂么?云飞的长袖,浩淼的湖水,如黛的青山……镜花缘中人,便在河源地。“此乃瑶池水,缘何在河源!”哪位骚人,有此惊叹。“舟泛碧波三万顷,不辞长作河源人。”哪位墨客,作此感喟。不朽的传说抖落一个绿意淋漓的世界,淋漓的绿意续写一曲不朽的欢歌。“沙漠腰带的东三奇”之一,铺张绿色文化。河源,洋溢生态文明魅力。
         
    亲近绿色河源,生态文明展示给我们的是明丽色块和满怀希望
  
    奇幽的森林峡谷、浩淼的江河湖泊、秀丽的自然风光、迷人的山水画卷……亲近绿色河源,生态文明展示给我们的是明丽色块和满怀希望。河源生态文明散发无穷魅力,成为我市闻名遐迩的旅游王牌,充分彰显了特色就是竞争力的旅游新理念,为河源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笼上了一层轻纱,美丽而神秘。
    我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绿色休闲特色,开发山水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大发展,使旅游业风生水起。被河源人视为骄傲的万绿湖,既是我市生态文明最完美的载体,也是河源向世界发出的绿色请柬!万绿湖曾经绿得寂寞,是旅游开发展示出她的妩媚和美丽,使置身其中的游客远离都市的繁杂与喧嚣,寻觅到一片清净幽雅的绿色空间。万绿湖风景区因处处皆绿、四季皆绿而得名,其水质之纯净、水色之秀丽、水温之适宜、水域之辽阔为全国所独有。极目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令人神往。良好的绿色生态酿造了负离子含量成倍于都市的清新空气,这里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是都市人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
    泛舟万绿湖,游客就像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人间仙境,这里充盈的清新空气和山林湖水产生的负离子,使游人心旷神怡,激情与灵感的浪花随之泉涌。殊不知,新丰江水库一直是珠三角的饮用水源,为了保护这一泓碧水,河源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一直坚持走环保至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放弃了以环境换取发展的机会,犹如一个守在聚宝盆边的穷人,默默地作出奉献,完好地保护了万绿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使万绿湖仍然保持着古朴、秀丽的自然风貌。事实上,河源人心里惦记着的还是万绿湖这汪澄清绿水和浮荡在湖中的那座座青山,依然尽心尽力地致力于库区的环保绿化工作,将“环保是万绿湖的生命”如旗帜般高高举起。
    我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多方筹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市总体环境质量良好。市区空气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I级标准,保持优级水平;市区饮用水源所监测的28项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我市与惠州交接江口断面所监测的10项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市区噪声达标区进一步扩大,功能区噪声、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市区大气、水、噪声、污染控制等环境质量连续5年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名列榜首。
    修编环境保护规划、优化水环境功能分区、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综合控制面源污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河源人建设绿色河源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他们魂牵梦绕的是那一方青山碧水、那魅力四射的生态文明。我市在“十五”期间兴建了市区污水处理厂,整个工程总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8万吨,首期工程投资约1.1亿元,日处理污水4万吨;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管和防治力度,近年来引进的工业项目96%以上均为低污染项目或无污染项目。2003年10月1日,桃花水母在万绿湖现身,再度向世人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万绿湖的水质堪称一流;多年来河源人民对新丰江水库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生态文明作为河源的金字招牌,处处昭示其非凡价值和无穷魅力

    走进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林区,一股浓浓的绿扑面而来。山上,天然林茂密苍翠;林间,各种植物千姿百态,山花烂漫,溪流淙淙,百鸟啾鸣。置身这片宛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到处是美的资源和诗的激情,就会浑然不觉中将身心融化进大自然。生态文明作为河源的金字招牌,处处昭示其非凡价值和无穷魅力。
    亲近绿色河源,连绵起伏的山岭是绵绵不绝的青翠碧绿,郁郁葱葱的林海在清澈的东江两岸营造出一片盈盈的绿意。因满山翠绿,使河源拥有了一流的水和一流的空气,成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I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惟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被誉为珠三角和香港的“后花园”。 生态文明,已成为河源闪亮的城市名片。
    青山常绿,碧水长流。建市17年来,流经河源境内的东江水一直保持在国家I级饮用水水质标准。事实上,河源近90%的地域属于东江流域水源保护区,全市70%以上的林地属于东江水源涵养林。东江水源林、自然保护区、生物防火林带、生态公益林串连起来,就是一道绿色的屏障、一块绿色的翡翠,一片明净的天空、一江碧绿的江流……
    “没有维也纳的森林,就不会有艺术家琴弦上流淌出来的蓝色多瑙河。”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全社会共同享受的。我市的森林资源占整个东江流域森林资源的66%,其发挥的生态效益使东江流域地区近3000万人受益。遥望市区周边山峦,满眼青绿,碧色连天。“青山绿湖碧水城”已成为我市的代名词,河源也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东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类需要绿色,需要森林,需要洁净的水和清新的空气。守护生态文明,就是守护一方财富。就我市而言,林木蓄积量接近4000万立方米的资源总量就像一座绿色银行,那份昂贵财富的分量难以估量。
    我市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加快林业生态市创建步伐;继续加强大江大河、水库周围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建设,以铁路和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和京九绿色长廊建设,抓好东江、韩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和东江绿竹长廊工程建设,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抓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等城市林业建设,大力推进以环城林带、城区绿地建设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绿化工作,为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严格执行省人大和省政府有关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议案和决定,把新丰江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各级自然保护区28个,总面积25万公顷;在大桂山自然保护区内建设市生态监测中心,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监测;抓好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以万绿湖、桂山森林生态风景区为龙头,将森林资源相对集中、环境优美的林区规划建设为森林公园;在各级自然保护区观赏性强的非核心区内规划出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现有森林景观资源,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做大做强生态森林旅游业;在现有国家级新丰江森林公园和省级霍山森林公园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国营桂山林场——大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再新建各级森林公园23个,总面积发展到8万公顷,进一步发展我市的生态旅游;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山川秀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声音:
---------------------------------------------------------------
国家领导:好久没见这么好的水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万绿湖)这么好的水了。在全国很多地方水源水质都普遍下降的今天,能在广东这个经济较发达、水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的地区看到保护得这么好的水源,让人感到很振奋。
    可以看出,河源市委市政府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水污染防治执法严格、力度很大。河源市坚决关闭万绿湖湖内及周边的多个旅游景点,为此不惜损失数千万元,这跟一些地方为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环境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拥有一泓碧水的万绿湖是一块宝,千万千万要继续保护好。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蒋正华

外商:投资河源赚钱又健体
    河源绿水青山,投资环境一流。我在这里做生意既赚了钱,又养好了身体,一举多得啊。
                                              ——港商 郭先生

资料:
---------------------------------------------------------------
一流的空气和水质
    环保部门的监测表明,河源全市总体环境质量良好,其中市区空气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I级标准,保持优级水平。
   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东江河源段水质保持良好。地表水所监测的24项指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市区饮用水源所监测的28项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我市与惠州交接江口断面所监测的10项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达标率100%;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可以直接饮用。2004年4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我市“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

森林覆盖率高达72.8%
   截至去年底,河源市林业用地121.3万公顷,占全省林业用地的11.2%;全市有林地1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8%,林木蓄积量3673立方米;有自然保护区25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林业生态县1个(源城区)。
    至今年上半年止,全市共完成造林作业面积47.54万亩,占全省造林面积的18.24%。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河源市经济发展重要信息汇集(请跟帖)